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人印章的興起篆刻講堂六十五

2020-12-03 清風徐來慢拂柳

宋元時期的印章發展出現一個新的特徵,即由單純的工匠創作專於實用轉到眾多文人的參與。它包含著文人篆印工匠鑿刻和文人的自篆自刻。這當然要受益於當時金石學的發展、文字學的發達,以及書畫款印的興起與文人鑑藏書畫風氣的盛行,使得宋元大批的文人學者投趣並參與印章的研究和創作,印章活動更加頻繁。過去私印常限于姓名、表字、吉語、圖像等形式,而此時則由王侯及文人士大夫們的雅好和提倡,其內容和用途得到廣泛的拓展,形式愈加豐富多彩。

1、閒章

閒章是此期最重要的印章形式,也是沿襲古代印章形式之外的獨創。宋代是我國歷史一個特殊的時期,政局的動蕩不安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客觀上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塊自由的土壤。特別是文人藝術(詩詞、書法、繪畫)的發展,為篆刻藝術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宋代的文人,正印其文,有的顯其雅好,有的結緣書畫,有的則以淵博的文學修養和機智巧妙的構思,放棄各種束縛,使印章為其所用,呈現出濃厚的文學趣味和不拘一格的形式內容。

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六一居士」字號印是合「集古一千卷、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加上自己「一老翁」而來。另見記載的還有陳與義「簡齋」印、蘇軾的「東坡居士」印、黃庭堅的「山谷道人」印等別號印。還有隱姓、隱名、隱號印,如辛棄疾的「六十一上人」印、米芾「祝融之後」印等。

此時成語也開始入印,它異於古代吉語印。吉語印是表示祝福、祈願等,而成語印則多是取自經史子集中成句,以體現文人的修養、志願、趣味、情感等。史載成語入印之始為南宋權相賈似道的「賢者而後樂此」印。由於文人們的提倡,上至宮廷皇帝玩好,下到文人書畫信札,以古人詩文成語入印為閒章逐漸風靡。閒章的出現,使印文內容擴大到我國文化典籍所涉獵的廣闊領域,稱為傳達士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同時,使印章由「持信」的實用性質擴展為詩文書畫並行的具有寄情言志的藝術,由「表信」到「表意」,完成了工具印章向藝術欣賞的轉化。

2、印章文字

宋元之時,由於多民族政權的並立,使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不斷融合和發展,印章文字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就目前資料看,入印的文字有疊文、漢篆、小篆、款識文、圓朱文、楷書、隸書、草書、蒙文、西夏文、契丹文等十餘種印文形式,每種又變化多端,形成了宋元篆刻的突出特色。各種字體中,對後世篆刻影響最大的,當屬「圓朱文」。

圓朱文,亦稱為元朱文,指以流動秀逸、圓轉嫵媚的小篆書寫印文。清代陳鍊《印說》中說:「其文圓轉嫵媚,故曰圓朱,要風神流動,如春花舞風,輕雲出岫。」宋元文人印章,多嘗試以大小篆配合混用,但效果不好,故為時人所譏。書畫家趙孟,為了校時人之弊,以本許慎《說文解字》而「矯之以圓轉」,首先以純小篆用細筆圓轉的朱文書之印章,疏密有致。但這一新的印文形式畢竟初創,故圓轉之中,仍顯得樸拙。但是對後世明清流派的印章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明清流派幾乎全從這裡汲取了養料,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對篆刻藝術的發展有重要的價值。

趙孟藏書印
趙孟表字印

3、文人印章的用途

文人印章的興起與文人的雅好、文人的藝術密切相關,所以文人印章的用途莫不與之相關聯。尤其文人書畫的發展,把書畫藝術引入篆刻領域,印章的用途也就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引首、壓腳章。蓋在書畫起首處的閒章稱為引首章;鈐蓋在左右下角的稱為壓腳章。此類印多取不規則形,亦有方形、圓形及條形者,形式不一。宋元文人多擅長書畫,故引首、壓腳之用便隨文人書畫形式走向完善而被廣泛的採用。

籤署印。宋代繪畫開始有款,但根據宋人趙希鵠《洞天清錄》記載,畫家「郭熙畫於角上有小熙字印。」以印代款。此外,宋徽宗、楊樸之等畫家亦多步趨。在宋元人的題跋、詩稿及信函上也有鈐印,傳世的有「似道」等印。

鑑藏印。此類印包括齋館別號印、書畫收藏鑑賞印。這類印章留存較多,如米芾的「米氏審定」,趙孟的「松雪齋」等印。

我們也可以從趙孟的幾方印章中看到其倡導的純小篆細圓朱文。

4、石章的興起

印章材料在宋元時代比較複雜,但是受到材料硬度的影響,一直是書法家書篆,工匠刊印,因此限制了文人的創作。史料記載,元代王冕始以易於鐫刻的花葯石治印,遂開石章之風。明初劉績《霏雪》稱:「初無人以花葯石刻印者,自山農(王冕號山農)始也。山農刻製圖書印,甚古。江右熊中笥所蓄頗多,然文皆陋俗。見山農印大嘆服,且曰『天馬一出,萬馬皆暗』,於是棄其所有。」

