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普安縣天氣持續晴好,溫潤的土壤和適宜的溫度,讓古茶樹茶芽爭相冒出。4月中旬,趁著好天氣,當地茶農搶抓時機採摘古茶,各家茶企業也全面復工復產,生產加工茶葉。
普安是中國古茶樹之鄉,特有目前世界上最古老、面積最大的野生四球古茶樹群落,現存古茶樹兩萬多株,1000年以上樹齡的就有數千株。這些古茶樹,常年生長在雜木林中,吸取各種植物的香氣,茶樹自帶濃鬱花果香。來自江西坡萬畝茶場的冉應歡,從小就與茶打交道,現在已經是紅福姐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在青山鎮首次接觸四球古茶,她表示非常驚喜。
「真的特別的驚喜,雖然我從小就生活在茶山上,做茶也有四五年的時間。但平常做的都是苔地茶,這兩天才開始做這個四球古茶,它加工出來的幹茶外形、香氣、口感,超出我的想像。」冉應歡告訴記者,由於四球古茶的品質很高,所以自己便特意進山一顆一顆地親手採摘,回家後還會親自用手工製作。「這個茶比苔地茶湯色好,顯金黃琥珀色,而且特別透亮,香氣十足,口感特別好。」
古茶樹資源的稀缺和珍貴,使得茶葉很受市場歡迎。冉應歡告訴記者,自己擅長做手工茶,已有很多客商惦記古茶,手工古樹紅茶已經接受預訂。「提前預定的蠻多的,價格也很令人滿意,但是我們家鄉這個古茶量又比較少,所以只能一人勻一點了。」
江文彪是眾森四球古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自己家就有上千株古茶樹,因為管護到位,茶樹枝頭布滿嫩芽。多年前,靠茶為主的他主動接過了管理家鄉古茶樹的擔子,在開發中有效保護茶樹,帶領周邊茶農種植、管理、銷售古茶。
「今天開始採第一波,能有五千斤左右的量,全部採摘玩可以採一萬斤左右。」江文彪說,當地老百姓祖祖輩輩都靠茶葉來維持生活,平均下來,每個人一年的收入在五千左右。「我們這裡的人對茶葉非常重視,因為都知道這個樹是寶貝。」
四球古茶是普安獨特的生物資源,是當地居民增收「金葉子」,為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四球古茶,江文彪通過總結多年的管護經驗,得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採摘方法。
「在採茶青的時候,我們要掌握好四葉要留兩葉,這樣第二年的發展就快。如果都採了,對樹的保養就不好,會影響它生長。所以採茶是很有講究的,如果牙葉留得好,量就增加,如果芽葉留得不好,量就減少。」江文彪介紹道。
同時,江文彪還學會自己育苗,讓四球古茶能夠擴大種植面積,帶領家鄉茶農增收致富。周玉以前一直種植傳統農業,看到大家種植古茶收入可觀,她把自家土地全部拿出來種植四千多株四球茶,三年不到,收益開始顯現。
「今天我是來幫其他人採四球古茶,他們請我們小工一天開一百五十塊錢。我家種的還小,今年還可以採少部分,兩百多元錢一斤可以賣到一萬多元錢。對我來說打工也好,種茶也好,始終比種其他的效益都高。」周玉說。
通訊員 謝紅梅 陳正黨 楊國宇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陳義
編輯彭芝莉 劉義
編審 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