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攝影是為創造美的價值而存在,以它的審美服務人類的精神世界

2020-12-05 一哥閒聊

隨著現代文化、科技的發展,攝影已從簡單的複製對象、記錄現實發展成為目前的一個多分支、多門類、多功能的大家族,如藝術攝影、科技攝影、新聞攝影、廣告攝影等。攝影的分類也就賦予了這些不同類別的攝影以不同的目的和功能。簡單理解攝影只有記錄實況的價值和其它實用功利價值,而忽略藝術攝影的審美價值,這種傾向是有害的。

藝術攝影是為創造美的價值而存在的,是以它的審美服務於人類的精神世界的,攝影藝術要想在藝術園地裡尋到自己的席位,就必須具備它特殊的藝術審美價值。藝術攝影在通過特定的場景,創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它往往不以反映具體事物為終極,而是通過畫面形象來表現作者的感情、生活態度,並對生活做出自己的評價。

藝術攝影還要求通過生活的真實達到藝術的真實,首先是激起觀眾的美感情緒,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藝術的審美價值也決定著我們的藝術創造者在創作時的審美物化中,審美意識的高度集中,才有可能創造出較高水準的攝影藝術品。如果只用認識的、政治的、記實的、功利的、實用的目的來作為衡量藝術攝影作品的標準,那就可能會混淆了藝術和生活、藝術和歷史、藝術和自然、藝術和科學的界限。關於藝術的標準恩格斯在致斐拉薩爾的信中說:「從美學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標準來衡量。」恩格斯這裡對藝術的評價是歷史和審美價值的評價,而不是其它標準。就藝術攝影作品來說必須以它審美價值來作用於人們精神世界,體現其在整個社會中的作用。

藝術攝影屬文化範疇,是一定社會形態的產物,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同樣也是人類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創造世界的手段。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它是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但它又不同於哲學、政治、法律等其它社會意識形式。藝術攝影的本質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就藝術的把握方式而言,藝術攝影用馬克思的觀點來分析它決不是簡單的對客體進行複製,而是用藝術的「掌握」方式主動地對客體予以藝術的觀照。表現在創作上是主體審美意識對客體的藝術掌握方式上,不同的主體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其目的也不相同,這就是藝術攝影區別於其它社會意識形式的本質所在。

馬克思曾在《1844經濟手稿》中指出「每一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性,恰好就是這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本質,因而也是它的對象化的獨特方式。」藝術攝影審美活動的獨特方式體現著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而也顯示了它的獨特本質。就藝術攝影的掌握世界的獨特方式而言,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攝影藝術家應該用審美的眼光來觀照社會生活實踐這個客體世界。面對巍峨的群山,我們的攝影藝術家看到的是山巒起伏的線條、層次、光影、色彩諸因素,考慮的是選擇怎樣的最佳角度,將客觀世界通過藝術的方式,構成美的攝影藝術形式,來體現審美價值的實現。

同樣面對這個客體,地礦學家看到的將是地理構造的形成,注意研究的是各類礦產資源的含量成份,構想的是怎樣開發利用來服務於社會。而一個佛教徒看到的可能是山中古色古香的廟宇,理想的世外桃源,幻想中靜觀入化的妙景,很顯然它是以宗教的方式來把握世界的。筆者曾在某次創作活動中,在牧區遇見人們正在修建飼養場,此時正值中午,光線將房頂梁擦的影子投在室內地面上,眼前的客體構成一個可見而不可求的美妙的光影世界。主體審美意識中長期尋覓的積蓄在這一瞬間客體的刺激下得以實現,在主體的審美觀照中客體成了主體審美情感的載體,主體靈光附體似的在創作中進入了痴迷狀態,經過高度的凝聚,瞬間完成認識上的飛躍,主體的審美意識迅速得以物化。這裡我們看到,藝術攝影的創造它既來源於客體的刺激,更重要的則來源於作者審美情感的觀照。

