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討厭衍太太,周作人又在散文裡寫出衍太太的醜事

2020-12-04 夢裡蓬山路論說歷史

喜歡看魯迅先生散文的讀者一定熟悉衍太太!衍太太是一個非常狡猾又可惡的女人,她一面教唆少年魯迅去偷母親的錢和首飾,被少年魯迅拒絕後,她就散播謠言,說魯迅當小偷偷母親的錢和首飾。這實在是敗壞了魯迅的名譽,讓魯迅十分生氣。

衍太太還鼓勵年幼的小孩子們在冬天吃冰,另外,她還幹過種種壞事,不再一一列舉。

魯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先生也十分討厭衍太太,周作人先生晚年寫了一部散文集《知堂回想錄》,不但寫了周家的家事,還把魯迅散文中的很多人和事詳細說了出處。

衍太太不但挑撥魯迅和家裡的關係,也挑撥周作人和家裡的關係。她告訴周作人,你小時候很可憐,什麼好吃的都吃不上,就在我們家窗戶底下被保姆餵一碗鹹鴨蛋拌飯。

這話說得好像周作人的母親虐待童年周作人一樣。其實事實不是這樣的,童年的周作人腸胃有病,不能吃別的東西,只能吃鹹鴨蛋拌飯。

周作人寫《知堂回想錄》時,他已經是一個老年人,此時衍太太已經病故多年。所以周作人在散文裡大膽揭發了衍太太的醜事。

衍太太為什麼叫衍太太?她的丈夫並不姓衍。她的丈夫名叫周子傳,是周作人和魯迅的遠房堂叔祖父。衍太太在丈夫周子傳病故後,她就和丈夫的堂侄衍生同居,所以族人戲稱她為衍太太。

衍生按輩數應該叫衍太太堂嬸,雖然他們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關係太遠了。但是那時還是清朝末期,衍太太和衍生公開同居,卻不是夫妻關係。衍太太始終沒有嫁給衍生,她還是周子傳的太太,衍生的堂嬸。

我們經常在古代小說裡,看到不守婦道的女人被沉豬籠。而衍太太這種跟丈夫堂侄同居的事也應該叫私通,而且不是暗地私通,是公開同居。為什麼他們有被沉豬籠?難道清朝末期已經社會風氣開放?在清朝末期,寡婦就可以隨意和人同居嗎?

魯迅先生始終沒有說明衍太太的醜事,他還稱衍生和衍太太是一對夫妻。衍生和衍太太曾經一起看尺度很大的的圖畫,被少年魯迅看到,還故意戲弄魯迅,讓魯迅看。

但是魯迅在散文中犯了一個錯誤,就是他寫錯了衍生和衍太太的關係的關係,稱他們是夫妻,事實上,他們從來不是夫妻。也許魯迅先生顧及他們是親戚,不好意思寫出衍太太的醜事吧!

但是多年以後,周作人在散文《知堂回想錄》裡寫出了衍太太的醜事,但是此時衍太太已經作古多年,也無所謂了吧?

