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音樂的鍋,高曉松必須背?

2020-12-04 澎湃新聞

訃告是贏得關注的最後一招。

中國人講究死者為大,移情到品牌、產品上,竟也有類似效果。

11月29日,微博認證用戶(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相徵發布微博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

在蝦米音樂官方給出了「不予置評」的回應後,該條新聞迅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在各大社交平臺和新聞評論區裡紛紛留言寫下自己與蝦米之間的情懷依戀。

整挺悲壯。

01 我懷念的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死的時候都能迎來大家的懷念。

你多少還是得有點價值,或者曾經有過價值。

懷念蝦米這種事,也可以成為一種身份角色的自我認證。

畢竟在當年的鄙視鏈上,蝦米曾站在頂端。

蝦米用戶瞧不起網易雲,網易雲瞧不起百度,百度瞧不起酷狗,酷狗跟前面幾位大哥一起,共同瞧不起QQ音樂。

對這批人來說,我悼念蝦米=我很懂音樂。

但對另一批入場較早的高素質音樂愛好者來說,蝦米更像是其自己親手搭建的一座音樂城堡。

蝦米誕生於2006年,那年中國最火的歌叫《秋天不回來》,再往前倒兩年,國民的心頭好是《老鼠愛大米》。

在這樣的背景下,蝦米秉持著尊重音樂、看見更大的世界來做一個社區,單靠它自己的力量根本難以維繫。

拉美音樂、北歐樂隊,funk、jazz、bossanova,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音樂,相關的圖片,上傳,簡介維繫等瑣碎工作,其背後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網友自發的去用愛發電。

多年來,愛好音樂的朋友們一磚一瓦地讓蝦米豐富起來,在大量「資料控」的努力下,蝦米逐步被打造成了嚴謹的音樂圖書館。

如今,說蝦米已死那是造謠,但其日漸落伍甚至邊緣化,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從音樂聖堂到全網悼念,蝦米衰落的這口鍋,又該誰來背?

02 可惜沒有如果

高曉松。

2013年,阿里巴巴收購蝦米,成立音樂事業部。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將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併組成阿里音樂。

2015年7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高曉松、宋柯已正式加盟阿里音樂,分別擔任董事長、CEO兩大要職。

彼時的高曉鬆手中的牌面是這樣的:

1、兩大播放器平臺。天天動聽用戶量超兩億,蝦米雖只有千萬級的用戶數,但卻是當之無愧的頭部精英樂迷平臺;

2、華納、環球、索尼、滾石、寰亞等一眾國內外大牌唱片公司的戰略夥伴;

3、阿里的大文娛戰略,強力的版權支持,從五月天到卓文萱到李宗盛,老中青三代的大多數歌手版權,幾乎都已收入囊中;

而外部環境是這樣的:

2015年7月,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在2015年7月31日前,無版權音樂作品全部下線。

一切都如蝦米創始人王皓決定賣出蝦米時所預測的那樣:「未來會是一個大資本進入巨頭遊戲的時代,蝦米作為獨立音樂平臺會比較危險,跟一些大的集團,大的平臺在一起,會安全一些。」

回頭來看,當年阿里音樂的戰略部署,可以有三種選擇。

上策:應積極響應正版保護,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版權版圖。

同時,在上遊通過資本的方式逐步滲透唱片公司,形成自己的製作勢力,並利用宣發渠道優勢,鞏固成果;

中遊繼續堅持蝦米的初心,持續挖掘扶持自由音樂人;

下遊穩步探索多元化變現模式。

除了會員體系的持續挖掘之外,在大文娛戰略的統一指導下,阿里音樂的版權優勢,將有機會在音樂綜藝、音樂遊戲、電影配樂等多個領域多點開花;

中策,那大可以垂拱而治。

用不了多久,正版保護的風潮就會清理出一大批中小型競爭對手。

屆時,手握版權的阿里音樂將面臨非常簡單的競爭格局。

蝦米守逼格,對剛網易雲;天天動聽守大盤,頂住TME(騰訊音樂娛樂集團,QQ音樂、酷狗音樂等)。

戰略上也簡單,對手買版權,我也買版權;行業會員提價,我也提價;別人引入音樂社交搞社區氛圍,我也引入音樂社交,搞社區氛圍......

