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城的江北老街,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婦女用一條長線,左拉右扯,上推下磨地彈動,替面上塗滿白粉的客人脫面毛。這一老行當在我們梅江區叫「拔面毛」,也叫「拔汗毛」。有一首俗謎:「四腳相碰,四目相向,一人咬牙根,一人在忍痛。」猜生活行為一,謎底就是「拔面毛」。
拔面毛是一種用麻線絞掉臉上汗毛的民間美容術,它廣泛流傳於中國許多地區,在臺灣、廣州等地稱為「挽面」,在北方則稱為「開面」,據老一輩介紹,按照傳統習俗,新娘出嫁前幾天或當天下午,其親娘或者宗族裡受人尊重的長輩便給新娘「開臉」,意為從頭做起,讓新娘別開生面,祝福其婚姻美滿。開臉後也就意味著姑娘時代的結束,為人婦的開始。到後來,拔面毛逐漸發展為一種普及的美容術。但由於西方美容技術的傳入和從業者後繼無人等原因,這項傳統技藝沉寂了較長一段時間,近十年來,有復甦的跡象。
拔面毛的行頭很簡單,只需一根線和一盒粉。拔面毛時,用一個夾子先把劉海和面頰的頭髮夾住,圍上圍巾,在臉上塗上一層薄粉(使皮膚乾燥些,這樣可減少挽面時的疼痛,也利於把臉上的細毛拔除乾淨),再用拇指在面毛多的部位反覆摩擦,直至有點火辣辣的感覺(以抵消拔面毛之疼)。接著,用一根韌線,擰成一個活結,用線在左手食指上繞幾個圈,牙齒咬住一個線頭,右手捏住另一線頭,來回擰著「8」字形,線圈在臉上遊走,發出「哧哧」的聲音。一起一落,一張一縮間,絞線如剪,藉助交叉、閉合、擰動之勢,漸漸把面、額、頸的汗毛和絨發絞去。不一會兒,臉蛋便顯得光滑、整潔、容光煥發。最後敷上面霜,即大功告成。整個拔面毛過程快的幾分鐘,慢的幾十分鐘,在過去沒有美容院的年代,無論是農村還是城裡,很多中老年婦人都精於此道。在我們梅江區,過去一般小姑娘不去拔面毛,只有出嫁後的婦女們每逢過年過節或有喜事時,會讓有經驗的鄰居大嬸老婆婆給自己拔面毛。在城裡,這種行當則成了一項專門職業,並一直延續至今。在梅城江北一些老街上,有些拔面毛店有著幾十年的歷史。
(文圖/何碧帆)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