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消費:讓審美價值與經濟價值齊飛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精神文化消費既滿足人們的審美價值需要,又滿足人們的經濟價值需要。經濟價值是一種通過量化衡量的價值,人們很容易認知。但審美價值卻只能通過非量化的評價方式來衡量,它又決定著精神文化消費社會效益的達成。如果不能認清其審美價值蘊含,就失去了滿足社會需求的價值判斷準則,導致精神文化消費價值的衡量僅停留在經濟價值層面。

通過審美本質層面來考察精神文化消費的審美價值蘊含,其核心要點在於,審美本質是生發人的一切價值需要的根基,也是生發精神文化消費審美價值需要的根基。

審美價值是代表人的本質力量的價值,它被彌散在人的所有價值需要中。鮑姆嘉通早就指出,美學實為「感覺學」「感性學」,人的本質即審美本質。馬克思也傾向於把人的審美本質歸結為人在實踐中所發揮的審美創造力量。要深刻理解精神文化消費與實現人的審美本質之間的意義聯繫,須把握兩個要點:

其一,深刻理解社會實踐對於實現人的審美本質的意義。實踐是「人」與「審美對象」之間的橋梁。實踐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為了滿足新需求而不斷創造新事物,更在於通過檢視已有審美實踐經驗中的審美價值蘊含,有效掌控人類潛在的審美本質力量。我們必須確立實踐第一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把實現人的審美本質具體地落實到社會實踐中。

其二,深刻理解科技對實現人的審美本質之意義。人類科技文化上升為人類精神文化發展的主導力量後,人類要不斷擴大和傳播人文精神文化中的科技渠道和科技力量,充分實現人文精神在平衡兩種生產(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與兩個文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中的功用。

通過審美功用層面來考察精神文化消費的審美價值蘊含,其核心要點在於,不能因為精神文化是人類精神產品,就把精神文化消費的審美價值局限在精神領域,必須緊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將精神文化消費的審美價值功用擴展到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一切社會實踐領域。

在理論上認識「精神變物質」的基本途徑。人類對世界以及自我生命存在意義的認識,從早期的探索神的意志出發,慢慢拋棄了虛幻成分,並漸趨關注現實和注重提升物質生活質量。提升全人類精神文化水平,必須努力將精神文化的審美價值功用擴展到廣闊的社會實踐領域,並將精神文化及其產品與物質產品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物質產品,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消費資源。

在實踐上認識審美價值與經濟價值相融合的基本途徑。長期以來,精神文化的審美價值功用對於商品經濟的生產與消費而言,都是一種間接存在,極大阻礙了人們認識精神文化消費中審美價值與經濟價值相融合的實踐途徑。實踐證明,只要精神文化的生產與消費經濟活動能夠滿足社會大多數人的正能量消費需求,其審美價值與經濟價值就能夠較好地融為一體。在精神文化消費中,審美價值與經濟價值必須始終保持水漲船高的正比例關係。

通過審美判斷層面來考察精神文化消費的審美價值蘊含,其核心要點在於,要深刻理解基本的審美價值判斷準則。對於不能付諸量化衡量的精神文化消費中的審美價值而言,人們只能通過理性的審美評價方式來衡量。

須始終以滿足多數人的精神文化消費訴求為基本的審美價值判斷準則。既要積極鼓勵所有個體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勇於開拓創新,同時又要將那些能滿足多數人精神文化消費訴求的需求,及時上升為具有群體共識的更高層次的審美評價標準。

須依靠法律和社會公良秩序的社會效應為基本的審美價值判斷準則。審美價值的核心意義在於充分施展人的審美創造,而審美創造更多的是一種個性化存在,這種個性化存在唯有被社會廣泛接納後才被轉化為社會性存在。法律和社會公良秩序本身也是人類審美訴求的結晶,精神文化的生產與消費符合法律和社會公良秩序,往往也就在無形中發揮了最大的審美價值功用。

通過審美設計層面來考察精神文化消費的審美價值蘊含,其核心要點在於,精神文化消費價值是通過具體的審美設計而被落實在精神文化消費實踐中的。

要注重精神文化產品的原創性審美設計。精神文化產品的審美設計,要將最新科技成果與當代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相結合,不斷滿足人們在科技時代的審美需求。

要注重提升精神文化產品創造的科技含量。一般說來,判斷精神文化審美價值蘊含之高低,至少有數量多少、時間長短、科技含量大小等指標,其中的科技指標最能為民族生存與發展帶來目標指引和發展動力。

