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論|吉狄馬加:城市,創造為人類服務的精神和空間

2020-12-20 封面新聞

吉狄馬加

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我們在享譽中外的文化名城成都迎來了第二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的召開。這次論壇的召開,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和時間的節點。整個世界正發生著劇烈而又難以預測的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形成的國際秩序也正在被改變,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兩種思潮和力量開始了從未有過的博弈,一些極端的排他主義思想在一些地區和國家興起,在有的國家和區域恐怖主義肆意橫行,給人類的生活和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無論從國際政治的層面,還是從理論學術的角度,我們都必須正視人類今天所面臨的這個充滿了危機和變數的現實,也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積極作為,為消除一切不利於人類間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壁壘發揮作用,我們只能最大限度的擴大這種交流和溝通,才能真正構築起涉及到這個地球上近80億人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我相信,人類應該有足夠的智慧,去破解這些關係到未來人類命運的一系列難題,讓創造和延續了數千年歷史和文明的人類化險為夷,從而讓全人類擁有一個更加安全、更加和平、更加美好的明天。也正因為此,我們今天的論壇所要發揮的作用才是巨大的,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我們將完成一次有關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對話,而是要讓我們站在關注未來人類命運和發展的高度,通過溝通和對話,從而形成我們所取得的共識。

毫無疑問,這些共識都將凝聚著代表不同傳統、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所有參與者的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所謂文化和文明的衝突,從本質上講,都是一個虛擬的偽命題,因為漫長的人類發展史已經告訴我們,每一種偉大的文明,它們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在其內含豐富的構成中,都有著對其它文化和文明包容和兼收並蓄的特質。當然也無可諱言,在人類宗教傳播的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的戰爭,我以為,這種衝突和戰爭並不能代表更大的文明,特別是在當下我們更不能將那些衝突帶來的問題,上升理解成是一種文明間所發生的衝突。由此我堅定地相信,這一論壇將給不同文明和文化間的對話提供一種可能,那就是通過這座被搭建好的通向不同文明的橋梁,將會給我們所有的參與者提供並分享到這一智慧的成果。當然,這一成果的創造者就是在座的諸位。

任何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文化,如果說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記憶,那這種記憶其實就是它的文化記憶。無論這個城市的歷史傳承、建築規劃、美學風貌以及所承載的人的全部生活,其實都會儲存在它的文化記憶中。從更精神的層面上來講,任何一座城市都延續著一條隱秘的文化密碼,這或許就是一座城市區別於另一座城市最獨特的基因,北京、上海、成都、巴黎、倫敦、羅馬、耶路撒冷、紐約、克拉科夫、布拉格等等,無一例外,作為城市它們都有著自己的記憶密碼,也有著不同於別的城市的基因。我想也正基於這樣的原因,無論人類的城市怎樣經歷著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以及從未有過的現代化進程,還是我們今天能看見的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城市文化的記憶都用不同的方式在告誡我們,我們所有的發展都必須延續這一文化記憶,因為只有這種文化記憶才是城市的靈魂和血脈。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一定要處理好不同城市的個性和共性的關係。

我一直認為,城市的生長和發展始終不同於機械性的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任何一座具有偉大傳統的城市都是不可複製的,而一座城市與另一座城市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品質,這一切除了體現在城市的外在風貌上,更重要的還潛藏在它看不見的傳承中。儘管今天的人類又進入了一個更新的科技創新的階段,人工智慧工程已經開始影響著城市的發展,但是越是這樣,如何傳承好一個城市的偉大文化傳統,實際上就已經成為了今天城市建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必須說明的是,城市所隱含的從未被中斷過的文化記憶,作為一種傳統,它還需要我們在今天進行新的創造。當然這種創造永遠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是原始和現代的一次又一次的對接。也許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時刻警惕那種中斷和破壞城市文化記憶的行為,它會讓我們從更全局的角度來考慮,什麼是建設和發展一座城市所應有的正確的理念。

