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近日,「川劇新時代——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川劇藝術巡禮」系列活動在重慶川劇藝術中心持續開展。回顧過去40年,重慶市川劇院在劇目建設、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等領域都取得不俗成績。
重慶市川劇院院長、「中國戲劇梅花大獎」得主沈鐵梅告訴中新社記者,如今看來劇院「出人、出戲、出觀眾」,但在過去40年裡,一路走來十分不易。據了解,1980年重慶市川劇院恢復建制,這一年沈鐵梅進入四川省川劇學校重慶班學習川劇表演。
【同期】(重慶市川劇院 院長 沈鐵梅)
1978年剛剛恢復傳統戲的時候,那倒是有很多老藝術家都在,那麼就是主要是以傳統戲為主,有非常多的優秀的傳統劇目。那麼之後,也就是說1985年之後,其實我們川劇就是一個低谷,它也是中國戲曲的一個低谷,所以好多劇目幾乎都沒有人,而且好多人都離開了這個職業。我說就是我們這一批,重慶川劇院,我們是1980年進院的這批,其實剛剛見證了四十年的這個風雨歷程。
【解說】在本次川劇藝術巡禮期間,重慶市川劇院現代川劇《金子》、歷史故事劇《李亞仙》、革命題材川劇《江姐》,以及眾多經典折子戲《北邙山》《肖方夜奔》《思凡》《張飛審瓜》《打神》等相繼上演。每場演出,臺下都坐滿了觀眾。
【同期】(重慶市川劇院 院長 沈鐵梅)
現在大家會覺得,看見有年輕觀眾走進來,但是就像我們那個戲裡邊講的,其實一個觀眾或者是沒有觀眾的時候,其實我們這個時候的價值在哪兒體現,因為人們都會讓你去改行,你不要再從事這個了,那麼我覺得你的價值不能得到體現,人們認識不到你的價值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
【解說】沈鐵梅說,憑藉一代代川劇人對舞臺的熱愛與堅守,才收穫如今的成果。記者在同期舉辦的「重慶市川劇院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成果展」現場看到,自2001年起,重慶市川劇院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多次赴韓國、法國、荷蘭、德國、義大利、菲律賓、美國、加拿大、印度、英國等十餘個國家演出。演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解說】據悉,目前劇院擁有沈鐵梅、馬文錦、孫勇波、黃榮華、胡瑜斌、吳熙六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人才梯隊也形成老、中、青三代格局。「80後」和「90後」川劇演員逐漸「接棒」,領銜主演大幕戲。原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康式昭告訴中新社記者,在他看來,目前川劇是「喜逢新時代」。
【同期】(原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司長 康式昭)
它是紮根於民眾的這麼一個劇種。這個劇種在它的發展的歷史上,確實有過一些曲折,但是我們的川劇的戲劇人,他們是在努力地奮鬥,在破除貧困、寂寞這樣的包圍,然後在力所能及地在振興川劇、在發展川劇。這樣的話,我們就看到了,無論是在前些年,還是近年,那麼我們川劇都是既出人,又出戲,有一批保留劇目。
記者 張穎綠蕎 重慶報導
責任編輯:【羅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