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2020-07-02 月半讀書

人生前半場,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和手足;人生後半場,一定要謹慎選擇你的愛人和鄰居。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一、孟母為何三遷?不只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孟母三遷的故事很多人肯定都很熟悉,如果忘記了的話,不防複習一下: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小編不才,願逐句翻譯之:

鄒國(今山東鄒城),孟軻(就是和孔子合稱「孔孟」的孟子)的母親,人稱孟母。孟軻家靠近墳墓。孟軻年少時,經常玩掃墓的遊戲。孟母說:「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兒子住」。

於是搬家,到市集旁邊。孟軻開始學習商人叫賣的那一套。孟母又說「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我兒子住。」

又搬到學校附近,孟軻的遊戲又變成演習祭祀和進退的禮儀。孟母說:「這個地方可以了。」於是長住下來,孟軻長大之後,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最終成就一代大儒。有見識的人都說孟母善於感染教化。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孟母還是很厲害的,早早地就知道了學區房的重要性,不厭其煩地搬家,最終找到了合適的學區房,把兒子培養成一代名家。

然而,看完下邊這個截然相反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孟母三遷絕不僅僅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二、一文錢何以釀造十三條人命奇冤?

2.1 糟糕的親子關係:不辨是非,以大欺小

景德鎮上,百姓都以燒制瓷器為生,有一人邱乙大,就以此為生,妻子楊氏,會畫畫,乙大做好瓷胚,妻子在上面畫一些花草人物,日子也算能過得下去。

楊氏三十六歲,長得頗有點姿色,和別的男人不清不楚,但因為老公厲害,所以只敢背地裡偷偷摸摸,不敢讓老公知道。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乙大和楊氏有一個孩子邱長兒,十四歲了,但是腦子不太靈光,還不會做事情,只知道在家玩耍。

一天楊氏肚子疼,想吃一碗椒湯,就給了長兒一文錢,讓他去集市買,長兒一出門就遇著東鄰劉三旺的兒子再旺,再旺十三歲,平時就喜歡攧錢(把銅錢丟在硬地上,看跌出的字和背以定輸贏)。

再旺看到長兒,就喊他攧錢玩,開始長兒贏了十二文,想要走,再旺不同意,拉住再玩,直到長兒把十二文和楊氏給的一文錢都輸掉了,長兒無錢買椒湯,扯住再旺要錢,兩個小孩子就打了起來。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楊氏在家等椒湯吃,半天不見長兒回來,於是出門找,正看到兒子和再旺打架,就罵自己兒子,得知一文錢被再旺贏走了。本該管教自己兒子,或者拉兒子走開就是,畢竟一文錢不值什麼錢。

結果楊氏因為等椒湯半天不來一肚子氣,就開始大罵再旺:

「天殺的野賊種!要錢時,何不教你娘趁漢?卻來騙我家小廝攧錢?」

一邊說,一邊扯住再旺打,把再旺的兜肚帶子扯斷了,錢撒了一地,楊氏說,只把我那一文還我就行了,長兒這時看自己母親在場,搶了一把錢,跑進家裡。

再旺就叫屈,楊氏走到屋裡,讓長兒還錢,長兒把錢在街上一撒,再旺一邊罵一邊哭一邊撿錢,發現少了六七文,知道是長兒藏起來了,就在楊氏家門口罵。

楊氏關上門不理會,再旺罵了一會就哭著回家了,他的母親孫大娘正在灶臺燒火,問他為何哭,再旺就把事情說了,並把楊氏罵自己的話學了嘴。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孫大娘聽了大怒,本來孫大娘就心疼兒子,極其護短,況且她性格又暴躁,嘴皮子很溜,跟人罵架,能一連罵上十天也不口渴,人稱大腳板婆。

孫大娘家和楊氏家只隔了三四家,知道楊氏平常有不三不四的毛病,但兩人不怎麼打照面,所以也不說什麼。聽了再旺的話,孫大娘站在街頭就大罵起來,說楊氏「偷漢」云云(原話太不雅,恕不翻譯,只需要想像最潑婦的那種罵街即可),直罵的街上一個人都沒有。

