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下|藍色畢卡索

2020-12-17 澎湃新聞

觀天下|藍色畢卡索

2020-03-20 1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二十世紀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是舊的世紀;對於人類藝術史來說,二十世紀是充滿了開創與革命的新世紀。新藝術不再接受任何限制,藝術家們突破了傳統的表現形式和繪畫技法,各種新的藝術語言迫不及待地誕生了。如果要問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中以「最複雜」著稱的藝術家恐怕非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莫屬了,這位深得海魂衫之三昧的天才極富創造力,也最懂得如何以多種看似矛盾的藝術方式來表達那個多樣多變的多面自我。

▲ 西班牙現代藝術家畢卡索

畢卡索的藝術天才最早顯現出的一面是藍色的,藝術史上稱為畢卡索的藍色時期(約1901-1904)。藍色是憂鬱的世紀末,但還沒有末日氣息。那時的畢卡索無論在巴黎還是在巴塞隆納,他的愛心和興趣都留給了和他一樣準備為藝術獻上一生的人們,這些人活得並不富裕,因此顯得低調而謙虛,但他們都是極富想像力的一群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畢卡索藍色時代(乃至接下來的粉紅色時期)的繪畫主題。比如畢卡索為苦艾酒飲者作的那些畫像,在藍色時期,他至少畫了四幅《苦艾酒飲者》

▲ 油畫《苦艾酒飲者》(1902)
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卡索 作
現藏於伯爾尼美術館

 

▲ 油畫《德索託的藍色畫像/苦艾酒飲者》(1903)
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卡索 作
私人收藏

1907年的某日,畢卡索參觀了巴黎託卡代洛人類學博物館,這次參觀改變了畢卡索的創作風格,也令西方藝術史多了一個概念——「立體主義」。當時,展廳裡充滿了潮溼和腐爛的氣味,這氣味簡直像魚刺一樣,卡在了他的喉嚨裡,這使畢卡索非常沮喪,甚至一度想趕快離開,直到他看到了一些新奇的形象——來自非洲的黑人雕像和面具,這些原始藝術家們的作品啟發了年輕的畢卡索,他被觸動了,以至於再也聞不到展廳裡充斥著的臭味,轉而開始重新思考一個大問題——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表現人類形體和世間萬物,我們是不是應該擺脫傳統經典美學的教條,而更多地從立體上去把握和表現它們。這就是立體主義藝術語言之起源。

▲ 非洲面具
現藏於巴黎羅浮宮

畢卡索自認為在這些非洲雕像與面具中發現了藝術的「全部」。緊接著,新風格作品誕生了。1907年,畢卡索完成了一幅大型作品,展示過後,觀眾震驚了,因為以前還從沒有人敢於以如此激進的方式打破傳統藝術形式,藝術語言切換之快速徹底令人猝不及防,這幅畫中既沒有野獸派的色彩爆擊,也不是表現主義的暴戾乖張,卻大大違背並破壞了歐洲藝術的視覺規範。這幅轟動一時的畫作就是《亞威農少女》(1907)。

畫作一面世即引起轟動,觀眾被震驚了,因為此前還從沒有人敢於以如此激進的方式打破傳統藝術形式,藝術語言切換之快速徹底令人猝不及防。通過這幅作品,畢卡索藉助非洲原始藝術永久地改變了西方繪畫:畫中少女們面部全都強烈變形——各個都是非洲面具臉,大塊大塊的肉粉色身軀在那無縱深的大空間中扭曲著,如同鑰匙轉動著插入鎖眼一般——直扭曲到相互鎖住為止。

▲ 油畫《亞威農少女》(1907,243.9 cm × 233.7 cm)
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卡索 作
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作者:觀復靜篤

