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前半場,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和手足;人生後半場,一定要謹慎選擇你的愛人和鄰居。
孟母三遷的故事很多人肯定都很熟悉,如果忘記了的話,不防複習一下: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小編不才,願逐句翻譯之:
鄒國(今山東鄒城),孟軻(就是和孔子合稱「孔孟」的孟子)的母親,人稱孟母。孟軻家靠近墳墓。孟軻年少時,經常玩掃墓的遊戲。孟母說:「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兒子住」。
於是搬家,到市集旁邊。孟軻開始學習商人叫賣的那一套。孟母又說「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我兒子住。」
又搬到學校附近,孟軻的遊戲又變成演習祭祀和進退的禮儀。孟母說:「這個地方可以了。」於是長住下來,孟軻長大之後,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最終成就一代大儒。有見識的人都說孟母善於感染教化。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孟母還是很厲害的,早早地就知道了學區房的重要性,不厭其煩地搬家,最終找到了合適的學區房,把兒子培養成一代名家。
然而,看完下邊這個截然相反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孟母三遷絕不僅僅是找學區房那麼簡單。
景德鎮上,百姓都以燒制瓷器為生,有一人邱乙大,就以此為生,妻子楊氏,會畫畫,乙大做好瓷胚,妻子在上面畫一些花草人物,日子也算能過得下去。
楊氏三十六歲,長得頗有點姿色,和別的男人不清不楚,但因為老公厲害,所以只敢背地裡偷偷摸摸,不敢讓老公知道。
乙大和楊氏有一個孩子邱長兒,十四歲了,但是腦子不太靈光,還不會做事情,只知道在家玩耍。
一天楊氏肚子疼,想吃一碗椒湯,就給了長兒一文錢,讓他去集市買,長兒一出門就遇著東鄰劉三旺的兒子再旺,再旺十三歲,平時就喜歡攧錢(把銅錢丟在硬地上,看跌出的字和背以定輸贏)。
再旺看到長兒,就喊他攧錢玩,開始長兒贏了十二文,想要走,再旺不同意,拉住再玩,直到長兒把十二文和楊氏給的一文錢都輸掉了,長兒無錢買椒湯,扯住再旺要錢,兩個小孩子就打了起來。
楊氏在家等椒湯吃,半天不見長兒回來,於是出門找,正看到兒子和再旺打架,就罵自己兒子,得知一文錢被再旺贏走了。本該管教自己兒子,或者拉兒子走開就是,畢竟一文錢不值什麼錢。
結果楊氏因為等椒湯半天不來一肚子氣,就開始大罵再旺:
「天殺的野賊種!要錢時,何不教你娘趁漢?卻來騙我家小廝攧錢?」
一邊說,一邊扯住再旺打,把再旺的兜肚帶子扯斷了,錢撒了一地,楊氏說,只把我那一文還我就行了,長兒這時看自己母親在場,搶了一把錢,跑進家裡。
再旺就叫屈,楊氏走到屋裡,讓長兒還錢,長兒把錢在街上一撒,再旺一邊罵一邊哭一邊撿錢,發現少了六七文,知道是長兒藏起來了,就在楊氏家門口罵。
楊氏關上門不理會,再旺罵了一會就哭著回家了,他的母親孫大娘正在灶臺燒火,問他為何哭,再旺就把事情說了,並把楊氏罵自己的話學了嘴。
孫大娘聽了大怒,本來孫大娘就心疼兒子,極其護短,況且她性格又暴躁,嘴皮子很溜,跟人罵架,能一連罵上十天也不口渴,人稱大腳板婆。
孫大娘家和楊氏家只隔了三四家,知道楊氏平常有不三不四的毛病,但兩人不怎麼打照面,所以也不說什麼。聽了再旺的話,孫大娘站在街頭就大罵起來,說楊氏「偷漢」云云(原話太不雅,恕不翻譯,只需要想像最潑婦的那種罵街即可),直罵的街上一個人都沒有。
楊氏怕自己老公,不敢和孫大娘對罵,沒處撒氣,就罵自己的孩子長兒,說都是長兒引的長舌婦開口罵人,提起木柴,把長兒打的頭破血淋,嚎啕大哭。
邱乙大正從瓷窯回家,聽到孫大娘罵,支著耳朵聽了半天,每句都聽在耳朵裡,想著可能確實是自己家老婆做了虧心事,引得大腳板婆罵街。
回到家看到孩子哭,問原因,明白是自己家的不是,但邱乙大是個剛強的漢子,怕別人恥笑,也不吭聲。孫大娘的叫罵一直不停,直到黃昏才住口。
邱乙大喝了很多酒,等到夜深的時候,把老婆叫過來,問她偷的漢子叫什麼名字,把名字說出來,自己要去對質。
楊氏本就怕老公,當然不敢開口。邱乙大就說有本事做,沒本事說?叫我怎麼做人,一定要楊氏說出來。楊氏說,沒有的事。邱乙大不信,說那為何孫大娘罵街你一聲不吭?肯定是你心虛。