攝影創作中它不是推理,而是主體審美經驗實踐積累在瞬間閃現的直接悟見。這裡審美情感,審美意識是主體進入創作中審美境界的前奏,也是審美感應發生的動力,主體感情在客體刺激的感應中表現了相互作用的雙向關係。創作中客體形式的感應是主體審美意識覺醒與客體表象之間作用的溝通也反映了創作中情與景的交融的相互作用。馬克思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的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攝影創作中審美意識的觀照,是主體的本質力量物化的根本,同時也反映了藝術創作的規律。通過以上的創作活動我們不難看出創作主體是以藝術的方式把握客體世界的,藝術的掌握世界從本質上區別於純實用功利意識、科學求真意識或道德理性意識,而表現出以藝術方式掌握世界的根本是審美意識。

攝影創作中,作者做為一定時代、地域、文化的人必定受著各方面的影響。在社會集體無意識的審美意識影響下,集體無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作者的審美意識。所以說藝術創作中的個體審美意識的呈現又是集體審美意識的表現,絕對的自我表現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我們也不否認作者的獨特的創造性和靈性,在表現對象化了的客體時注入作者個體的情感和獨到的審美意識觀照是不可少的。作者成了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的中介。可悲的是在相當一個時期我們的某些藝術攝影作者並沒弄清馬克思關於用藝術的方式掌握世界這一真理,也就沒弄清藝術的功能。把藝術等同於政治宣傳、圖解政策,或等同於實際生活的原貌。

當然也有部分觀眾對藝術作品發出「生活不是這樣,怎麼你反映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樣」等幼稚的責備。當然,藝術作品具有教育認識功能,實用功能。但決不能忽視其審美功能。藝術攝影不同於廣告攝影的實用性、新聞攝影的實況性。藝術攝影的主要功能應是審美功能。恩格斯在《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一文中談到歌德的局限時說:「我們決不從道德的黨派的觀點來責備歌德,而只是從美學和歷史的角度來責備他。」恩格斯對藝術家的評價很明確。對藝術品用美學和歷史的標準來衡量,而不是其它標準。對於廣告攝影的功用性、新聞攝影的實況宣傳史料價值,我們不能只用藝術審美的標準來要求,反之用它們的標準對待藝術攝影也是不應該的。

在對時代精神、社會現實生活的理解上,攝影藝術要有其獨特的理解、獨特的切入角度、表現方式和藝術的把握方式。少數人把藝術真實理解為生活真實,把現實生活理解為單一的物質生活,把現代文明簡單理解為物質文明,這是很偏面的。現代文明,,它既包括豐厚的物質文明,也包涵豐富的精神文明。現代社會的文明發展是物質和精神的雙向文明的發展。我們的藝術攝影者以藝術的方式來把握現實生活,以精神的文化的視角來面對生活,防止純白然主義的複製生活,重在表現人們的精神世界。在攝影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不是外在世界的直接呈現,而應是審美主體內在精神世界的表現,是審美意識的創造。用高水準的作品來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類。引導觀眾走向審美的深層,得以情操的陶冶和審美的愉悅,審美意識實現,是藝術家終生追求的目標。

