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鬆柔

2020-09-09 武術與搏擊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39;發勁須沉著松淨。&39;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落。&39;本是舍已從人。&39;不丟不頂。&39;是要我柔,不是我剛。是以柔化來克制剛強,絕非用力來頂進,去對抗。


察四兩撥千斤句,顯非力勝。&39;百鍊鋼,是指柔軟,不是指堅硬。古人&39;名貴的寶劍,可以纏腰一周,可以為證。


&39;這說明學太極拳先追求的是極柔軟。&39;,不是說追求了長時期的柔軟之後,再去學堅剛;也不是說極柔軟之後,一夜之間,會突然變成一個堅剛的硬人;更不能自作聰明,跨過追求極柔軟的階段,先就去學堅剛。極堅剛,是指發勁之威力驚人,可以無堅不摧。


從以上所引的內容看,如果我們還有拙力未丟淨,就不合極柔軟的要求,如主張還應保留一些硬力在身上,就不是太極拳了。


我們在推手實踐中,每每發現力大並不可怕;覺其力大,正說明不如我輕靈,那正是我獨知人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的時候。在高手面前,力大,只能被動挨打。倒是那比自己更松更輕的,才是可怕的對手。執著於有力、練力,就太極拳而言,實在是不應該有的現象;不僅枉費功夫,還走向反面去了,很令人惋惜!前面談到,因為太極拳這一個拳字,使很多人意識裡或潛意識裡忘不掉氣力大才是拳這根深蒂固的成見。奈何奈何!



那麼,既然不主張練力,太極拳發勁的威力、能量巨大,令人驚心動魄,能將人迅速彈出或擲出丈外,這能量從何而來呢?這是常人不易理解,也正是太極拳之精彩處。


太極拳是在硬力捨去之後,培養出完整的軟彈勁來。硬力丟不掉,軟彈勁就無法產生。這就是為什麼要從輕、慢、勻入手而明確提出要舍已的原因,太極拳有練體、練氣、練神三個步驟,第一步練體,就是練肢體柔軟。


學習柔軟的過程,其實質就是丟掉自身力硬力的過程;丟得越徹底越好。&39;,要松得乾,軟彈力才能速度最快,能量最大,也才能使人感到震恐,思想上解除武裝。一般硬力未丟淨或專門打過沙袋,不可能產生出這種高速度。這一點是常識範圍以外的道理,一般人不易理解。

我明確告訴讀者,太極拳發勁的驚人能量,是由高速度產生的,速度轉化成了能量。絕不是本身氣力比別人大。在太極拳中只是笨,不是巧。例如:步槍子彈之彈頭,論重量,微不足道。然而射擊之時,因火藥之爆發力產生了高速度,其能量,就不可小看,直徑一公尺的松樹,可以穿心而過。這不是小小的彈頭本身有什麼威力,是因火藥的爆發力產生高速度的緣故。主張練力的人,是在力圖加大彈頭的重量,而不去增加火藥的爆發力,效果會適得其反。太極拳的追求極柔軟,就是天天在增加火藥的爆發力。