講究的就是一個跟隨。

具體拼的,是執行,是微操,是財力,以阿里的決心和資金儲備。

二分天下,問題不大。

下策,那索性不考慮什麼「大文娛」。

咱就在商言商,不搞事業,只談生意。

阿里一盤棋,核心在電商。

音樂是數字商品,數字商品,他也是商品。只要是商品,那阿里就懂你。

用淘寶店主的邏輯去套用歌手,把音樂專輯的評論區,搞成專業的買家秀基地。

此外,兩億用戶也不能閒著,在免費音樂的封面、評論區、登錄首頁上,沒事兒就推幾條相關的商家連結。

嘻哈專區推oversize和大金鍊子;英倫專區推小西裝和卡其褲子;

冬日戀歌下面推餓了麼熱咖啡和天貓的圍巾,失戀專區直推萌寵照片和貓糧狗糧;

耳機、HiFi音箱更是隨時隨地使勁推。

你們不是老說我阿里是流量的吸血鬼嗎?

我就堂堂正正地吸給你們看。給你們同樣的流量,你們能對接到這麼精準的商務資源嗎?

用戶吃著火鍋聽著歌,順手在我這買瓶麻醬怎麼了?不行嗎?

我自己花錢買的2億用戶,我就圖這點流量,有錯嗎?

然而,阿里音樂的董事長,憑藉《曉說》系列登上人生之巔,影響力和自信心均處於頂峰的高曉松老師,面對所謂的「上中下策」,均沒有採納。

不出奇招,不足以彰顯其才華。

不玩大的,不足以伸展其個性。

我要這江湖,按我想像來轉動。

我要這世界,如同羔羊般順從。

我將推出的,是承載著我全部眼界和格局的使者,是註定會顛覆文娛,重構內容規則的猛獸。

去吧,阿里星球。

03 星球墜落

2016年,阿里音樂舉行盛大發布會,高調宣布阿里星球的推出,娛樂圈眾多明星前來捧場,風光無量。

隨後,高曉松一門心思撲在這一業務上,志在打造一個「在線音樂交易全產業鏈平臺」。

而蝦米音樂則在整個集團的戰略規劃中退至邊緣地帶。

然而,一經推出,阿里星球就遭到了用戶的大規模抵制。

這就要誇一誇高主席的騷操作:直接在天天動聽的基礎上強行改版。

超兩億的天天動聽用戶,在點了一次更新後,發現天天動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顆紫色的球(阿里星球圖標)。

OK,UI層面的改動也沒什麼關係,用戶點開這個球後,驚奇地發現「聽歌入口找不到了。」

「仿佛進到了一個購物網站」。

同時,再也不能重回天天動聽的事實也嚴重傷害了原有用戶。

這時幾乎就沒人願意再繼續探索這個紫球是幹嘛的,直接就是一波「卸載差評」。

天天動聽搞沒了,蝦米音樂徹底被忽視。

「全產業平臺」看不到影,在音樂播放的主戰場上更是節節敗退。

2016年9月,阿里意識到不能再這麼xjbg,俞永福在內部信中宣布,原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擔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

這一人事調動,被外界看來是「架空」。

然而,一步慢步步慢,在版權大戰中喪失先機後,阿里音樂的後續工作步步掣肘。

阿里星球的失敗,除了浪費了巨大的財力精力之外,還使得整個阿里音樂錯過了行業的關鍵窗口期。

巨輪沉沒之際,蝦米終究難以倖免。

04 大藝術家

有人說,高曉松的失敗,是因為他不懂網際網路:意在指高曉松雖然有傳統音樂行業從業沉澱,但沒能跟上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潮思路。

但復盤高曉松在阿里音樂的職業表現,我們並不能說他不懂網際網路,甚至可以說,他的問題其實就在於太懂網際網路了,以至於神話了網際網路的部分特性,又忽略了現實世界對網際網路行業的客觀束縛。