參考文獻:周作人《知堂回想錄》

魯迅《朝花夕拾》

相關焦點

  • 魯迅筆下的衍太太
    ——夜讀擷珍(58) 魯迅的《瑣記》裡,有一個人物叫衍太太,原先的魯迅研究,很少有人提及,更鮮有專門研究者。其實,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甚至堪稱現代文學形象裡的一個獨特標本。 在少年魯迅眼裡,衍太太是個和藹可親的人,她最大的特點是「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無論鬧出什麼亂子來,也決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大多都是頑皮淘氣的,而且,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同時,由於缺乏人生經驗,對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並沒有一個完全正確的認知,所以,試錯的機會就多。
  • 魯迅筆下的衍太太:沒有一個貶義詞,卻寫出了一個極其歹毒的女人
    魯迅一向對女性比較同情和尊重,所以對她們大抵也寫不出惡毒的話來,《朝花夕拾》裡有一章《瑣記》寫的衍太太,沒有一個貶義詞,卻讓人看了恨之入骨。魯迅小時候,有個叔祖母衍太太,住在鄰近,與他家時有走動。冬天的水缸清晨結了冰,迅哥兒跟夥伴們看見就去吃冰,被沈家四太太看見,就會大聲阻止,不要吃啊,會肚子疼。這喊聲被大人聽到,跑出來就是一頓罵,並且大半天不準玩。眾小孩一合計,罪魁禍首是沈四太太,於是就討厭起她來。
  • 魯迅筆下的衍太太:沒有一個貶義詞,卻讓人恨之入骨
    冬天的水缸清晨結了冰,迅哥兒跟夥伴們看見就去吃冰,被沈家四太太看見,就會大聲阻止,不要吃啊,會肚子疼。這喊聲被大人聽到,跑出來就是一頓罵,並且大半天不準玩。眾小孩一合計,罪魁禍首是沈四太太,於是就討厭起她來。而衍太太每次看見他們吃冰,就和藹地說,好,再吃一塊,我來看你們誰吃的多。
  • 魯迅筆下的衍太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魯迅筆下的衍太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開始給人感官上很善淑的人,接觸久了發現是一個很圓滑可惡的人。那麼在我們的身邊或生活的群體中有沒有衍太太呢?衍太太是魯迅家族裡的叔祖母,有一個兒子比魯迅大三四歲。衍太太對自己的兒子非常狠,如果她的兒子犯錯誤,就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但對別人家孩子特別好,誰家的孩子在外面玩犯了錯誤她覺不告訴各自的家長。這種假惺惺的好受到小孩子的喜愛,所以大家都願意到她家去玩。冬天,魯迅與小孩子們吃水缸裡的冰, 被沈四太太看到會大聲嚷嚷「莫吃呀,要肚子疼啊!」還心直口快的告訴各自的母親,他們會被挨罵,或受到懲罰。
  • 魯迅筆下衍太太,溫聲細語極盡鼓勵:最高級的惡,是捧殺
    魯迅在雜文裡曾說:「你要滅一個人,一是罵殺,一是捧殺。」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比起明目張胆的惡,極盡溫柔的鼓勵和吹捧,引導和縱容作惡更為可怕。《朝花夕拾》裡的《瑣記》寫了一位衍太太,她表面上溫聲細語、善良寬厚,從不得罪任何人,實際上卻在捧殺中引導孩子走上錯誤的道路。
  • 魯迅一生最痛恨的一個女人,你絕對想不到是誰,她對魯迅傷害最深
    但是除了這些帶給魯迅先生鬥士生涯中陽光和色彩的女人之外,還有一個人,她帶給魯迅先生的,是一生揮之不去的陰霾和心理負擔,那就是魯迅的叔嬸——衍太太。魯迅作品圖關於這個女人,魯迅先生並沒有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提及很多,但是研究過魯迅平生事跡和相關文獻的都知道,這個衍太太正是魯迅之所以離開家鄉,外出求學的重要原因。
  • 魯迅名存實亡的家:大先生與太太每天只有三句話
    (七月拜是紹興一個節日,有的人家在七月十四拜,有的人家在七月十五日,但魯迅先生從來不曾參加過。)無疑地,這位太太誤解他所以帶她出來是由於魯迅先生已經覺悟了從前對她的不好,現在要改變態度了。從這一點我們也可知道這位太太實在不夠機靈的。魯迅似乎常向孫伏園私下裡抱怨他的這位舊式太太。
  • 面對流言,青年魯迅也抵擋不住,只能出走
    這要從衍太太說起。這個人物出現在魯迅先生的散文《瑣記》一文中。衍太太衍太太在17歲的時候加入周家,她的丈夫是魯迅先生的叔祖周子傳。丈夫去世之後的衍太太竟然和小一輩的族人周衍住在了一起,所以魯迅先生才會稱呼她為衍太太。衍太太這個人對自己的兒子很嚴格,但是對別人家的孩子卻很好。無論是鬧出了什麼亂子來,也絕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因此孩子們都喜歡到她家或者在她家四周玩耍。雖然衍太太會在我們打旋子的時候說假話,但是孩子們總是喜歡到她那裡去。
