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概覽

2020-10-10 苗族文化

苗族文化概覽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又是一個人口眾多、支系繁雜、分布區域廣闊的民族。數千年來,苗族與我國其他55個民族一道,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共同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

根據中國史籍記載、考古發現以及苗族心史傳說資料,苗族發祥於我國黃河、長江、淮河的入海處,源自上古時期「東蒙」人的「兩昊」集團(太昊、少昊)。6000多年前,他們北渡黃河,挺進中原,形成了名曰「九黎」的原始部落。誠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的:「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各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

著名的涿鹿之戰,以黃帝戰勝蚩尤而告終。九黎族的一部分融入華夏族,一部分流向長江中下遊,開拓發展,又建立起著名的三苗國。後經堯、舜、禹三代的不斷徵伐,他們又流向長江以南的荊州一帶,被稱之為「荊蠻」或「南蠻」。春秋戰國時,苗族成為楚國的主體居民。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說:「苗族的楚國統一南方。」秦滅楚後,他們又流向武陵五溪地區,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漢朝不斷向武陵地區用兵,他們又順著五溪溯江而上,進入貴州、四川、雲南和廣西。元明清時期,苗族人民為了生存,被迫不斷起義鬥爭,鬥爭失敗後又四處逃散,特別是明清時一部分甚至跨越國界,遷入東南亞的越南、寮國、泰國和緬甸。明代徵調廣西、廣東苗兵開發和駐守。

20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發

動侵略越南戰爭,戰爭結束後,一部分東南亞苗族被迫漂洋過海,遠遷美洲、歐洲、大洋洲,苗族從東半球遷徙到了西半球。現國外有苗族人口200多萬人,分布在四大洲的10多個國家。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我國有苗族人口942.6萬人,僅次於漢族、壯族、回族和滿族,在全國56個民族中居於第5位。苗族主要世居在黔、湘、滇、渝、桂、鄂、川及瓊、陝、京10個省、市、自治區。其中:貴州省430萬,湖南省192萬,雲南省104萬,重慶市50萬,廣西自治區46萬,湖北省21萬,四川省15萬,海南省6萬,北京市5000多,陝西省1000多。除世居的以外,目前中國所有省、市、自治區都有苗族人口。其他省、市、自治區的苗族人口主要是由農村進城務工的人員,還有少量在機關、事業和企業工作的人員。隨著國家鼓勵農村人口流動和加快城市化建設等,可以預料,今後苗族人口分布還會不斷產生新的變化。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語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已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苗族人民除少數改用漢語和其他民族語言外,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仍在使用母語作為交際工具,絕大部分人是苗漢雙語並用。

數千年來,苗族不斷地輾轉遷徙,各部分彼此隔絕,以致形成了許多方言和土語。據1949年以後我國語言學家的調查研究,苗語可分為三大方言(西部方言、中部方言和東部方言,又稱川黔滇方言、黔東南方言和湘西方言),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各地苗族的史歌和民間傳說,都說苗族古代曾有過文字,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傳了。近代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搜集到關於苗族文字的一些資料,主要有五個階段即五種文字:古代表形文字、篆字體文字、方塊文字、石門坎文字和1949年以後創製的拼音文字。

在中華文明序列中,苗族先民曾經處於領先的位置,他們率先發明刑法、武器和宗教。《尚書》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曰法……」《周書·呂刑》曰:「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尸子》云:「造冶者,蚩尤也。」《管子·地數篇》云:「蚩尤受金作兵」,「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蚩尤受葛盧之金而作劍鎧矛戟。」《龍魚河圖》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古代人們將蚩尤與天、地、日、月諸神並列,稱其為「兵主之神」。

王桐齡在《中國民族史》中說:「當時苗族文化相當發達,第一發明刑法,第二發明兵器,第三發明宗教,後來漢族所用之五刑、兵器及甲冑,所信奉之鬼神教,大概皆苗族所創,而漢族因襲者。」宋文炳先生在《中國民族史》也說:「苗族文化,在現代似無可稱述,惟於上古時期,極為發達,影響於漢族文化亦很大。」