人的生存和發展才是城市的中心,我並非強調的僅僅是一種人本主義的思想。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人類還在經歷著戰亂、流亡並陷入生活極度艱難的困境,戰火和硝煙還沒有停息,所謂的城市並沒有給那裡的人民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當然,這是一個方面,也是我們不可迴避的一個現實。至於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安全的城市,我們都必須基於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去規劃、設計和建設我們的城市,我們永遠不能將城市的功能與人的需求變成一種對抗關係,我們同樣也不能改變城市為人服務這樣一個最終的目的,任何一種創造一旦變成異化人類的工具,這創造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作用。就城市建設而言,今天的人類也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我們如何建設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如何建設更環保、更綠色、更健康、更科技、更人性、更富有精神的城市,實際上,也是我們必須共同追求的一個方向。城市的文化傳統,除了被物質的形態所承載之外,很多時候它更是一種活態的文化。從精神和世俗兩個層面而言,人類的生活方式同樣是這個城市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一個部分,所以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同樣要與保存和延續這種生活方式而相適應;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生活方式的形成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和歲月,一個城市內在的精神風貌和品質,其實更多地是從人類的生活方式中呈現出來的,我以為在今天的城市建設發展中延續和傳承人類的生活方式就更為重要。

我曾經在我們今天所置身的這個城市生活過八年,作為一座城市它給我留下的回憶和印象都是極為美好的。我在一次講演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去過這個世界上許多的國家,也有幸地到過不少富有魅力的城市,如果你要問我在這個世界上,有哪些城市與詩歌的關係最為緊密,或者說這些城市其本身就是詩歌的一部分,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那就是中國的成都。我這樣說成都那是因為它在延續傳統的同時,還對異質文化有著強大的包容和吸收能力,它有一種讓詩人和藝術家能完全融入其中的特殊氛圍以及狀態。」也因為這座城市給我帶來的感動和靈感,我還榮幸地為這座城市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成都,一座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本文為在2019第二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

