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有句老生常談的話其實非常有道理,「和優秀的人做朋友,你就會變優秀」,其實早在先秦時代就有類似的說法了。
荀子在《荀子·禮論》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晉朝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也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即使是周敦頤《愛蓮說》中讚美蓮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優秀品質,也是從側面明證能夠「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是非常稀有罕見的,是具有高貴典雅的品質的。
因此,孟母三遷實際上非常有必要,小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和環境的潛移默化。所以古語有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當然,這是一句非常片面的諺語,但是家長教育和後天環境是孩子成長的必然影響因素。
第一次孟子居住在墳墓旁邊,就學人家祭祀、辦喪事。孟母沒有責怪孟子,選擇了立刻搬家。第二次孟子居住在屠戶附近,孟子又學習屠戶殺豬,孟母依舊選擇直接搬家。第三次孟母將家庭安置在學宮旁邊,孟子學習讀書行禮,最終成為一代亞聖。
故事的真假不必探究,但是這個故事,經久不衰,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實際上時間背景放到現代社會不就是家長們心心念念的「學區房」。
當然現代社會本末倒置了「學區房」的真正用處和含義,因為孩子上學需要「學區房」這個硬性條件而不是孩子學習環境需要「學區房」來產生正面影響。
住在學校旁邊,必然接觸的自然是學生多 ,但是不可否認,任何學校都有品質好和品質差的學生。但是相對來說,越是優秀的學校,必然學生素質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
因此,孟母找的「學區房」實際上是一種有益的學習環境,讓孟子接觸的,耳染目濡的都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一面,這樣幼小的孟子,潛移默化之中,必然比在墓地和屠戶旁邊生活要更大概率變得優秀。
小時候,家長應該都害怕孩子去網吧,去賭博,一般家裡有家長喜歡上網或者賭博的,孩子也有較大機率沾染上這些陋習。
因此,努力給孩子好的環境是很多父母前進的方向,但是過度解讀環境的影響也是非常不科學的。就比如前文所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當然不僅僅是一種偏見,只是相對來說,父母的影響是很重大的,但決然不是固定的,決定的。
遠有劉邦、朱元璋的父母大字不識,一樣白手起家,近有馬雲、雷軍、馬化騰、劉強東等等其家庭可能比下有餘,比上自然也稱不上富豪。
但是其家庭必然有其可取之處,後天教育上,實際上父母能做很多,能做的又極少。
《三字經》中不僅講了孟母三遷,還講了孟母斷機。原來孟母雖然搬了三次家,終於讓孟子跟著學宮的人學讀書、學禮儀了。結果年紀大一點之後,孟子也像很多青少年一樣叛逆,逃學,有一次孟母發現孟子很早就逃學回來了。
就把孟子叫到織布機面前,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教育孟子學習就像織布機上的布,一斷鬆懈就會荒廢學業。孟子這才又開始認真學習,終於成長為一代大儒。
因此《三字經》裡講:「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環境的影響、家庭的教育才是影響孩子本性的決定因素,教育孩子要讓孩子學會專心致志,這樣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