是時候給阿里星球一個客觀評價了。

在平臺目標上,阿里星球希望打造一個「可交易的粉絲娛樂交互平臺」。

在用戶定位上,阿里星球希望大家都是「粉絲」,而不是愛音樂的人。

在商業模式上,阿里星球希望成為娛樂圈的「瓜子二手車」,不要經濟公司來賺差價。

具體做法上:品牌商來阿里星球發起活動,粉絲們轉發品牌商的推廣頁面,達到一個量級後,獲得相應的應援費用。

應援費用幹嘛?給自己的愛豆打call。

在整個產業鏈上,藝人從品牌商這掙錢,品牌商直接對接粉絲群體掙錢,粉絲們出錢出力,替自家愛豆掙錢。

而平臺產生的商業價值在於:給粉絲更高參與感,大數據分析哪家的粉絲更匹配哪家的產品,以及取代經紀公司,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這是一個過於宏大的幻想。

正如音悅臺的創始人張鬥所評論的那樣:「阿里音樂高曉松、宋柯要做的事情不叫野心,叫夢想甚至妄想,那是十年後才能做的事情。」

不難看到,在阿里星球的構想裡,不追星的人不可能成為他們的有效用戶。

粉絲經濟對應在商業世界,其力量的具現無外乎兩種:聲量和購買力。

長期以來,粉絲們通過高強度的刷榜,通過自詡為「數據女工」的方式,在普通人群體中間形成一種難以躲避的聲量。

他們的戰場在微博、朋友圈、超話、熱榜。

你把他們都圈在阿里星球,除了為民除害之外,我實在是看不出有什麼商業上的好處。

就這種設想,充分表明了高曉松老師作為一個藝術家大於企業家的天賦。

小說中我們是可以這麼寫的:

