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9日 10:1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孟母為何要「三遷」(旅遊漫筆)
齊魯大地,儒風蕩漾,5月4日,2019孟子故裡(鄒城)母親文化節即將在山東鄒城舉行。近年來,一些傳統文化專家與社會工作者致力於推動將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二(即孟子誕辰日)定為中華母親節,旨在提醒每個人在慶賀自己生日時都要感恩母親,弘揚中華敬母孝親的傳統美德,傳播時代新風。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成就很大程度得益於孟母教育得法。作為古代教子經典案例的「孟母三遷」,在今天依然有著現實意義,留給後人無限啟迪。
孟母三遷的典故出自漢代劉向編的《列女傳》,其中強調了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史書中記載:「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第一遷是因為孟子看到大人在墓地裡埋葬死人,他就學習大人的樣子,做埋葬死人的遊戲,而且玩得非常高興。孟子那時還很小,還不能體會到他人失去親人的痛苦。孟母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培養孩子,以他人的痛苦為樂,容易失去仁愛之心、同情之心。孟母不僅感受到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而且還深刻地認識到仁愛之心對人之為人的可貴。重視仁德,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這是孟母從「其舍近墓」的地方搬家,所給我們的啟示。
孟母把家搬到集市旁後,孟子看到商人在那裡叫賣東西,他又學習商人「炫賣之事」。孟母看到以後說,「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這個地方不好,不適合我孩子的成長。孟子學習那些商人炫賣之事,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利益,如果家長不注意引導的話,孩子就會慢慢變得唯利是圖,為了利益不惜傷害到他人,這就不符合儒家講的義德。重視義德,培養孩子做事講求合情合理合法的習慣,這是孟母再次搬家,所給我們的啟示。
孟母再一次搬家,來到學宮的旁邊。孟子「乃設俎豆」,把供案設好,放上祭品,「揖讓進退」,學習禮了。「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孟母看到以後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居住的地方。於是「遂居之」,就在學宮旁邊住了下來。重視禮德,培養孩子彬彬有禮,與他人友好相處,這是孟母再次搬家,所給我們的啟示。
「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孟子長大後,學成六藝,終於成就了儒家大師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君子稱讚孟母善於用逐漸感染教化的方法。
但還有一層意思文本中沒有說出來。孟母娘倆在學宮之傍住下,孟子不會僅僅學習禮,還會學習「智」。清代的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說:「知字,大端在是非上說。人有人之是非,事有事之是非,而人與事之是非,心裡直下分明,只此是智。」「知」在於探究物理,「識」在於修養道德,兩者合起來才叫「知識」。一個人既具備常識,又具備道德,才是古人講的「智者」。重視智德,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把握孩子人生的正確方向,這是我們從孟母搬家學宮之旁應該得到的啟示。
孟子的父親去世很早,孟母一個人靠著織布來養活母子二人,可以想像,生活一定很貧苦。但即使這樣,孟母還要搬家,可以看出她對培養孩子仁義禮智的重視程度。
在今天,感恩母親、孝敬母親不僅出於對母親生養之恩的回報,更是感激母親的教化之恩,讓我們成為知禮節、懂人倫、辨是非的人。
殷延祿
殷延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