石章硬度低,既能較好地表現書法的筆墨趣味,又能產生鏗鏘有聲的金石氣,故一經發現,便立即廣泛地為文人篆刻所採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是元代王冕存世的一方白文印。

5、印學的發端與《三十五舉》

印學是以古代印章及印章制度為研究對象,首重研究古代印章的起源、歷代印章制度的沿襲、演變,印章理論及印章創作乃至流派藝術印章等等。

時至宋代,由於金石學的盛行,博古家開始注意搜集、著錄和研究古代印章。史載,北宋曾鞏嘗輯古今璽印成《金石錄》五百卷。黃伯思《博古圖說》收印章十七品。此外,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等金石著作中皆收錄有璽印。這些金石學著作,雖然未專門研究印章,但是著錄中多摹撫印文,並附銘識、鈕制等。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印學專著為北宋楊克一輯《集古印格》。其「悉取古今印法,盡錄其變」,已經初具學術研究規模。元代楊遵所輯《集古印譜》,除了印文旁書形鈕之制、印製、印材外,官印還附考略。可見印學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元代另一部印學著作,吾丘衍所著《學古編》問世後,被公認為印學的經典著作。

吾丘衍,字子行,號貞白,一號房竹、房素,浙江龍遊人。其通曉許氏《說文》,同趙孟一起,以玉箸小篆入印,力矯時弊,史稱「印學為之一變」。《學古編》前半部分《三十五舉》,以其創作經驗及對古今印章的研究,例舉三十五。前十七舉論書篆之法,後十八舉闡述篆刻之道及創作經驗。除論說篆隸問題的演變及篆刻理論外,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印章與文字的關係,為明清印學的深入研究開闢了道路。後世學者予以極高的評價,對復興秦漢古法,開啟明清流派印章藝術,創立印學理論起著劃時代的作用。

吾丘衍傳世的印章不多,唯有此兩方白文印較為清晰,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吾丘衍對漢印的推崇。

