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現場
封面新聞訊記者 杜恩湖
4月22日晚,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王玉梅「暗香疏影入管弦——王玉梅川劇交響音樂會」在成都ICON雲端天府音樂廳取得了圓滿成功。4月29日上午,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舉辦了王玉梅川劇交響音樂會專家座談會。座談會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黨總支書記蔡少波主持。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著名表演藝術家沈鐵梅,中國戲曲學院作曲系主任謝振強,北京著名劇作家、文藝評論家、解放軍報文藝部原主任陳大鵬等集體出席。
座談會現場專家雲集,包括專程從重慶趕來成都觀看王玉梅川劇交響音樂會的重慶市川劇院院長助理劉楓,重慶市川劇院鼓師苟驥,重慶市川劇院院長秘書劉才華,以及四川音樂學院院長林戈爾,四川省劇協常務副主席、秘書長劉寧,四川音樂學院原院長敖昌群,四川音樂學院作曲技術研究所專職研究員杜夢甦,成都市音產辦副主任李天昊,成都市文廣新局藝術處副處長李志權以及成都市川劇研究院主創人員導演熊劍,曹光平、王起久、王文訓、蔣立芳、向歐等主創和出品人黃冬共同參加了王玉梅的專家座談會。
封面新聞記者在座談會現場看到,川劇名家沈鐵梅和王玉梅親密地坐在一起。蔡少波代表主辦方首先祝賀王玉梅「暗香疏影入管弦——王玉梅川劇交響音樂會」取得了圓滿成功,為4月春天的成都送來了文化盛宴。同時,歡迎專家們為了川劇藝術家發展,對這場音樂會提出寶貴意見。
座談會現場
現場專家們互動交流,暢所欲言,氣氛熱烈,對王玉梅的川劇交響音樂會作出了高度評價。
中國戲曲學院作曲系主任謝振強,首先以專家的身份作了發言。他說:「我非常榮幸受邀。昨晚看了效果非常不錯。王玉梅的演唱,感覺雖然很年輕,但對唱腔、音樂的把握非常到位、成熟,能把整臺唱腔完美表現出來,有很好的功力和把控能力,和樂隊的糅合度也比較高。一般傳統戲和樂隊不容易融合到一起。我聽過京劇的一些交響樂,但不是很理想。這有點類似於歌劇和聲樂音樂會的品質,值得肯定,做得比較到位,不容易。演唱的音準、音色的控制都非常好。這些作品有不同的特點、風格、人物形象,不僅唱,還表演的很到位,唱路、戲路都非常寬。」
謝振強說,「此次交響音樂會樂隊的編配好,把不同樂器的特性、作曲的手段運用得非常豐滿,有些配法改變了傳統戲曲的配法,戲曲老聽眾可能不太能適應,但這種大膽創新讓我感受很震撼。不光是立體化呈現,還有烘託。編配到指揮到呈現,做得比較到位。」
他認為,戲曲傳播需要拓寬思路。以往都是傳統段子,此次這樣的設計對川劇音樂的推廣非常好。單一的川劇演出造價很大,傳播效果不好,不同的劇場可能有不同的固定觀眾群體。從傳播上看,這樣的形式拓展了戲曲的傳播路徑,是非常好的創意,非常有必要。「中國戲曲如果還是單向的傳承,可能走不到今天。從延安時期戲改,到50年代戲改,到樣板戲,都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與現實接軌,與時俱進。這臺音樂會讓我聽到了比較現代的感覺,和傳統的川劇音樂很不同,非常不錯,將來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和當地文化交流很便捷,帶著總譜、演奏員就可以因地制宜進行傳播。整臺音樂會的創新意識非常好。這麼多聲腔都能得到展示,真是『一桌盛宴』,需要加大宣傳,向全國推廣,巡演或者用多媒體宣傳,傳播川劇聲腔藝術。」