楊氏怕自己老公,不敢和孫大娘對罵,沒處撒氣,就罵自己的孩子長兒,說都是長兒引的長舌婦開口罵人,提起木柴,把長兒打的頭破血淋,嚎啕大哭。

2.2 殘忍的夫妻關係:他讓出軌的妻子去死

邱乙大正從瓷窯回家,聽到孫大娘罵,支著耳朵聽了半天,每句都聽在耳朵裡,想著可能確實是自己家老婆做了虧心事,引得大腳板婆罵街。

回到家看到孩子哭,問原因,明白是自己家的不是,但邱乙大是個剛強的漢子,怕別人恥笑,也不吭聲。孫大娘的叫罵一直不停,直到黃昏才住口。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邱乙大喝了很多酒,等到夜深的時候,把老婆叫過來,問她偷的漢子叫什麼名字,把名字說出來,自己要去對質。

楊氏本就怕老公,當然不敢開口。邱乙大就說有本事做,沒本事說?叫我怎麼做人,一定要楊氏說出來。楊氏說,沒有的事。邱乙大不信,說那為何孫大娘罵街你一聲不吭?肯定是你心虛。

如果真的沒有,是他們說的你,你今天晚上就吊死在她家門前,表明你的清白,我也不擔著醜名。明天我再跟她理論。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楊氏不動身,邱乙大就打了她幾巴掌,趕出門,丟了一條麻繩給她,說「你快去死吧,不死就是留戀野漢子」。說完,關上門了,長兒要來開門,被乙大打哭,睡去了。乙大喝醉了也去睡了。

只剩下楊氏,在門外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深感還是自己做下的錯事,除了死沒別的法子。自悲自怨了好久,怕天亮了,拿了麻繩,去找劉三旺的家門。

2.3 冷漠的鄰裡關係:各人自掃門前雪,哪怕他人命喪當門

楊氏因為失魂落魄,走錯了門,劉三旺家本來在東鄰第三家,楊氏卻往西走到第七家。看到門面和劉家相似,急忙拿了幾塊磚墊腳,把麻繩搭在屋簷下,自盡了。

再說西鄰第七家,是一個打鐵的匠人叫白鐵,每天四更就出來打鐵,開了大門方便的時候,看到屋簷下掛著一個人,已經斷氣了。想著不管吧,又怕天亮了被人看見惹來官司,就想著把屍體扔到別的地方,就跟自己沒關係了,於是把屍體背起來,找到一家門扔下,頭也不回的回家睡覺去了。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白鐵扔下楊氏屍體的這個人家,是一個開酒店的王公,王公六十多歲了,人年紀大了睡的就不沉,五更天的時候好像聽到有叩門聲,叫了小二,起床來看,還以為是醉漢,仔細一看,卻原來是屍體。

王公想要報官,怕惹來官司,不報官,又怕這事說不清,和小二商議,兩人把楊氏的屍體扔到河邊,就回家去了。

2.4 愚昧盲從的群體:不是窮山惡水,也出刁民潑婦

正在這時,有一人打著燈籠走來,這個是鎮上的一個大戶朱常,是個愛打官司的主兒,正在和臨縣一個叫趙完的人爭田產,一大早和十來個家人去割稻子。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這群人看到楊氏屍體,也認作是一個醉漢,朱常跟著的一個家人卜才,想著醉漢身上可能有些錢財,就去楊氏身上摸索,發現楊氏身體已經像冰一樣冷了,才知碰到的是已死之人。

而朱常得知是死者,不想著去報官,反而生出一條惡計來,最終釀成三十條人命連環奇冤……

故事情節太過離奇巧合,小編不再一一詳述,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醒世恆言》中的故事「一文錢小隙造奇冤」,最終葬送的十三條人命,倒可以簡單敘述一下:

第一條人命:楊氏(自縊而死);

第二條人命:趙完表兄丁文(被趙完兒子趙壽殺死,用以栽贓朱常家人);

第三條人命:趙完家僱工田牛兒的娘田婆(因撞見趙完趙壽行兇殺丁文而被殺);

第四條人命:開酒店的王公(王公當時和小二一起搬屍體時承諾要給小二好處,後來小二來要,王公不答應,發生爭執,王公喪命);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第五條人命:酒店小二(因打死王公,被王婆和鄰居告到縣裡,拷打之後招認罪名,下獄身死);

第六條人命:鐵匠白鐵(因看到楊氏屍體被驚嚇,得了風寒,病了十多天之後喪命);

第七條人命:孫大娘(因邱乙大指認孫大娘上門打罵自己妻子以致其自殺,鄰居都指認孫大娘挑釁(平時人品太差,關鍵時刻沒說為你說話,不可不引以為戒),孫大娘受了酷刑而死);

第八條人命:朱常(因假借楊氏屍體栽贓趙完被縣官識破下到牢獄,後來試圖翻供不成,在獄中染病而死);