在遙遠的2031年,我們的音樂娛樂高度依存於阿里星球。

所有人都不再有眼前的苟且,人們紛紛擁抱音樂與遠方。

具體的擁抱方式就是打榜。

粉絲如賞金獵人般穿梭於品牌商之間,一次又一次的轉發在整個世界中爆發出極大的影響力。

因為這個世界中全是粉絲。

人們微小的、個體的力量在這裡匯聚成大江大河。

在愛豆的成功裡,人們小小的轉發,也閃爍著大大的幸福。

不知道您喜不喜歡這樣的故事。

也許有趣,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現實題材。

替蝦米不值。

從左至右:阿里音樂的曾任董事長、CCO、CEO

相關焦點

  • 蝦米音樂倒了,爺青結
    基於高曉松的牽線搭橋,馬雲與王菲合唱了《功守道》的主題曲《風清揚》。彼時的馬雲還是馬爸爸,再加上網際網路大佬與天后的組合效應,於蝦米音樂首發上線的《風清揚》,很快躥上了流量高峰。一經上線,登上微博熱搜,搶佔知乎熱門話題,歌曲連結迅速刷爆朋友圈,並一躍成為微信資訊熱點事件,當時微信指數近5000萬,並一舉拿下了蝦米音樂熱歌榜第1位。
  • 蝦米音樂是怎麼被搞垮的?
    此後,各家音樂平臺之間達成協定:將10月31日作為版權清查、侵權作品下線的最後限期,在此限期前各大平臺必須全面清理自家曲庫,不能以任何形式進行音樂侵權。 事實上,在此之前,各大唱片公司為了自保,已經強制要求各大音樂平臺網站向其支付版權費。也是沒辦法,這些唱片公司如果再不靠版權費掙點錢,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
  • 誰搞垮了蝦米音樂?
    漸漸的,市面上曾經五花八門的在線音樂軟體,正如《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歌詞中「你曾經問我的那些問題」,如今已沒人問起。看到這裡,你可能有點疑惑,為什麼這篇關於蝦米音樂的文章中,處處引用了高曉松創作的歌詞?2015年,蝦米和天天動聽合併成為阿里音樂,由高曉松出任董事長、宋柯出任CEO、何炅出任首席內容官。阿里背書的音樂平臺,即便是像QQ音樂和網易雲一樣老老實實的收購版權,搞會員制,也不會活的太差。但音樂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
  • 蝦米音樂「偶像的黃昏」
    01「落魄貴族」昔日的榮光:鄙視鏈頂端的蝦米音樂早在蝦米音樂最風光的那幾年,網上盛傳這麼一張圖:蝦米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互相鄙視,同時絕對鄙視QQ音樂,而QQ音樂只能去鄙視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而百度音樂卑微地屈居鄙視鏈底層。蝦米音樂何德何能,高居鄙視鏈頂端?這就要從蝦米音樂的起家史說起。
  • 沒想到,是我「殺」了蝦米音樂?
    12年後,我的粉絲朋友們在說,「爺的青春,終結了」,阿里高薪聘請高曉松當蝦米音樂董事長,將電商音樂寄託給高曉松,王皓退位讓賢。蝦米網12年後叫「蝦米音樂」,我們說過最多一句話,重生後的蝦米,高曉松空降蝦米董事長,王皓辭職離開,沒留下什麼遺憾,阿里巴巴高調入局音樂,低調退潮,我認為,「阿里巴巴只能做電商,音樂交給王皓幹就好」。
  • 蝦米音樂被誰吞噬?
    2007年4月誕生的蝦米音樂,從一開始就帶著創始人的音樂審美。王皓大學時代就組過樂隊,開過琴行,也做過杭州地下音樂組織人。他打造的蝦米,幾乎是文藝、小眾音樂的代名詞。相比網易雲音樂、QQ音樂,蝦米的用戶體驗也是最專業的。蝦米有5億多張原創歌單,每張歌單都有資深樂迷寫的優質推薦語,每張專輯都有詳盡的背景介紹。
  • 蝦米音樂是如何一步步被吃掉的?
    網傳蝦米音樂將於明年關閉!多少人的青春又結束了?近日,有大V在其社交平臺稱,曾風靡一時的音樂軟體「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消息一出迅速鬧得滿城風雨,甚至還出現了不少用戶對於不要關閉蝦米音樂的請求,直接讓蝦米音樂竄上了微博的熱搜榜。
  • 蝦米音樂12年陪伴
    蝦米官方對此回應稱,蝦米音樂未來將轉向更多音樂商業場景服務,「我們將依託新成立的『音螺』平臺持續探索創新,服務音樂人及業內合作夥伴。 這個曾經也是站在音樂播放平臺鄙視鏈頂端的男人,可惜,時隔多年,這條關於蝦米音樂的新聞也不是什麼好消息。
  • 蝦米音樂關停,成也音樂,敗也音樂
    成立於2006年的蝦米音樂一度獲得很多用戶的喜愛,在網易雲音樂出來之前,蝦米音樂的歌曲推薦亦非常出名,然而,蝦米音樂終究失敗,回顧蝦米音樂的歷程,只能說成也音樂,敗也音樂。為了表示對音樂領域的重視,2015年7月,阿里音樂邀請了知名音樂人高曉松和前太合麥田CEO宋柯加盟,分別擔任董事長、CEO職位,此時,阿里音樂手裡已經擁有滾石、相信音樂、華研等知名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阿里音樂手裡的牌並不差,不過,雙產品戰略有不少弊端,一方面,很難讓集團資源集中於一款產品上;另一方面,兩個產品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產生內部競爭。
  • 蝦米別走
    音樂這盤棋,大嗎可王皓和馬雲不知道危機正在眼前。2015年7月,阿里宣布成立音樂集團,高曉松出任董事長,宋柯任CEO。兩個月後,新網商峰會上,高曉松放出豪言壯語:「我們爭取在三年內做成一家世界級的音樂機構。」