苗族先民率先進入農耕生活。考古學資料告訴我們:一萬年前東南方的氏族部落,就已經在「口朝黃土背朝天」地經營稻作農業了。日本佐佐木喬主編的《稻作綜合研究》曾說:「盛永氏(1940)認為中國稻的真正起源……應當追溯太古時生活於揚子江與黃河之間的苗族所寫的歷史中。」

苗族醫學,是我國史書記載發源最早的醫學。《孔叢子·連叢子下》:「伏羲始嘗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毒,然後五穀乃形。」《太平御覽》引《帝國世紀》:「伏羲嘗味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上古「東蒙」人就有「不死民」「君子不死國」之稱。《補史記·三皇本紀》也有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的描述。

西漢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吾聞上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說:「這個苗父就是苗黎族的巫師(即巫醫)。」苗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一個藥王,身在四方,三千苗藥,八百單方」,「千年苗醫,萬年苗藥」。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記述了大量藥用植物名,如澤蘭、菖蒲、蔥、芷、苣、辛夷等都是苗語記錄的藥草。

苗族歷史上有自己獨特的社會組織。鼓社、議榔、理老是苗族古代社會結構的「三根支柱」。苗族鼓社由共同源於一個男性祖先而結合起來的人們的集團,是一個祭祀、親屬、政治、經濟與教育的氏族外婚制團體。苗族還生活在江漢地區時就開始了「祭鼓社」的活動。傳說西遷時每個宗支(氏族)都置有一面木鼓,敲鼓前進以作聯絡,遷到新地方又按宗支「立鼓立社」。鼓社實質上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或父系大家族公社。

苗族議榔是不同宗的家庭組成的地域性組織,它是由鼓社組織發展演變過來的,即農村公社組織。一個議榔實際上就是一個農村公社。苗族理老極受尊敬。他熟悉古理古規,主持公道,辦事認真,能言善辯。在調解糾紛時,誠如律師。由於理老在人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信譽和威望,對維護苗族社會的生產、生活秩序,曾起到過十分積極的作用,被譽為「自然領袖」。

苗族遷徙至西南山區後,由於交通封閉,開發較晚,人們少受商業的洗禮,文獻上就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衣著行動,都極忠誠樸實,絕少有欺騙狡詐及虛偽行為」的記載。苗族《古歌》《理歌理詞》《古老話》《議榔詞》《巫詞》《諺言》《格言》等,都訓導人們要忠誠正直、重誠重善。歷史上,苗族除了反抗封建統治者的壓迫剝削外,從來沒有與任何民族鬧翻過。任何一個民族,只要尊重苗族的風俗習慣,誠心與他們交往,他們都視之為朋友。

苗族創造出璀璨奪目、浩如煙海的民間文學作品。主要有古歌、史詩、古老話、神話、敘事詩、傳說、故事、歌謠、諺語、格言、謎語、說唱等。其數量之浩繁,內容之豐富,藝術之精湛,形式之多樣,容量之宏大,令世人矚目。

苗族是一個特別喜歡體育運動的民族。主要項目有:武術、射弩、賽馬、賽龍舟、摔跤、登山、爬花杆、跳棍、踩鼓、擲石、擲雞毛球、踢腳架、踢草球、踢「老虎」、打花棍、打草蛇、扭扁擔、梭扁擔、接龍舞、舞獅、互蹬、搶水鴨、拔鼓、拉鼓、蕩鞦韆、跳蘆笙、蘆笙拳、蚩尤拳、耍刀、上刀梯、射背牌、金錢棍、走竹杆、踩雞蛋、鬥牛、鬥馬、鬥雞、布球、踢跳、體育舞蹈等。

