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為什麼要三遷?

2020-11-29 柳雙雙愛奶茶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親,她是戰國時鄒國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孟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孟母三遷」揭示的主要道理是:負責任的父母重視環境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意義。

孟母三遷出自劉向的《列女傳》。據記載,孟子小時候家離基地很近,常常玩辦理喪事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置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攜讓食物的禮儀遊戲,他母親說:「這裡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

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認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列女傳》的原文是: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日:「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日:「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日:「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孟母之所以要搬三次家,是因為孟母明白良好的人文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及品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孟子後來成為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和他有一個睿智的母親是分不開的!盂母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盡忠報國」嶽飛的母親嶽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孟母則位居「賢母」之首。

相關焦點

  • 孟母為何要三遷:強調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孟母為何要三遷:強調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2019-04-29 10> 2019年04月29日 10: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孟母為何要
  • 從「三遷擇鄰」看孟母的教育智慧
    其中,孟母「三遷擇鄰」的故事流傳最廣,影響也最為深遠,被奉為古代教子經典案例,留給後人無限啟迪,在當今依然有著現實意義。 孟母「三遷擇鄰」的故事出自漢代劉向編撰的《列女傳》。據史書記載: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是說孟子的母親覺得兒子自小頗具資質稟賦,對孟子有著更高的期許。孟子年少時,孟家原在一處墓地的附近,孟子「嬉遊為墓間事,踴躍築埋。
  • 孟母為何三遷?環境對人的影響能有多大呢?
    孟母三遷 劉向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衡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
  • 孟母三遷遷不走,孟子便去賣肉了?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提到孟子必然繞不開其偉大母親孟母,孟母為將兒子培養成材,可謂是煞費苦心,既有斷機教子、又有三遷故事,最後孟子總算是不負母親期望,成為一代「亞聖」。我這孩子是有出息的人,咋能整天殺羊殺豬啊,不能住這裡了」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次搬到了學校,孟母很滿意。直至今日,孟母三遷的故事依然被人們廣泛傳揚,環境對個人的成長影響也進一步被證實,有人說孟母當年若不三遷,孟子可能就只有到菜市場去賣豬肉。
  • 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
    在某種程度上,「殺豚」「三遷」「斷機」「休妻」「憂齊」具有先後發生的次序。     西漢就有了這五個故事,但它們的生成經歷了一個過程。西漢初期,韓嬰的《韓詩外傳》講了三個故事,依次為「斷機」「殺豚」「休妻」。西漢末年,劉向的《列女傳》講了四個故事,依次為「三遷」「斷機」「休妻」「憂齊」。
  • 「三遷」之路今何在
    為什麼只看見「西化」而看不見「中化」呢?而且某些專家學者的邏輯也是自相矛盾的:「美國和某些西方國家定的母親節,也不是國際上公認的母親節」——為什麼一定要「國際公認」呢?中國人自己認的就不行嗎?缺乏文化自信的,不正是某些專家學者嗎?他們總是眼睛向上,向「有關部門」發出呼籲,好像「有關部門」一發話,明年大家就熱熱鬧鬧過「中華母親節」了。
  • 自打搬進了易地扶貧安置點 小涼山的「孟母們」不必再「三遷」
    在艱難的環境中,一個被稱為小涼山「現代孟母」的群體,一直感動著人們,催人奮進。他們長年靠打工租房,有的甚至哪怕用空心磚搭棚子住,也要千方百計供孩子在縣城或鄉(鎮)政府所在地上學……    「孟母」不必再「三遷」    建檔立卡貧困戶、彝族單親媽媽毛學英,就是小涼山眾多「孟母」中的一位。自從搬進了「學區房」,她心裡一直暖暖的。
  • 孟母教子三遷:她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兒子的前程!
