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留存海內外客家的「根」

2020-12-14 網易財經

新華網福州4月4日電(記者陳弘毅)「這是全國唯一一家以客家族譜為收藏內容的博物館。成立21年來,已經有數以千計的海內外客家後生到這裡查族譜尋根。」嚴雅英女士談起融進自己半生心血的「客家族譜博物館」,自豪的神情就猶如談到子女一般。

走進這家位於閩西上杭縣城中心孔廟旁的博物館,陽光穿過古色古香的建築屋頂,打在靜謐的天井地板上。三三兩兩的遊人正俯身認真看著玻璃櫃中的譜牒複製品,不大的展廳,牆上布滿展板,述說著客家民系源遠流長的歷史,還有幾十個客家大姓的歷史遷徙路線和當今分布區域。

「最近正逢清明節,很多從江西、廣東和臺灣趕到上杭宗祠參加祭祖大典的客家鄉親,都會到我們這裡查族譜,尋根問宗,」博物館工作人員袁曉蓮說道。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從宋代置縣至今,客家「母親河」汀江流經的上杭大地是先民開基創業的沃土,又是不少客家先祖遠遷繁衍於江浙、四川、粵臺等地的出發地。在不少海內外客家人的眼中,「上杭瓦子街」是祖先外遷的起點與祖地。每年清明時節,來自兩廣、江西等地自發組織的祭祖車隊總是會源源不斷地來到各大宗祠祭祀。

信步走進族譜陳列室,一排排柜子中珍藏著來自於閩粵贛數省民間的珍貴族譜。「我們已經收藏了閩粵贛的客家地區150個姓氏、2900多部,2萬多冊族譜,還有近2萬份客家契約,100多幅客家祖圖,閩臺客家方志等,其中有400多件藏品已經被鑑定為文物了。」袁曉蓮介紹說。

「博物館的創立,起源於很偶然的一段兩岸 鄉緣 。」嚴雅英館長說,「1993年5月,為完成一項對臺研究課題,我們在下鄉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部記錄著清代著名揚州畫派之一的華巖先生家族族譜的《閩汀華氏族譜》,立即對它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為華先生在臺灣的後人完成了族譜對接。」

民間還有多少族譜在不經意間流失?一種搶救、挖掘、保護散失在民間的珍貴家族史料的責任感在嚴雅英心中油然而生:「徵集散見在民間的客家族譜文獻,對客家文化研究特別是在聯誼臺灣客家同胞上,都價值無量。」

博物館成立至今,工作人員們幾乎跑遍了閩粵贛邊界的各大客家姓氏宗親會,挨個完成族譜的收集工作。「一開始的確比較艱難,後面藏品慢慢多了,人們也在逐漸認可我們,不少祠堂修譜時還會特意送一本給我們,很多姓氏修譜時也會跑到我們這兒查閱資料,確保族譜的準確。」袁曉蓮說。

如今的客家族譜博物館,除了擁有豐富的藏品外,還為海內外客家裔孫提供讀譜續緣、為海外客家人提供尋根謁祖服務、與臺灣高等院校合作進行客家文化研究,組織編寫了反映60個海峽兩岸客家人血緣關係的「源流篇」。2009年,族譜館精選的27箱族譜飄過海峽在臺灣展出,引起臺灣客家民眾熱烈反響。