苗族人民勤勞、勇敢、正直、善良。1951年,費孝通先生參加中央訪問團到貴州訪問,撰寫了《勤勞的苗家,悠久的歷史》一文。他寫道:「一到苗族地區,我感受最深的是勞動……在苗族中,幾乎找不到吃閒飯的。苗家男女都熱愛勞動,視勞動為光榮。」還寫道:「一提到苗家,誰也不會不聯想到他們美麗的服飾,活躍的舞蹈,動人的歌唱。到處是歌聲決不是一句過分的話。我有一次被一位苗族婦女硬邀去吃飯,剛坐下,歌聲就開始了。主人唱了一曲,客人就得喝一杯;客人唱了一曲,主人也得喝一杯。唱來唱去,一直唱到散席。」他感慨地說:「不虛此行。」

苗族的音樂,內容豐富,曲調委婉,節奏明快,格調清新,風格獨特。有獨唱、對唱、合唱、說唱等形式,有民歌樂曲、蘆笙樂曲、木葉樂曲、簫琴樂曲等。每類樂曲又各有若干種,同種類又存在地區差別,同一地區又因歌詞內容、演唱場合和歌唱方式有所不同,還有不同的曲調。苗族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苗族情歌又分為見面歌、青春歌、讚美歌、求愛歌、相戀歌、成婚歌、鬧婚歌、分別歌、離婚歌、單身歌,等等。

苗族舞蹈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即笙之舞、鼓之舞和擺手舞。每一類又包括數十種。笙之舞是以蘆笙、瓢笙、胡琴等為伴奏的舞蹈。除湘西以外,蘆笙舞遍及其他苗族地區。瓢笙舞和胡琴舞只在一些地方流行。

苗族是一個富於創造力的民族,其工藝美術馳名國內外。銀飾、蠟染、刺繡、挑花、織錦、建築是苗族著名的六大工藝。

苗族普遍喜戴銀製品。明代郭子章《黔記》中就有苗族「以銀環銀圈飾耳」的記載。黔東南苗族婦女,頭戴銀花,項戴銀圈,「以多為富」。湘西和黔東北苗族婦女也是「耳戴大環,項戴銀圈自一二圍以至十餘圍不等」。苗族銀飾均為本族工匠所制。黔東南有銀冠、銀花、銀羽、銀泡、銀雀、銀索、銀鈴、銀羅漢、銀項鍊、圍腰鏈、實心項圈、實心手鐲等,湘西和黔東北有銀鏈、銀花、銀耳環、銀牙籤、銀鈴、銀蝴蝶、銀牌、銀披肩等。黔東南的銀冠,集銀飾工藝之精華,在面積不大的冠架上,焊接的銀花、銀鈴、銀雀、銀蝴蝶、銀針、銀籤等飾物,有數十件甚至百件之多,件件都是精工之作。

苗族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唐朝時期,東謝苗族「卉服鳥章」,即在服飾上繡許多花、鳥圖樣。清代清水江苗族刺錦衣、繡苗錦,今榕江縣平永一戶苗族人家至今還保存著一套乾隆年間的繡滿彩色花紋的男女服裝。苗族刺繡有平繡、辮繡、結繡、纏繡、縐繡、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10多種。圖案有視為吉祥的麒麟、龍、鳳和常見的蟲、魚、花卉、桃子、石榴,等等。挑花主要流行於黔中以西到雲南等地區。花線多用深藍色和水紅色,或橙黃色套以其他雜色。挑花針法與刺繡不同,是以平布作底,挑制時先用線勾出輪廓,再按圖案隔一根紗或幾根紗插針,不能錯亂,且多是背面挑、正面看。花紋多呈幾何圖形,常常是紋形不同的幾小朵花拼成一大朵,外套菱形方格,外觀美麗大方。織錦在苗族中也很盛行。

