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三遷:她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兒子的前程!

2020-12-18 懂顏侃天下

「孟子能成為「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他的母親。孟子的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屬於典型的中國良母。

  孟子生於周威烈王三年四月初二日深夜,鄒城郊外馬鞍山下鳧村。偉大人物的誕生,大都伴隨一段神奇的徵兆,據《天中》記載:「孟子生時,母夢神人乘祥雲自泰山來,止於孟宅上空,母凝視久之,忽片雲墜而寤,閭巷皆見五色彩雲覆其居。」天象變化無常,彩雲隨時都有所謂神奇的徵兆不足深信,倒是「胎教」的說法,根據科學的實驗結果是頗有幾分道理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胎教」的說法由來已久。據說周文王的母親妊娠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周成王的母親懷孕期間,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居不倨,雖怒不罵,孟母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韓詩外傳》就載有她的一段話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的母親姓仇,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更大的發展 ,光耀門媚,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三年後,帶給孟母的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從此孤立無援的孟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獨生兒子,教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按照「心理學」的分析,這也是一種「補償作用」的高度發揮,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兒子起居冷暖,更不厭其煩地以「言教」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大體上一個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歲以前基本形成的,從此根深蒂固。六歲以後,活動範圍逐漸擴大,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原本已經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強烈的試煉和考驗,這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環境十分重要。孟母突然發現,一向伶俐聽話的兒子,已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從此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孟母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至今還留傳下「孟母三遷」的美談。  孟家原在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墳瑩處處,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既不能老是把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關在家裡,唯一辦法就是變更居住環境。

  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十裡外的廟戶營村,這裡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單日,遠遠近近的百姓們 ,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喧囂熱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遷居。  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於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雖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帶著兒子還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來。  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範,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查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她由衷地發出感嘆。

  做人是要求誠實,所謂「言必行,行必果。」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 ,便隨口漫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忍痛在捉襟見時的生活費中,撥出一部分錢買了一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貪玩習慣。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了半天。當兒子回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咔嗒咔嗒,攔腰剪成兩段,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於禍患,今後永遠就只做一些縈縈苟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糧食呢?」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

  春秋戰國時代,學術風氣蓬勃發展,諸子百家爭奇鬥勝,使人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選擇才好,然而孟母有她堅決的主張,無視於老莊的玄虛,不屑於楊朱的功利,惟獨醉心於孔子的忠恕之道,親自尋尋覓覓,終於在孔門諸子中為孟子找到啟蒙老師。  當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字子思,正在曲阜設館教授六藝,遠近學子紛紛負笈前往就教,孟子十五歲時 ,在孟母的鼓勵下,由鄒城來到了曲阜。從此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子思對孟子青睞有加,對左右說:「孟孺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從此孟子在子思門下埋頭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終於繼承了孔子的衣缽。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即使在成親之後,夫婦相處之道,還得煩勞老母為他操心,古《烈女傳》記載:孟妻由氏在臥室內裸袒身軀走動,孟子勃然不悅,由氏認為丈夫太過見外,就求婆婆解說。長期以來,孟子對自己的妻子總是不滿,認為她太過倨傲,競有意休妻。孟母對兒子曉以大義:「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心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所以恐見人過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袒而在內,踞而視之,是汝非禮也,非婦無禮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於是心中芥蒂盡除,與妻子和樂相處如初。  孟母一生操勞,身體十分硬朗,對於孟子的照顧及督教也毫不放鬆,除了孟子周遊列國那一段時日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為了奉養老母,擔任齊國一個消閒的教授職務,而不忍遠離故國謀求更大的發展。

  在齊國,孟子多次向當政者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來酬謝孟子,但卻不肯積極地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對此 ,孟子如是說:「君子稱身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孟子不貪榮祿,他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孟子理想的去處是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悠忽三十年歲月過去了,孟母已經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長籲短嘆,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又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己,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於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兒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一瞑不視,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過去的鄉鄰爭相在路旁祭奠,極盡哀思。如今在山東省鄒城縣北二十裡的馬鞍山麓,還留有古柏森森的孟母墓,歷代都有石刻頌揚她的堅貞志節與慈母風範,並建有孟母祠。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 ,」以及「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教育,是一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兒子的前程。