相關焦點

  • 學習篆刻打基礎:不被篆刻人重視的隋唐宋元,印章界究竟發生什麼
    歷史從漢晉走向隋唐宋元,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使實用印章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最明顯的大趨勢是幾條:1、鈐蓋材料改變:造紙術成熟,從封檢封泥轉變為鈐蓋紙張。,由此文人的鑑藏印開始縮小,受此影響,後世印章制式開始縮小;3、認識到了書畫作品中印章對於鑑定作品真偽和斷代的重要性。
  • 文何創派之文彭篆刻講堂七十一
    在印章發展史上,人們公認有兩個發展高峰,其一為秦漢印;其二為明清流派印。雖然他們都是印章發展過程中的輝煌點,但是前者是以實用為目的,後者是以藝術為目的的。明清篆刻以文人治印為主體,並形成了諸多流派,世稱明清文人印,亦稱明清流派印。明中葉以來,文人不滿於宋元以下日趨僵硬的印風,「力肩復古之任,矯元人乖謬之失。」
  • 三部集體印譜篆刻講堂九十七
    他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先輯成《承清館印譜》四冊,後又於崇禎四年(公元1931年)輯成著名的《學山堂印譜》六冊,次年再增輯成十冊,凡收錄當代篆刻印章二千多方。其二,是《賴古堂印譜》。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號櫟園、減齋,河南祥符人,久居南京。周亮工也是《印人傳》的作者。
  • 黃惇: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印章文化與篆刻藝術漫談
    唐代著名書畫家、鑑賞家竇臮和張彥遠,首先分別在他們的著作《述書賦》和《歷代名畫記》中著錄了書畫上的印章,精細地將公私鑑賞印章勾摹下來。儘管他們的初衷主要是在鑑賞中用於參照和防偽,但這種以印章圖像著錄的方式,既可視為印譜的濫觴,也可視為印章進入書畫藝術的最初腳印。  文人畫在宋代興起,寫意的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
  • 韓天雍《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講座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舉行
    《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韓天雍主講1月9日上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2021年首次「味閒講堂」在演講廳舉行。為配合正在展出的「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增進廣大觀眾對中國印文化輻射力的了解,本次講座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韓天雍先生主講《中國篆刻對日交流與影響》。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韓天雍教授長期深研書法篆刻藝術,且精通日語,曾作為日本文部省特聘教授十幾次赴日授課,與日本藝術界有廣泛的交往。著有《日本書道史》《日本篆刻藝術》《三筆三跡》《中日禪宗墨跡研究》等。
  • 閒談古代印章與篆刻藝術
    小小印章,氣象萬千,不僅僅有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印章從商周到今天經過數千年風雨,每一方印章都能述說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早在唐宋,考古金石收藏興起,公私收藏多達60餘處;明代的《集古印譜》一書中,收印多達三千餘方;而清代的收藏印章之風最為盛行,書法篆刻家大多收藏印章,在《十鐘山房印舉》一書中,收藏印章多達10284方。印章以特有的文化魅力和藝術美感,成為收藏中的一大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收藏家。
  • 印從書出之路篆刻講堂一百四十七
    「印從書出論」是清代乾嘉年間碑派書法思潮影響下出現的一個重要的印章美學觀。這個概念的出現主要反映在對清代鄧石如的篆刻藝術評價之中。鄧石如我們已經在之前專門介紹過,在清代中葉的書法、篆刻史上鄧石如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印章篆刻藝術史
    原標題:印章篆刻藝術史   中國的印章最初是用在制陶工藝方面。古人在石制或陶製的印面上雕刻花紋,先在溼潤的泥坯上鈐蓋出印跡,然後燒製成陶器。這類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多次出土。進入青銅時代後,印章的材質也轉變為銅製。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篆刻愛好者必須了解的三種印章格式!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章格式,並不是指印章的風格(所有印章格式都有可能有傳統意義上的猛利型、平和型和典雅型。)今天說的這三種印章格式,是指印章的不同入印文字以及其構成的三種印章表現形式。
  • 印章的種類二篆刻講堂四十六
    如今我們在很多出土的西漢印中,可以看到很多印文文字自然流暢,左右呼應,方圓兼備的鳥蟲篆印章。鳥蟲篆印章特殊的風格,特殊的文字一直慢慢不斷的延續發展,直到今日,仍被廣大印人所鍾愛,我們如今可以從很多篆刻大師的作品中找到鳥蟲篆印的身影。我們可以看到鳥蟲篆入印的特點,在一些起筆或者收筆的位置用花鳥魚蟲的形象來詮釋。
  • 藝術方陣再現海派篆刻輝煌(組圖)
    刀能駐美,石有靈性,叩刀問石,萌生篆刻。  篆刻藝術由中國古代實用印章演變而來。中國印章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商璽說」就把印章定格在商周時期。戰國時期的璽印已為後人所熟悉,它奠定了中國璽印體系的基礎。一般而論,藝術性質的篆刻萌發於宋元時期,它得益於書畫鈐印風氣的養成、金石學的興起和古璽印鑑賞價值的凸顯。
  • 【篆刻】中國印章種類
    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9.宋元圓朱文印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豔的點級作用
  • 中國篆刻印章種類
    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8.朱白文印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這裡例舉的數印就可見一斑。
  • 帝王文人最愛:田黃印章,其價值高嗎?
    我國的印章文化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明清以來,篆刻藝術的發展令印章藝術呈現出漢代後的又一個高峰,影響至今未衰,印章的收藏也正是在此時逐步興起。其中,田黃印章作為文房收藏的頂級玩物,深受上自帝王、下自文人的廣泛青睞。田黃石之稀有珍貴,自古而然。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
  • 元代文人印——元朱文印
    魏晉以來到南北朝隨著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之上,到了宋元文人畫興起到全盛時期由文人篆寫,印工篆刻的印章已經逐漸的與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豔的點綴作用
  • 吳地文化看印章 蘇滬篆刻交流展5月7日開展
    荔枝新聞記者今天從江蘇省旅遊局獲悉,由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上海浦東篆刻創作研究會主辦,東吳印社、東元農業承辦的「湖海之約——2016浦東篆刻會·東吳印社主題篆刻交流展」將於明天(5月7日)在蘇州革命博物館開幕。
  • 淺談印章文化——從個人信物到文人的一方藝術天地
    宋元時代,文房雅趣在文人中興盛起來,人們在詩文書畫之外,又興起金石碑貼、 古銅器、文房用具等各種書齋清賞雅玩,印章也屬於這類清鑑之物,而受到文人的喜愛。 元代趙孟在詩書畫印多方面頗具才華。儘管因為印材的堅硬,需要專業篆刻工刻制,但趙孟所使用的印章從篆寫文字到章法布局皆出於自己的刻作。
  • 名家印章凸顯文化底蘊 金石篆刻迎更大錢景
    而在書畫中,篆刻藝術自古以來就是傳統文人修養的重要一環:「藝術品市場文人趣味的回歸,既包括帶有濃厚文人審美的書法作品,也包括篆刻。」  藏章藏石各有所愛  有行家提出,儘管印章行情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大潮整體上揚,但精品價值還是被低估了,理由是不少名家的精品印章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遠不如他們的字畫。印章的收藏一直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