關鍵詞 >> 觀復博物館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畢卡索 藍色時期畫作欣賞
    小櫻今天帶大家來看的是巴勃羅·畢卡索藍色時期的畫作欣賞有的朋友們就會問,什麼是藍色時期呢?畢卡索的藍色時期(西班牙語:Periodo Azul),是畢卡索在1900年至1904年之間,本質上以單色(陰鬱的藍色與藍綠色)做畫的時期,只有極少數暖色作品例外。
  • 走進藝術大師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西班牙畫家 畢卡索《亞威農少女》你知道他的「藍色時期」,可是否知道它背後的故事呢?畢卡索也因此對故鄉愛得深沉:愛西班牙的民族服,愛唱故鄉的民歌,愛它如畫的風景還有純樸的人。正如許多評論家所說,深厚而傳統的西班牙文化,是畢卡索藝術的根基。
  • 畢卡索《藍色房間》畫中有畫:藏人物肖像畫(圖)
    均為資料圖片  畢卡索《藍色房間》畫中有畫    美聯社日前報導稱,專家們披露,將畢卡索名作《藍色房間》順時針轉90度垂直觀看時,會發現該作品下隱藏了一幅人物肖像畫:一名蓄著鬍子的男子一手託腮,似乎正陷入沉思。這名男子繫著領帶,右手戴三隻戒指。這一發現引發了業內和外界的無限遐想:這名男子是誰?畢卡索為什麼會在舊作上創作新畫?
  • 研究團隊揭示了畢卡索藍色時期繪畫中的隱藏細節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西北大學的一個國際合作/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科學研究中心(NU-ACCESS),安大略省的藝術畫廊(前)和國家美術館的利用多種模式的光發現細節的可見表面下隱藏的巴勃羅·畢卡索的畫「La Misereuse accroupie」(蹲著的婦人),從藝術家的藍色時期的主要工作
  • 畢卡索作品《藍色房間》現畫中畫:暗藏男子肖像(圖)
    據鳳凰衛視報導,美國一家藝術收藏館近日第一次向外界透露,他們在一幅畢卡索的早期作品,發現了一幅暗藏的男子肖像畫。  2008年,科學家使用紅外線成像技術掃描畢卡索的的作品《藍色房間》,在圖像之下發現了這個繫著領結的男子肖像。
  • 巴黎有黃背心也有藝術的藍色和粉紅——畢卡索再次成為城市的焦點
    黃背心抗議運動尚未完全停住腳步,浪漫的巴黎人已經按捺不住藝術的激情,他們在奧賽博物館門前排隊,等待著在一個的新展覽中,欣賞畢卡索「藍色時期」和「粉紅時期」的藝術傑作。這個9月份就已開始的展覽,將展到2019年1月。
  • 畢卡索的藝術生涯時期,被稱為藍色時期,他標誌著立體主義的誕生
    在這以後的作品中,畢卡索多用藍色和其他暗色,線條僵直,人物多缺乏表情,虛弱瘦小乾枯,給人以病態的感覺這並非畫家的故意杜撰,而是時代與社會病態的藝術化。小編帶大家尋找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歷史吧!畢卡索藝術生涯中的這一時期,被稱為「藍色時期」(1901-1904),主要作品有:《生活》、《賣藝人一家及猴子》《熨衣服的女人》、《窮人的進餐》、《雜技演員與青年丑角》等。此間,他往來奔波於巴黎與巴塞隆納之間,艱難地開闢著自己的藝術天地。他在西班牙舉行的畫展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一些藝術家前來與他探討藝術方法和藝術的使命問題。
  • 畢卡索:一生都沒有停留,一直在改變
    「當我們大多數人聽到畢卡索的時候,可能第一印象就是大師、抽象、瘋狂、女人緣、立體派等等一系列與他相關聯的詞,他的藝術作品、藝術成就、藝術人生卻不怎麼被人們所了解。怎麼看畢卡索呢?畢卡索的藝術生命可以分為5個大時期:藍色時期、紅色時期、非洲土著時期、立體派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來體悟作品。」何洋向大家梳理出一個觀展脈絡,並推薦以後有機會可以去巴塞隆納博物館,在那裡領略大師的靈魂畫作。
  • 畢卡索的「成名三昧」
    畢卡索少年時期已崢嶸頭角,觀其畫,確實是天才一 1889年8歲就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 鬥牛士》; 1894年13歲首度展出作品; 1895年14歲進入巴塞隆納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16歲進入馬德裡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裡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 從畢卡索藍色時期到日本武士大展,2月全球新展導覽
    巴塞爾拜耶勒基金會的展覽「青年畢卡索」聚焦這位藝術大師的藍色和玫瑰色時期,這是現代繪畫中最細膩、最具情感的案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展覽「克裡斯汀·迪奧:夢想設計師」是今年最重磅的時尚大展之一;在馬德裡的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博物館,你可以看到「前衛網絡:阿瑪烏達與拉丁美洲」,一場對拉丁美洲前衛運動的全景式調查......
  • 藍色主義時期:畢卡索早期繪畫作品的靈感之源