苗族建築工藝尤以吊腳樓為最。吊腳樓大多依山而築,建在斜坡面上,後部與坡坎相接,前部用木柱架空,形成「佔天不佔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都不平」的格局。這些剖面的形成是採用架空、懸挑、掉層、疊落、錯層等手法進行處理所致。先把山坡削成一個「廠」字形土臺,土臺下用木柱支撐,鋪上樓板,然後起房建屋,使臺上臺下連成整體。一般按三層建築:底層堆放雜物,中層住人,上層貯糧。吊腳樓是一種純木結構建築,無論梁、柱、枋、板、椽、檁、榫,都是木材加工而成。採用穿鬥式,不用一釘一鉚,全靠木尖鎖眼架牢,經得起風吹雨打,長年不壞。

苗族的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捕魚節、吃新節、趕秋節、跳花節、九月蘆笙會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響起銅鼓聲,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蘆笙、笛子來到村寨附近遊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龍舟節在每年農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舉行,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聲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餘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苗族婚姻的締結,從古至今,多是自由為主,除少數地區外,都是由當事人自己完成,父母不加幹預。黔東南多是「先唱歌換帶而後聘娶」。黔中多半通過「跳月」選擇配偶。黔西北未婚男女通過「跳花」認識後,有了感情才自訂終生大事,然後「通媒,議聘資」。雲南、四川、湖南、廣西苗族的婚姻,自由締結居多,父母包辦的只是少數。苗族歷來實行一夫一妻制。

苗族服飾堪稱中國乃至世界民族服裝之最。唐代大詩人杜甫就有「五溪衣服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300多種樣式。衣裙長可抵足,飄逸多姿;短不及膝,婀娜動人。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髮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服飾可歸為五大型:褶裙型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黔南、黔西南、安順、廣西融水等地;大襟欄幹型主要分布在湘西、黔東、渝東和鄂西;蠟染型主要分布在黔中南、桂北;幾何花衣披肩型主要分布在貴州西部、雲南、川南和桂西北;黛色對襟蠟染短袖型主要分布在海南的瓊中、保亭等縣。其中褶裙型大領左衽式主要分布在貴州臺江、凱裡、雷山、劍河、黃平、施秉、鎮遠一帶,款式是大領左衽或右衽半長衣,衣背、兩袖、領圍至前襟都繡花,著百褶裙。著盛裝時,佩戴銀飾多達二三百兩。

從先秦時期直至中華民國,苗族數千年頻繁起義。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實行民族平等、共同發展繁榮的政策,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漢族離不開兄弟民族,兄弟民族也離不開漢族,各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是最好最成功的政策。

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長期處於遷徙不定、饑寒交迫中的苗族人民站起來了。他們不但獲得了幸福和自由,而且還做了國家的主人。苗族先後建立了5個單一苗族自治縣,並與其他兄弟民族建立了6個聯合自治州、16個聯合自治縣。5個單一苗族自治縣的縣長都由苗族幹部擔任,6個聯合自治州和16個聯合自治縣,苗族幹部或者擔任州長、縣長,或者擔任州委書記、縣委書記,苗族幹部還擔任州、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或副主任、政協主席或副主席。苗族幹部王朝文還擔任過10年貴州省省長和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等職。一大批苗族知識分子擔任教授、研究員、主任醫師、高級工程師、高級教師等,還出現了一批苗族作家、詩人、藝術家、歌唱家、音樂家、舞蹈家,等等。