第九條人命:卜才(將楊氏假認作自己妻子,被縣官識破,和朱常一起在獄中染病而死);

第十條人命:趙完(當初殺害丁文和田婆被一個心腹趙一郎發現,許諾趙一郎好處未兌現被其告發,依律處斬);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第十一條人命:趙壽(同上,和父親趙完一起被依律處斬);

第十二條人命:趙一郎(和趙完的小妾愛大兒通姦被處決);

第十三條人命:趙完小妾愛大兒(因和趙一郎通姦被處決)。

這場由一文錢引起,持續一年,害了十三條人命的連環冤案,本來在很多環節都有停止的可能,最終卻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了下去。

悲哀的是,這個群體中,沒有一個智者,糟糕的親子關係,殘忍的夫妻關係,冷漠的鄰裡關係,愚昧盲從的群體,種種因素疊加起來,造成了這場災禍。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馮夢龍公在故事的最後作總結——「勸汝舍財兼忍氣,一生無事得安然」。

三、你周圍人的樣子,很可能就是你的樣子

然而在小編看來,這個故事簡直是最赤裸裸的人性陰暗面的展示,每一個死去的人,看似可憐,卻有其可恨之處。

故事裡面尤其令人無法直視的是各種糟糕的關係:

3.1 親子關係:父母很大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像楊氏,自己其身不正,當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發生爭執時,以大欺小,恃強凌弱,對孩子疏於管教,引來大腳板婆孫大娘的辱罵,其實應該怪自己,但又因自己有短處,不敢和孫大娘叫罵,反倒把孩子打得頭破血流,這樣的家長,無法不讓人生出一聲嘆息。

後邊邱乙大打妻子出門,長兒來找母親,邱乙大對孩子也是大打出手,根本沒有家庭教育觀念,甚至在楊氏死後唆使長兒去劉三旺家門口叫罵、惹事。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很多人可能不會像楊氏那樣出軌,但有多少父母,敢捫心自問,從沒有把生活中的不如意發洩在孩子身上?或者把孩子作為工具,去實現自己的目的?

邱乙大、楊氏這樣的爹娘,何堪為人父母?所有為人父母者,都該思考一下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

同樣地,做人兒女的,也該思考善待老人,尤其不要在他們老了時嫌棄他們嘮叨、無用。

每個人,都應當學會消化自己的不如意,不要撒在最親近的人身上啊。

3.2 夫妻關係:你的愛人有時可決定你的生死

再說邱乙大和楊氏,楊氏出軌,固然有錯在先,但邱乙大卻讓楊氏去吊死在劉三旺家門,以表明自己的清白,太不可取。

以現代社會的視角來看,夫妻出了問題,最後的解決辦法,無非是離婚,解除關係;在古代,把妻子休掉也可以。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而邱乙大卻活活逼死妻子,放在現代來說,也算教唆自殺。當然,在古代,通姦的處罰也很重,到了官府,可能重至凌遲,這大概也是楊氏自縊的原因吧。

但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的故事中,蔣興哥之妻三巧兒與人通姦,蔣興哥卻不言三巧兒一句不是,更沒有打罵,只是把她休掉,並把當初三巧兒的嫁妝抬回娘家,一個男人能做到這一步,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容人之量,更是三巧兒的福氣,所以也才有了後來三巧兒為蔣興哥求情之果。

夫妻之間,修行不易,緣聚,就好好在一起,緣散,就自然分開,何必害人一命?

3.3 鄰裡關係:近鄰可勝遠親,也可形同陌路

大家通常說「遠親不如近鄰」,處好了當然如此,然而這個故事中的鄰居太過糟糕,就以孫大娘這樣的鄰居而言,估計人人都要避之不及吧,楊氏自身不正,卻惹了孫大娘,直接造成自己喪命,這哪是勝遠親的近鄰,分明是前世仇人啊。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而孫大娘被邱乙大指認之後,鄰居無一人為她說話,想來也是她經常憑藉著快嘴得理不饒人的結果。所以,得理,嘴上也要有饒人之德啊。

當然,鐵匠白鐵和開酒館的王公,這樣的鄰居,就更令人心寒了,正是因為他們這種「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推動了連環的冤案,當然,這兩人最終也命喪於此事,也算是因果得證吧。

3.4 宗親關係:最可怕是以親情宗族觀念綁架

很多人估計都會討厭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親戚,這些人因為所處年代、環境的不同,對後輩的生活無法理解,反倒喜歡指指點點,議論人工作勸人結婚、勸人生孩子,還往往打著「我是過來人」「我是為你好」等幌子,實在令人不厭其煩。