座談會現場
北京著名劇作家、文藝評論家、解放軍報文藝部原主任陳大鵬,以評論專家的身份點評說:「在我印象中,成都是個歷史與現代、高雅與通俗結合的城市,昨晚的演出再次加深了這一印象,這是一場藝術的盛宴,再次證明了川劇生命的生生不息。第一篇章讓我們看到了川劇的本源,最見演員的功力,王玉梅演繹的出神入化,駕馭整個交響樂隊輕鬆自如,讓傳統劇目增加了可視性、可聽性,我看過很多劇種,川劇的更有魅力。第二篇章將古詩詞用戲歌演唱,融入民歌,讓傳統藝術注入新的感染力,更接地氣。川劇要發展必須不斷創新。第三篇章是古老戲曲和現代音樂的完美結合。王玉梅有紮實的功底,對多種唱法駕馭自如。我最喜歡《成都》。我期待王玉梅走上北京中國大劇院演出。」
四川音樂學院林戈爾,以音樂專家身份點評說:「20多年前,沈鐵梅辦個人獨唱音樂會,現在又有王玉梅,我很欣喜,誰說川劇不時尚,不好聽,不現代?有些演唱會只是交響樂伴奏,但昨晚的演出非常有交響味道,融合得非常好,從音樂上講,肯定是川劇交響樂。這得益於諸位作曲家。從未見過哪個戲有這麼多作曲家參與。從傳承到發展到跨界,是非常成功的演出,尤其是最後川劇、美聲、京劇跨界融合特別精彩。我覺得這臺晚演奏水平達到了新高度。配器方面,可能銅管樂器偏多,還可以再空靈一點,控制一下管樂的聲部。成都市川劇院搞了這麼一臺有藝術性學術性觀賞性人民性慶典性展示性的晚會,祝賀演出成功!」
幾位專家先後發言,讓研討會充滿濃濃的藝術氣氛。
著名音樂家、四川省音協主席敖昌群說:「聽完王玉梅的川劇音樂會,思緒萬千浮想聯翩,真好聽,梅花獎得主們真了不起!王玉梅功底很深厚,行腔婉轉自主,作品結構把握到位,不光扮相,她的一舉手投足的颱風都和唱腔完美融合在一起。昨晚的成功首先得益於王玉梅的唱功,她藝術功底的全面展示,給了全體觀眾美的享受。有一點顛覆我對川劇的看法,不管從唱腔、唱段還是演員的藝術功底來講,拿到全國去和其他大劇種相比,我們川劇依然處於強有力的地位。我不同意把川劇簡單歸為『三大雜耍』——變臉、吐火、滾燈,我作為川人很不服氣,川劇全本戲一千多個,哪裡是這些雜耍呢?川劇唱腔優美唱段豐富,詞牌曲牌豐富多樣。這場音樂會節目的編排很有意思。第一部分完全傳統戲,我最喜歡,經典唱段如果再進行精心打磨不斷提高,將在川劇歷史甚至戲曲歷史中獲得它應有的崇高地位。第二部分是創造性的發揮,很不錯,最喜歡《念奴嬌》,強烈的對比給我很深的印象。第三部分更具時代感,展示出川劇在現代的突破性創新成果。川劇的前世今生在這臺演出中得到了展現。」
座談會現場
他指出,隨著時間流逝,能演出的川劇全本戲越來越少。川劇不僅要突破,更重要的是保護,要演要唱要在舞臺上展現,這需要國家全力的支持。把現在的偉大的傳統藝術好好保存下來,這才是中華民族文化真實的傳承。「我不反對創新和探索、突破,但是原汁原味的東西要保護好。這臺音樂會很有意義的地方就在於第一部分就是川劇的本源,從唱腔、演員演繹的角度都很好地表現出川劇的傳統特色和藝術魅力。要儘可能把川劇全本戲好好保存,好好演出。我非常在意鼓師和指揮的配合,兩個樂隊水乳交融,體現出前輩的改革努力終於在今天結出碩果。一唱三嘆的委婉動人直擊人心,這就是川劇的魅力。作為川人,要為川劇音樂的傳承做出貢獻。昨晚的樂隊表現總體令人滿意,才知道是用兩天時間就完成所有排練和合樂工作,這很了不起,體現了川交一年多來的巨大變化,樂團總體水平得到了大的提升。特別是肖超和王玉梅的配合,沒有出現大的失誤,王玉梅非常自如地發揮出她的藝術水平。充分肯定這場音樂會的成功,能為川劇音樂樹立新的形象。」
