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儒家思想精髓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2020-11-25 光明數字報

    【「四個講清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儒學有其形成的廣闊背景,有典型的博大體系,有漫長的發展歷史。中華文化就像一棵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樹,這棵樹枝繁葉茂、生命堅韌,在不同時期結出了不同的文明花果。把握儒家思想之大體,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天下為公」與中國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

    2500年前,孔子創立了儒學,孔子思想的突出特點在於對以前數千年文化的繼承總結、凝練提升。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好學」而「博學」。孔子尊重歷史,尊重前人的文化創造,站在當時歷史的制高點上濟古維來。梁漱溟說:「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裡;孔子以後的中國文化又差不多都從孔子那裡出來。」

    與其他許多民族一樣,中華民族追求社會和諧、人心和順,始終有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上古三代禮制損益因革,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社會的基本規則。孔子嚮往「鬱郁乎文哉」的「周公之治」,形成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在他心中的「大同」世界裡,人們選賢舉能,講信修睦;老安少懷,有愛有敬;盜竊亂賊不作,奸謀閉而不興。

    孔子「天下為公」觀念指人的公德意識和公共意識,強調人的社會性存在。只要人們發生社會聯繫,這個追求就不會改變,也不應改變。儒學注重人性和人的價值,考慮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致力於處理人心和道心、人情和人義、天理與人慾的關係。

    孔子「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一直是中國人的追求,今天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夢想。有夢想就能創造、敢奮鬥、善團結,就不畏山高路長。「天下為公」是人生的方向、社會的方向,是人類的大道、世界的大道,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來源。

2.「為政以德」與社會規矩意識和管理規則

    人組成社會,就要有社會管理。在孔子心目中,治國就像駕車,駕馭車馬要「以道服乘」,治國理政更是如此。孔子說:「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這裡,「霸」指的是強大,「王」意味著偉大。越是地域廣闊、人口眾多,越需要共同信念與信仰。《周禮》六官中,「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那時的人就特別看重董正治官,樹立正氣,化民成俗。正確價值觀的建立,為政者十分關鍵。周代就強調敬德保民,孔子更主張為政以德。

    儒家特別注重社會管理,尤其注重管理者的素質。在孔子那裡,「為政以德」就是「以正為政」,他的方法簡單明了,就是用為政者的正引導社會的正。孔子認為,以正為政則無不正。各級管理者都應該盡力「正其身」,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

    儒學是君子之學、大人之學,就是要培養明是非、知榮辱、能擔當、敢引領、格局大的社會精英。孔子告誡為政者「子欲善而民善」,力圖使他們清楚「風行草偃」的道理。「君子」要德位相配,是德與位的統一體。因為責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貴的人,就應是高尚的人。這是中國君子文化的精髓與要義。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樹立和培養道德,幹部是主導,學校是主場。幹部有政德,教師能傳道,學生「思無邪」,久久為功,潤物無聲,就會有良好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孔子說「人道,政為大」,說「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人道之正在於政,孔子強調正名,也是上行下效的問題。為政在於正名,在於使人們遵守規則與規範,履行責任和義務。

    「為政以德」就要「為國以禮」。禮具有決嫌疑、濟變、彌爭的功能。儒家禮文化博大精深,使中國成為最講禮的國度。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許多孔廟建有「禮門」「義路」門坊一類的建築,昭示人們要遵道而行、循理而動,要人們做人講規矩,辦事守章程。這對於國家治理和黨風廉政建設都有借鑑意義。

3.「推己及人」與個人價值觀念和修養方法

    「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倫理準則就是和諧與和平的保障。瑞士著名哲學家孔漢思在起草《走向全球倫理宣言》時,特別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兩點:一個是人道,即孔子說的「仁」;另一個是孔子在人文規則歷史中設立的第一個黃金法則,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教人修文德,立忠信,特別注重推己及人。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曾子說就是「忠恕」。孔子認為,現實世界由「太一」化生而來,「分而為天地」,「然後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處理這些兩兩相對的關係,需要有忠恕之道,需要有「一」的思維,由修己而推己。

    儒家注重「人道大倫」,希望推衍「愛與敬」。孔子說「愛與敬,其政之本」,人有愛有敬,才能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認為修養要從家庭開始,修身須從孝悌起步。儒家的「仁愛精神」「敬畏觀念」正是「愛」和「敬」的問題。三國時魏國人劉邵說《孝經》「以愛為至德」「以敬為要道」,他在《人物誌》中說「人道之極,莫過愛敬」,說明他把握了儒家學說的精髓。儒學的這些特徵,對於人的道德培養,尤其對於青少年的是非觀、價值觀培育有重要價值。

4.「執兩用中」與人生的行動綱領和思維指南

    儒家思想特別重視中道。孔子講「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它是道德準則,也是思想方法,指以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態度為人處世。「中庸」即「中之用」,就是「用中」或「使用中道」,按東漢鄭玄的說法就是「中和之為用」。孔子講的「中」是「時中」,是根據條件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中」。中庸的精髓在於有「經」有「權」,中庸指人在為人處世中不斷糾偏的過程。

    人處在天地之間,就應當效法天、地之道。《逸周書》講:「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又說「天道曰祥,地道曰義,人道曰禮」,所以孔子強調說:「夫禮,所以制中也。」「以禮制中」的同時還「以刑教中」,儒家講德主刑輔,那麼怎樣以刑輔德?儒家注重德治,但從沒有忽視「刑何以輔德」的問題,所以孔子說「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在「時中」哲學裡,中的標準就是合宜、合理、合禮。「時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無可無不可」,一是「無過無不及」。也就是說,一切要以是否合「義」而定。可見,「中庸」不僅是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處世準則,也是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核心特徵。孔子晚年喜《易》,所作《易傳》尤其看重「時」與「變」,他強調時中立極,多次說「與時偕行」「與時偕極」。孔子的中道原則追求中和境界,讓人不拘泥、不保守,讓人不偏執、不極端,讓人與時俱進,不故步自封,體現了孔子思想儒學學說的高度與深度。

