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講清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儒學有其形成的廣闊背景,有典型的博大體系,有漫長的發展歷史。中華文化就像一棵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樹,這棵樹枝繁葉茂、生命堅韌,在不同時期結出了不同的文明花果。把握儒家思想之大體,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天下為公」與中國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
2500年前,孔子創立了儒學,孔子思想的突出特點在於對以前數千年文化的繼承總結、凝練提升。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好學」而「博學」。孔子尊重歷史,尊重前人的文化創造,站在當時歷史的制高點上濟古維來。梁漱溟說:「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裡;孔子以後的中國文化又差不多都從孔子那裡出來。」
與其他許多民族一樣,中華民族追求社會和諧、人心和順,始終有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上古三代禮制損益因革,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社會的基本規則。孔子嚮往「鬱郁乎文哉」的「周公之治」,形成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在他心中的「大同」世界裡,人們選賢舉能,講信修睦;老安少懷,有愛有敬;盜竊亂賊不作,奸謀閉而不興。
孔子「天下為公」觀念指人的公德意識和公共意識,強調人的社會性存在。只要人們發生社會聯繫,這個追求就不會改變,也不應改變。儒學注重人性和人的價值,考慮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致力於處理人心和道心、人情和人義、天理與人慾的關係。
孔子「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一直是中國人的追求,今天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夢想。有夢想就能創造、敢奮鬥、善團結,就不畏山高路長。「天下為公」是人生的方向、社會的方向,是人類的大道、世界的大道,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來源。
2.「為政以德」與社會規矩意識和管理規則
人組成社會,就要有社會管理。在孔子心目中,治國就像駕車,駕馭車馬要「以道服乘」,治國理政更是如此。孔子說:「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這裡,「霸」指的是強大,「王」意味著偉大。越是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越需要共同信念與信仰。《周禮》六官中,「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那時的人就特別看重董正治官,樹立正氣,化民成俗。正確價值觀的建立,為政者十分關鍵。周代就強調敬德保民,孔子更主張為政以德。
儒家特別注重社會管理,尤其注重管理者的素質。在孔子那裡,「為政以德」就是「以正為政」,他的方法簡單明了,就是用為政者的正引導社會的正。孔子認為,以正為政則無不正。各級管理者都應該盡力「正其身」,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
儒學是君子之學、大人之學,就是要培養明是非、知榮辱、能擔當、敢引領、格局大的社會精英。孔子告誡為政者「子欲善而民善」,力圖使他們清楚「風行草偃」的道理。「君子」要德位相配,是德與位的統一體。因為責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貴的人,就應是高尚的人。這是中國君子文化的精髓與要義。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樹立和培養道德,幹部是主導,學校是主場。幹部有政德,教師能傳道,學生「思無邪」,久久為功,潤物無聲,就會有良好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孔子說「人道,政為大」,說「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人道之正在於政,孔子強調正名,也是上行下效的問題。為政在於正名,在於使人們遵守規則與規範,履行責任和義務。
「為政以德」就要「為國以禮」。禮具有決嫌疑、濟變、彌爭的功能。儒家禮文化博大精深,使中國成為最講禮的國度。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許多孔廟建有「禮門」「義路」門坊一類的建築,昭示人們要遵道而行、循理而動,要人們做人講規矩,辦事守章程。這對於國家治理和黨風廉政建設都有借鑑意義。
3.「推己及人」與個人價值觀念和修養方法
「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倫理準則就是和諧與和平的保障。瑞士著名哲學家孔漢思在起草《走向全球倫理宣言》時,特別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兩點:一個是人道,即孔子說的「仁」;另一個是孔子在人文規則歷史中設立的第一個黃金法則,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教人修文德,立忠信,特別注重推己及人。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曾子說就是「忠恕」。孔子認為,現實世界由「太一」化生而來,「分而為天地」,「然後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處理這些兩兩相對的關係,需要有忠恕之道,需要有「一」的思維,由修己而推己。
儒家注重「人道大倫」,希望推衍「愛與敬」。孔子說「愛與敬,其政之本」,人有愛有敬,才能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認為修養要從家庭開始,修身須從孝悌起步。儒家的「仁愛精神」「敬畏觀念」正是「愛」和「敬」的問題。三國時魏國人劉邵說《孝經》「以愛為至德」「以敬為要道」,他在《人物誌》中說「人道之極,莫過愛敬」,說明他把握了儒家學說的精髓。儒學的這些特徵,對於人的道德培養,尤其對於青少年的是非觀、價值觀培育有重要價值。
4.「執兩用中」與人生的行動綱領和思維指南
儒家思想特別重視中道。孔子講「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它是道德準則,也是思想方法,指以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態度為人處世。「中庸」即「中之用」,就是「用中」或「使用中道」,按東漢鄭玄的說法就是「中和之為用」。孔子講的「中」是「時中」,是根據條件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中」。中庸的精髓在於有「經」有「權」,中庸指人在為人處世中不斷糾偏的過程。
人處在天地之間,就應當效法天、地之道。《逸周書》講:「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又說「天道曰祥,地道曰義,人道曰禮」,所以孔子強調說:「夫禮,所以制中也。」「以禮制中」的同時還「以刑教中」,儒家講德主刑輔,那麼怎樣以刑輔德?儒家注重德治,但從沒有忽視「刑何以輔德」的問題,所以孔子說「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在「時中」哲學裡,中的標準就是合宜、合理、合禮。「時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無可無不可」,一是「無過無不及」。也就是說,一切要以是否合「義」而定。可見,「中庸」不僅是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處世準則,也是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核心特徵。孔子晚年喜《易》,所作《易傳》尤其看重「時」與「變」,他強調時中立極,多次說「與時偕行」「與時偕極」。孔子的中道原則追求中和境界,讓人不拘泥、不保守,讓人不偏執、不極端,讓人與時俱進,不故步自封,體現了孔子思想儒學學說的高度與深度。
歷史總在不斷發展,在「損益」中前進。作為一種行為方式,「中庸」有很強的實踐性,儒家思想在政治與社會的各方面都包含有中庸思維,體現了「時中」的智慧。作為一種修行方式或自我教育方式,中庸強調至誠無息、擇善固執。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為本,以人性為主體,使個體發展與社會和諧相協調,這是社會法則,也是人道原則。中庸方法是進取的哲學,是和諧的哲學,中國儒學精神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之一。
總之,儒學鋪染了中國人的生命底色,包含了我們的價值信念與民族精神,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作者:楊朝明,系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