要注重運用最新科技來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中華文明源源不斷,運用最新科學技術來保護好中華文明的呈現形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於運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將以文字文化符號為主要媒介的傳統精神文化,解構為以視頻技術、聲像合成技術、信息網絡化傳播技術等為主要傳播媒介的現代精神文化形態。

同時,精神文化消費不能僅限於滿足眼前經濟需要,須不斷滿足正在努力創造中的可預期實現的審美價值需求。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前歷史發展階段引領精神文化消費最大的審美使命。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讓全人類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和平安寧的幸福生活,我們需要將這個崇高的審美價值需求,貫徹到滿足全球消費需求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中去。

(作者為常州工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本文為2017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文化消費價值衡量的美學研究」[17ZXA003]成果)

來源:新華日報

相關焦點

  • 從漢服的審美層面,看漢服的精神文化價值
    即使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精神文化生活極端落後的當時,我們的先人仍然將精緻的獸骨、獸牙串在一起,戴在脖子、手腕上以為裝飾,此外,不少氏族都有在身上或衣服上紋飾圖騰的習慣,這大概就是最早的服飾文化。可見,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中國古代的先民們從服飾起源之始,就不僅僅是將它作為遮羞蔽體的工具,而是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融於日常生活的服飾穿戴之中,構成了服飾文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內涵,開創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先河。
  • 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像記憶中的文化審美與價值邏輯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精神層面的審美需求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這種需求會反作用於經濟。文化經濟學家格爾諾特·伯梅認為此類審美價值就是資本生產的目標從滿足人的需求轉向開發人的精神需求。電影產業是一種創意經濟,直接作用於人的精神欲望。
  • 文化經濟時代更需要審美教育
    在當代社會的生產力結構和生產關係結構中,科學技術要素不斷發展與攀升,帶來高速發展的經濟、「理性」的膨脹,物質與精神、生存與價值之間的不平衡關係。從人的自由和真正解放的角度看,我們更需要從人文主義傳統尤其是美學的視角出發去尋找解決方式。
  • 奇石的審美價值
    用來看的,也就是說它的價值是滿足我們的視覺感官,所以,奇石的唯一價值就是審美價值。當然,不同人的審美情趣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因而審美能力不同決定奇石的不同歸屬。奇石應該歸於藝術品的範疇,但是,至今基本上它尚被藝術品市場拒之門外。
  • 藝術精神的傳播價值
    不過,藝術只有在傳播中才能繼續存在、發揮價值、獲得新的闡釋、派生出新的價值與影響。藝術精神即是一種意義的存在,也是意義的集合體,而這種意義是藝術精神在其生存境域中的存在,是一種自然的歸屬。在藝術傳播的文化建構中,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彰顯應成為至關重要的命題。
  • 戲劇接受的物態消費與精神審美
    戲劇的創作本身凝聚了劇作家、導演、演員等藝術智慧和心血,當一部完整且富有藝術鑑賞力的戲劇被搬上舞臺時,本身已經具備了馬克思認為的商品價值。戲劇受眾購買戲票支付貨幣,使得戲劇活動繼續得以再生產成為可能。戲劇的生產者(劇作家、演員、導演等)必須樹立消費意識和市場觀念,唯有如此,戲劇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闡述了藝術生產和消費的商品屬性,特別是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更是認為藝術作品通過工業時代的機械複製生產出來,阿多諾更將藝術生產領域視為文化工業。步入消費時代,戲劇藝術與消費社會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已是不爭的事實。
  • 漢磚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
    文物流傳到現在,具有兩種價值,一種是文化價值、一種是經濟價值。有的文物兩者皆備,有的文物只具有文化價值,有的文物則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對於盜墓賊而言,古代的金器、玉器是極為有價值的寶貝,對於一些文化收藏愛好者而言,那些有文字記錄的古物才是寶貝。
  • 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辨析
    在文藝作品中,存在著狹義的藝術價值、由狹義藝術價值生成的審美價值、文藝作品內容的審美價值、綜合性的廣義藝術價值等不同價值區位。明了這些不同價值區位,有助於我們打破審美霸權,提防褊狹的審美價值崇拜。以超審美的視野去發掘與肯定相關作品震撼心靈的精神境界,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維度進行文藝批評。
  • 藝術攝影是為創造美的價值而存在,以它的審美服務人類的精神世界
    簡單理解攝影只有記錄實況的價值和其它實用功利價值,而忽略藝術攝影的審美價值,這種傾向是有害的。藝術攝影是為創造美的價值而存在的,是以它的審美服務於人類的精神世界的,攝影藝術要想在藝術園地裡尋到自己的席位,就必須具備它特殊的藝術審美價值。
  • 新時期市井文學雅化的審美價值
    傳統文人文化是產生於古代社會士林階層中的文化形態,中國傳統文人兼具知識者與官員雙重身份,生活層面上與物質生存無關的琴棋書畫、詩文辭賦、玉石瓷器、自然風物等技藝器物深得他們青睞,其戀物之意不在於物之實用價值,而在於獲得超功利性的精神享受。傳統文人大多感時憂國,往往信奉儒家「修齊治平」的入世思想,對自己的德行修養和社會擔當有很高的要求。
