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分為很多種,有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思鄉詩,還有送別詩,其中送別詩是詩中最重要的一種詩,很多文學大家均有上乘之作,一部《全唐詩》,送行贈別的詩佔了很大的百分比。比如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又比如李白的「不及汪倫贈我情」,還有蘇軾同志很少見的「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友人送別或者送別友人大鎖是因為關係到位,在聚少離多、交通不便的古代,與友人之間的離別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不知道何時才能再相見,送別時為了鼓勵友人激勵自己,有抒發一下自己的不舍之情,寫一首抒情、煽情的送別詩就成為很多詩人的選擇。
但是,送別總是悲傷的,送別詩也必然是梨花帶雨的,但是就有這麼一首送別詩,非但沒有淚眼朦朧,沒有依依不捨,有的只是「快走快走,天下盡在我手」的豪邁,有的是委婉親切的殷殷關切。
這首詩就是天才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說到王勃,可謂盡人皆知,典型的天才詩人(唐朝從來不缺乏天才),可惜英年早逝,不然他和李白的高下之分必定會成為唐詩中的又一熱點話題。
王勃在六歲時就已經在作詩寫文章了;
九歲的他已經在挑《漢書》的刺了;
十歲時,便飽覽了六經;
十七歲時,寫了一篇文章被唐高宗看見了,唐高宗看後驚嘆不已的贊道:「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真乃神童也!」
最終成為了初唐四傑,且排名第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送別即將上任的好友杜少府時所寫的詩文,此刻杜少府即將離開長安,離開王勃,前往四川任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於遠在千裡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
王勃利用短短的十個字就將現在所在的地方與朋友將要去的地方聯繫了起來,關中一帶地區護衛著長安城,可是朋友你就要去那風塵煙靄蒼茫無際的四川,此時送別情意有多重?這千山萬水有多遠,我與你的情誼就有多深。
全詩用兩個地點作為開頭,雖然沒有說離別,但是舉目千裡,無限依依,王勃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這種描寫手法,剛開始就為讀者們展開一個壯闊的世界,與一般的送別詩的眼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咱們此時此刻的離別究竟是為什麼?還不都是為了求官步入仕途嗎?可是,咱們同樣是背井離鄉,本來已經對家鄉存有一種愁緒,此時又客居他鄉為官,彼此不能相見,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悽惻。這與剛開始的波瀾壯闊,三秦五津,三四句瞬間變為情短意長,諄諄離別,這樣一種巨大的落差是以往的詩句中比較少見的,如此大的跌宕,不得不說王勃對杜少府之間的友誼至真至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聞名遐邇的經典名句,脫離開三四句的飛韻情懷,從離別之殤轉為豪邁奔放,境界再一次轉為宏大的「四海」!
五六句的本意是:咱們是真正的知己,現在即使分別也沒什麼,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算是天涯海角也如同是鄰居一樣,長安和蜀地這點距離算得了什麼呢?
相比較之下,比第一句的三秦五津更加氣象闊達,志趣高遠。王勃用這樣的博大境界再次說明了他與杜少府之間的友誼是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阻隔的。時間上是永恆的,空間上是無所不在的,字裡行間我們都能看得出,即使沒有淚眼相送的語句,這樣的話讀起來也是那麼的令人感動,說不定王勃也是含淚向杜少府依依惜別,並激勵朋友一定要樂觀豁達。
末尾兩句的意思是:咱們在這分別的路口不要彼此不舍,前方還有遠大的前程等著咱們,就不要同其他人一樣揮淚告別了,那樣未免有點小兒科。
即使至此王勃仍然是這樣叮嚀朋友,但心中的不舍和眼中的淚水從這兩句詩中就能聽得出來,得先哭,才能勸慰不哭,否則哪裡來的「不要像別人那樣哭鼻子」的共沾巾。
王勃一改送別詩低沉哀愁的格調,用明朗豁達的態度面對離別,頗顯其豪邁。
全詩大氣磅礴,豁達明朗,很難想像這樣的詩歌出自於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