    此時畢卡索只有10歲,一年後考入該校就讀,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3年後,他的第一位美術老師——父親,看到畢卡索傑出的繪畫天賦,決定把自己的畫筆和調色盤送給他,希望他將來能成材。在拉科魯尼亞的5年,畢卡索幾乎得到了繪畫上最好的啟發。
  • 6月倫敦佳士得將呈獻畢卡索藍色時期名畫(圖)
    《喝苦艾酒的人》(Portrait of Angel Fernandez de Soto, 1903年作)出自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畢卡索之手,創作於其藝術生涯著名的藍色時期,有觀點認為這也是畢卡索藝術創作最輝煌的時期。
  • 畢卡索的繪畫語言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畢卡索在繪畫藝術道路上,經歷過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立體主義時期等多個創作階段,不同時期的畫作反映著畫家不同的心境。在創作著名立體主義畫作《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之前,畢卡索的風格曾經截然不同。在畢卡索繪畫創作初期,他的畫作沉浸在憂鬱的藍色裡。這個時期,他的畫作以藍綠色調為主,極少使用溫暖的顏色。
  • 畢卡索的繪畫語言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畢卡索在繪畫藝術道路上,經歷過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立體主義時期等多個創作階段,不同時期的畫作反映著畫家不同的心境。在創作著名立體主義畫作《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之前,畢卡索的風格曾經截然不同。在畢卡索繪畫創作初期,他的畫作沉浸在憂鬱的藍色裡。
  • 畢卡索的突圍
    接著便是他著名的藍色時期和粉紅色時期。這時候的畫還能看出印象派大師的影子,但它已經是一幅畢卡索的作品了,他有了自己的風格。畢卡索藍色時期作品這時候畢卡索已經引起了重要藝評人的注意,就這樣穩穩地走下去與非洲面具的相遇讓畢卡索看到了脫胎換骨的可能性。但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劑強力的催化劑促成了他的轉型,那就是馬蒂斯的作品《藍色裸體》。這幅畫使用了塞尚風格的藍色基調和有意識的粗劣感。它最引人注目的是用醜陋表現最原始的真實,這體現在強有力的畫法,粗糙的立體感以及突兀的銜接上,與畢卡索和馬蒂斯所青睞的非洲雕塑有著類似的特點。
  • 春天的畢卡索是粉紅色的
    畢卡索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員。那個時候,畢卡索還沒有見過那些令他心潮澎湃的非洲面具和古老的伊比利亞雕像,立體主義對他來說還是陌生的未來。然而,在1901年到1904之間,初來乍到的畢卡索生活很不如意,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以藍色為主調的畫作,被稱為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 現代主義——畢卡索
    藍色時期: 1900到1903年,是畢卡索人生的低潮。1900年,畢卡索來到巴黎,並在1904年定居在那裡。這期間他的創作被稱為"藍色時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
  • 畢卡索創作生涯前30年畫作,一件作品可換北京一套房
    著名西班牙畫家、劇作家、詩人、雕塑家巴勃羅·畢卡索的103件真跡作品(34件繪畫、14件雕塑和55件紙上作品)集中亮相北京798藝術區,被主辦方標榜「中國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畢卡索作品展」,回顧畢卡索創作生涯的前30年。小編還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大規模的畢卡索真跡作品。
  • 畢卡索名畫欣賞
    這是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畫面右側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象徵著生活的重負,母親一臉滄桑,注視著面前的一對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 悴,神情專注,目光嚴厲,好像有責備的意味。《藍色的房間和洗澡的人》就在這間屋裡誕生的,和其他幾幅相同色調的油畫一起揭開了畢卡索藍色時期的序幕。當時,藍色是他的最愛,不僅衣著,甚至連思考事物與觀察外界都是藍色;畢卡索更認為藍色是「顏色中的顏色」。日後藝術史家統稱他這一時期繪畫作品為「藍色時期。」。
  • 畢卡索:天才的誕生之路
    本次展覽的主辦方別出心裁地選取了畢卡索創作生涯前30年極為高產和飽含創造力的幾個階段:從1895年前後的求學時期,到1920年初的「古典主義」黃金時期,再到著名的藍色和粉色時期。每一階段都與畢卡索當時的生活情感緊密相連,而風格卻又大相逕庭。於是,我試著從展覽中探尋這位繪畫天才的誕生軌跡。古典主義時期:天才初長成學畫初期,畢卡索即接受了嚴格的學院派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