  • 為何我們要重提審美經濟?
    他把後一種效用稱為體驗效用,它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新經濟學的價值基礎。最美好的生活應該是使人產生完整的愉快體驗的生活。這成為經濟學200多年最大的一次價值轉向。審美和經濟為何能融合?試想當國民經濟體中一半以上,如零售、製造、娛樂、遊戲、影視、旅遊、美妝等領域都同感性聯繫在一起,它意味著貫徹整個大工業時代追求經濟高增長的目標方向發生了改變,轉而重視從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需要營造出不同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這些需求又會反過來直接影響個人的日常選擇和價值判斷,從而進一步影響資本投資方向以及產品研發、設計、營銷傳播和運營模式等各個環節。
  • 藝術品價值與價格的文化本源
    人們對藝術品的認識經歷了從「非生產性資源浪費」、「純粹的奢侈品」到「對美的追求和模仿」、「炫耀性消費」,再到「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動力」、「資產與投資工具」的轉變。著名美術史學家Janson在《藝術史》中寫道:「藝術是一種宣傳形式,它代表了個人和群體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往往被認為是真理和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代表了群體的共同觀念,它內化為對人類社會與經濟活動的影響框架。
  • 瓦當收藏:文化魅力與市場價值齊飛
    文化魅力突出 何為瓦當?作為中國古代的建築瓦件,瓦當是接近屋簷的最下一個筒瓦的瓦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認為,瓦當和其他藝術一樣,是一定社會經濟觀念形態的反映。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對建築藝術欣賞要求的提高,瓦當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粗糙到精緻,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
  • 馬克思消費思想當代價值透析
    【關鍵詞】馬克思  消費思想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在經過GDP快速增長之後,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平穩新常態,在新的時期內,消費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強調消費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容易讓我國走向過度消費的發展模式,導致社會個體陷入物慾消費,這有悖社會主義促進人全面自由發展的初衷。
  • 傳統手工藝品的經濟價值
    「現代」是在現代社會經濟、生產條件、環境氛圍、生活方式、時尚文化等條件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變化的概念,因此,現代手工藝應該說是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形態。 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化史、美術史、設計史的發展過程中,手工藝是貫穿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
  • 中國人的消費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中國文化內部存在著一系列的亞文化差異,如民族、宗教、地區等。這些亞文化因素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使中國社會的消費文化呈現多樣性。2. 當代中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變革之中,這種動態變化使中國本身很難有效的監控社會消費文化價值本身。3.
  • 關注人民群眾文化消費取向 提升文化消費觀念和行為
    原標題:關注人民群眾文化消費取向 提升文化消費觀念和行為  原標題:關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取向   當中國社會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人民群眾關注更多的不再是溫飽問題,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是對民主權利和精神價值的訴求。
  • 試論茅臺文化對接地域文化的價值意義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迅速推進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茅臺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價值會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揚,也會有越來越多、越來越優秀的文化內容和人文價值觀融入到茅臺的文化中去,使得茅臺酒和茅臺文化如雙星閃爍,齊頭並進,共同演繹「文化茅臺」品牌新時代的輝煌壯大。
  • 淺談紅色經典影視劇文化的傳播與價值體現
    要實現紅色經典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其命脈在於回歸紅色經典主題的人文精神,並把這突出歷史文脈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因地制宜,在突出本地域文化特色上下工夫。以河北省為例,燕趙兒女多奇志,河北紅色經典作品表現出的就是我們燕趙文化古樸厚重的內涵。所以,描繪河北抗戰歷史的紅色經典影視劇就以突出燕趙文化為立足點,並將各種傳播媒介相結合,以期達到更良好的傳播、教育與經濟價值。
  • 中國山水文化有何獨特價值
    【關鍵詞】山水文化 價值 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中國山水千姿百態,可謂得天獨厚,中國傳統文化悠久豐厚,與山水文化相得益彰。自然與人文的兩大優勢,孕育出絢麗多彩的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一種以自然山水及其與之相關事物為觀照對象,體現人對山水客體認識審美等諸種反映的一種精神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