相關焦點

  • 孟母教子——一個中國母親的胸懷
    孟子的母親姓仉,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更大的發展,光耀門楣,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三年後,帶給孟母的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從此孤立無援的孟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獨生兒子,教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 孟母,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一代聖賢?並不僅僅是「孟母三遷」
    明代廖森曾作《三遷教子》詩:今古誰知孟母賢,殷勤教子地三遷。養蒙肯使為屠販,學禮寧教戲豆籩。一旦功夫私有淑,萬年道統果能傳。看來作聖皆由此,盡說天生未必然。早早十月懷胎時,孟母就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性。《韓詩外傳》就載有她的一段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孟子父親孟激,遠赴宋國求仕。孰料卻客死他鄉,那時孟子才三歲。孤立無援的孟母咬碎玉牙,暗下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把兒子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孟母為什麼要三遷?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親,她是戰國時鄒國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孟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孟母三遷」揭示的主要道理是:負責任的父母重視環境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意義。孟母三遷出自劉向的《列女傳》。
  • 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
    小孩子時期包括三個故事:第一個是「殺豚」,第二個是「三遷」,第三個是「斷機」(又稱「斷織」)。成年人時期包括兩個故事:第一個是「休妻」,講離婚的事;第二個是「憂齊」,講孟子在齊國的時候,齊王不用他,因而臉上有憂色,母親開導他。在某種程度上,「殺豚」「三遷」「斷機」「休妻」「憂齊」具有先後發生的次序。
  • 從「三遷擇鄰」看孟母的教育智慧
    魏建華(濰坊樂智苑兒童心智培育中心   山東 濰坊  261500)中國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度,並一直以重視「家教」著稱於世,歷史上留下了教子方面的不少佳話。其中,孟母「三遷擇鄰」的故事流傳最廣,影響也最為深遠,被奉為古代教子經典案例,留給後人無限啟迪,在當今依然有著現實意義。 孟母「三遷擇鄰」的故事出自漢代劉向編撰的《列女傳》。據史書記載: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是說孟子的母親覺得兒子自小頗具資質稟賦,對孟子有著更高的期許。孟子年少時,孟家原在一處墓地的附近,孟子「嬉遊為墓間事,踴躍築埋。
  • (地名故事)仉行村與孟母教子
    孟子的治國主張雖然未被齊宣王採納,但他母親仉氏教育孟子「三遷住地」等故事卻逐漸在齊國傳開。其中孟母「斷織」的故事成為當時齊國張邢莊母親們教育兒子的範例。  相傳孟子少年讀書時,一開始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
  • 曲阜——孟母教子傳說
    山東曲阜鳧村,是亞聖孟子的故鄉,因孟母洗衣於白馬河畔,見鳧鳥落於水中,視為吉祥之兆,故取村名「鳧村」。村中孟子故宅西有池約3畝,池之西北有孟母井,相傳為村民生息取水處。這裡至今依然是孟子後裔聚居的村落,2003年被命名為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孟母教子的故事就在此地廣為流傳。
  • 從孟母教子看家風家教
            孟母,戰國時人,以教子有方著稱。孟子三歲喪父,靠母親教養長大成人,並成為後世儒家追慕嚮往的亞聖。後人把她與「精忠報國」嶽飛的母親嶽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位居「賢良三母」之首。
  • 快來學學「孟母教子」的道理
    孟母教子是古老的民間故事,也是耳熟能詳的故事。2014年11月11日,孟母教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山東省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孟母教子主要講述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孟子而採取的一些方法以及因此而發生的故事,其對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也為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三個小故事。孟母教子中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這三個故事我們最為熟悉。
  • 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如何為孩子創造環境,激勵發奮學習。
    「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記載:「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 孟母的教子美學,這將是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
    文 | 時間隨行在今天的山東鄒城,也是孟子的誕生地,自2007年起誕生了一個節日——中華母親文化節,旨在弘揚孟母教子的傳統文化和以孟母為象徵的母教文化。做為亞聖孟軻之母,也是歷史上四大賢母之首的孟母,在對後代的教育及成長過程中,始終以一位嚴母和領路者的方式在教化孟子的言行舉止。「孟母三遷」做為已經流傳兩千多年的典故,做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或多或少從故事中獲取過人生哲理。面對不適合兒子的成長環境,孟母在對兒子的教育上,並沒有過多地去進行言語教育,而是想到搬離嘈雜的生活環境,以期許孟子能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
  • 孟母為何要三遷:強調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孟母為何要三遷:強調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2019-04-29 10「三遷」(旅遊漫筆)  齊魯大地,儒風蕩漾,5月4日,2019孟子故裡(鄒城)母親文化節即將在山東鄒城舉行。
  • 孟母為何三遷?環境對人的影響能有多大呢?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遷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孟母的「三遷之教」則是另外一種擺脫環境的方式,她肯定也感受到了環境的潛移默化之力。
  • 孟母三遷遷不走,孟子便去賣肉了?
    ,孟母為將兒子培養成材,可謂是煞費苦心,既有斷機教子、又有三遷故事,最後孟子總算是不負母親期望,成為一代「亞聖」。孟子當年是很皮的,人聰明,學東西也快,這不剛開始的時候一家住在墓地旁邊,然後孟子就——孟子她娘一看,氣不打一處來「不行!
  • 孟母教子:《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起初,孟母孟子居住在鄒城以北離城較遠的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子也參與其中,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為了兒子不受不良環境的影響,尋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
  • 孟母教子故事:孟母三遷
    原文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 孟母教子 不止斷機杼
    戰國時人,以教子有方著稱。後人把她與徐母(徐庶母)、歐母(歐陽修母)列為做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賢良三母"孟母教子是古老的民間故事。主要講述了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薰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 孟母教子的故事廣為流傳,可孟子的身世至今仍是謎團
    按一般的說法,孟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但這個說法並沒有確實的根據,估計很大程度上是由孟母善教化推演出來的,因為相傳孟母教子的故事很多,唯獨不見孟父的情況,推想可能是早亡吧。後來不少人在《孟子》中找到一些根據,證明孟子父親沒有早亡,可能是出了遠門,孟母代父教子罷了。小編覺得這種說法還有那麼點靠譜。有關孟子母親的姓氏也是說法不一呢。有的說姓仉(讀zhǎng),有的說姓李。
  • 孟母教子故事:斷機教子
    原文孟子之少也,既①學而歸,孟母方績②,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廢學,若我斷斯⑤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⑥居則⑦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斯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