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羨天池鳥,不慕北溟魚。」——郭沫若《水調歌頭 歸途》
從古至今,中國曾經出現過無數的詩人,要說詩文最為繁榮的時候,恐怕要數唐朝。唐朝國力強盛,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當中首屈一指。經濟的繁盛,政治的開明,帶來了唐代文化的繁榮。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們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上,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自唐朝以後,詩文便開始走向衰弱。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次第繁榮,這一來是與當時的科舉制度有關,另外一方面也是城市發展,市民階層擴張的表現。沒有了科舉的實際用途,詩文已經淪為了唐代以後知識分子用於消遣取樂的工具。
清朝時期,詩文又再次迎來了一種特殊的「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由民間興起,而是由當時的皇家所引領的。尤其是乾隆皇帝,他一生作詩兩萬多首,比整本《全唐詩》加起來的詩作還要更多。不過大家公認的是,乾隆皇帝的詩並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只是數量多而已。
進入到近代以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白話文逐漸興起,詩作就變得更加的無用了。不過,此時卻還是有不少人在做詩,他們做的詩是經過改良以後的新式詩。
其中,著名的文學大師郭沫若先生也曾經做過不少的詩,那麼郭沫若作詩的水平究竟如何呢?
實際上,馬未都曾表示:「說句實在話,還不如我呢。」
其實,郭沫若可不光有著文學大師的稱號,實際上在郭沫若所有的標籤當中還有一個標籤,尤其的讓人感到意外,這一標籤便是「新詩奠基人」。
眾所周知,郭沫若曾經寫過不少的文學作品,但是要說郭沫若的詩集,恐怕很少有人曾經拜讀過。郭沫若有過諸多的文學著作,他曾經有過一系列關於甲骨文的研究,他還對歷史劇本有過著述,他在小說方面的成就尤其為人們所稱道。
不過,要說郭沫若寫的最多的其實是詩歌。由於當時正處於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時代,文化方面,當時的文學大佬們都在極力主張白話文的普及,受到當時歐洲《十四行詩》的影響,在當時的文化界也流行了這樣一種做新式詩的風尚。
但是,這種新式詩與唐朝時期嚴格的平仄對仗不同,雖然在形式上有一點類似,但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其表達的意境,都要略遜一籌,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
在1920年,郭沫若曾經寫過一篇詩作,名字叫做《天狗》,在詩的開頭便是:
「我是一條天狗呀!
我把月來吞了!
我把日來吞了!」
是不是感覺非常的震撼,如果說這樣的話也能算是詩的話,那相信有不少的網友隨口都能說出來不少的好句子。不過有一說一,這種詩的風格主要在於東西合璧,並且易於理解,朗朗上口,富於生活情趣,至於藝術價值,反倒不是這種詩作追求的。
曾經,著名的文物收藏家馬末都先生就對郭沫若的詩作表示了否定的看法。這位在文化收藏界領域以敢於直言而出名的收藏家,非常直白的表示:就郭沫若的詩而言,
「我說句實在話,還不如我呢。」
可以說,馬末都先生對於郭沫若在作詩方面的才能並不看好。為了證明自己的話,馬末都還舉了一個例子,他請大家來看一看,他點評的這首郭沫若的詩。
說實話,他點評的正是郭沫若先生的詩作《金字塔》,如果曾經讀過郭沫若先生大作的人,他如果看到這首詩作一定會驚得說不出話來。因為這首詩有著郭沫若先生的一貫傳統,那就是極度喜歡使用感嘆號,而且還伴隨著非常多的語氣詞「喲」,幾乎在每一句話的後面都有一個。
馬末都先生認為,這首詩只有小孩子的水平,其實在普通人看來,也確實如此。因為這首詩不僅用詞簡單,而且印象也十分的淺顯,表達出來的意思也十分的直白,說是詩作,反倒像是有幾分散文的意味。
難道大名鼎鼎的文豪郭沫若先生,詩作就真的如此不堪嗎?
當然不是要評判郭沫若的詩作,自然需要與同時代的作家相比。通過比較的話,其實郭沫若先生的詩作,雖然不出彩,但也絕非水平低下。
經濟上的落後,政治上的腐朽,讓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非常大的鄙視之情。甚至一度出現過想要廢除漢字,將漢字拉丁化的呼聲。這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究竟失望到了何種地步。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相對應的便是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受到西方詩作的影響,此時的中國詩作也開始向西方的詩作靠攏。
事實上,郭沫若先生的詩作,其實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新詩。這種詩作剛剛從中國古代有著嚴格規矩的詩作當中脫離出來,頗有一種從桎梏當中嚮往自由的意味。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郭沫若先生的詩作,在選詞和造句上面並不講究,也因此他的詩作有了一種別樣的美。而且,在當時不光郭沫若先生的詩作如此,其實胡適先生等人的新式詩,也同樣如此。
站在郭沫若所處的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來看,其實郭沫若先生的詩,對後面的新詩影響巨大。如果沒有像郭沫若先生這樣勇於創新,勇於突破常規,表現自我的文學家,那我們可能就讀不到高中課文當中的《雨巷》了。
時代一直在發展,但是我們不能只從時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點來看待全部的歷史。進步總是緩慢的,它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很不幸的是,郭沫若先生的詩作便處於量變的過程,尚且沒有積累成質變,也因此郭沫若先生的詩作,顯得有一些幼稚,就像是出自小孩之手。
說完了詩作,我們知道郭沫若先生還有著非常多的作品,那麼郭沫若在中國近代作家之中排名怎樣呢?
實際上,郭沫若在中國近代也算是著名的文豪,他在中國近代,作家之中排名還是非常靠前的。
在2005年,當時的北京燕山出版社。曾經對中國近現代的作家做了一個排名,想要了解在當時的國人心中哪些作家比較受到歡迎,北京燕山出版社請了25位文化名人作為評委,同時還邀請了眾多網友來進行評判。可以說,不論是在評判的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這一次的調查都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不過在此次的調查結果當中,郭沫若卻連前20名都沒能排進去。
三年前,也就是2017年,溫儒敏教授又通過對中國學生的閱讀愛好的研究,對中國近現代的作家再次做了一個排名,在這一次排名當中郭沫若先生排名在第9位,可以說進步非常之大。不過話又說回來,文學才能畢竟是有主觀性的東西,想要科學的評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出現浮動也是理所當然。
綜上所述,跳出歷史背景去評判一個人,評判一個人的詩作都是非常不科學的,當我們把郭沫若的詩作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中,就會發現郭沫若的詩作雖然不那麼的出彩,但確實有其繼往開來的作用,郭沫若先生的貢獻我們不應該忘記。至於他那現在看起來稍微有些幼稚的詩作,大可不必認真計較,畢竟小說文學和學術研究才是郭沫若先生的主業。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