相關焦點

  • 太極仁拳談太極拳應該「剛柔並濟」還是「以柔勝剛」?
    陳式太極拳以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為拳理。陳式太極拳之外的其它太極拳流派大都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拳理。前者主張剛柔並濟,後者多主張以柔勝剛。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柔弱勝剛強」。柔弱與剛強是相反的。柔弱既然能勝剛強,「顯非力勝」。「柔」表示「不頂」「順勢而為」「不以力勝人」。那麼,與「柔」反義的「剛」則表示「頂」「針鋒相對」「以力勝人」。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太極拳「非力勝」,亦即不以力勝人。
  • 練太極拳如何做到「松」——了解「松」的階段性
    太極拳學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前面一篇文章我們明白了太極拳的松是內外混元、整合性的松。是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去學習、落實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在練拳過程中去覺悟「松」所體現出的陰陽性、對稱性、開合性、虛實性、螺旋性,處處皆有松。自覺主動的在練拳中去會意揣摩大松大柔的開展,舒展的鬆柔體態,輕靈而大方;會意在緊湊螺旋中的鬆柔轉換,節節貫串中鬆柔與勁學摺疊之圓巧勢態。
  • 在「慢鬆柔」中體悟太極之妙
    還是陳氏太極,無論是傳統老架還是新架套路,都有兩個套路即一路拳和二路拳,一路拳以柔為主,二路拳以剛為主(也就是發勁的招式很多)。一路拳是基本功,二路拳是高級階段,更加接近於實戰。一路拳主要訓練的是習練者動作的規範性、呼吸與動作的配合等。
  • 論太極拳的松與柔
    凡是習慣於用大力的,就永遠不可能鬆柔對鬆柔的理解,容易發生偏差。實踐起來多障礙,也多歧途。真正鬆柔了,要令人感到柔若無骨才是對的。從我們練太極拳的人看來,一般人都是僵硬的,不僅軀幹不松,四肢也不松,其原因,大概一是缺乏柔軟的訓練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硬力的結果。如果我們將柔軟看成是一種人人應有的本能,它本是與生俱來的,在嬰兒時,一身柔軟極了。
  • 太極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在第一階段按死規矩學練,至第二階段把拳理拳法融進拳架,行拳架以意相領,走拳鬆柔彈活,舉手投足契合八法五門,僵緊漸去,松活已生的基礎上,繼續向內求,知進退、懂虛實、用意不用力。說通俗些就是用心用腦子行拳,而不是單純的用手腳等肢體走拳。而且逐漸形成良好的太極條件反射,一舉手一投足處處都是太極。就象趙濟夫老師說的太極生活化,生活太極化。
  • 怎樣正確認識太極拳(1)
    松肩沉肘,松腰沉胯中的松與沉的說法,從整體上講,松肩肘,松腰胯說得通,具體做法上卻不盡合理,肘不墜沉,肩如何松得了?胯承腰松,不沉如何植根與地?這些感覺各位可自行體驗一下。  太極拳裡各門各派,有各自的著重點,各位老師有各自的拳路特點,包括領悟和各自的語言風格。  比如纏絲勁,我們叫卷勁,有叫伸筋拔骨,我們叫對拔。
  • 太極拳的「松與緊」暗藏學問,也是太極愛好者的終極追求
    姚宗勳先生曾說:「你要懂了鬆緊就懂拳了」,也就是說,解決鬆緊的矛盾貫串學拳的始終。太極拳, 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 淺談太極拳之緊湊與開展
    二、 什麼時候該練「緊湊」與「開展」楊氏太極拳強調舒展大方、大松大柔。一代太極名家李雅軒先生說:「在初練時,架子宜下的大點,如果功夫久了,就不宜太大太舒展;如架子太伸展了,要點緊湊含蓄收藏才行」。李雅軒先生這番拳論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緊湊」,什麼時候該「開展」。一般來說,初練太極拳的,年輕的人應該多在「開展」方面下功夫,有一定功夫基礎的,年紀大一點的拳架子就應「緊湊」些。
  • 李派太極拳法·形成之來龍去脈
    王蘭亭系太極大師楊祿禪先生之弟子,之前亦曾學十二連拳周嶽圖(心意拳的一個分支),拳技出神入化,但深藏不露,為人謙虛,從不與人談武論技。這一次也是緣分,蘭亭在晚飯後與李瑞東燃燈閒談,偶然談及拳勇,一時興之所在,二人即在燈下比較,結果李瑞東三戰皆敗,一時沮喪,無地自容,幾乎愧死。蘭亭婉勸不可如此淺見,並表示知己兄弟,願將所學授之。李瑞東問蘭亭所學何門,為何師所傳,並問京城有一最著名楊班侯是否認識。
  • 陳氏太極拳之要點——陳子明
    吾師陳品三先生,致力於太極拳者計七十餘年。著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洋洋十餘萬言,立論精詳,世罕其儔。餘往日錄其要義,以備研探。今先生之書流落他處,未見梓行間世。餘取舊篋所藏,載諸拙著,以彰先生立言之一斑,並使後學者有所遵循焉。