改革開放以來,苗族地區努力發展工、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發展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苗族地區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苗族人民生活安居樂業,蒸蒸日上。他們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豪情滿懷,信心百倍,幹勁十足。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髮飾文化,苗族的角髻等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現代民族中,苗族的角髻頗負盛名。苗族的角醫,有單、雙警之分,其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苗族的牛角圖騰文化。彝族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傳統的民族。主要居住在雲、貴、川和廣西西北部,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形式。其中,生活在川、滇大小涼山地區的彝族男子,有一種頗具民族特色的髮式,那就是「英雄髻」。川、滇大小涼山地區的彝族成年男子,常把頭頂一綹頭髮留至三寸左右,編為辮髻,彝語稱為「卓爾" ,漢語稱「天菩薩」。
  • 走進苗族,探討苗族銀飾的秘密,彰顯歷史悠久的中國民族文化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大多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等地。苗族的服裝和銀飾苗族的喜銀,他們的銀飾文化發展的已經非常悠久了,從古至今苗族女子出嫁都要帶很多的銀飾,你知道是為什麼嗎?,苗族的小孩剛一降生,長輩們就要送上銀鎖等小飾品,表示對新生命的祝福。
  • 墨戎苗寨苗族銀飾:湘西民族文化的寶藏!
    這裡的村寨依山傍水,神秘清幽,粗狂奔放的擺手舞,溫軟精美的刺繡,都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 墨戎苗寨即龍鼻嘴村,「墨戎」為苗語,意為「有龍的地方」。全村由13個苗寨組成,有17個村民小組,共1018戶,5568人。位于吉首、古丈、保靖三縣(市)交界處,苗寨正處於張家界至鳳凰這一「黃金通道」上,焦柳鐵路、龍吉高速公路、省道S229公路穿寨而過,交通便利。
  • 傳創融合發展苗族蠟染 讓民族文化走出國門
    作為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壩蠟染的傳承人,她用手中的蠟刀刻畫出了一副副獨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藝術品,非物質民族文化遺產是什麼?傳承民族工藝的重要性又在哪裡?熊兆美拿起手中創作出無數作品的蠟刀給我們舉出了一個例子。
  • 中國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施洞苗繡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貴州臺江施洞的苗族刺繡,是具有中華原始繪畫價值的一種藝術。它那原始的拙,曠野的美,騰變著種遼古的魅力,越來越被人們喜愛和珍觀了。
  • 不同民族的文化,苗族服飾特點,超短裙設計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是構成人類生活的主要要素之一,又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它除了滿足人們生活的物質需要外,還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起源和形成,以及後來在結構上和式樣上的不斷變換更新都是與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自然環境以及穿著觀念等密切相關。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決定了不同的服飾特色,形成不同的風格各異的服飾傳統,尤其是女性服飾,更是民族形象的直接展現。
  • 學校成為苗族文化的「博物館」
    在貴州省雷山民族中學,流行著兩道公式:8+2>10,10+0<10。校長白志恩解釋說,加號左邊的是應試科目,右邊的是選修的苗族文化課程。「我們認為,苗族課程是化學成分,會讓一個孩子產生質的飛躍,如果你不學素質課程,學再多的應考知識,也是零。」
  • 民族文化習俗,苗族蘆笙文化
    苗族蘆笙文化,其內容的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是可以使苗族人民引為自豪的。蘆笙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樣來源於人們生產、生活實踐。它的產生在苗族民間有許多美麗的動聽的傳說。蘆笙是苗族的母親 在遠古的時候,天下沒有人煙,沒有萬物,天帝(苗語稱為YawmXaub漢語諧音「佑索」)就派了他的小女兒勾索下到天底下來造萬物。萬物有了,就是沒有什麼東西供人類玩樂。
  • 苗族崇拜先祖,敬畏自然,通過剪紙傳承本民族文化
    貴州是個多民族的省份,剪紙以苗族繡花樣最為豐富多彩。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但卻沒有文字的古老民族。據說苗族曾有過自己的文字,由於歷史上多次戰亂和種種原因,後來失傳了。其悠久的民族歷史和文化是靠神話傳說和古歌、長詩傳承下來的。
  • 神奇的苗族文化
