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90年歷史建築「活化」為自然歷史博物館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世界博物館日新開張的菲律賓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開館不到十日,每天都有上千人從菲律賓各地慕名而來,在烈日下排隊數十分鐘,走進這座有90年歷史、歷時20年、花費4億比索改建的潔白羅馬式建築。 關向東 攝

中新網馬尼拉5月27日電 題:菲90年歷史建築「活化」為自然歷史博物館打動年輕人

記者 關向東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名字由何而來?有一種說法是來源於穿城而過的帕西河裡紅樹林中,一種開小白花的樹木的名字。1845年出版的曼紐爾·布蘭科(Manuel Blanco)的著作《菲律賓的植物》(Flora de Filipinas),將這種樹命名為伊克索拉·馬尼拉(Ixora Manila)。而這種樹的名字又取自一位名叫尼爾德·馬尼拉(NIlad Manilad)的混血兒,人們叫他馬尼拉,意思是「有這麼多樹木的地方」。

六層樓高的大廳中央矗立的巨大「生命之樹」,是這座古建改造的靈魂設計。 關向東 攝

世界博物館日新開張的菲律賓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用講述身邊自然歷史故事的策展方式,迅速吸引了菲律賓人。

開館不到十日,每天都有上千人從菲律賓各地慕名而來,在烈日下排隊數十分鐘,走進這座有90年歷史、歷時20年、花費4億比索改建的潔白羅馬式建築。

博物館所在地原是菲律賓旅遊部辦公大樓,由已故參議員埃德加多·安加拉依據菲《國家博物館法》提出建議,前總統拉莫斯於1998年批准改建,經歷數任總統執政期,終於在杜特爾特政府支持下完成。

鎮館之寶洛龍(LOLONG),是在菲律賓可以養殖的最大的鹹水鱷魚。在博物館入口處,人們圍著洛龍複製品拍照。 關向東 攝

正值暑假,館員JOHNPAUL T.PRALLO向記者介紹,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不少大學生來做研究,開館前三天參觀人數過三千,每天入館人數都在攀升。

18歲的女學生勒寧對記者說,作為菲律賓人,博物館是了解祖國的好地方。「我主要來看博物館建築的改建,聽說大廳很有特色」,23歲的賽亞是菲律賓大學建築系學生。他的女友艾琳則對展覽中關於菲律賓自然歷史的介紹充滿期待。

幾位女學生趴在燈光繪圖臺上,臨摹喜歡的樹葉。 關向東 攝

這是一個全新概念的博物館,參觀博物館成為一場人與自然的歡樂派對,頗具菲律賓特色。

六層樓高的大廳中央矗立的巨大「生命之樹」,是這座古建改造的靈魂設計。仰視「樹冠」,穿過幾何圖案鑲嵌玻璃的鋁框架穹頂,天空晶瑩璀璨;乘「樹幹」電梯向上,有沐浴陽光萬物生長的體驗;由坡道婉轉而下,又如上帝視角看地球。

鎮館之寶洛龍(LOLONG),是在菲律賓可以養殖的最大的鹹水鱷魚。在博物館入口處,人們圍著洛龍複製品拍照。它的一副十多米長骨架標本,懸掛在二樓接待大廳的天花板上。

目前該博物館已有三個樓層開展:

森林生物展廳進門就是熱帶雨林,菲律賓常見的獼猴攀蕩在樹上,鳥兒飛在枝頭,鹹水鴨蹣跚溪邊…有個小男孩,拉開展櫃的一層層抽屜,仔細觀看植物、蝴蝶標本;幾位女學生趴在燈光繪圖臺上,臨摹喜歡的樹葉;圍看數萬年熱帶雨林樹木化石的小學生們,露出驚嘆的表情……

一對夫婦帶著襁褓中的子女參觀海洋生物展覽廳, 關向東 攝

海洋生物展覽廳中央設計了個潛艇,潛水員全副武裝飛在空中。人們身臨其境遊弋在海洋中,遇到一條鯨鯊、一隻海豚,和紅珊瑚、螃蟹、海螺相對打量,有位學生好奇地拍攝成窩的海龜蛋。