其實別說七大姑八大姨,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有時他們確實出於好意,拿親情來綁架人,是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最善於做的事情了。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小編常常以為,即使親如父母兄弟,也無法在每件事上都達成一致,勸得動則勉力為之;勸不動,也留一份尊重吧,畢竟都是成年人了。

這個故事裡,朱常和趙完,是如何對待自己的親族的?帶領他們打群架!殘忍如趙完,不惜以謀害族人性命來誣陷朱常。

現實中,也不乏賣兒賣女、棄之不顧的父母啊。

如不幸遇到這樣的父母、親族,當奮力脫離他們的影響!

孟母為何三遷?這個故事會讓你更理解她,絕不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所以,三遷的孟母何止是為找學區房啊,更是為了選擇自己的鄰居!人生前半場,無法選擇父母手足,人生後半場,一定要謹慎選擇鄰居和愛人。和誰在一起,大概率決定了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你周圍人的樣子,很可能,就是你的樣子!

PS:月半讀書私以為,以後學區房的宣傳,不要僅僅講學校、商場等硬體配套,更應該講講購房的鄰居是什麼樣的人。

相關焦點

  • 孟母三遷遷不走,孟子便去賣肉了?
    ,孟母為將兒子培養成材,可謂是煞費苦心,既有斷機教子、又有三遷故事,最後孟子總算是不負母親期望,成為一代「亞聖」。我這孩子是有出息的人,咋能整天殺羊殺豬啊,不能住這裡了」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次搬到了學校,孟母很滿意。直至今日,孟母三遷的故事依然被人們廣泛傳揚,環境對個人的成長影響也進一步被證實,有人說孟母當年若不三遷,孟子可能就只有到菜市場去賣豬肉。
  • 《歷代家訓》——孟母也追學區房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孟母是一個非常務實敏銳的人。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會默守陳規,而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及時修正。她沒有盲目推崇所謂的「精英式」教育(這在她起初的居所可以看出),不是一開始就武斷認為孩子從小必須成長於優質的環境中,這樣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自己只能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
  • 《三字經》詳解二:孟母三遷才找到「學區房」?環境有那麼重要?
    孟子三次搬家,實際上是在找「學區房」第一次孟子居住在墳墓旁邊孟母沒有責怪孟子,選擇了立刻搬家。第二次孟子居住在屠戶附近,孟子又學習屠戶殺豬,孟母依舊選擇直接搬家。第三次孟母將家庭安置在學宮旁邊,孟子學習讀書行禮,最終成為一代亞聖。故事的真假不必探究,但是這個故事,經久不衰,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實際上時間背景放到現代社會不就是家長們心心念念的「學區房」。
  • 從孟母三遷到爭搶『老破小』學區房的防衝動購買指南
    」01孟母三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古時候的孟母就深刻了解了環境對於人的影響作用,於是不惜三次搬遷來為孟子創造一個好的條件。並且現在的人,個個都想當『孟母』。更是在孟母的基礎上,還爭取到了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學區房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它給孩子增加了更多成功的機會。
  • 「孟母三遷擇鄰」面臨現實問題:學區房幾人買得起?
    很早就聽人們講過一個故事:孟母三遷。一遷:從墓地旁遷分到鬧市;二遷:從鬧市遷到屠宰場;三遷:從屠宰場遷到學宮旁。孟母三遷其實,孟母不一定只遷了3次,有可能多次,古人喜歡以「三」來泛指多次,所以創作這個典故的人就說成了「三遷」
  • 從「三遷擇鄰」看孟母的教育智慧
    其中,孟母「三遷擇鄰」的故事流傳最廣,影響也最為深遠,被奉為古代教子經典案例,留給後人無限啟迪,在當今依然有著現實意義。 孟母「三遷擇鄰」的故事出自漢代劉向編撰的《列女傳》。據史書記載: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是說孟子的母親覺得兒子自小頗具資質稟賦,對孟子有著更高的期許。孟子年少時,孟家原在一處墓地的附近,孟子「嬉遊為墓間事,踴躍築埋。
  • 安家:宮蓓蓓買學區房,同古代的孟母三遷一樣?拼學區房有意義?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 學校裡的教育再公平也有學區房,家長們早就準備好孟母三遷
    不得不說,這個理念是好的,甚至北京老東城(合併崇文之前的東城)教育均衡做的很不錯,也是支持這個理念的。但是從我個人觀點來看,未來實操起來難度非常非常大,甚至我敢說,即使學校裡的教育能夠實現完全公平,出現另一種形態的學區房也是早晚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說一下我的看法。「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 網友:北京海澱學區房就已證明
    如果北京海澱區的教育資源遠非房山,昌平等偏遠郊區相比,所有北京的「孟母」們不惜血本也要在海澱區學區房置買房產,哪怕是二十幾平的小房子也能遂其心願。還是古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雖有近汙泥而不染的真君子,但並不因此會削弱環境對成長的巨大影響性。