「族譜會告訴每一位家族後生,不管你走到哪裡,你的根永遠在祖先生活過的土地上。」嚴雅英說:「博物館的大量文獻,都是臺灣客家文化之根在祖國大陸的最好佐證。」

(原標題: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留存海內外客家的「根」)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閩西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呵護兩岸客家之根
    地處閩西上杭縣的海內外最大的客家族譜博物館,史詩般地呈現客家民系形成、發展與播遷的曲折歷程,印證著兩岸客家同祖同源、一脈相承的情緣。  「客家族譜博物館,緣起於1993年開始的臺灣客家鄉親的尋根,發展於海內外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客家鄉親的族譜對接需求。」中共上杭縣委書記謝海波說。  「從唐末,到元初,成客家,有史記,屬漢族,是民系。」唐宋時期一部分南遷漢人進入贛閩粵邊地區,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成為以南遷漢人為主體的客家先民。作為不斷遷徙中形成的漢族民系,客家特別重視族譜凝聚人心功能。
  • 兩岸嘉賓參觀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
    「參觀族譜就是為了傳承歷史,讓我們這些後人時刻銘記祖宗姓氏的來源、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永遠都不會數典忘祖。」19日,剛剛參觀完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的臺灣金氏後代金華對筆者說。  當天下午,約320位參加海峽百姓論壇的各姓氏與會嘉賓來到上杭,分批次參觀了客家族譜博物館。
  • 福建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新館將對觀眾全面開放
    福建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新館將對觀眾全面開放 2015-12-03 15:32:28張金川 攝  中新網上杭12月3日電 (張金川 池威)於11月6日開館的福建省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新館,即將對觀眾全面開放。客家族譜博物館是上杭縣客家緣文化中心的核心建築,總建築面積35079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5億元,於2011年動工新建。客家族譜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為一體,是客家人主要的家族史料收藏單位,是全國唯一的收藏客家族譜的專題博物館。
  • 上杭率先打造客家族譜文化品牌
    近日,筆者在上杭縣客家族譜館建設工地上看到,工人揮汗如雨、車輛川流不息。這是上杭縣打造客家族譜文化品牌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上杭縣以客家族譜為載體,深入挖掘內涵,開展族譜文化研究,吸引了海內外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地區客家人前來尋根謁祖,進行族譜對接,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
  • 探訪福建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 追本溯源維繫兩岸客屬親情
    探訪福建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 追本溯源維繫兩岸客屬親情  【解說】在福建省上杭縣,有一所總建築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的客家族譜博物館,該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為一體,是客家人主要的家族史料收藏單位。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個中國唯一的收藏客家族譜的專題博物館。
  • 客家族譜博物館,臺胞尋根好去處
    指著掛在牆上的照片,現任客家族譜博物館負責人傅清林向記者一一介紹。  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是一座以客家血緣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館藏有150個姓氏2900多部2萬多冊客家族譜、19000多份的民國以前客家契約、近百幅客家祖圖及客家神明崇拜圖,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獻資料、客家民俗器物及客家方志等,其藏品規模之大、內容之完整豐富、形式之多樣,堪稱全國之最,是海內外一億多客家人唯一的家族繁衍史料收藏單位。
  • 客家族譜博物館簡介
    2000年5月,為方便臺灣客家人尋根與族譜對接需求,經上杭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上杭縣圖書館附屬館客家族譜館。2009年9月客家族譜館正式成為法人單位,2011年10月更名為客家族譜博物館。如今,館藏有150個姓氏2900多部2萬多冊客家族譜、19000多份的民國以前客家契約、近百幅客家祖圖及客家神明崇拜圖、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獻資料(含客家文書、藥書、醫書、帳本、道教手抄本、清刻本地方著作等)、客家民俗器物及客家方志等,其中,館藏民國以前客家族譜五千多冊,涵蓋了閩臺客家百家姓開基始祖族譜和完整的少數民族雷、藍、鍾等姓族譜,已基本建成以客家族譜為中心,涉及客家宗族文獻、民俗器物文物為一體的藏品體系
  • 福建上杭入臺辦客家族譜展 再掀尋根問祖熱
    福建上杭入臺辦客家族譜展 再掀尋根問祖熱 2015-10-20 17:14:22福建省上杭縣舉辦的「源源有譜:客家姓氏源流展」自14日展出以來,每天都有上千觀眾前來參觀、諮詢,其中豐富的族譜資料和電子讀物全面展示了客家人同宗同族的歷史淵源,引起海內外客家鄉親的熱烈反響。  「你們的族譜展太好了,它拉近了我們客家人的距離,搭建了文化溝通的橋梁。」臺灣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新竹縣客家語教師協會理事長彭學堯動情地告訴上杭縣副縣長藍新。
  • 客家文化研究專家:讓客家族譜活起來
    中新網上杭6月13日電 (張金川 林斯乾)「通過『族譜+』的路徑,通過與創意、會展、科技、教育、網際網路相融合發展,讓客家族譜活起來,創新客家族譜新業態,實現客家族譜文化產業化的創新和發展
  • 海峽兩岸客家族譜的研究和追溯
