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輕人成為川劇的「終生粉絲」

2020-12-1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讓年輕人成為川劇的「終生粉絲」

沈鐵梅正在給觀眾示範講解川劇動作。

兩位小朋友參觀川劇演員化妝。

市民們參觀川劇博物館。

  文/見習記者 申曉佳 圖/特約攝影 馬多

  3月30日下午,渝北人和細雨綿綿,行人無幾,重慶川劇藝術中心黑匣子實驗劇場裡卻是座無虛席,300座的小劇場連走廊上也人滿為患。

  「今天是雨天,我來為大家表演川劇裡的下雨。」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抬起雙手,十指輕輕顫動,由面前放下。伴隨著她的動作,樂隊的鑼鼓驟響,沈鐵梅牽起戲服的水袖作傘,姿態自然優雅,劇場裡頓時響起陣陣掌聲。

  這是重慶市川劇院和大渝網合作舉辦的「談藝賞戲——走進川劇」表演式講座第一講。觀眾中有許多年輕的面孔,在沈鐵梅看來,他們都是川劇未來的「終身粉絲」。

  「博物館裡的戲服,比電視裡更真實」

  「家裡的頭花沒有這個漂亮!」9歲的唐僖趴在川劇博物館的玻璃展示柜上,入神地看著製作精美的鳳冠。她平時喜歡看古裝劇,「《步步驚心》、《甄嬛傳》我都看了,裡面的衣服很美,但博物館展出的戲服更真實,一針一線都好清楚。」得知川劇中心有表演式講座,唐僖一家人特意從大學城趕了過來。

  作為表演式講座的第一站,川劇博物館裡既有唐僖這樣「全家出動」的組合,也有結伴而來的學生。重慶藝術工程職業學院的王成從網上看到講座的消息,約了十幾個同學一起來參觀。「近看川劇的服裝、樂器,感到了其中文化的深奧。」王成從來沒想到,看似「吵鬧」的川劇,有著這樣厚重而優美的歷史。

  參觀完川劇博物館,市民還可以近距離觀看演員化妝,然後走進黑匣子劇場,聽講座,看川劇表演。演員表演時,沈鐵梅就在一旁解說。

  「以前看不懂川劇,不知道演員在臺上走來走去是什麼意思,現在終於明白了,一下覺得好有意思。」看完由青年演員表演的川劇《宮會》、《裁縫偷布》後,星光小學的三年級學生傅麒嘉十分興奮。

  「川劇就像火鍋,嘗後終生難忘」

  「川劇具有典型的移民文化特點。它的五大聲腔中有崑曲、河北梆子、京劇的『血統』,這種南北一體、兼容並包的特色,就像重慶的火鍋,四海的食材都可以烹煮,嘗一口就終生難忘。」沈鐵梅在講座中表示,川劇具有300年歷史,主講小人物的故事,因此輕鬆、幽默、自然,具有難以抗拒的魅力。

  講座中,沈鐵梅為觀眾展示了川劇的服飾、道具。「川劇演員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舞水袖、捋鬍鬚,都是為了在布置簡單的舞臺上演繹出流動的時空,追求韻味悠長的神似。」

  沈鐵梅還穿上戲服,親自演繹川劇旦角的一舉一動:上樓時,要眼望高處,手提裙角,輕移腳步;而下樓時,要眼神微低,腳踏碎步。拈花輕嗅,要擺出蘭花指;簪花上頭,鑼鼓要同時響起……眼神、手勢、動作與打擊樂的完美配合,讓觀眾深深陶醉。

  「表演式講座主要針對重慶年輕人,希望他們能愛上川劇,愛上傳統文化。」沈鐵梅對記者說,川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鐵桿粉絲」主要是中老年人。川劇要「活過來,火起來」,必須讓年輕人走進劇場,近距離感受戲曲表演的魅力。

  她介紹,「談藝賞戲——走進川劇」表演式講座還將舉行5期,將於今年4月至8月的每月第二個周日下午13點30分在川劇中心舉行。講座目前為免費公益活動,歡迎廣大市民前來參與。

(來源:重慶日報)