    苗族醫藥的起源苗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由於苗族早期遷徙頻繁,所到之處大多是人跡罕至的荒僻山區和瘴癧之鄉,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所以為了生存下去,苗族有了很多有名的治療方法和用藥經驗。苗族人口居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第4位,主要聚居於貴州、湖南、湖北、四川、廣西、海南、雲南等地。苗族醫藥起源於苗族人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歷史悠久。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的變遷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貴州苗族服飾紛繁複雜,多姿多彩,尤以女裝最為突出,為其他民族少有,簡直可以看作是一個民族服飾博物館。前不久,英國駐華大使高德年爵士一行專程赴貴州考察,為這裡濃鬱獨特的民族風情所傾倒,稱之為「歌舞王國」和「民族服飾的寶地」,並強調「貴州苗族服飾屬於世界級的旅遊資源」。這種評價並不過分。
  • 一個以鳥為自稱的民族,解讀苗族的鳥圖騰文化
    而苗族做為另一個崇拜鳥圖騰的民族,也將這種鳥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在苗族內部,他們將自己自稱為嘎鬧,就是鳥的意思,他們以鳥來當做族名,將鳥圖騰文化融入服飾中世代傳承。鳳凰圖騰在苗族中,他們也有關於鳥圖騰文化的崇拜 ,他們將這種鳥圖騰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
  • 苗族銀飾的文化內涵
    苗族銀飾是苗族民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它一方面具有可以顯示家庭財富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耐人尋味的文化含義——苗族銀飾作為民族的標誌,起著維繫苗族某個社區和某些群體的重要作用。國內苗族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海南和湖南西部等地區,在同一支系中,人們往往佩戴同樣的銀飾,銀飾作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誌,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根植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 苗族小夥吳欣陽:用鏡頭記錄苗族文化
    「2020『九洲同播』杯貴州『天眼新聞』短視頻大賽」中,一段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刻道文化」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優美的風景、漂亮的苗家姑娘、精緻的苗族銀飾、神秘的刻道文化等等元素,配以獨特的苗族古歌,被網友點讚。 今年24歲的吳欣陽是黔東南州施秉縣人,地道的苗族,酷愛攝影和旅遊的他,得知「2020『九洲同播』杯貴州『天眼新聞』短視頻大賽」後,想拍攝一段與苗族有關的視頻,讓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
  • 黔東南州文化館民族文化走進凱裡苗族語言文學培訓基地正式開班
    11月10日,黔東南州文化館民族文化走進開懷街道苗族語言文學培訓基地苗歌培訓(第一期)正式開班,課程由李成望老師主講> 據悉,為了挽救和傳承我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把凱裡地區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把凱裡的「世界苗族文化中心」品牌做大做強。
  • 珙縣苗族文化走進大學校園
    12月2日,應宜賓學院邀請,珙縣苗族文化發展研究會學術課題組一行走進該校開展苗族文化專題講座。這次講座由縣苗族文化發展研究會秘書長楊友元主講。下午四時,宜賓學院國際教育學部綜合教室內座無虛席,《帶您走近川南苗族》的講座吸引了在場的上百名大學師生。
  • 少數民族文化——苗族
    在古代的歷史洪流中誕生了很多各種民族,都有著各種不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這也就促成了不同的風俗,今天我想說一下關於苗族人們神秘的特色文化。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四川:宜賓興文 苗族文化綻放異彩
    圍繞打造「民族地區特色文旅示範縣」的目標,興文縣以苗族節慶為媒,把苗族節慶辦成苗鄉的狂歡節,對內實現旅遊與文化的整合,增強凝聚力,對外樹立文化品牌,促進文旅互動,帶動產業發展,提高興文知名度,推動縣域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 苗族藝術文化,富有民族風情的苗劇,各自有著什麼樣的特色?
    苗族豐厚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為苗劇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舊社會,由於苗族沒有文字,也沒有戲劇發生的記載,所以直到新中國建立後,苗族人民才在其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始創了自己的民族戲劇。20世紀50年代中期,苗劇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地的苗族聚居地區創建、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