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39;發勁須沉著松淨。&39;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落。&39;本是舍已從人。&39;不丟不頂。&39;是要我柔,不是我剛。是以柔化來克制剛強,絕非用力來頂進,去對抗。
察四兩撥千斤句,顯非力勝。&39;百鍊鋼,是指柔軟,不是指堅硬。古人&39;名貴的寶劍,可以纏腰一周,可以為證。
&39;這說明學太極拳先追求的是極柔軟。&39;,不是說追求了長時期的柔軟之後,再去學堅剛;也不是說極柔軟之後,一夜之間,會突然變成一個堅剛的硬人;更不能自作聰明,跨過追求極柔軟的階段,先就去學堅剛。極堅剛,是指發勁之威力驚人,可以無堅不摧。
從以上所引的內容看,如果我們還有拙力未丟淨,就不合極柔軟的要求,如主張還應保留一些硬力在身上,就不是太極拳了。
我們在推手實踐中,每每發現力大並不可怕;覺其力大,正說明不如我輕靈,那正是我獨知人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的時候。在高手面前,力大,只能被動挨打。倒是那比自己更松更輕的,才是可怕的對手。執著於有力、練力,就太極拳而言,實在是不應該有的現象;不僅枉費功夫,還走向反面去了,很令人惋惜!前面談到,因為太極拳這一個拳字,使很多人意識裡或潛意識裡忘不掉氣力大才是拳這根深蒂固的成見。奈何奈何!
那麼,既然不主張練力,太極拳發勁的威力、能量巨大,令人驚心動魄,能將人迅速彈出或擲出丈外,這能量從何而來呢?這是常人不易理解,也正是太極拳之精彩處。
太極拳是在硬力捨去之後,培養出完整的軟彈勁來。硬力丟不掉,軟彈勁就無法產生。這就是為什麼要從輕、慢、勻入手而明確提出要舍已的原因,太極拳有練體、練氣、練神三個步驟,第一步練體,就是練肢體柔軟。
學習柔軟的過程,其實質就是丟掉自身力硬力的過程;丟得越徹底越好。&39;,要松得乾,軟彈力才能速度最快,能量最大,也才能使人感到震恐,思想上解除武裝。一般硬力未丟淨或專門打過沙袋,不可能產生出這種高速度。這一點是常識範圍以外的道理,一般人不易理解。
我明確告訴讀者,太極拳發勁的驚人能量,是由高速度產生的,速度轉化成了能量。絕不是本身氣力比別人大。在太極拳中只是笨,不是巧。例如:步槍子彈之彈頭,論重量,微不足道。然而射擊之時,因火藥之爆發力產生了高速度,其能量,就不可小看,直徑一公尺的松樹,可以穿心而過。這不是小小的彈頭本身有什麼威力,是因火藥的爆發力產生高速度的緣故。主張練力的人,是在力圖加大彈頭的重量,而不去增加火藥的爆發力,效果會適得其反。太極拳的追求極柔軟,就是天天在增加火藥的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