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間名利客,不如牛上小牧童——黃庭堅的隱逸安適

2020-12-17 小豆泡剪輯

牧童詩 【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多少人間名利客,不如牛上小牧童——黃庭堅的隱逸安適

古詩中牧童的形象很多,最廣為人知的一首就是「牧童騎黃牛」一首,這一首詩流傳廣泛,為我們描寫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形象,牧童作為一個詩中出現頻繁的形象,在不同的人眼裡,在不同的心境下,在不同的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意義,有的活潑可愛,有的體現出鄉村生活的安閒自在,在黃庭堅的這首《牧童詩》中,牧童的形象又有了新的特徵,詩人將牧童和追逐名利的成人進行對比,指出這些追名逐利之人遠遠不如這一個小小的牧童活的安逸,體現出黃庭堅本人的思想傾向。這首詩雖然不如袁枚的那首《所見》流傳廣泛,但是也同樣因為其中體現出的隱逸自然的情感而受到大部分讀者的喜愛,尤其是詩歌的最後一句,振聾發聵,給處在名利場中的我們心頭猛然一擊,回味無窮。

相傳這一首詩是黃庭堅幼時所作,一天黃庭堅的父親在家中邀請好友來訪,一位好友聽聞黃庭堅少年有才,便讓他作詩,他看到外面的景物一時之間有感於心,於是他便寫下了這一首詩,事實是不是這樣我們現在已經不好考證了,但是這首詩中不慕名利、隱逸安適的心胸卻實在不像是一個孩童所能有的,在這首詩中詩人仿佛已經看透這些在長安追名逐利的名利客們,認為這些人他們用盡了心機經營自己的生活,還不如鄉村中一位牛背上的牧童,又或許只有在七歲孩童赤誠的眼中才能有這樣的認知,而處在長安的名利場中的追名逐利的人們是無法認識到這一點的,詩人正是用這樣一種孩童般的眼光來勸慰世人。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牧童的行為,詩人看到聽到牧童在村壠之上騎著牛吹著短笛,為我們展現出牧童的生活狀態。小牧童騎著牛遠遠的在山村前經過,他把自己的短笛橫放在嘴邊吹著小調,他吹出的笛聲我即使是隔著田隴也依然可以聽得見,這個笛子可能還是他用竹子自己做的,他吹出的小調或許還不能成一首曲子,然而他卻依然安之若素。這兩句詩中牧童慢慢地騎著牛去放養,經過了鄉村田地旁,他自顧自地吹著自己的小曲子,聲音清透響亮,這是怎樣一幅清新安閒的田園生活圖啊,牧童在這幅鄉村圖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詩人通過寫牧童騎牛吹笛的行為,為讀者塑造了一位安適恬淡,悠閒自如的牧童形象,通過這兩句的直接描寫,讀者仿佛就已經身處山村之中,耳中聽見了牧童吹出的笛聲,看見牧童懶懶地騎在黃牛身上慢慢地向前走,多麼美的意境!

詩歌的後兩句是詩人的感觸,他看到牧童騎著牛經過山村,聽到他吹出的悠揚的笛聲,感受到牧童安適悠閒的心情,觸發了詩人內心的感觸,他感嘆道身處在長安的無數的追名逐利的人們,總是在官場之中費心經營,一刻也沒有過這種悠閒的心情,所以你們這些在官場之上的名利客們啊,竟然還遠遠比不上這樣一位鄉村中的小小牧童,這是何等的諷刺。

如今看到這一句總讓我想到《紅樓夢》中的「機關算盡太聰明」一句,這一句詩諷刺了那些在長安之中那些用盡心機鑽營生活的名利客們,認為他們是自作聰明,自認為自己在名利之中有所收穫,並一心向上鑽營,但其實還不如鄉村的一位牧童活得灑脫自在,悠閒自然。詩人將長安的名利客和鄉村的小牧童做對比,諷刺前者讚美後者,從中體現出詩人自身的情感特徵,那就是不慕名利,悠閒安適的心態和不肯和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這首詩寫了悠閒安適的鄉村生活,在這首詩中詩人為我們描繪了好一幅美好的「牧歌式」的鄉村圖,但是讀者心中也明白,這樣的鄉村生活只是詩人理想化的,是詩人用他那浪漫的筆調所創作的理想世界,儘管如此,在這首詩中依然體現出詩人灑脫自然的傾向,以及他那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這一褒一貶之間,將名利客與小牧童的差別展示給讀者,而且將背景放在鄉村之中,放在田地隴畝之間,加上牧童的短笛嗚嗚,使得這首詩充滿野趣,清新自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相關焦點