如果真的沒有,是他們屈說的你,你今天晚上就吊死在她家門前,表明你的清白,我也不擔著醜名。明天我再跟她理論。
楊氏不動身,邱乙大就打了她幾巴掌,趕出門,丟了一條麻繩給她,說「你快去死吧,不死就是留戀野漢子」。說完,關上門了,長兒要來開門,被乙大打哭,睡去了。乙大喝醉了也去睡了。
只剩下楊氏,在門外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深感還是自己做下的錯事,除了死沒別的法子。自悲自怨了好久,怕天亮了,拿了麻繩,去找劉三旺的家門。
楊氏因為失魂落魄,走錯了門,劉三旺家本來在東鄰第三家,楊氏卻往西走到第七家。看到門面和劉家相似,急忙拿了幾塊磚墊腳,把麻繩搭在屋簷下,自盡了。
再說西鄰第七家,是一個打鐵的匠人叫白鐵,每天四更就出來打鐵,開了大門方便的時候,看到屋簷下掛著一個人,已經斷氣了。想著不管吧,又怕天亮了被人看見惹來官司,就想著把屍體扔到別的地方,就跟自己沒關係了,於是把屍體背起來,找到一家門扔下,頭也不回的回家睡覺去了。
白鐵扔下楊氏屍體的這個人家,是一個開酒店的王公,王公六十多歲了,人年紀大了睡的就不沉,五更天的時候好像聽到有叩門聲,叫了小二,起床來看,還以為是醉漢,仔細一看,卻原來是屍體。
王公想要報官,怕惹來官司,不報官,又怕這事說不清,和小二商議,兩人把楊氏的屍體扔到河邊,就回家去了。
正在這時,有一人打著燈籠走來,這個是鎮上的一個大戶朱常,是個愛打官司的主兒,正在和臨縣一個叫趙完的人爭田產,一大早和十來個家人去割稻子。
這群人看到楊氏屍體,也認作是一個醉漢,朱常跟著的一個家人卜才,想著醉漢身上可能有些錢財,就去楊氏身上摸索,發現楊氏身體已經像冰一樣冷了,才知碰到的是已死之人。
而朱常得知是死者,不想著去報官,反而生出一條惡計來,最終釀成三十條人命連環奇冤……
故事情節太過離奇巧合,小編不再一一詳述,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醒世恆言》中的故事「一文錢小隙造奇冤」,最終葬送的十三條人命,倒可以簡單敘述一下:
第一條人命:楊氏(自縊而死);
第二條人命:趙完表兄丁文(被趙完兒子趙壽殺死,用以栽贓朱常家人);
第三條人命:趙完家僱工田牛兒的娘田婆(因撞見趙完趙壽行兇殺丁文而被殺);
第四條人命:開酒店的王公(王公當時和小二一起搬屍體時承諾要給小二好處,後來小二來要,王公不答應,發生爭執,王公喪命);
第五條人命:酒店小二(因打死王公,被王婆和鄰居告到縣裡,拷打之後招認罪名,下獄身死);
第六條人命:鐵匠白鐵(因看到楊氏屍體被驚嚇,得了風寒,病了十多天之後喪命);
第七條人命:孫大娘(因邱乙大指認孫大娘上門打罵自己妻子以致其自殺,鄰居都指認孫大娘挑釁(平時人品太差,關鍵時刻沒說為你說話,不可不引以為戒),孫大娘受了酷刑而死);
第八條人命:朱常(因假借楊氏屍體栽贓趙完被縣官識破下到牢獄,後來試圖翻供不成,在獄中染病而死);
第九條人命:卜才(將楊氏假認作自己妻子,被縣官識破,和朱常一起在獄中染病而死);
第十條人命:趙完(當初殺害丁文和田婆被一個心腹趙一郎發現,許諾趙一郎好處未兌現被其告發,依律處斬);
第十一條人命:趙壽(同上,和父親趙完一起被依律處斬);
第十二條人命:趙一郎(和趙完的小妾愛大兒通姦被處決);
第十三條人命:趙完小妾愛大兒(因和趙一郎通姦被處決)。
這場由一文錢引起,持續一年,害了十三條人命的連環冤案,本來在很多環節都有停止的可能,最終卻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了下去。
悲哀的是,這個群體中,沒有一個智者,糟糕的親子關係,殘忍的夫妻關係,冷漠的鄰裡關係,愚昧盲從的群體,種種因素疊加起來,造成了這場災禍。
馮夢龍公在故事的最後作總結——「勸汝舍財兼忍氣,一生無事得安然」。
然而在小編看來,這個故事簡直是最赤裸裸的人性陰暗面的展示,每一個死去的人,看似可憐,卻有其可恨之處。
故事裡面尤其令人無法直視的是各種糟糕的關係:
像楊氏,自己其身不正,當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發生爭執時,以大欺小,恃強凌弱,對孩子疏於管教,引來大腳板婆孫大娘的辱罵,其實應該怪自己,但又因自己有短處,不敢和孫大娘叫罵,反倒把孩子打得頭破血流,這樣的家長,無法不讓人生出一聲嘆息。
後邊邱乙大打妻子出門,長兒來找母親,邱乙大對孩子也是大打出手,根本沒有家庭教育觀念,甚至在楊氏死後唆使長兒去劉三旺家門口叫罵、惹事。
很多人可能不會像楊氏那樣出軌,但有多少父母,敢捫心自問,從沒有把生活中的不如意發洩在孩子身上?或者把孩子作為工具,去實現自己的目的?