  • 魯迅: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來
    《朝花夕拾》裡一篇回憶性散文。魯迅先生在這段沒有用太多語言,只是形容衍太太和藹地笑著說。魯迅父親病故後,家裡已經很窮了,連上學都成困難,只能選擇公費的洋學堂,那是沒有辦法的選擇。再去衍太太家找她閒談,衍太太便慫恿魯迅去拿他媽媽的錢,她還說道:「母親的錢,還不就是你的錢麼?」魯迅說母親也沒有錢,她卻說:「首飾也可變賣,大廚抽屜角角落落去尋找,總會找出一點珠子這類東西……。」懵懂的魯迅也聽出了些異樣來,便不到她那裡去了。
  • 《朝花夕拾》魯迅經典名著作品知識點匯總
    ⑻《瑣記》回憶了隔壁家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描寫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⑼《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及他決定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
  • 《阿長與〈山海經〉》:魯迅懷念保姆長媽媽的背後,我了解多少?
    長媽媽,一個陪伴守護著魯迅先生成長的保姆,連名字都是頂替「先前的先前」的女工的,可見作為底層勞動婦女的她,其社會地位之低下。但這個連叫「什麼姑娘」都不為人知的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心中卻佔有一席之地。就舉《朝花夕拾》這部散文集為例。
  • 魯迅先生弟弟周作人,還是周作人先生哥哥魯迅?中國人很在乎這個
    近日看一些介紹周作人藝術成就的文章,常常在其名字的前面加上「魯迅弟弟」的頭銜,好像非此便不足以說明其成就似的,這讓人頗感困惑。因為周作人在其哥哥崛起文壇之前早已名聲大噪。(魯迅的《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編入《吶喊》作為北大新潮社叢書出版,其主編正是其弟周作人。)
  • 魯迅先生的一生是怎樣的?
    讀先生的文章或詩歌,常常有一種每看每新的感覺,常有一種力量在腳下醞釀,常有一股正氣在心中升騰,常有一種信仰在腦海裡凝聚。有時讀罷先生的文章或詩歌,會沉默許久,思考許久,有時情不自禁,還會自言自語起來。魯迅的一生,有兩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一是兄弟失和,二是婚姻生活。魯迅有兩個弟弟,二弟周作人是著名的散文家,三弟周建人是著名的生物學家,可謂一門皆才傑。
  • 淺析《朝花夕拾》中的父親形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師生之情
    父親痛苦的喘息,吃力而痛苦的表情,在魯迅的心靈上,是不能真正的承受的,過去,魯迅很愛自己的父親,現在一如既往的同樣,在思想上真正的愛著自己的父親。「叫呀,你父親快要斷氣了。快叫呀!」衍太太說。「父親!父親!」我就叫起來。
  • 魯迅先生的親弟弟周作人寫文章辱罵魯迅始末
    那個時候由於魯迅經常公開與人論戰,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一些守舊的文人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攻擊魯迅,魯迅對此早已司空見慣,平時無論別人怎麼罵他,魯迅都會一笑置之。但是這一次魯迅卻難以抑制心中的氣憤,而且傷心不已。這篇文章諷刺魯迅納妾,說他高談闊論,什麼反對一夫多妻制,可是自己卻幹出納妾這等醜事。
  • 魯迅小說裡的鹹亨酒店在哪裡?周作人的散文裡有詳細說明
    讀過魯迅小說《孔乙己》的讀者都知道鹹亨酒店,鹹亨酒店並不是魯迅虛構出來的,它是有原型的。在魯迅家鄉紹興的德興酒店就是鹹亨酒店的原型。這是魯迅的二弟周作人在他的散文裡說的。周作人是這樣說的:「我小時候記得我家在德興酒店做帳,每逢忌日祭典,常看見有僕人拿了酒壺去取摻水的酒來,隨後到了年節再酌量付還。我記得有一回,大約是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我獨自一人走到德興酒店。在後面的雅座裡找著先君(周作人的父親周伯宜)正和一位遠房堂伯在喝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