  • 世人喜歡追名逐利,七歲的黃庭堅告訴我們,多少長安客不如小牧童
    當時年僅七歲的黃庭堅也在場,當大人們賦過詩後,其中有一位說:「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 !」,黃庭堅只是稍稍思考了一下,立馬寫下了《牧童詩》。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只做最好的自己,他在這首詩中,也是諷刺了那些人,覺得他們還不如小牧童活得安逸,所以在開篇他就做了很長的鋪墊,然後再細緻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第一二句便寫了牧童的生活,他們活得瀟灑自在,騎著一隻老黃牛從村口緩緩地經過,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天真無邪,還吹著笛子,那悠揚的歌聲讓人沉醉其中。
  • 牧童——宋·黃庭堅
    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壠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 7歲小兒竟把人生看得如此通透,「機關用盡不如君」羨牧童
    這時,黃庭堅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為題,作一首詩。原文牧童詩[ 宋 ] 黃庭堅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譯文牧童騎著牛遠遠地經過山村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閒自在。
  • 黃庭堅7歲寫下一詩,便悟出一個道理,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
    如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自有源頭活水來」;歐陽修《畫眉鳥》:「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人間自在啼」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牧童詩》,亦是一首充滿理趣的詩。不過與尋常理趣詩所不同的是,它是宋代詩人黃庭堅7歲時所寫。
  • 黃庭堅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他這一生有許多稱號,他和秦觀、晁補之、張耒先後拜在蘇軾的門下,合稱「蘇門四學士」。他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和他的老師蘇軾還有蔡襄、米芾並稱「四大家」。
  • 飛花令,含有牧童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牧童,指放牧牛、羊的兒童,出自《呂氏春秋·疑似》。古詩詞中多為常見,那麼,含有牧童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王維《淇上田園即事》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唐·盧肇《牧童》芳草自生宮殿處,牧童誰識帝王城。——唐·劉滄《鄴都懷古》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
  • 黃庭堅7歲時寫的《牧童詩》,讀懂最後兩句,看哭中年人
    黃庭堅,蘇門四學士之一,雖然為蘇軾門下,卻與蘇軾齊名,合稱「蘇黃」。與許多聰明的學者一樣,他自幼就能讀萬卷書,過目不忘。但凡書架上的書籍,你若問起,沒有他不知道的。因此,眾人稱他為千裡之才。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如果說,第一二句為日常所見,倒是沒什麼驚奇可言,畢竟是情景描繪,把田間騎牛的場景還原即可,從景到聲,帶出遠處牧童吹笛的聲音。
  • 黃庭堅這首詩諷刺無數的小人,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也是一位天才,儘管他的名氣可能不如蘇軾,甚至還不如王安石,但是作為北宋時期,同樣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大家,他的很多作品也都是膾炙人口,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一絕,另外他的詩歌也同樣經典,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清明》、《寄黃幾復》、《登快閣》,以及他的這首《牧童詩》,而後面的這一首則是詩人七歲時所作
  • 趣味盎然牧童詩!
    古代許多詩人寫了不少描寫牧童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清代袁枚寫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這首詩把一個天真活潑的牧童形象寫得是栩栩如生。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雖然主要不是寫牧童,但牧童的這一「遙指」卻是點睛之筆,把讀者引入了無窮的想像之中。直接以牧童命名的詩有唐代詩人棲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 黃庭堅七歲時所寫的一首詩,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其實中國古代有很多這樣的天才詩人,而且這些詩人大部分都在還小的時候便成名,再譬如宋朝時期的黃庭堅,他同樣的還在七歲時便會做詩,而且他在七歲時所寫的詩,則是顯得別具一格,完全有大人的思想,以一種非常老練的口吻諷刺了當時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 7歲黃庭堅寫下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個字,卻成為千古名作!
    小編今天便通過黃庭堅的一首《牧童詩》,來和大家一起探尋詩歌中的理趣。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也是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其詩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黃庭堅自幼便聰穎過人,讀書數遍就能背誦,《牧童詩》便是黃庭堅7歲時所寫。據《桐江詩話》記載,黃庭堅父親黃庶常邀請詩友在家飲酒吟詩。
  • 黃庭堅少年時寫成的一首詩,短短28字,寫滿人生理想
    他天資聰穎,才華橫溢,讀書數遍就能背誦,年少就已成名,是當時小有名氣的神童。他少年時,舅舅李常到他家做客,聽說外甥自由聰明好學,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於是常常取架上的書問他,他都能一一作答。據說,有一天,李常來到黃庭堅家,見黃庭堅正伏案攻讀,便又想試一試外甥的才學。
  • 親手種的竹子被牧童的牛吃了,才子一氣之下寫首妙詩,有趣有水平
    其實古代讀書人對於閒適的田園生活都有一種嚮往,而牧童身上那種無拘無束騎牛而行,短笛橫吹的形象和他們追求的灑脫自然很是契合這正像黃庭堅在《牧童詩》中寫的「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算盡不如君」。 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便是一首關於牧童的詩作,不過相比於那些描寫牧童閒適自然的詩,這首詩中的牧童卻很是調皮,讓詩人很是抓狂。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小詩。
  • 牧童騎黃牛,無憂無慮真快樂
    > 在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基本陳列」接近尾聲的地方,陳列著一件木雕作品,展籤上寫著「木雕牧童騎牛像」。 因為是一件清代的作品,所以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袁枚所寫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震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如果只看前一聯,我可以毫不猶豫地斷定,這就是袁枚看到的那個牧童。但再讀後一聯,我又明顯地感到,它不是袁枚筆下的牧童。因為,他的笑沒有停止,連收斂一點的意思都沒有。而且,他的眼神和面龐上一點也沒有胡令能《小兒垂釣》裡「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的小心謹慎。
  • 那些出現在古詩詞裡的牧童們,正是我們想而回不去的童年!
    牧童詩宋代:黃庭堅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描寫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畫。牧童騎著牛兒,從前村慢慢走過;吹著笛兒,笛聲在田間隨風飄悠。「騎牛」與「吹笛」,生動地描摹出牧童灑脫的形象、悠閒的心情:同時,詩人把牧童放在「村」與「岸」上,使畫面境界外闊,顯得「野」味濃鬱。「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即事論理,拉出逐利爭名、機關算盡的「長安名利客」與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