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蝴蝶標本的小男孩。 關向東 攝

如此策展,用意何在?展覽結束的展板解讀:「自然」是現象,古希臘語中「哲學」是愛和智慧,「自然哲學」就是熱愛大自然的智慧;「自然歷史」是用「自然哲學」,穿越時空對與人類共生的自然,觀察和理解。

漂亮的紅珊瑚標本。 關向東 攝

在博物館的留言樹上,記者讀到了這樣的句子:什麼也別帶走,除了繪畫;什麼也別帶走,除了照片。(完)

相關焦點

  • 菲90年歷史建築「活化」為自然歷史博物館 打動年輕人
    世界博物館日新開張的菲律賓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開館不到十日,每天都有上千人從菲律賓各地慕名而來,在烈日下排隊數十分鐘,走進這座有90年歷史、歷時20年、花費4億比索改建的潔白羅馬式建築。 關向東 攝   中新網馬尼拉5月27日電 題:菲90年歷史建築「活化」為自然歷史博物館打動年輕人  記者 關向東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名字由何而來?有一種說法是來源於穿城而過的帕西河裡紅樹林中,一種開小白花的樹木的名字。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廣州96處歷史建築原來可以這樣活化……你的意見是?
    大洋網訊 廣州市第六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規劃10日起公開徵詢公眾意見,為96歷史建築度身定製了保護規劃並分別給出活化利用的建議,包括紅專廠舊站臺、暨南大學化學樓、仲愷農業學院樂幹樓、新河浦馨園等位列其中。
  • 香港發展局長:創意活化83年歷史建築「虎豹別墅」
    中新網6月25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日前,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網誌撰文,稱早前參觀有83年歷史的「虎豹別墅」,即「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項目之一,現已活化成「虎豹樂圃」音樂學院。發展局期望通過具創意的活化再用計劃,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同時讓市民有機會觀賞和使用。
  • 走進菲律賓華裔歷史博物館 回顧華人奮鬥辛酸史
    中國僑網1月18日電 據菲律賓芒果派iMango微信公眾號消息,菲律賓華裔歷史博物館是全世界第一個由華人出資,民間團體創辦的博物館。旅菲華人繆玉去參觀「菲華歷史博物館」感受到當年華人的心酸,對他們更加心生敬佩。
  • 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巡禮
    據很多去過回來的人說,現代化的建築空間,多媒體的互動展示手段,更好地感受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的參觀體驗。而今天我要說的卻是遠在倫敦的大英自然博物館,仍於135年歷史的建築裡靜靜地面對時代的變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外景圖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設計建造工作始於1873年,於1880年竣工,1881年正式開放,但所有的搬遷工作卻直到1883年才最終完成。
  • A·p 人家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現代化的建築空間,多媒體的互動展示手段,讓我們更好地感受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的參觀體驗。而遠在倫敦的英國自然博物館仍於135年歷史的建築裡靜靜地面對時代的變革。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外景圖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設計建造工作始於1873年,於1880年竣工,1881年正式開放,但所有的搬遷工作卻直到1883年才最終完成。
  • 世界最大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上西城第八大道及第79街交界,是專注於天文學、地球科學、人類學、古生物學、生物學等的博物館。[5]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世界上瀏覽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2010年時有超過500萬人參觀過這個博物館。這家博物館由建造在25棟建築內的46個展廳組成,展品超過了3600萬件。這些展品囊括了天文學、地球科學、人類學、古生物學、生物學等多個範圍,其中生物學展品包括12米長,由真正的化石製作的重龍骨架。
  • 活化利用歷史建築有益於保護
    歷史建築、文化街區見證了一個城市的滄桑巨變,也飽含了當地人的珍貴記憶,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文化符號。過去,在城市化浪潮初起階段,有的地方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疏於對歷史建築的保護,過度開發、大拆大建,使得不少歷史建築、文化遺產、古樹名木等最終殘破凋敝,令人扼腕嘆息。衣食足而知文脈之可貴。如今,各地在推進城市更新的實踐中,均強化「保護」的理念。
  • 【足不出戶逛杭州】第五期——歷史建築化身博物館,活化利用大有可為
    2003年5月1日,菩提精舍修葺後對外開放,成了市民遊客參觀休閒的場所。2004年5月,菩提精舍被列入杭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現為中國共產黨杭州歷史館。 中國共產黨杭州歷史館按照歷史脈絡和時間順序,設有三個展廳,陳列布展主要展示杭州地方黨組織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三部分歷史。