    孟子的母親姓仇,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更大的發展 ,光耀門媚,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三年後,帶給孟母的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從此孤立無援的孟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獨生兒子,教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 昔孟母,擇鄰處.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母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培養出了儒家亞聖——孟子。她與「精忠報國」嶽飛的母親嶽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並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她是位居「賢良三母」之首的。那麼,從孟母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呢?
  • 曲阜——孟母教子傳說
    山東曲阜鳧村,是亞聖孟子的故鄉,因孟母洗衣於白馬河畔,見鳧鳥落於水中,視為吉祥之兆,故取村名「鳧村」。村中孟子故宅西有池約3畝,池之西北有孟母井,相傳為村民生息取水處。這裡至今依然是孟子後裔聚居的村落,2003年被命名為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孟母教子的故事就在此地廣為流傳。
  • 原創|七言絕句·孟母贊
    星火詩選○七言絕句·孟母贊 七言絕句 孟母贊 「母教一人」歷秘辛,三遷育子苦甄鄰。 為督學業斷機杼,「玉汝於成」得聖人。
  • 在讀《孟母三遷》,除孟母擇鄰處外,我看到的是單親媽媽的孤獨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這天,孟母看到孟子和鄰居家的小孩玩起了辦喪事的遊戲,只見他們學著大人模樣跪地拜天、大聲哭喊。於是孟母說到:「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一遷。於是,孟母帶著小孟子搬到了,集市上。
  • 陽穀或是孟母故裡
    不過,最近陽穀發現了孟母廟遺蹟和一通明朝萬曆四年的石碑,不僅證實這裡曾經是孟母故裡,還證實這裡曾經安葬孟母仉氏。  現在,這通石碑被發現是孟母廟裡的石碑,上面記載著在明朝萬曆四年對孟母廟重修的情況。萬曆四年,也就是1576年,距今400多年歷史。  石碑中間部分早已被石碾碾壓得字跡模糊,但是仍然有部分殘存的文字。這通碑正是「重修孟母廟並鑿井買香火田地碑」,碑文的落款為「賜進士出身朝議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左參議前戶部郎中東阿張秋許用中謨」。
  • 從孟母三遷到嶽母刺字---母親節隨想
    當年的孟母,為了孩子,不惜三次搬家,最終成就了聖人孟子。嶽飛的母親給嶽飛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成就了這位民族英雄。並寫下了「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千古名句。無論是這些有名的母親,還是生活中平常的母親,都值得我們去讚頌。
  • 孟母造句和解釋_孟母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孟母(mèng mǔ)。曾三次遷居,選擇良鄰;斷所織之布,以激勵孟子勤奮學習。舊時奉為賢母的典範。事見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 孟母參考例句: 1、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2、孟母擇鄰這一典故,說明了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
  • 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如何為孩子創造環境,激勵發奮學習。
    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記載:「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 穿越千年重溫孟母家教故事
    劉桂成說,孟母被尊為聖母,但除了「三遷」等故事,其他事項皆為傳說,「有關孟母的藝術作品,大的故事脈絡不允許虛構,創作難度空前,過了70歲,我終於有信心觸碰這一題材。」  歷經一年時間的採訪研究,劉桂成確定了《孟母》的故事寓意必須切入當今社會現實,「孟母與兒子孟軻共同生活的時間超過50年,這期間孟軻成為一代聖賢離不開孟母的教育。
  • 孟母不僅是教育家,還是理財師和規劃師
    孟母形象首先通過三遷看孟母的人物情況第三次搬遷,孟母選擇了文人官員等出現的地方,這樣的地方也是城市的核心位置,人們從穿衣打扮、出行氣質都與前三個住處的人們截然不同。看來孟母希望孟子成為一名文人、墨客、官員等身份。
  • 孟母不止是教育家,還是理財師和規劃師
    孟母形象首先通過三遷看孟母的人物情況第三次搬遷,孟母選擇了文人官員等出現的地方,這樣的地方也是城市的核心位置,人們從穿衣打扮、出行氣質都與前三個住處的人們截然不同。看來孟母希望孟子成為一名文人、墨客、官員等身份。
  •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一、孟母為何三遷?不只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孟母三遷的故事很多人肯定都很熟悉,如果忘記了的話,不防複習一下: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