  • 張世昌的太極道:拳中太極道和天下
    ,1943年10月生,浙江寧波人,大學文化,中共黨員,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趙斌弟子,文化學者,中國武術七段,武當百傑,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張世昌先生現為中國武術段位制武術管理考評員,楊式太極拳教程武術技理指導員、考評員,陝西省武術協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陝西省段位制推廣委員會副主任,《武當》雜誌特邀編委,《全球功夫網》駐陝西站站長,《中國太極拳精英網》名譽總編,《大武術網》名譽顧問。先後被《永年太極拳志》、《楊式太極拳三譜匯真》、《中國太極拳大百科》、《當代武林名家大典》、《中國當代武林人物誌》收錄。
  • 太極原理探微(之三)——簡述太極的基本特徵及太極拳真意
    太極的四個基本特徵在上一篇《太極原理探微·之二》中,我們以王宗嶽的「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為根據,推演出了太極的基本概念。所謂太極,是事物由靜態向動態激變之前,那一段量的積累準備過程。用現代哲學語言表達,太極是事物在達到動態質變前的一段靜態量變過程。
  • 禪宗太極:太極拳身法要領歌訣,練拳之機要,健身之保證!
    今結合多年的修煉終結太極拳身法要領歌 ,以饗讀者。死功練出靈活勁,規矩求得拳正宗。死功就是不退縮,一步一步攀高峰。百遍不如千遍熟,千遍巧後萬遍精。年年不如月月練,天天不如時時功。拳法秘訣一字練,練被練化練進攻。練松練沉練變易,練氣練意練覺聽。
  • 陳式太極拳小架的腰領與襠合
    陳氏太極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術理論、獨特的拳術風格、高超的技擊效果、顯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華武林中獨樹一幟,並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喜愛。下面是整理的關於:陳氏太極拳小架的腰領與襠合。
  • 練太極拳達到[真松]後,真實的感受是這樣的
    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沈伍妹老師寫這篇文章之前內心很糾結,糾結的是網絡上及其書刊雜誌上對太極拳的"松功"有諸多發文,其關對於練太極拳的"松功"的描述也大同小異,同時,太極拳練習者對放鬆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也有宗師對習太極拳達到"真松"狀態後的描述,或許是各人感受及個體差異的不同,筆者也胡亂修太極拳有年,自認為達到了太極拳"真松"之境界,故不惴淺陋,於本篇談一下"真松空靈"之感受。
  • 什麼樣的拳才能叫做太極拳?看了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1、練太極拳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健身而練太極拳套路的,而練太極拳套路之所以能夠健身就是因為,太極拳套路是一種非常好的動態導引術。而所謂的動態導引術就是通過運動來引導人體的神經活動、呼吸活動,從而加強神經對人體基本生理活動的調控。其效果就是使人體的生理活動更加協調而組織結構的修復也更加準確。
  • 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之拳
    這裡是道家智慧的體現,宇宙是「道」所生之子,思維著的宇宙即太極,「道」無思無為,《道德經》講:「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有萌動之兆者,即太極也。《太極拳譜》是這樣說的,把人體內外各部比作太極、兩儀、四象、五行、八卦,「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之拳」。
  • 太極拳的柔要如何掌握與理解
    太極拳以柔著稱於武林,那麼大家知道太極柔都包含著哪些意義或者包含了哪些概念呢。太極拳的柔是他獨特的韻味,因為太極柔而獲得廣大拳者的喜愛,因為太極的柔帶來了平心靜氣的享受。柔就好比太極拳溫柔的一面,以柔克剛」「輕柔舒展」「柔和連貫」,太極拳要領中到處都有這個有「柔」字,「柔」成了太極拳最顯著的標籤之一。 但許多人並不了解太極的柔,認為太極既然柔那就柔到極致,其實不是這樣的。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年輕白領眼中的太極:姐學的不僅是拳,還是一種智慧!
    三年前,因為經常失眠,她在醫生的推薦下開始學習太極拳,文科畢業的她,被老師講解拳理和動作要領時順口說出的很多口訣所吸引:「野馬分鬃、白鶴亮翅」這些生動的比喻讓她覺得很有趣:「人剛我柔 人背我順」又讓她體會到拳術之外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