相關焦點

  • 紀實攝影,返璞歸真,創造特有的攝影美感
    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把握在前幾節中已經講述了生活、藝術家審美意識和藝術作品的三者關係,原生態客觀生活決不可能原封不動地進藝術品,藝術家的審美意識起著重要的加工和改造作用,這是一種審美創造,也是從美學(形象和情感)的角度對客觀世界的把握和觀照。
  • 斯託洛維奇的審美價值論,美學研究的方法論與藝術價值
    斯託洛維奇明確指出:「人的審美關係歷來是價值關係,沒有價值論的態度,要認識它原則上是不可能的。審美關係的客體本身具有價值性。審美價值和反映它們的範疇,首先是美,不能不歸入美學的對象。」如果我們說「這是一位姑娘」「這是一尊雕塑」「這是一本書」,這裡所包含的話語信息並沒有人的主觀評價,它們是人類話語對客體的一種客觀描述。
  • 精神文化消費:讓審美價值與經濟價值齊飛
    精神文化消費既滿足人們的審美價值需要,又滿足人們的經濟價值需要。經濟價值是一種通過量化衡量的價值,人們很容易認知。但審美價值卻只能通過非量化的評價方式來衡量,它又決定著精神文化消費社會效益的達成。如果不能認清其審美價值蘊含,就失去了滿足社會需求的價值判斷準則,導致精神文化消費價值的衡量僅停留在經濟價值層面。
  • 提高攝影的審美能力,從正確認識審美的概念開始
    通過自身的審美的意識,審美的途徑,審美的價值來起到傳播作用,「使人們達到道德的淨化,靈魂的舒展,情感的升華,這便是攝影藝術追求的根本的目的」。什麼是攝影的審美?什麼是審美?我們首先一定要把審美的概念搞清楚,這是學習攝影審美的最關鍵的因素。
  • 何為藝術 欣賞藝術之美
    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於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標誌。所謂審美特性,是指藝術作品所具有的美學品質和審美價值。藝術作品不僅僅供人欣賞,它更是藝術家審美理想的結晶,是美的創造的結果。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由於集中、濃縮了生活中的形象美,因此比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更具有形而上的審美特性。因此產生了對藝術的審美活動。藝術不僅是一種審美的活動,具有審美特性,而且藝術仍屬於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態,具有意識形態性質。藝術是對精神世界的一種認知。
  • 儺戲譽滿法國藝壇,是了不起的古代藝術,它的審美價值集中在哪?
    儺戲的巨大審美價值集中表現在它的藝術形態的原始性。它的無限藝術魅力就是其原始性藝術的審美價值的直接實現。它譽滿法國藝壇,被稱為很了不起的古代藝術;它出現在北京展覽館裡,使戲劇界刮目相看,認為中國戲劇史應該重寫。
  • 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辨析
    在文藝作品中,存在著狹義的藝術價值、由狹義藝術價值生成的審美價值、文藝作品內容的審美價值、綜合性的廣義藝術價值等不同價值區位。明了這些不同價值區位,有助於我們打破審美霸權,提防褊狹的審美價值崇拜。以超審美的視野去發掘與肯定相關作品震撼心靈的精神境界,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維度進行文藝批評。
  • 攝影美基礎講座,美是什麼美在何方,一節課了解美的本質是什麼
    東方哲學家、思想家大多是從倫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美,如孔子曰:「盡善盡類」、荀子曰:「崇其美、揚其善」、孟子曰:「充實之謂美」,也只是從社會功利的側面揭示出部分真諦。我們從事的事業是藝術,藝術的核心任務是給人類奉獻美、創造審美價值。因此不能不研究美的本質是什麼?美究竟在哪裡?
  • 創作不是抄襲美,而應是創造美
    一些低俗、媚俗、審美倫理缺失、藝術內在價值和文化深度匱乏的作品屢見不鮮。在這些作品中,看不到也讀不出有何人文品格、人文關懷和文化意義,取而代之的儘是一些圖像的堆砌和程式符號的疊加。僅僅停留在描摹自然美、表象美的作品毫無價值可言,這樣的創作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造。消解了藝術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價值,把高雅的中國畫藝術降低到表象化、形式化、膚淺化、庸俗化的創作取向,已成為當今中國畫壇的一大弊病。
  • 藝術為人類心靈而存在,給我們人生啟迪
    藝術為人類心靈而存在,以其深邃而廣闊的思想內涵,給我們以審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啟迪。中國名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優美的民族 管弦樂曲。它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把春 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地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並給人們以美的享受。中國十大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
  • 攝影與美學,提高攝影美感培養生活美學思維,美是源自生命的感動
