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古城漳州的兩岸樂器產業「協奏曲」

2020-12-21 中原新聞網

新華社福州7月21日電(記者吳劍鋒)車間裡木花飛揚。伴隨切割機的轟鳴,一把把吉他在工匠手中被打磨成型,不遠處忙碌的工人正對設備做最後的調音。  位於福建漳州的雅歌樂器,是一家有著27年歷史的臺資企業。1993年,雅歌樂器從臺灣高雄跨海而來,當時廠區周圍是大片荒地。如今,近40家樂器企業群聚於此,這座閩南古城因此成為全國第三大吉他生產基地。

「我們是和大陸共同成長。」公司總經理呂孟哲坦言,和父親在漳州奮鬥的27年裡,公司「由家業到企業,由企業到產業」,背後離不開大陸發展帶來的紅利。

「閩南話和蚵仔煎讓我們留了下來」

坐落於漳州金峰經濟開發區的雅歌樂器,如今在眾多工廠「包圍」中,已不太顯眼。

1993年,這裡卻是另一番光景。金峰經濟開發區設立不過一年,附近仍是大片荒山和甘蔗地,只有零星幾家本地企業散落於此,臺資「身份」的雅歌樂器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大企業。

「我們最早在廣東選址,後來玉豐樂器說漳州有塊地不錯,邀我們來做鄰居。」呂孟哲說,家族在臺灣做了60多年樂器,上世紀90年代隨著臺灣傳統製造業工人流失嚴重,企業不得不到大陸尋找新的機會。

他口中的玉豐樂器,1992年從臺灣來到漳州,是當地第一家樂器企業。在其邀約下,呂孟哲的父親坐了近8小時的汽車,來到漳州。

「印象最深的是,這裡不僅沒有高速公路,幾米寬的國道上,竟然還有牛在過馬路。」呂孟哲原先在臺北從事IT行業,在寫字樓待慣了的他到了「農村」處處覺得「不可思議」。

彼時的漳州,對這些臺商而言,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經濟環境,熟悉的則是文化氛圍。

呂孟哲回憶,當時父親到漳州住了幾天,他驚訝地發現,這裡的工人不單講著和家鄉一樣的閩南話,連日常吃的蚵仔煎、面線糊都一樣。這讓祖籍晉江的一家人喜出望外——對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言,同根同源的語言和飲食文化意味著更低的管理成本。在當地政府真誠邀約下,雅歌與玉豐一道在此紮根,翻開漳州樂器製造產業發展的序章。

「大陸員工是最寶貴的財富」

「大家得知有臺灣企業來招工都紛紛報名,二三十人的崗位,報名有四五百人。」1999年進入玉豐樂器當備料工人的胡秀華,是土生土長的漳州人,回憶當年進廠當「廠妹」的日子,她坦言「不亞於一場大考」。

時值世紀之交,閩臺經濟發展仍有較大差距,臺資企業成為眾人追捧的「金鳳凰」。

玉豐樂器(漳州)有限公司經理楊耿星仍記得早年那批大陸工人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大家都很珍惜工作,碰到客人著急要貨,二話不說就留下來加班。」他說,這些勤快的本地員工很快成長起來,並在日後逐步走上管理崗位。

呂孟哲坦言,雅歌樂器原本只將漳州作為半成品生產地,沒想到這裡的員工踏實好學,工廠慢慢轉向成品生產。「這批大陸員工是我們的財富。」他說。

如今,雅歌樂器工廠面積已從最初30多畝擴展到近130畝,年產值早突破了億元。

在呂孟哲看來,公司最寶貴的資產始終是工人。如今企業車間裡,不乏工作25年以上的工人,其中有在廠裡相識相知的「夫妻檔」,有並肩打拼的兩代人。「這在臺灣幾乎不可想像。」呂孟哲說,未來他很樂於將企業交給大陸經理人打理。

「與大陸共享美好明天」

夜幕低垂,一道廊橋橫跨九龍江,與兩側的「飄帶天橋」相映成趣,從空中俯視,一把流光溢彩的「大吉他」躍然眼前——如今在漳州,這道「吉他天橋」已成為人們的「打卡聖地」。

作為兩岸經濟融合的產物,樂器產業及文化正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基因。據了解,漳州已有樂器相關企業4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5家,已形成集群化發展態勢。

這些企業的創始人大多從玉豐、雅歌兩家企業走出。2000年,擔任玉豐樂器總務主管的吳順南選擇創業,如今是漳州市樂器商會會長。「兩家臺企是我們永遠的老大哥。」他說,當年臺企的現代化管理影響了一批創業老闆,曾經的「師徒」如今經常聚在一起分享訂單和行業資訊。

作為「彈響漳州吉他第一曲」的首批臺商,呂孟哲直言很榮幸能為大陸樂器產業培育「新星」。今年,漳州市提出打造「樂器文化之城」,呂孟哲期待能和這座城市繼續共同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

