陸羽在《茶經》裡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為了辨別草木的藥理作用,曾經親口品嘗百草。有一次他在野外考察休息時,用釜煮水,恰巧有幾片葉子飄落進來,使釜裡的水變成黃綠色。神農氏不以為意,喝了一點釜裡的湯水,卻驚奇地發現,這黃綠色的水味道清香,這種葉子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材。隨著時間的推移,神農氏發現這種植物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和利尿解毒的作用。
唐代陸羽的《茶經》不僅系統地總結了種茶、制茶和飲茶的經驗,而且將儒、釋、道三家思想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動升華為一種充滿中華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即中國茶文化。
說中國是茶的原產地,這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含第一,中國雲南是茶樹原始生長和分布地區。3200年「香竹箐古茶樹王(錦繡茶祖)」的發現,佐證了雲南是茶樹起源地中心。
根據《走進茶樹王國》普查資料分析,普洱市茶樹基部幹圍超過300cm的分別是:野生型古茶樹發現9株,最粗大是景東縣錦屏鎮凹路箐大茶樹,樹高14米,最大叢圍783(3個分枝的幹圍);過渡型古茶樹2株,邦崴過渡型茶樹樹高11.8m、基部幹圍358cm,景東縣花山鎮文岔村過渡型大茶樹樹高11.5m、基部幹圍330cm。
第二,從開發利用角度講,中國人最早發現、利用馴化和人工栽培茶樹。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十一個省(自治區)發現了二百多處野生大茶樹。
中國雲南是茶葉最重要的原產地。雲南茶產區的各族人民,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採茶、種茶、制茶、貿茶和食茶、飲茶的民族。
中國西南部和南部沿北回歸線兩側地區(雲南思茅、西雙版納、臨滄等地)是山茶科植物主要分布區域。說起雲南,首先讓人想到的是有名的普洱茶,製作普洱茶的原料是生長在西雙版納、思茅一帶的大葉種茶樹上採摘的鮮茶葉製成的曬青毛茶。雲南已經被世界學術界認定的古茶樹有至少一千七百年的野生型茶樹王,和至少八百年的人工栽培型茶樹王等。
現在,雲南茶產區的人們正在延續豐富多彩的食茶、飲茶方式。人類從開始認識茶,以茶為藥、以茶為食,逐漸轉變為以茶為飲,使茶和茶文化內涵逐步豐厚起來。雲南產茶區各民族多彩的茶飲習俗,就是這個演進過程的活化展示窗。
而原產區茶飲文化與外界的溝通交流,有賴於一條文明傳播的通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化傳播通道」茶馬古道。
本文章系專注「茶源好茶才好」之「共享茶園」茶小妹(chengsichengchaye)原創發布,歡迎轉載,請標明出處!關注了解有機生態茶源可直接留言或與茶小妹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