  • 蝦米音樂被傳關停,在線音樂「老問題」待解
    日前,微博頭銜「前華納/環球音樂中國市場總監」的@相徵在微博爆料:蝦米音樂明年1月關停;然後,再有微博網友「跟帖」:蝦米音樂將執行人事變動,蝦米或將解散。「再憶起蝦米,卻是關停時」,有網友感嘆稱。回想七年前,蝦米音樂「賣身」阿里,創始人王皓沒等來另一段鮮衣怒馬少年時,卻等來了明星高曉松、何炅和宋柯,以及蝦米音樂被邊緣化、自己主動轉崗釘釘。
  • 蝦米之死:健康的音樂商業模式到底在哪?
    面對巨頭環伺的現實,蝦米CEO王皓心中開始慌亂了:「接下來就是兵荒馬亂的時刻了。」現實中,處於窘境的蝦米音樂急需找到靠山。蝦米音樂誕生之初,網際網路音樂平臺還是一片叢林,盜版仍是最大的政治正確。毫不避諱地說,蝦米最早的曲庫積累就是靠用戶大量上傳盜版完成的。但這也是當時生存的必須,在野蠻的環境下,正版似乎是死路一條。
  • 蝦米音樂關停:網友淚崩 一代人的青春落幕
    2013年1月,帶著這樣的想法,加上曾在阿里工作過幾年,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同意了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對蝦米音樂的收購。同年,用戶量超兩億的天天動聽,也迫於版權壓力賣身阿里,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將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併組成阿里音樂,高曉松擔任董事長,宋柯出任CEO,何炅任首席內容官(CCO)。
  • 天天動聽、蝦米音樂相繼倒下 阿里不懂音樂?
    為了應對騰訊和海洋音樂的夾擊,阿里巴巴同在2015年3月將麾下的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併正式組建為阿里音樂,並聘請了高曉松和宋柯分別擔任董事長和CEO。就在2016年7月15日,騰訊與海洋音樂集團雙雙官宣,表示已經對各自的數位音樂業務進行了合併,並成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也就是業內所說的「TME」。
  • 蝦米音樂真的要消亡了嗎?
    來源:36氪蝦米糰隊解散,同樣被解散的還有另一款音樂產品鯨鳴,至此,蝦米和阿里音樂的故事都將成為歷史。文| 餘洋洋 佳怡11月29日晚,有消息稱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針對該傳聞,阿里巴巴表示不予置評。
  • 蝦米14 年:阿里巴巴的音樂夢和生意經
    一時間,蝦米音樂的粉絲們哀嚎一片,無限傷感。對於上述傳言,蝦米音樂官方在 29 日晚上回應了不疼不癢的四個字——不予置評,非但沒有讓塵埃落定,反而讓外界浮想聯翩。不過,對於整個中國在線音樂行業來說,關於蝦米的這陣風,已經吹不起什麼漣漪。蝦米 14 年,一場屬於阿里巴巴的音樂之旅蝦米是怎麼誕生的?
  • 今天你下載蝦米音樂了嗎?
    ,回憶起蝦米音樂的歷史,以及自己這些年與蝦米之間的點點滴滴,更有一些沒有使用過蝦米的用戶表示:感謝推薦了這麼好的軟體,就是遺憾這麼晚才知道它。 前些年在和qq音樂、網易雲音樂的競爭中顯得有些落寞的蝦米音樂,一時間忽然成為了大家聚焦的熱點,甚至很多已經多年不再使用蝦米的用戶,也抱著懷念的心情重新下載了蝦米。
  • 蝦米音樂,阿里輪迴的祭品
    投稿來源:新熵騰訊音樂股價大奏凱歌時,一隻匍匐在音樂賽道底部的蝦米決定去死。這一死亡早有預兆。投資網易雲後,阿里其它部門也在拋棄蝦米。今年8月7日,淘寶88會員將附贈的一年蝦米會員換成網易雲音樂會員。用意十分清晰,大幅落後於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的蝦米,恐怕只剩一副蝦殼了。據外界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一月關閉,阿里的回應是「不予置評」。也就是說,即便不情願,粉絲也要準備為這隻孤單的蝦米默哀了。
  • 蝦米音樂官宣關停,十年音樂創業路終成歷史
    記者 | 林北辰蝦米音樂要正式關停了。1月5日,蝦米音樂發布官方聲明表示,由於業務調整,蝦米音樂播放器業務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這驗證了此前微博認證為「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的微博用戶相徵在11月29日發表的博文,稱蝦米音樂即將於2021年一月份關閉。與此同時,蝦米音樂開啟了用戶資產處理的通道。
  • 蝦米音樂,阿里輪迴的祭品?
    用意十分清晰,大幅落後於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的蝦米,恐怕只剩一副蝦殼了。據外界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一月關閉,阿里的回應是「不予置評」。也就是說,即便不情願,粉絲也要準備為這隻孤單的蝦米默哀了。01 誰殺死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