    歷史總在不斷發展,在「損益」中前進。作為一種行為方式,「中庸」有很強的實踐性,儒家思想在政治與社會的各方面都包含有中庸思維,體現了「時中」的智慧。作為一種修行方式或自我教育方式,中庸強調至誠無息、擇善固執。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為本,以人性為主體,使個體發展與社會和諧相協調,這是社會法則,也是人道原則。中庸方法是進取的哲學,是和諧的哲學,中國儒學精神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之一。

    總之,儒學鋪染了中國人的生命底色,包含了我們的價值信念與民族精神,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作者:楊朝明,系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
    本報曲阜11月26日電(記者趙秋麗、李志臣、馮帆)11月26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在山東省曲阜市舉行,座談會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共濟寧市委聯合主辦。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馬文洋)11月26日上午,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共濟寧市委聯合主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在曲阜舉行。
  • 傳承孔子儒家思想 踐行顏子陋巷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助力打造...
    「傳承孔子儒家思想,踐行顏子陋巷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以加強新時期教師師德建設為主導,致力開展孔子文化教育培訓、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發展孔子文化產業,為曲阜打造培訓之都貢獻力量。先後榮獲「全國師道教育中心」、「教育部中央電化教育館中華傳統文化教師(講師)傳承中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儒家文化教育基地」、「研學旅遊示範基地」、「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北京市教育學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培訓基地」、「山東省綠色生態休閒體育活動基地」、「曲阜市鄉村儒學講師培訓基地」等稱號。
  • 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思想精髓
    這些成果融合了我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法制思想以及廣大民眾的法律意識,同時體現了我國歷史長河中眾多有價值的法律制度與實踐案例。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以儒家、法家、墨家思想為典型代表,同時結合了神權法思想及道家思想。
  • 如何正確認識把握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的關係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文脈》,指出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迴避的根本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必須回答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儒家思想,鼓舞儒教精神!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最初始於春秋前的幾百年的道教,《道德經》是道家文化的經典著作之一,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指引了中國文化的方向。春秋時期,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文學家,思想家孔子拜道家祖師李老君為師,而後在發揚道家思想基礎上又創新了儒家思想。孔子自幼聰敏,勤奮好學,寫下了許多經典,膾炙人口,哲學韻味濃厚的優秀文藝作品,澱定的中國文化的底韻。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陳紹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汲取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資源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取向。中華民族歷來推崇「和為貴」,主張「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諧。「家和萬事興、國和享太平」,就是對這一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的生動詮釋。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思想學派儒、墨、道、法、兵等都對和諧思想有深刻的闡述。
  • 弘揚莊子思想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該集刊的創辦,也集合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等相關科研單位的優勢研究資源,集合了亳州市、蒙城縣莊子故裡人民群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傳承的歷史情感。 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儒家誠信思想的精髓與啟示
    【摘要】誠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的基本要求。當代誠信道德建設要主動汲取傳統儒家誠信思想精髓,注重誠信制度建設與誠信教育,以誠信實踐與發展為著力點,培養誠實守信的時代風貌,讓誠信思想深入人心。
  • 新時代如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集中體現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求同存異、文以載道、儉約自守等人文精神。
  • 什麼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什麼?
    什麼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說。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孔子至今被尊為最偉大的教育家,在於他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推廣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所謂開民智,教民以禮。天下人「有教無類」,儒家思想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體現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於怎麼樣才算學會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為儒家精髓來看,要學會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但是,世事無常,而中庸思想所講求的那個度總是難以掌握的,所以,還沒有誰可以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中庸的,只能說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學習傳統文化,要從認識傳統文化起,不認識它,我們學了半天都不知道學些什麼。    我覺得,我們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幾千幾的流傳下來,它是真正教育人,解決人類問題的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以德行教育為根本,而孝又是德行的根本,君子唯以務本,本務而道生.所以可以從學習孝開始,從落實弟子規開始。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在曲阜舉行張政致辭 靳諾出席 楊東奇講話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6日訊 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並在孔子研究院發表重要講話七周年之際,今天上午
  • 這才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廈門  尤德才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成分之一。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乃至世界都有廣泛的影響,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 二.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從學術體系上講,主要包括:經史子集四類。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詩經》等。這些是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準確把握其內涵及其蘊含的主要精神,應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個維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廣泛的民族共識,深厚的群眾基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資源,這些優秀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始終滋潤著華夏兒女,為華夏兒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養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它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社會風氣至關重要。
  • 濟寧: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走在前列—努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
    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濟寧把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努力在服務國家文化戰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兩創」上作出新的貢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善之區、儒學研究與闡發「登峰」、儒學普及「落地」、幹部政德教育、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濟寧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上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持續性、長遠意義的實踐探索,打造了一批傳統文化普及推廣活動品牌;濟寧文化中心、孔子博物館、尼山聖境、濟寧雜技城、濟寧大劇院、兒童公園、鳳凰臺公園等項目相繼建成使用,在文化場館、娛樂場所建設上實現新突破,搭建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平臺
  • 弘揚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新使命
    我主要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裡面關於文化方面的重要論述,來談怎樣弘揚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第三,文明交流互鑑的思想。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並不是故步自封,妄自尊大,而是要交流互鑑。文明是多彩多姿、十分豐富的,文明之間要交流互鑑。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重在尊重、繼承、轉型和發展,然後以史為鑑,古為今用。我們要認真領會黨中央關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來增強中國文化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