  • 遊記:自然歷史博物館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2003年上海文化發展藍皮書》介紹,倫敦有92座博物館。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同時也證明英國的發展史有足夠的歷史、工業、自然。美術等文物值得紀念和收藏。這點非常值得我國去借鑑。
  •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石屋家園」開放 活化探知文物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石屋家園」開放 活化探知文物 2015-10-10 10:11:55(香港《文匯報》/梁祖彝 攝)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九龍城石屋地段活化計劃經兩年半工程後9日開幕,並命名為「石屋家園」。「石屋家園」是香港發展局第二期活化計劃首個完工項目,以5間石屋建築物為主,並以社會企業形式營運,當中免費內容包括文物探知中心,及花園休憩區等。
  • 北京市西城區舉辦「魅力西城、文化連線——聚焦文物、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活動,在林白水故居舉行
    2019年初,西城區出臺了《北京市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深入挖掘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加強文物的合理利用,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引導和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如何做好文物、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功能和業態引入?如何建立與文物、歷史建築良性運營相匹配的管理運營機制並有序引入社會力量?
  • 活化保護歷史街區是為城市留底蘊
    商越近日筆者走訪遼陽幾個歷史文化街區,發現這裡有千年前的遼代古塔,有偽滿時期滿鐵附屬地的日式軍營,還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蘇式建築群,不同時代的城市建築風貌並存,展現出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引發人們對如何活化保護這些歷史遺產的思考。
  • 中國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景觀建築設計
    中國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景觀建築設計
  • 倫敦-奇妙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本身是一棟非常華麗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它坐落在倫敦南肯辛頓地區,形似中世紀大教堂。總建築面積為 4萬多平方米,稱其為一座宮殿也毫不為過。
  • 中國駐菲使館向菲律賓華裔歷史博物館捐款(圖)
    圖為劉建超大使(右)將捐款支票交給菲華裔青年聯合會創始人洪玉華。張明 攝中新網馬尼拉12月16日電(記者 張明)中國駐菲律賓大使劉建超今天代表駐菲使館向菲律賓華裔歷史博物館捐款一萬美元。1999年成立的菲律賓華裔歷史博物館,是全世界首個由華人民間團體創辦的華人歷史博物館。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創始人洪玉華等人陪同劉建超大使參觀了博物館各展廳。劉建超稱讚菲律賓華裔歷史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殿堂」,記錄了華人在菲律賓生存、發展過程中歷經的苦難、成功及輝煌,保留這樣一部「勵志史」,對於菲華社會和廣大華人在菲律賓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歷史建築將可化身圖書館博物館
    歷史建築可化身圖書館、博物館,歷史名園則可以貼近百姓生活對外開放,活化利用將大有可為。今天上午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草案)》進行了第二次審議。想要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長期封閉」顯然並不可取。只有激活歷史文化名城內在的生命力,實現永續利用和活態傳承,才能推動保護與利用融合發展。談到如何協調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利用的關係時,有委員提出,應合理利用文化資源,提高展示利用水平。為此,二審稿特別新增了「促進歷史建築和歷史名園開放利用」的內容。
  • 紐約那個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要擴建,給147年的歷史加點料
    位於曼哈頓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NH)始建於 1869 年,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它的建築佔地達 7 萬多平米, 包括 25 棟建築內的 46 個展廳,展品超過了 3600 萬件。在數字資訊時代,這個每年有 500 萬訪客、歷史悠久的博物館也在經歷著改變。
  • 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鹽湖城)
    當然,它們並不是活的恐龍,而是埋藏在山谷和採石場深處,具有 1.24 億年歷史的地層之中的化石。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意艾德和謝裡曼為該博物館設計了羅西地球與太空中心)樓梯的頂部也有一個與之類似的名為「西奧多·羅斯福圓頂大廳」的高聳房間。「大峽谷」中庭也是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核心,遊客可以從博物館一樓不起眼的售票臺出發,拾級而上,經過一組陡峭的樓梯到達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