相關焦點

  • 著名詩人吉狄馬加:詩歌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密碼
    這位彝族詩人的作品被公認為具有強烈的人類意識、民族特質和時代精神,從而被極為廣泛地翻譯成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字。「如果詩歌僅僅是一種對自我的發現,那詩歌就不可能真正承擔起,對他人和更廣義的人類命運的關注」,吉狄馬加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詩人,某種意義上相當於原始人類中祭司的角色,是聯繫天地的人。「詩歌就是一個精神密碼。當你進入另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時候,這個密碼就在不斷地被解析。」
  • 吉狄馬加精彩致辭:「這城市在瞬間成為一種精神和感性的集合體」
    2017首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隆重開幕 吉狄馬加精彩致辭:「這城市在瞬間成為一種精神和感性的集合體」 他也對本屆詩歌周寄予自己的希望,「希望詩人們能通過此次交流活動,獲得在詩歌寫作與現實生活、城市發展的關係上的靈感和啟發。我也相信,本屆詩歌周的舉辦,將成為成都這一詩歌之城的又一文化亮點。」  吉狄馬加以個人經歷感受為例,表達他對成都文化深厚的深刻認知,「我到過世界上很多國家很多城市,見過不計其數的魅力之城。如果問我最有文化氣息是哪座城市,我的回答是法國的巴黎和中國的成都。
  • 面對或將「裂開的星球」,吉狄馬加發起關於生命哲學的思考
    長詩開篇寫道:「是這個星球創造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這個星球?」吉狄馬加提出了人類與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之間兩極關係的重大哲學命題,到底是地球創造了人類,並給予人類自由生活的空間,還是人類的過度開發索求改變了地球的屬性。如此深沉的追問,體現了詩人高度的憂患意識。地球與人類的改變和被改變的關係,揭示了人類生存的終級意義,如果人類過度地破壞自然生態,那麼我們是否還能夠詩意地棲居在這個星球?
  • 吉狄馬加 土地和生命的歌者
    極少人知道,其中這首經典歌詞的名句「血管裡響著馬蹄的聲音」就來自彝族詩人吉狄馬加1987年發表的力作《騎手》中的詩句。隨著歌曲的廣泛流傳,這一名句穿越時空、跨越民族界限而成一種精神的寫照,儘管人們或許並不知道這句名詩的作者是誰。  提到新時期的彝族文學,總是與吉狄馬加的名字緊密連在一起。
  • 獻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激情放歌——讀吉狄馬加的長詩《裂開的星球》
    它的抒情對象是對人類「古老的冤家」時疫的肆虐進行抗擊。吉狄馬加在這方面的抒情視野是相當開闊的。他沒有把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和我們的抗擊局限在某一個地區——比如武漢,而表現為全球性。誠如詩中所說:這個「古老的冤家」是「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跨過傳統的邊界」「跨過有主權的領空」,而即便「最先進的探測器也沒有發現詭異的行蹤」;也表現為展開這場「抗戰」的全人類性,誠如詩中所說:此刻這場「近距離的搏殺」正在悲壯地展開,它「不分國度、不分種族,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如果要發出一份戰爭宣言書,那么正在戰鬥的人們——「我們」,立即會「籤寫上這個共同的名字——全人類」。
  • 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詩人不能在嚴峻...
    「偉大的詩人一定是具備人類總體意識和精神高度的寫作者、發現者、創設者和命名者」今年六月,吉狄馬加寫了一首長詩《裂開的星球——獻給全人類和所有的生命》。在詩中有一句他這樣寫:「這是救贖自己的時候了,不能再有差錯,因為失誤 / 將意味著最後的毀滅。」
  • 吉狄馬加: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推動果洛各項事業發展
    在作學習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專題講座時,吉狄馬加指出,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八大精神上來。作為一個民族地區、後發展地區、生態建設重點地區,果洛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各級黨委要充分認識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的重大意義,切實把十八大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擺到重要位置,認真研究部署,加強組織領導,努力把全州各族幹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八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八大確定的目標和戰略任務上來,按照全省工作部署,以科學的思路、務實的舉措、創新的意識和良好的精神狀態推動果洛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 紅星大家|吉狄馬加:讓詩歌走向世界,我們該怎麼做?
    吉狄馬加:當前我國已進入由中心城市、城市群引領區域發展的時代,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毫無疑問這已經成為了推動西部發展的雙極。吉狄馬加:20世紀偉大的馬提尼克法語詩人埃梅·塞澤爾寫過一本著名的詩集《返鄉筆記》,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世界性的精神返鄉,尤其是對於那些處於多種文化碰撞的族群,他們在現實中對精神源頭的追尋和遙望,就變成了一種自覺和需要,對傳統的繼承與對現代性的接納,將永遠處於一種無休無止的衝突和悖論之中。