相關焦點

  • 與時俱進 讓川劇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劇場
    在前不久剛結束的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賽上,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副院長,川劇著名小生王超,用精心準備的三出折子戲贏得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實現了他追逐了20多年的「梅花夢」。  1987年,17歲的王超以俊美的形象、清亮的嗓音考入四川省川劇學校表演班。
  • 用星爵的方式唱川劇 青年川劇演員的家庭戰疫:萬物皆可川劇
    當初電影結束之後,可是被很多網友當成了視頻的BGM,成為該影片的經典鏡頭。每當歌曲想起,都會令人自動腦補星爵的舞姿,其樂無窮。近日,在由封面新聞、四川廣電網絡、封面研究院人文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家庭戰「疫」短視頻大賽中,來自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的青年演員王裕仁,就上傳裡一段以星爵的方式唱了川劇經典劇目《打雙相》的片段。「領詔!
  • 戲劇化妝、服飾體驗……「瀘州河」川劇藝術博物館亮相國際博物館日
    觀眾與川劇小生合影留念1戲劇化妝、服飾體驗、秒變劇中人「瀘州河」川劇博物館是我市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之一。當天,博物館設立了川劇服飾、化妝等體驗項目,觀眾不僅可以在大廳觀看傳統川劇經典劇目,還可以通過川劇服飾、化妝等穿越回古代,秒變劇中人。
  • 川劇名家齊聚成藝大學 共話川劇振興傳承之策
    上世紀巴蜀著名川劇小生、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創始人,四川開元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餘開源說起川劇振興激情澎湃:振興川劇,成都藝術職業大學計劃開設戲劇學院,甚至免費培養川劇人才。魏明倫更是建議,除了深挖地方歷史文化,川劇振興,還可以借鑑烏鎮戲劇節模式,讓重新煥發生機的川劇成為成都的一張旅遊名片。
  • 玩家線下「面基」 曉組織川劇變臉還能這麼玩?
    近日,一段「變臉」視頻在網絡不脛而走,一位川劇變臉大師親手繪製臉譜並上陣表演,而這臉譜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紅白黑臉,竟是由火影忍者曉組織的11位成員組成。作為火影原作中一群頗為神秘的反派組織,曉組織憑藉著成員各自桀驁不馴的性格,被廣大火影粉絲所喜愛。曉組織+川劇變臉碰撞出的全新火花,更是令網友稱讚。
  • 郫都振興川劇團團長易超文割捨不下的川劇夢
    踏進川劇團,很難想像這個老舊的院子居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傳習展示基地。下午兩點,響亮的川劇唱腔迴蕩在整個劇場,臺下的觀眾一邊喝茶,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演出。川劇藝術家登臺表演。李黎 攝  22日下午兩點,響亮的川劇唱腔迴蕩在整個劇場,臺下的觀眾一邊喝茶,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演出。記者在劇場旁的辦公室裡見到了劇團的主人,振興川劇團的團長易超文。
  • 奧斯卡獲得者加盟川劇電影《巴山秀才》,肖永亮:特效將展現川劇韻味
    《巴山秀才》是魏明倫、南國於1987年創作的一出經典川劇,2002年由四川省川劇院出品,著名導演熊源偉執導,二度梅花獎獲得者陳智林、梅花獲得者何苓、劉誼等川劇名家擔任主演。一經推出,便深受觀眾喜愛,成為四川省川劇院久演不衰的一出經典劇目,至今已經演了200多場。
  • 藝人憂心川劇未來:我帶的徒弟最小的快70歲了
    1952年成立的潼南縣川劇團,在成都、重慶和各縣市巡迴演出,場場爆滿,盛況持續30餘年。30多年間,劇團演職人員堅持挑著服裝、道具下鄉演出,成為深受群眾喜愛並享譽全國的「擔擔劇團」。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電視等新興傳播工具的普及,川劇和其他地方戲曲一樣面臨著觀眾減少、演出市場萎縮、維持費用嚴重不足等困難。
  • 四川:走進戲園感受川劇藝術魅力 另闢蹊徑傳承弘揚川劇文化
    一座古戲臺,一把青藤椅,一杯蓋碗茶,《別洞觀景》、《滾燈》、《變臉》三出川劇讓孩子們體驗了老成都的風俗,感受了川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傳承川劇 讓傳統文化熠熠生輝  看似「吵鬧」的川劇實則是一種浪漫的藝術。碎步輕移、水袖輕揚、翎子輕撫……每一個動作都細緻地刻畫著演員內心的獨白。「我不期望每個孩子都能看懂,只希望他們能夠在輕鬆的氛圍裡認識川劇,了解川劇,進而對川劇產生興趣。」
  • 貼上川劇面膜 一起來「變臉」