  • 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
    韓嬰、劉向講這些故事,各自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韓嬰講的三個故事,均見《韓詩外傳》第九卷:第一章講前兩個故事,第十七章講第三個故事。為何中間隔了那麼多篇幅呢?與《韓詩外傳》不同,劉向把四個「孟母教子」的故事,集中地放在《列女傳》第一卷《母儀傳》「鄒孟軻母」的條名之下。
  • 孟母為何要三遷:強調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孟母為何要三遷:強調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2019-04-29 10「三遷」(旅遊漫筆)  齊魯大地,儒風蕩漾,5月4日,2019孟子故裡(鄒城)母親文化節即將在山東鄒城舉行。
  •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高價學區房,家長盲目追求小心適得其反
    學區房折射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孩子在小時候打好基礎,未來的人生才會有希望。01.孟母三遷的典故孟母三遷出自《孟子題詞》,這裡的三遷並不是指三次而是多次。孟母覺得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孟子居住,會影響了孟子將來的前途,於是孟母又將孟子搬到了學校的旁邊。此時孟子就學會了守秩序、懂禮貌。孟母覺得這才是孩子應該居住的地方,於是便在這裡定居下來。
  • 自打搬進了易地扶貧安置點 小涼山的「孟母們」不必再「三遷」
    在艱難的環境中,一個被稱為小涼山「現代孟母」的群體,一直感動著人們,催人奮進。他們長年靠打工租房,有的甚至哪怕用空心磚搭棚子住,也要千方百計供孩子在縣城或鄉(鎮)政府所在地上學……    「孟母」不必再「三遷」    建檔立卡貧困戶、彝族單親媽媽毛學英,就是小涼山眾多「孟母」中的一位。自從搬進了「學區房」,她心裡一直暖暖的。
  • 孟母三遷和拼學區房的父母,究竟誰的方法對孩子更有效果呢?
    而談到一個國家的經濟,房地產市場是不可不提的,提到房地產投資,就不得不說的那些為了孩子的未來,不但辦法想盡,終其一家幾代人的家產,就為了給孩子買一套設施配套完善的學區房的家長們。這個學區房在大城市裡是特別的火,因為據說買到了學區房,孩子就贏在了起跑線上。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父母拼學區房。他們二者之間有沒有所謂的異曲同工之妙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分析。
  • 孟母為什麼要三遷?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親,她是戰國時鄒國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孟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孟母三遷」揭示的主要道理是:負責任的父母重視環境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意義。孟母三遷出自劉向的《列女傳》。
  • 因為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所以我們應該不顧一切選擇學區房嗎?
    孟母見此狀,心中不安,擔心今後孩子會走向商人的道路,不符歷代以來孟孫氏一族書香門第的身份。於是,孟母帶著孟子又進行了搬家。最終這次搬家孟母帶著孟子搬到了學堂旁邊,在學堂旁邊有許許多多的讀書人出入,他們都文質彬彬、學士豐富,而且有時還會舉行一些祭祀活動,用以紀念那些逝去的文學大儒。
  • 孟母為何三遷?環境對人的影響能有多大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土不同,生長於斯的人自然也會隨之而異,西漢劉安主編的《淮南子》一書已暗示出這個道理:「淌水人輕,遲水人重,中土多聖人……堅土人剛,弱土人肥,護土人大,沙土人細,息土人美,耗土人醜。」這裡的水土指的就是自然環境。
  • 母愛:《遊子吟》是一種,孟母一種,你眼中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都說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她的偉大之處到底在哪裡呢?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裡,母親偉大的地方可以用兩個故事來總結:一種是《遊子吟》的感情。讀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一文錢小隙造奇冤啟示:人生後半場,謹慎選擇你的愛人和鄰居
    為何三遷?不只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孟母三遷的故事很多人肯定都很熟悉,如果忘記了的話,不防複習一下: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然而,看完下邊這個截然相反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孟母三遷絕不僅僅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二、一文錢何以釀造十三條人命奇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