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詩 【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多少人間名利客,不如牛上小牧童——黃庭堅的隱逸安適
古詩中牧童的形象很多,最廣為人知的一首就是「牧童騎黃牛」一首,這一首詩流傳廣泛,為我們描寫了一個活潑可愛的牧童形象,牧童作為一個詩中出現頻繁的形象,在不同的人眼裡,在不同的心境下,在不同的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意義,有的活潑可愛,有的體現出鄉村生活的安閒自在,在黃庭堅的這首《牧童詩》中,牧童的形象又有了新的特徵,詩人將牧童和追逐名利的成人進行對比,指出這些追名逐利之人遠遠不如這一個小小的牧童活的安逸,體現出黃庭堅本人的思想傾向。這首詩雖然不如袁枚的那首《所見》流傳廣泛,但是也同樣因為其中體現出的隱逸自然的情感而受到大部分讀者的喜愛,尤其是詩歌的最後一句,振聾發聵,給處在名利場中的我們心頭猛然一擊,回味無窮。
相傳這一首詩是黃庭堅幼時所作,一天黃庭堅的父親在家中邀請好友來訪,一位好友聽聞黃庭堅少年有才,便讓他作詩,他看到外面的景物一時之間有感於心,於是他便寫下了這一首詩,事實是不是這樣我們現在已經不好考證了,但是這首詩中不慕名利、隱逸安適的心胸卻實在不像是一個孩童所能有的,在這首詩中詩人仿佛已經看透這些在長安追名逐利的名利客們,認為這些人他們用盡了心機經營自己的生活,還不如鄉村中一位牛背上的牧童,又或許只有在七歲孩童赤誠的眼中才能有這樣的認知,而處在長安的名利場中的追名逐利的人們是無法認識到這一點的,詩人正是用這樣一種孩童般的眼光來勸慰世人。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牧童的行為,詩人看到聽到牧童在村壠之上騎著牛吹著短笛,為我們展現出牧童的生活狀態。小牧童騎著牛遠遠的在山村前經過,他把自己的短笛橫放在嘴邊吹著小調,他吹出的笛聲我即使是隔著田隴也依然可以聽得見,這個笛子可能還是他用竹子自己做的,他吹出的小調或許還不能成一首曲子,然而他卻依然安之若素。這兩句詩中牧童慢慢地騎著牛去放養,經過了鄉村田地旁,他自顧自地吹著自己的小曲子,聲音清透響亮,這是怎樣一幅清新安閒的田園生活圖啊,牧童在這幅鄉村圖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詩人通過寫牧童騎牛吹笛的行為,為讀者塑造了一位安適恬淡,悠閒自如的牧童形象,通過這兩句的直接描寫,讀者仿佛就已經身處山村之中,耳中聽見了牧童吹出的笛聲,看見牧童懶懶地騎在黃牛身上慢慢地向前走,多麼美的意境!
詩歌的後兩句是詩人的感觸,他看到牧童騎著牛經過山村,聽到他吹出的悠揚的笛聲,感受到牧童安適悠閒的心情,觸發了詩人內心的感觸,他感嘆道身處在長安的無數的追名逐利的人們,總是在官場之中費心經營,一刻也沒有過這種悠閒的心情,所以你們這些在官場之上的名利客們啊,竟然還遠遠比不上這樣一位鄉村中的小小牧童,這是何等的諷刺。
如今看到這一句總讓我想到《紅樓夢》中的「機關算盡太聰明」一句,這一句詩諷刺了那些在長安之中那些用盡心機鑽營生活的名利客們,認為他們是自作聰明,自認為自己在名利之中有所收穫,並一心向上鑽營,但其實還不如鄉村的一位牧童活得灑脫自在,悠閒自然。詩人將長安的名利客和鄉村的小牧童做對比,諷刺前者讚美後者,從中體現出詩人自身的情感特徵,那就是不慕名利,悠閒安適的心態和不肯和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這首詩寫了悠閒安適的鄉村生活,在這首詩中詩人為我們描繪了好一幅美好的「牧歌式」的鄉村圖,但是讀者心中也明白,這樣的鄉村生活只是詩人理想化的,是詩人用他那浪漫的筆調所創作的理想世界,儘管如此,在這首詩中依然體現出詩人灑脫自然的傾向,以及他那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這一褒一貶之間,將名利客與小牧童的差別展示給讀者,而且將背景放在鄉村之中,放在田地隴畝之間,加上牧童的短笛嗚嗚,使得這首詩充滿野趣,清新自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