他還談到,「川劇、交響配合得特別好,有幾個唱段,比如《釵頭鳳》的寫法我很喜歡,既有交響性,又很好地配合了川劇的演出,是個融合得很好的範例。《成都》融合了流行元素,做得很好。《槐花幾時開》有待推敲,如何更好地調動交響樂的手段。總的來講,昨晚的音樂會是一個很好的川劇音樂的展示平臺,如果去國家大劇院,也能贏得全國觀眾的好評。參與主創的老師有非常好的功底,非常值得敬佩。希望修改提升後以更燦爛的形象出現在全國觀眾面前。」
專家們的精彩發言,讓研討會不斷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沈鐵梅以中國劇協副主席的身份作了精彩發言。她說:「非常成功!王玉梅的魅力充分展示。功力、實力、領悟力、魅力、組織力都很強大。前年,我第一次看玉梅的《思凡》,確實是好演員,她的聲腔表現力非常到位,表演自如。玉梅是新時代很有演唱的川劇表演藝術家。20多年前,1994年,我的音樂會得到了川劇界專家們的關心和幫助,在四川成功舉辦,是川劇史上第一次個人音樂會,和這次不一樣,只有最後一個《三祭江》用到了交響樂。我感慨,感動,血液中浸潤著川劇,這次的三個篇章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體現了川劇的傳承傳統傳揚傳頌,讓更多人能了解川劇聲腔的魅力,了解青年藝術家王玉梅的川劇表現能力。在整個構架裡,感受到川劇人不斷前行不斷探索的恆心、決心,始終不滿足。王玉梅雖然得了梅花獎,但沒有放棄事業,沒有故步自封,繼續超越自我,在實踐中這樣的先鋒探索很容易失敗,但她不畏懼,有堅韌的性格,為她點讚。『暗香』就是川劇音樂的魅力,如果不把川劇聲腔的藝術展現出,音樂會就不會成功,三個篇章始終不離川劇聲腔魅力。玉梅聲音很有穿透力,比較大氣,對作品的掌握好,對音樂的處理能力很強,我看到了川劇藝術的後繼有人,玉梅會通過她自己帶動四川的川劇發展。」
不過,沈鐵梅也對此次音樂會提出了一些建議,「個人認為第一篇章應該更多地展現川劇的傳統,配器過於濃烈,忽略了川劇傳統的『徒歌』的表現形式。玉梅的節奏上也有一些需要調整,配器層次不明顯,太重,玉梅過多用小嗓,很纖細,調太高,個人覺得還不夠展示功力,應該像梅蘭芳那樣更加抑揚頓挫。《釵頭鳳》、《成都》都應該是很有意境的,兩個時空,要營造時空感,在導演方面要增加意境、燈光、站位,幫助觀眾理解。希望玉梅能把這些作品在全國展示。我為玉梅點讚,為團隊點讚,為成都市川劇院點讚。川劇是獨具魅力的劇種,祝願川劇走得更好!」
沈鐵梅的精彩點評,引起了現場的熱烈掌聲。
座談會現場
沈鐵梅發言後,緊接著,杜夢甦、曹光平、王起久等專家先後發言。專家們讚揚王玉梅的川劇交響音樂會是一次成功的藝術探索,是試驗,是展望,希望通過這臺川劇交響音樂會,能給當代社會帶來更大的影響。
最後,王玉梅深深感謝專家們在百忙之中來參加自己的研討會,感謝沈鐵梅老師以中國劇協副主席身份指點自已,感謝專家們給予的高度讚賞和指出不足。她表示,今後會更加努力,認真總結得失,為川劇藝術發展繁榮,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