  • 讓人隱隱撕心裂肺的詩——讀吉狄馬加長詩《裂開的星球》
    當下的病毒和這個正在被改變的世界,它們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我。你要問我這首詩是如何構思的,我只能告訴你,是今天人類所置身於的這個現實讓我必須寫出這樣一首詩。」吉狄馬加在談及創作初衷時說,寫下長詩《裂開的星球》,正是試圖來回答當下世界所面臨境遇的種種疑問。
  • 紅星獨家|專訪吉狄馬加:這次抗疫,人們用詩歌傳遞友愛和力量
    吉狄馬加,圖片提供:張志剛紅星新聞:今年,突發的新冠疫情讓全球看到中國的大國擔當,也充分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我們共同的星球·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是本屆國際詩歌周的主題,您覺得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詩歌的力量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 藝術攝影是為創造美的價值而存在,以它的審美服務人類的精神世界
    攝影的分類也就賦予了這些不同類別的攝影以不同的目的和功能。簡單理解攝影只有記錄實況的價值和其它實用功利價值,而忽略藝術攝影的審美價值,這種傾向是有害的。藝術攝影是為創造美的價值而存在的,是以它的審美服務於人類的精神世界的,攝影藝術要想在藝術園地裡尋到自己的席位,就必須具備它特殊的藝術審美價值。
  • 寬窄之道|《寬與窄的詩性哲學思考》吉狄馬加
    寬與窄的詩性哲學思考□吉狄馬加我不知道無限的寬,是一個物質概念還是一個時間概念,但我以為被定義為物質概念上的寬,其開始和起點都是從所謂的「窄」出發的,也因為有這樣一個起點和開始,我們也才可能去理解所謂「寬」的存在,當然如果從更大的時間觀念來理解「窄」和「寬」的關係,我們就會發現在哲學意義上「寬」和「窄」都是動態的,並自始至終在相互融合中以絕對的動的狀態變化著
  • 陳耀輝丨來自宇宙的叮嚀——吉狄馬加詩歌中的家國情懷
    掛在少女胸前的口弦、盤旋在群山頂上的雄鷹、祭祀夢幻的火焰和遊牧人的馬鞍……那一個個意象,是詩人刻在血液裡,永遠流動著的對這個世界的愛意。吉狄馬加詩歌有著鮮明的民族色彩,但他卻用立體和豐富的心靈語言、悲憫的人道關懷打破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限度,將讀者引入人類共通的情感河流。將民族性、時代性和人類性緊密地結合,因此吉狄馬加的家國情懷是能為世界所接納的。
  • 紅星詩評|讓人隱隱撕心裂肺的詩——讀吉狄馬加長詩《裂開的星球》
    當下的病毒和這個正在被改變的世界,它們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我。你要問我這首詩是如何構思的,我只能告訴你,是今天人類所置身於的這個現實讓我必須寫出這樣一首詩。」吉狄馬加在談及創作初衷時說,寫下長詩《裂開的星球》,正是試圖來回答當下世界所面臨境遇的種種疑問。
  • 沿吉狄馬加的想像去旅行
    我們的印象是,中國是個遙遠的地方,我們只知道它的名字,知道一點它的美食、某些電子產品和不同種類的別的產品。因此,了解和閱讀像吉狄馬加這樣的詩人是重要的。閱讀並近距離了解他的詩歌為我們提供的活力、沉默、節奏和意象是重要的。很幸運,我們閱讀過一些中國古典詩人。
  • 對話理察·羅傑斯,魯君四:建築和城市由人創造,更服務於人
    有多少人從鄉村遷徙到城市,人們如何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哪些城市空間能夠且讓人們樂於在其中聚集,對大多數人而言理想的建築是什麼樣的,人們想要怎樣的未來城市?我們思考並討論這些問題,而後在自身的行走中,以建築和城市規劃回應這些問題。
  • 陳耀輝丨來自宇宙的叮嚀——吉狄馬加詩歌中的家國情懷
    他的詩歌在世界文化的語境下,重建了新的藝術構架、抒情表意體系和人文精神,在他的筆尖綻放出一朵朵撫慰人心的詩歌之花,那「人類精神世界中最美麗的花朵」, 令人不禁停車下馬,駐足凝望。吉狄馬加的詩歌關注的是整個人類的行為、命運在宇宙空間中的處境,具有廓然大公的主題內涵和悠深高遠的詩意境界。
  • 紅星詩評|讓人隱隱撕心裂肺的詩——讀吉狄馬加長詩《裂開的星球》
    >◎吉狄馬加是這個星球創造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這個星球?它並非只活在那部《查姆》典籍中,它的雙眼一直在注視著善惡纏身的人類。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明確的罪行,當天空變低,鷹的飛翔再沒有足夠的高度。天空一旦沒有了標高,精神和價值註定就會從高處滑落。旁邊是受傷的鷹翅。這場戰爭終於還是爆發了,以肉眼看不見的方式。
  • 在「重塑中的世界」,以詩篇鑄就人類總體意識和精神高度
    2020年,一場蔓延至今的新冠疫情影響了所有人的生活乃至看待世界的方式,許多以往被有意無意忽略的問題浮出水面,這其中既有人類需求與地球資源之間的矛盾,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因各種姿態和立場造成的裂隙。站在這一特殊時刻,詩歌是否一如既往地為人們的精神世界作出指引,又在短短的詩行間承載著怎樣的內涵和意義?
  • 中國詩人吉狄馬加獲波蘭2018年度「塔德烏什•米欽斯基表現主義...
    這是波蘭「塔德烏什·米欽斯基表現主義鳳凰獎」評委會寫給中國彝族詩人吉狄馬加的頒獎詞。9月18日,該獎項評委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為本年度獲獎者吉狄馬加舉行頒獎儀式,這是該獎項第一次頒發給波蘭本土之外的詩人。「塔德烏什·米欽斯基表現主義鳳凰獎」以「青年波蘭」時期的作家和詩人,神秘主義小說、散文體史詩作家塔德烏什·米欽斯基(1873—1918)的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