    本報訊 (記者 李雪豔) 川劇的變臉絕技每每讓臺下的觀眾必定看直了眼睛。你可曾想過在日常護膚中也能體驗變臉的樂趣。昨日,淘寶發起「國寶聯萌」計劃,聯合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結合川劇特色的變臉臉譜,正式推出了3款變臉面膜,讓川劇以日用品的形態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 火鍋圍爐會 來一次川味十足的雲賞川劇
    日前,「雲賞川劇·火鍋圍爐會」就在戲緣直播間精彩開播,四川省川劇院的錢兆鴻、張燕、萬多、朱婷婷等老中青三代川劇人才以及青年川劇愛好者陳思蒙五人,大家一邊吃著火鍋,一邊暢聊川劇軼事,引來眾多網友圍觀。三代川劇人,在成都春熙路圍坐一爐吃著老火鍋,擺著龍門陣,麻辣鮮香中談笑風生暢聊一代代人的川劇故事。
  • 川劇舞臺組照:除了變臉 川劇中還有這些有趣的角色
    川劇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隨著時間的變遷,傳統川劇受多種現代藝術演出形式的衝擊。喜愛川劇的年輕人無論是觀眾還是從業人員,都大大減少。
  • 川劇變臉在臺有了傳承人
    民族舞、長綢舞、棍舞乃至川劇變臉,她個個在行,尤其是變臉絕技令臺灣觀眾驚豔,每次表演都贏得一片喝彩。每天早晨5點起來化妝,連續表演幾天,累得眼前一片昏花,她卻十分享受。大陸的老師是陶秀華表演的堅實後盾。她經常通過電話向老師請教,拜託他們寫臺詞、整理唱腔。她自己也開始學習設計服飾、臉譜。
  • 蜀繡與川劇是世界上最美的藝術
    蜀繡一度成為皇家貢品,皇帝用它犒賞大臣。後來,由於人們的主流意識發生了變化,對金錢的崇拜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傳統文化被邊緣化,其中就包括蜀繡。蜀繡曾一度瀕臨危機,很多蜀繡工匠的收入不能維持家庭開支,紛紛轉行,導致蜀繡斷層,一度失去傳承人。
  • 川劇經典傳給年輕人,《紅梅記》青春版成都首演
    繼今年的孔剛、薛川和葉長敏三位優秀中青年演員專場後,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再次捧出人才培養的碩果。今晚,經典川劇《紅梅記》唱響城市音樂廳,拉開首演序幕。據介紹,這部「藝」與「技」完美結合的藝術作品不設AB組,並採用師帶徒的形式,讓青年演職人員得到充分的鍛鍊和成長。
  • 青春版小劇場川劇《桂英與王魁》本月將首演
    上世紀50年代,出訪歐洲載譽歸來的《焚香記》,由川劇表演藝術家胡漱芳、袁玉堃主演,曾引起轟動。隨後的川劇舞臺上,競華、王世澤、藍光臨、李紅秀、王華茂一代代川劇人們薪火相承。而同一男女主人公王魁與名妓敖桂英的經典故事《情探》,更是成為不少戲迷心目中難以割捨的部分,被稱為「妙絕」。
  • 陶秀華:讓川劇變臉藝術在臺灣傳承
    陶秀華在展示川劇造型。新華社記者郭圻 攝新華社臺北12月10日電(記者劉歡 吳濟海)到臺灣23年的陶秀華,話語間還是透著川妹子的爽朗。「臺灣人將川劇變臉當作一門特殊技藝,我要讓它在臺灣傳承發展下去。」表演之餘,她還受邀到臺灣各地講授川劇課程,從2003年起連續7年策劃臺北元宵節燈謎晚會,日子過得豐富充實。2011年,陶秀華創立新北市漢音文化劇團,五六十個團員都不是專職藝人,有人平常開計程車,有人在餐廳打工,只有演出時才聚在一起。劇團演出時,她將臺灣的「八家將」「三太子」和川劇變臉藝術相結合,進行特製化舞臺表演,頗受臺灣觀眾的好評。
  • 作為川劇領軍人物的陳智林一直有個夢想,讓川劇再次在大街小巷火辣...
    縱然所有人反對,他也要學川劇  第一次接觸川劇,陳智林就被其魅力深深折服,當即決定「我要學川劇」!可全家人反對,「一個唱戲的,能有什麼出路!」家人的不理解讓陳智林對戲裡戲外的人生更加嚮往。1979年9月,他拿著川劇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孤獨地開啟了通往川劇夢想的大門。  由於學藝之初年齡偏大,骨頭軟度和力度稍差,陳智林一度被老師斷言難成大器。
  • 「戲痴」傾家蕩產組建民間川劇團 重登舞臺用了29年
    易超文準備上臺表演  花光了半生積累的所有存款,四處借債,甚至抵押房產,籌資100萬元,年過半百的易超文憑一己之力,愣是組建起了一個民間川劇團。這是近乎悲壯的勇氣。  出生於1962年的易超文,9歲學戲,20多歲時,已是小有名氣的川劇武小生。但川劇觀眾一天天變少,1984年,劇團終於解散。
  • 經典川劇唱響成渝「雙城記」
    川劇文化淵源流長,是成渝之間的文化共通點。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振興川劇事業,培育青年川劇人才,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10月29日至11月3日,「成渝兩地川劇藝術交流演出系列活動」在重慶國泰藝術中心、涪陵大劇院精彩上演。《目連之母》《盜冠袍》《紅梅記》等經典川劇劇目,由陳巧茹與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的演員們,在重慶的舞臺上精彩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