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 1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二十世紀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是舊的世紀;對於人類藝術史來說,二十世紀是充滿了開創與革命的新世紀。新藝術不再接受任何限制,藝術家們突破了傳統的表現形式和繪畫技法,各種新的藝術語言迫不及待地誕生了。如果要問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中以「最複雜」著稱的藝術家恐怕非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莫屬了,這位深得海魂衫之三昧的天才極富創造力,也最懂得如何以多種看似矛盾的藝術方式來表達那個多樣多變的多面自我。
▲ 西班牙現代藝術家畢卡索
畢卡索的藝術天才最早顯現出的一面是藍色的,藝術史上稱為畢卡索的藍色時期(約1901-1904)。藍色是憂鬱的世紀末,但還沒有末日氣息。那時的畢卡索無論在巴黎還是在巴塞隆納,他的愛心和興趣都留給了和他一樣準備為藝術獻上一生的人們,這些人活得並不富裕,因此顯得低調而謙虛,但他們都是極富想像力的一群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畢卡索藍色時代(乃至接下來的粉紅色時期)的繪畫主題。比如畢卡索為苦艾酒飲者作的那些畫像,在藍色時期,他至少畫了四幅《苦艾酒飲者》
▲ 油畫《苦艾酒飲者》(1902)
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卡索 作
現藏於伯爾尼美術館
▲ 油畫《德索託的藍色畫像/苦艾酒飲者》(1903)
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卡索 作
私人收藏
1907年的某日,畢卡索參觀了巴黎託卡代洛人類學博物館,這次參觀改變了畢卡索的創作風格,也令西方藝術史多了一個概念——「立體主義」。當時,展廳裡充滿了潮溼和腐爛的氣味,這氣味簡直像魚刺一樣,卡在了他的喉嚨裡,這使畢卡索非常沮喪,甚至一度想趕快離開,直到他看到了一些新奇的形象——來自非洲的黑人雕像和面具,這些原始藝術家們的作品啟發了年輕的畢卡索,他被觸動了,以至於再也聞不到展廳裡充斥著的臭味,轉而開始重新思考一個大問題——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表現人類形體和世間萬物,我們是不是應該擺脫傳統經典美學的教條,而更多地從立體上去把握和表現它們。這就是立體主義藝術語言之起源。
▲ 非洲面具
現藏於巴黎羅浮宮
畢卡索自認為在這些非洲雕像與面具中發現了藝術的「全部」。緊接著,新風格作品誕生了。1907年,畢卡索完成了一幅大型作品,展示過後,觀眾震驚了,因為以前還從沒有人敢於以如此激進的方式打破傳統藝術形式,藝術語言切換之快速徹底令人猝不及防,這幅畫中既沒有野獸派的色彩爆擊,也不是表現主義的暴戾乖張,卻大大違背並破壞了歐洲藝術的視覺規範。這幅轟動一時的畫作就是《亞威農少女》(1907)。
畫作一面世即引起轟動,觀眾被震驚了,因為此前還從沒有人敢於以如此激進的方式打破傳統藝術形式,藝術語言切換之快速徹底令人猝不及防。通過這幅作品,畢卡索藉助非洲原始藝術永久地改變了西方繪畫:畫中少女們面部全都強烈變形——各個都是非洲面具臉,大塊大塊的肉粉色身軀在那無縱深的大空間中扭曲著,如同鑰匙轉動著插入鎖眼一般——直扭曲到相互鎖住為止。
▲ 油畫《亞威農少女》(1907,243.9 cm × 233.7 cm)
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畢卡索 作
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作者:觀復靜篤
關鍵詞 >> 觀復博物館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