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林(左)在幾十齣戲中擔任了主演
一周前,知名戲曲節目主持人白燕升在其微信公號裡發布了一條消息:巴山秀才陳智林進入《伶人王中王2》首發陣容。這讓不少川劇迷興奮不已。
陳智林,何許人也?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川劇領軍人物,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被譽為「巴蜀文化的一顆鑽石」。
《伶人王中王》是一檔較火的電視節目,邀請不同劇種的戲曲名家、領軍人物重返競技場進行展演,爭奪「伶人王中王」冠軍。由於包裝形式時尚,現場競技激烈,在觀眾中口碑甚佳,也在某種程度上帶熱了中國戲曲這一長久以來被人冷落的傳統藝術。
陳智林會示展哪些絕活兒,會否讓「蜀戲冠天下」再現?
縱然所有人反對,他也要學川劇
第一次接觸川劇,陳智林就被其魅力深深折服,當即決定「我要學川劇」!可全家人反對,「一個唱戲的,能有什麼出路!」家人的不理解讓陳智林對戲裡戲外的人生更加嚮往。1979年9月,他拿著川劇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孤獨地開啟了通往川劇夢想的大門。
由於學藝之初年齡偏大,骨頭軟度和力度稍差,陳智林一度被老師斷言難成大器。他偏不服,練起功來很拼命。「我怎麼才能成角兒?得挨多少打?什麼時候才能成角兒?」這樣的「三問」,時不時地從陳智林腦袋裡冒出來。他也樂觀地看到自己的優勢:「我比別人多讀了幾年書,練功時更注重思考,所以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天賦、勤奮和善於思考成就了陳智林。「直到現在我翻跟頭都很漂亮,這是師傅教得好,也是我練功練得紮實。我什麼都唱過,什麼行當都嘗試過,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塑造藝術形象最重要的是要感悟力強,而多讀書才能提高感悟力。」就算是成名成家後,陳智林依然不忘初心,為了重新塑造川劇《巴山秀才》中瘦而高、迂而酸的孟登科,中年發福的他從投入排練到首演,僅用50天就減掉了整整13公斤體重。正是憑著這樣的敬業精神,陳智林深入鑽研角色內涵,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個嶄新的舞臺形象。
陳智林畢業時正是川劇大行其道的年代,彼時川劇名家劉金龍的《收爛龍》《勸夫》成為街頭巷尾傳唱的經典。這也讓陳智林堅定了當初的「戲夢」。
「rap唱法,100年前川劇表演裡就用過」
1990年,陳智林拿到中國戲曲梅花獎,可他沒料到曾經「戲冠天下」的川劇不久即在商業浪潮侵襲下走向衰落,社會哈日哈韓風盛行,傳統戲曲舉步維艱,一大批優秀川劇演員改行進入影視表演和流行音樂行當。陳智林坦言,川劇在精神寄託上的人文與歷史厚重,只是很多人對它不了解,才會覺得不好、落伍。像流行音樂的rap唱法,早在100年前川劇表演裡就使用過。
陳智林決心身體力行,以一己之力捍衛傳統戲曲的尊嚴。他仔細審視大眾欣賞習慣,調整戲曲藝術,努力將川劇這一獨特的戲曲形式變成既叫好又叫座的藝術,喚醒國人對傳統「戲夢」的情懷。
十餘年來,他在《巴山秀才》《易膽大》《望娘灘》等幾十齣戲中擔任主演,2004年獲得中國戲劇「二度梅」大獎,被香港媒體譽為「川劇瑰寶」。此前,作為四川省川劇院院長的陳智林大膽創新,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科學而高效的現代藝術表演團體管理運行機制,帶領劇院取得了驕人市場成績。
比起個人的成就與收穫,陳智林更在乎的是如何把川劇推向全國,推出國門,讓更多人了解、喜愛川劇。2007年,在歐洲演出「變臉」後,陳智林和他的團隊又演出了《火焰山》《鏡花緣》等完整劇目,讓觀眾進一步領略到了川劇豐厚的藝術魅力。此後,「川劇風」一度席捲了法、英、瑞士、日本、愛爾蘭、菲律賓、泰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7年,陳智林赴法國參加盧森堡國際藝術節,盧森堡歌劇院院長當面向他誇讚川劇的影響力,「我做了8年歌劇院院長,發現你們的藝術是唯一能夠同時吸引6歲兒童和80歲老人,不需要任何解釋就能達到『神劇合一』的表演藝術。」在匈牙利的第一天演出結束後,對方馬上主動將他們入住的酒店換成匈牙利大飯店,只為「讓中國藝術家住得舒適一點」。
矢志不渝為「變臉」尋求智慧財產權保護
和練功、演戲所受的苦相比,陳智林在推動川劇振興之路上所受的苦,才是真正的苦。文藝「瘦身」改革帶來的劇場拆遷、「變臉」遭遇法律保護真空等問題,像當初練功時的「三問」一樣,時時縈繞在陳智林心頭。
他利用全國人大代表身份,呼籲各大專院校文學院教師結合古典戲曲教學,引導大學生接觸傳統戲曲;多次帶領四川省川劇院演員,前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演出,讓大學生深入了解川劇文化。
從2005年開始,為了尋求「變臉」智慧財產權保護,陳智林幾次到工商等部門諮詢了解相關情況,並撰寫了《「變臉」應尋求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建議》提交全國人代會。國家有關部門回復稱,將在出臺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中對這些問題作出規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陳智林一再表示,解決「變臉」智慧財產權問題是他最大的心願。
陳智林一直有個夢想,讓川劇再次在大街小巷火辣流行。他無數次率劇院演員赴城市、農村、學校演出,希望喚醒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愛。
經過陳智林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如今川劇正一步步走向復甦。陳智林說,「現在從劇院受眾群體來看,70%都是年輕人,這是我們進校園演出後產生的連鎖互動反應。很多人從剛開始的忍受心態,變成享受,最後希望再看。」他還提到,他們在清華、北大、南開演出時受追捧的場面,完全可以和明星演唱會相媲美。
去年成為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後,陳智林對振興川劇、復興傳統戲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看來,地方戲曲一定要找準定位,既要體現行業特殊性,又要遵循創作規律,還要做到與時俱進,古為今用。「我們創作的《巴山秀才》《臥虎令》《草平易近宋士傑》等作品,都是以老故事為題材,糅合戲曲特有的隱真性,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倡導反腐精神,以寓教於樂的形式進行普法教育。沒有半點說教,群眾好評如潮。」
陳智林說,他始終相信,川劇的「能量」只是一時在大眾心中被隱藏了,遇到合適環境,一定會重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