「漳臺兩地吉他企業同頻共振、形成互補,進一步『走出去』是兩岸企業的共同願景。」他說。

相關焦點

  • 一座閩南古城的兩岸樂器產業「協奏曲」
    位於福建漳州的雅歌樂器,是一家有著27年歷史的臺資企業。1993年,雅歌樂器從臺灣高雄跨海而來,當時廠區周圍是大片荒地。如今,近40家樂器企業群聚於此,這座閩南古城因此成為全國第三大吉他生產基地。「我們是和大陸共同成長。」
  • 閩南漳州古城
    風景圖集:濱州有多美之漳州古城 漳州古城位於「海濱鄒魯」、國內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古城是漳州最有價值的核心區,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個A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舊古城原貌漳州古城地處商貿繁華的城市中心區,又是歷史建築、傳統文化集中的老城區,「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
  • 漳臺(金門)閩南民俗文化交流座談會在漳州舉行
    文化是海峽兩岸同胞心靈和情感的紐帶。本次座談會以「閩南文化的前沿性問題與兩岸閩南民俗文化的深度交流」為主題,旨在弘揚閩南文化優秀傳統,推動兩岸閩南文化深度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漳州與金門的歷史淵源、血緣地緣關係,非物質文化遺產、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等方面等話題各抒己見,進行了深入而熱烈討論,並就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促進漳州與金門兩地閩南民俗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對閩南文化研究的思路方法提出了建議。
  • 福建漳州古城首辦文化節
    漳州古城文化節廣大市民和遊客帶來一次別具閩南特色、古城味道的文化之旅。 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9月27日電 (記者 張金川)福建省漳州古城文化節27日在漳州古城開幕。活動主辦方稱,在漳州古城舉辦文化節尚屬首次,這是活動主辦方獻給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賀禮。本次文化節由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漳州市文聯、中共漳州市薌城區委、漳州市薌城區人民政府、漳州城投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主辦。探花巡街活動。
  • 文化交流升華兩岸情緣 漳州深化漳臺文化交流合作
    漳臺兩地互設文化驛站,相繼設立「漳州文創金門驛站」和「金門文創漳州驛站」,互相展售反映兩地淵源的圖書、圖片等。   文化產業合作提質增效。目前我市已有鐘錶園區和樂器園區2個項目與臺灣財團進行洽談。我市積極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在薌城區博文圖書文化有限公司的一個網點掛牌成立了「臺灣書店」。
  • 海峽兩岸林語堂文化研討會將在福建漳州舉行
    海峽兩岸林語堂文化研討會將在福建漳州舉行 2018-10-10 22龔雯攝   中新網漳州10月10日電 (龔雯)「以繁榮文化事業,推動林語堂文化研究,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福建省漳州市文聯副主席黃良弼10日披露,海峽兩岸林語堂文化研討會將於10月12日-14日在漳州舉行。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文聯、福建省作家協會、漳州市委宣傳部、閩南師範大學共同主辦。
  • 漳州應恢復古城地標 打造特色文化旅遊產業
    閩南網1月7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近年來,漳州市古城已成為「體驗閩南文化」的重要景點,大大促進了文旅融合發展。但古城文化旅遊發展還存在不足。對此,漳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向大會提出《關於打造漳州古城特色文化旅遊產業的建議》。
  • 漳州閩南古鄉,富有閩南味的飯後休閒之地
    漳州新晉網紅打卡點,最local最閩南style的水鄉,最原汁原味的閩南紅磚古厝味道。小橋流水人家,在漳州九十九灣的河道上,漳州新建了這個閩南水鄉,地理位置就在龍文區石倉街旁,距離漳州市區開車就半小時。
  • 專家學者齊聚福建漳州共研「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
    專家學者齊聚福建漳州共研「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 2020-10-18 09:36:15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漳州10月18日電 (塗志偉 沈毅玲)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17日在漳州古城舉辦「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研討會與第八場閩南文化沙龍。來自閩、贛、浙三地的專家學者探討了閩客移民史、建築、方言、風俗、民間信仰及閩客文化的現代傳播等問題。
  • 海峽兩岸水仙花文化論壇在福建漳州舉行
    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19日電 (張金川 沈毅玲)海峽兩岸(漳州)水仙花文化論壇18日在福建省漳州市舉辦。180多位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相聚在「凌波仙子」的故鄉,共同聚焦多元視角下水仙花產業與文化的研究和發展。水仙花是漳州市的市花、福建省的省花,以及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 兩岸茶席添閩韻 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中心成立