邱乙大、楊氏這樣的爹娘,何堪為人父母?所有為人父母者,都該思考一下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
同樣地,做人兒女的,也該思考善待老人,尤其不要在他們老了時嫌棄他們嘮叨、無用。
每個人,都應當學會消化自己的不如意,不要撒在最親近的人身上啊。
再說邱乙大和楊氏,楊氏出軌,固然有錯在先,但邱乙大卻讓楊氏去吊死在劉三旺家門,以表明自己的清白,太不可取。
以現代社會的視角來看,夫妻出了問題,最後的解決辦法,無非是離婚,解除關係;在古代,把妻子休掉也可以。
而邱乙大卻活活逼死妻子,放在現代來說,也算教唆自殺。當然,在古代,通姦的處罰也很重,到了官府,可能重至凌遲,這大概也是楊氏自縊的原因吧。
但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的故事中,蔣興哥之妻三巧兒與人通姦,蔣興哥卻不言三巧兒一句不是,更沒有打罵,只是把她休掉,並把當初三巧兒的嫁妝抬回娘家,一個男人能做到這一步,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容人之量,更是三巧兒的福氣,所以也才有了後來三巧兒為蔣興哥求情之果。
夫妻之間,修行不易,緣聚,就好好在一起,緣散,就自然分開,何必害人一命?
大家通常說「遠親不如近鄰」,處好了當然如此,然而這個故事中的鄰居太過糟糕,就以孫大娘這樣的鄰居而言,估計人人都要避之不及吧,楊氏自身不正,卻惹了孫大娘,直接造成自己喪命,這哪是勝遠親的近鄰,分明是前世仇人啊。
而孫大娘被邱乙大指認之後,鄰居無一人為她說話,想來也是她經常憑藉著快嘴得理不饒人的結果。所以,得理,嘴上也要有饒人之德啊。
當然,鐵匠白鐵和開酒館的王公,這樣的鄰居,就更令人心寒了,正是因為他們這種「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推動了連環的冤案,當然,這兩人最終也命喪於此事,也算是因果得證吧。
很多人估計都會討厭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親戚,這些人因為所處年代、環境的不同,對後輩的生活無法理解,反倒喜歡指指點點,議論人工作、勸人結婚、勸人生孩子,還往往打著「我是過來人」「我是為你好」等幌子,實在令人不厭其煩。
其實別說七大姑八大姨,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有時他們確實出於好意,拿親情來綁架人,是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最善於做的事情了。
小編常常以為,即使親如父母兄弟,也無法在每件事上都達成一致,勸得動則勉力為之;勸不動,也留一份尊重吧,畢竟都是成年人了。
這個故事裡,朱常和趙完,是如何對待自己的親族的?帶領他們打群架!殘忍如趙完,不惜以謀害族人性命來誣陷朱常。
現實中,也不乏賣兒賣女、棄之不顧的父母啊。
如不幸遇到這樣的父母、親族,當奮力脫離他們的影響!
所以,三遷的孟母何止是為找學區房啊,更是為了選擇自己的鄰居!人生前半場,無法選擇父母手足,人生後半場,一定要謹慎選擇鄰居和愛人。和誰在一起,大概率決定了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你周圍人的樣子,很可能,就是你的樣子!
PS:月半讀書私以為,以後學區房的宣傳,不要僅僅講學校、商場等硬體配套,更應該講講購房的鄰居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