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孟母三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撫養他長大。
起初,孟子的家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之後非常擔憂,決定搬離這個地方。
於是他們就搬到了市集附近。過了一段時間,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鞠躬逢迎,招待客人,討價還價。這在古代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的人看來是非常不入流的行為。於是孟母決定再次搬家。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認真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孟母這才滿意。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孟母是一個非常務實敏銳的人。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會默守陳規,而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及時修正。
她沒有盲目推崇所謂的「精英式」教育(這在她起初的居所可以看出),不是一開始就武斷認為孩子從小必須成長於優質的環境中,這樣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自己只能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
她是在發現孩子處於不良環境下受影響之後才選擇搬走,這個漸進的過程無形中也讓孩子體會到了母親良好的用意,以後也會感恩母親的決定。
另外,孟母也沒有像其他一些人的極端觀點,認為無論什麼環境下只要孩子肯努力就一定會學有所成,而是很重視客觀環境,在發現孩子因為受其他影響表現出不恰當的行為時及時調整,及時止損。
所以孟母是一個很務實的實用派,她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從自身實際出發,在成長的過程中認真發現,適時調整方法和方向。
如果生活在現代,孟母也一定是一個東奔西跑為兒子置辦學區房的母親,因為她知道環境對人的成長和塑造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只不過她更理性一些,不會為了好而追求最好,而是在一步一步試探當中做出理性的選擇。因為適合自己的,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02
《三字經》當中有一句這樣描述孟母: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不僅重視孩子成長的客觀環境,善擇鄰處,孩子學習的主觀動力也是她關心的問題,「斷機杼」就是她教育孟子怎樣專心讀書的故事。
關於「斷機杼」這個故事,其中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孟子放學回家時母親問他功課怎樣,他不以為然地隨口說聲「湊合吧」;另一個版本是孟子在院子裡讀書時聽到母親紡線斷斷續續不專心背誦。雖然是兩個場景,但結果都一樣:孟母認為兒子讀書不夠專心,毫不手軟地剪斷了正在紡織的絲線。
「斷機杼」這個故事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孟母在玩心很重的孟子面前,一剪刀剪斷了一家人生活的來源——機杼。這在尚未成年的孟子心裡一定產生了一個不小的刺激效應,他會擔心,會害怕,會愧疚,母親賠上一家人的口糧來教育我,這個代價實在太大了,我一定不能這樣優哉遊哉,得收收心好好學習了。
這就是教育學中激勵原則的運用。
就在孟子思想開始發生變化的時候,孟母接著說了這樣一段話:
「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絲一樣。假如中途廢棄,丈夫和兒子還有衣服穿有糧食吃呢? 女子如果不生產生活必需品,男子不提高修養和德行,那麼一家人不做強盜小偷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
你如果荒廢了學業,就不免做辛苦不體面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有德行的人通過學習樹立名聲,多問才能增長知識。有了學識才能生活安寧,做起事來免於禍害。」
這一番話說得恰逢其時(正在孟子看到母親剪短機杼內心開始出現悔意的時候),相當於一針強心劑;說得內容也有理有據,擺事實講道理,讓此時的孟子深感愧疚,深信不疑。
自此,孟子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把子思當做老師,後來終於成了有大學問的人,被後世尊稱為「亞聖」。
03
「斷機杼」這個故事如果放到現在,媽媽們的做法可能會大相逕庭:要麼是摔壞東西亂發一通脾氣,要麼是生硬地說教:不學習,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掃大街。
所以教育的初衷可能都一樣,但是說話的時機方式卻截然不同,由此可見溝通的技巧有多麼重要。孟母的說法用了正面引導展望前景和反面假設後果告誡這樣的方式,給出答案讓孩子權衡利弊心甘情願自己選擇。
所以孟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無論是甄選客觀環境,還是激發內在動力,她都保有一顆單純的心思,她不擔心剪短機杼賣不到錢一家人會因此忍飢挨餓,也不會只顧著用破壞東西的方式發洩情緒,而是全身心地不計一切代價警醒孩子的同時,又用一股春風般的溫暖去感化孩子,這樣的方式,對於一個還在青少年當中的孩童,無疑是醍醐灌頂。
此時的孟母,除了是一位母親,她更像一個卯足士氣的戰士,想方設法一鼓作氣一定要把這場仗打贏。
母親的心勁兒大了,孩子的動力自然足了,一些小毛小病瞬時也就被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