    兩岸茶席添閩韻 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中心成立 2020年01月02日 09:48:00來源:閩南日報 漳州市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劉文標為該中心成立揭牌。  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中心位於漳州古城核心地段——修文東路6號樓綜合體,總面積近1200平方米,左近孔廟,右臨宋河。圍繞茶文化主題,該中心設有「四館一集」主題功能區——「四館」,即漳州茶文化探索體驗館、漳州工夫茶館、茶盞藝術文化館、清風茶學堂。
  • 隨州拍漳州古城的日與夜,感受下古色古香的小漳州
    漳州古城位於:漳州市薌城區,古城是漳州的核心區,同時也是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漳州古城是老漳州的縮影,這裡的古街老道建築雖然非常簡樸,卻有著濃濃的閩南風情。這裡有很多古城記憶館,講述著漳州的歷史與文化,值得細細去感受。
  • ...美麗中國|漫遊漳州古城,感受「明清街區、閩南韻味」,千年歷史...
    漳州市區最知名的景點,大概要提古城了,古城是漳州最有價值的核心區,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幾年來漳州度假,總喜歡來古城走走,感受這千年的歷史。但是,這次來,感覺古城變樣了,改造進程的大工地,老房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統一的立面、統一的招牌。或許商業化在現代旅遊中難以避免,原本居住在古城內的居民也希望有更好的條件,但少了原來的韻味,漳州古城便也不復存在了,趁著它還在,拍下些影像留作紀念。香港路上的這兩座明代石牌坊,是漳州古城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 漫遊漳州古城,感受「明清街區、閩南韻味」,千年歷史文化深厚!
    漳州市區最知名的景點,大概要提古城了,古城是漳州最有價值的核心區,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許商業化在現代旅遊中難以避免,原本居住在古城內的居民也希望有更好的條件,但少了原來的韻味,漳州古城便也不復存在了,趁著它還在,拍下些影像留作紀念。
  • 「龍江韻一臺戲」在漳州古城舉行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9月5日訊(記者 蕭鎮平 通訊員 鄭文典 劉欽賜 文圖)9月5日晚上,一場精彩的「龍江韻一臺戲」在漳州古城的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中心舉行,吸引了眾多市民及遊客觀看。據了解,為更好的傳承發揚閩南文化,更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以茶為媒,以茶創新融合傳統文化的模式,利用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中心(即茶之序)的大廳,開展「龍江韻一臺戲」活動,市民可以邊品茗,邊吃茶點,邊聽精彩曲藝。
  • 漳州南詞:在古城夢回大唐
    據《漳州文化志》記載,南詞系元明詞話的一個分支,流行於漳州市區、龍海、漳浦等地。南詞可唱、吟、歌、舞、彈,是一種以坐唱形式為主的曲藝。演唱者三五人至十餘人不等,各操揚琴、三弦、琵琶、笙、蘇笛、殼胡以及大鑼、大鈸、詞鈸、漁鼓等樂器。其多以崑曲戲文為主,基本曲調是「八韻」,即一共八句,每句一韻。
  • 福建漳州成立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中心
    12月31日,漳州市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中心在古城揭牌。 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31日電 (記者 張金川)福建省漳州市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中心31日在漳州古城揭牌成立,打造首個漳州茶文化探索體驗館。漳州工夫茶茶藝表演。 張金川 攝據悉,該中心以新穎、有趣、活力的方式呈現出來,聚合了「四館一集」即漳州茶文化探索體驗館、漳州工夫茶館、茶盞藝術文化館、清風茶學堂、名優茶市集,呈現漳州古早茶文化等。漳州市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中心揭牌儀式現場。 張金川 攝「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歷史悠久。」
  • 漳州古城格局演變
    漳浦縣,這為漳州建制之始。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 786) ,漳州府治從漳浦遷入龍溪縣登高山麓桂林村(今漳州市薌城區) ,這是漳州城市之始。  宋代,漳州開始築土為子城,周圍四裡,開六門。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 999) ,浚濠環抱子城,此為宋河的來歷。大中祥符六年(公園 1013),在城西南角開水門,城內可以通舟楫,圍木柵為外城,周圍十五裡。
  • 漳州戲曲薌劇與歌仔戲:花開兩岸 跨海傳戲
    互動中相互借鑑  儘管漳州薌劇與臺灣歌仔戲枝相連、根相通,但在長期的演變中,各自發展出了不同的特色。因此,跨海傳戲也是兩岸在互動與碰撞中,相互學習與借鑑的過程。  「漳州薌劇更忠於傳統精髓,講究表演的層次與精細,表演程序上更考究,水秀功等基本功是歌仔戲中較為欠缺的。」
  • 漳州閩南特色圖片吳瑜琨攝影展在林語堂紀念館展出
    攝影達人吳瑜琨辦閩南味影展  古厝、騎樓、牌坊、石板路……七十張展示閩南風貌的攝影作品被精心地布置於漳州天寶林語堂紀念館的展廳內,別具一格的影像藝術搭配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這場名為「古城,大師,閩南人」的主題影展成為近段時間漳州攝影愛好者熱議的話題,小小的展廳內每天都是人滿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