    摘要:客家族譜是姓氏血緣親族的總徽記,是聯結海內外客家裔孫的紐帶。「凡人必有姓氏,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猶如木有根,水有源。」對客家族譜的研究和追溯,將會進一步加深海峽兩岸客家同胞同根同祖的認同感。館長嚴雅英表示,許多臺灣的客家鄉親曾多次前往尋根,借閱族譜史料,館內所展出的,只是豐富館藏的一部分。「族譜連兩岸,鄉情續五緣」,「客家祖地」上杭多年來通過客家族譜的研究和對接,追溯並印證了兩岸客家人親密的血脈淵源。該縣以客家族譜為載體,深入挖掘內涵,開展族譜文化研究,吸引了海內外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地區客家人前來尋根謁祖,進行族譜對接,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
  • 共續族譜緣同敘客家情
    【海峽論壇傳真】本報龍巖6月14日電(記者羅旭、馬躍華、高建進)昨天,第八屆海峽論壇·海峽客家(上杭)族譜文化風情節在福建龍巖上杭舉辦。來自兩岸著名客家研究專家學者,客聯會、宗親會、太極拳協會等民間社團組織代表,兩岸客家企業家代表等400多人參加。當天,客家族譜展集中展示了客家族譜館館藏文物,並以圖片形式展示客家先民在汀江流域生活、發展,遷播海內外的歷程。
  • 客家族譜見證兩岸血脈親情
    )西洋遊氏始祖祠重建鑑記》一脈族譜,上杭、永定、南靖、臺灣四地對接的呂氏一脈《上杭太拔張芬呂氏四修族譜》、《(福建南靖縣書洋鄉田中村呂厝龍潭樓)呂氏族譜》等珍貴譜牒。  為彌合遷居臺灣客家裔孫守候的這份深深的敬祖之情,族譜館在搜集族譜的同時,憑著各姓氏祖譜的記載,翻山越嶺尋找各姓氏開基一世祖的「祖墓」,讓他們回來後有「譜」可讀、有「祠」可拜、有「墓」可祭,加深對客家「根」的印象。   在研究館藏資料的同時,客家族譜館參閱其他學者專家的學術成果及客家地區方志記載,搜尋客家向臺灣遷徙的路線圖。
  • 海峽客家族譜文化風情節籌備工作基本準備就緒
    原標題:第八屆海峽論壇·海峽客家(上杭)族譜文化風情節舉辦在即 籌備工作基本準備就緒 昨日,記者從第八屆海峽論壇·海峽客家(上杭)族譜文化風情節籌備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本月12日——14日,第八屆海峽論壇·海峽客家(上杭)族譜文化風情節將在上杭舉辦,至目前,所有籌備工作已基本準備就緒。
  • 客家族譜博物館開展「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
    2020年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該主題聚焦博物館與社會的緊密聯繫,倡導博物館為不同群體提供有意義的體驗,尤其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博物館應通過展覽、會議、演出、教育項目等豐富的形式與公眾對話,展示多樣化的觀點,動員更多公眾參與博物館文化體驗,為公眾提供更高品質的文化供給,融入社會高速發展進程,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樞紐作用。
  • 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莊奕賢調研客家族譜館
    8月19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原省委統戰部副部長莊奕賢,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劉以籟一行到客家族譜博物館調研,上杭縣委常委羅小洪陪同調研。在客家先民遷入閩西四條路線沙盤前,莊奕賢會長了解到客家先民並不都是經過寧化石壁遷入閩西,還經過另外三條路線,分別為經贛江進入贛南中轉至閩西,越過武夷山遷至閩西,沿閩江上遊轉移至閩西。
  • 客家族譜: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千百年來,客家人在不斷遷移的過程中,繼承弘揚了中華民族譜牒文化的優良傳統,完整記錄了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從中原到閩粵贛邊,再移居臺灣、海內外各地的遷徙歷程,完整保留了客家民系在祖居地和遷出地的繁衍發展、世代延續的歷史脈絡,清晰記述了客家人所處時代和所居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民俗文化和宗族制度的情況,記錄了客家無數仁人志士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鴉片戰爭以來堅忍不拔、愛國愛鄉、奮力拼搏的英雄事跡和優良品格,在中華譜牒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
  • 「喜報」客家族譜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
    9月18日,國家文物局傳來喜訊,客家族譜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標誌海內外客家人格外關注的客家族譜博物館正式列入國家館行列《博物館定級評估辦法》規定,博物館經定級評估確定相應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三級博物館。一、二、三級博物館佔全國博物館數量的比例分別控制在 3%、6%、9%以內。
  • 客家族譜印證海峽兩岸血脈淵源
    新華網福州7月30日電(記者 逯寒青)記者近日在福建省上杭縣客家族譜館了解到,這裡在十多年間徵集到的115個姓氏、1萬多冊客家族譜史料,吸引了大量臺灣客家人前來尋根續譜。對這些客家族譜的研究也證明,兩岸客家人同根同源,有著割不斷的深厚血脈淵源。
  • 兩岸青年學生重走客家遷徙路 閩西「客家祖地」尋根
    兩岸青年學生重走客家遷徙路 閩西「客家祖地」尋根 2017-08「客家祖地」尋根尋源。 張金川 攝 圖為兩岸客家青年參觀上杭客家族譜館。 張金川 攝圖為兩岸客家青年學生體驗閩西客家「根」文化。 張金川 攝圖為來自臺灣客家青年在其父親的陪同下體驗閩西客家文化。 張金川 攝圖為臺灣客家青年學生參觀客家服飾。 張金川 攝圖為兩岸客家青年學生親切交流互動。
  • 走進閩西客家,領略客家美景,感受客家文化
    閩西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和發祥地之一,有著濃厚的客家文化與民俗,深受遊客的喜愛。在閩西,連城的培田古民居、冠豸山、客家博物館,永定的客家土樓,上杭的客家族譜博物館等都是值得一去的好景點。培田古民居位於連城宣和鄉,是一個古香古色的客家古村落,裡面的古民居建築大多是明清時期建造的,到現在也還保存了很完整;每一棟建築設計都很精美,做工也很精細。裡面還有不少當地村民居住在此,欣賞古建築的同時,也可以感受一下當地客家人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