    攝影,是近代影響最大的大眾傳播媒體之一,它既有文獻實用功能和政治宣教作用,同時也是一門新興藝術。攝影由於它使用工具的特殊,許多人(包括從事攝影專業人員)並不認為它能成為真正的藝術,或是認為它至多帶有一定的藝術性,但它的主要職責是:報導、宣傳、文獻紀實,似乎和美學價值的創造關係甚遠。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藝術,風格的審美意義
    人在生存發展中,除了物質生活需要外,還有精神生活需要,為此,人類創造發展了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等為之服務。審美也是一種精神生活,但只有文學藝術等才能給人以審美感受,因為人就是用感官去接受其所創造的形象,去獲得審美享受的。愛美是人的本性,欣賞美的能力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表現。
  • 藝術鑑賞:鈞瓷論文範文檢索,微觀鈞瓷攝影藝術
    微觀鈞瓷攝影藝術研究,豐富了鈞瓷藝術鑑賞的內容,對創造微觀鈞瓷的價值和效益,推動鈞瓷產業發展的將具有重要的價值[關鍵詞]微距 攝影藝術 鈞瓷 創意文化鈞瓷作為我國五大名瓷之一,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著稱於世,是河南省神垕鎮獨有的瓷種。
  • 書法藝術創作:是以書寫形式為基礎,創造高度的精神形象
    文/一者任何一種藝術都要以某同一種形式創造,成為這種藝術的形象,沒有形象創造的不是藝術;藝術形象創造沒有個性、不生動,也不是美的藝術。作為寫字的書法和藝術的說法,其有一個升華的過程,寫字的說法有其形式即可。而作為藝術來把握則必有其形象。在其為實用存在的時代,是這樣;在其成為純藝術後,仍必須是這樣。
  • 呂國英:「境」美 「神」美——論高維之美的藝術創造②
    本篇如此論之——這種以自由、崇高的生命境界,至善、靈性的「永恆之光」為終極意義的審美形態,是人類至高的精神追求,是審美的最高層級,也是審美的最深層級。就是以美的神聖性或超驗性取勝,或稱「至美審美」。這種以自由、崇高的生命境界,至善、靈性的「永恆之光」為終極意義的審美形態,是人類至高的精神追求,是審美的最高層級,也是審美的最深層級。
  • 莊子審美之「遊」與中國藝術精神
    莊子之遊的審美方式有助於防範和糾偏當代藝術活動中的諸種功利思想,也有助於當代藝術家內心的沉澱與功夫的修煉,還可以有效規避西方二元對立思維對於中國藝術精神的負面影響。受莊子審美之遊影響的中國藝術精神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可或缺,它所提供的為人、做藝、體道統一的原則,將為滌蕩藝術家的靈魂,提升藝術的品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積極參與也將有助於拓展世界藝術精神的內涵和維護世界藝術精神的生態平衡。
  • 人類創造藝術的目的是什麼
    人類創造藝術的目的是什麼文/楊富智人類創造藝術的目的,就是讓藝術服務於生活,展現美,反過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藝術是情感的產物,通過筆墨而宣洩自己對人生;對生命;對社會的一種處世態度。藉助自我語言,宣洩教化、助人倫的藝術引導思想。藝術是一個時代的結晶,它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民族文化特性及文化價值取向。託爾斯泰說:「如果給藝術一個正確的定義,當先不要把他看作快樂的源泉,應當認他為人類生活中的一個條件;這樣觀察,便可見出,藝術是人類間相互傳達的一種方法。」
  • 從漢服的審美層面,看漢服的精神文化價值
    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蠻荒上古,人類只能混於獸跡之中,「羽皮革木以禦寒暑」,世上分居各地的人類,還沒有顯著的族群差異。我們發現,人們首先想到用以區分族屬也區分文明與蒙昧的,是服裝。華夏民族服飾的真正興起,應該起源於骨針和線繩的使用,服裝的面料和款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棉、毛、絲、麻在我們祖先的智慧下轉化為製作服裝的精美材料。
  • 藝術價值漫議
    (吳昌碩詩句)人類還需要藝術以審美的方式創造力量、傳遞力量、獲得力量,讓人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無限的力量,克服並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恐懼感、無力感和疲軟感,使人在寂寥空曠、孤獨寂寞、危機四伏的宇宙中獲得存在的勇氣和底氣。古今中外,以表現力量著稱的藝術名作比比皆是。毛主席詩詞和書法所展現的那種傲視蒼穹、氣吞山河的偉大力量令人嘆賞不已。
  • 文學論|吉狄馬加:城市,創造為人類服務的精神和空間
    我相信,人類應該有足夠的智慧,去破解這些關係到未來人類命運的一系列難題,讓創造和延續了數千年歷史和文明的人類化險為夷,從而讓全人類擁有一個更加安全、更加和平、更加美好的明天。也正因為此,我們今天的論壇所要發揮的作用才是巨大的,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我們將完成一次有關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對話,而是要讓我們站在關注未來人類命運和發展的高度,通過溝通和對話,從而形成我們所取得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