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答案在這本書中

2020-12-15 莊曉魚123

人焦慮的時候,某種程度上說是對自己不滿,渴望改變,卻沒有付諸於行動。

這個世界叫囂改變世界的人很多,但默默去改變的人很少。走出一段人生,就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出發。

在《生而不凡》這本書裡,作者一直強調:在我們有限的時間,要分清普世規則中哪些是需要繼承的,哪些是需要突破和改變的。

所以,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別人的人生裡。只有不為教條所困,不陷入別人思考的結果之中。

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要讓別人意見的噪音壓過自己內心的聲音,更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勇氣去追尋自己內心和直覺。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的是什麼,其他的一切是次要的。

那麼我們如何避開普世規則裡的坑?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一直沉睡在自己的大腦世界裡時,自己便睜開了眼,成了大腦世界的主人。

想離開普世規則,就是要離開那個保護傘,自己的舒適區,走到另一面去看看。

似乎又一種聲音在說:讓我去過一種更熱血沸騰的生活吧,打破常規,質疑教條,讓生命成為一場華麗的冒險。

①打破常規,不走尋常路

卓越之人善於看清普世規則,哪些需要遵守,哪些忽略,心中自明。所以他們踏上少有人走過的路,打破常規,不走尋常路,來定義自己的生活。

正是因為這條路讓人望而卻步,也會讓人摔的很慘。可同時,每一次的摔倒,就像是一份禮物,裝著智慧和學習的機會。也就是說當你再次爬起,生命的質量飛速提高。

這一點像不像我們身邊看到的大神?不管經歷怎麼樣的挫折,你看到的他們永遠元氣滿滿,不管多大年紀永遠在嘗試新鮮事物,並將這些好的改變帶到我們身邊,也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

②跳出舒適區,走向新的領域

在這個過程中,當你質疑父母對你的期望時,你可能會惹怒他們;也有可能,你會決定離開現任男朋友或女朋友;也許此刻,你在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等。

跳出舒適區難嗎?說真的,你做了,不難,你不做,真的挺難。美國足球運動員克魯斯曾說:「我時常會跳出自己的舒適圈。」

挑戰全新的自己,這感覺太棒了。尤其當你獲得新的體驗,你也會成長。

想起馬雲老師,曾經的馬老師只是一個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如果按著世人的眼光來看,給到他的選擇非常有限。

他偏不按普世規則走,每個月賺規定工資的工作,不幹!那幹什麼?選定自己心中的目標不鬆手,管別人如何評價,阻力多大,先幹個三五年再說,一個項目投資十年再說。

曾經在投資人眼裡不起眼的他,已經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你看,當你的視角變了,世界也隨之變化。

所以,很多時候,如果你沒辦法贏,那麼就改變規則。如果你沒辦法改變規則,那麼就忽略它。然後,你就走啊走,就創造出了新的規則。

③只有你的意識水平越高,覺醒才會越多

你的意識水平層次越高,你便成長和蛻變得越多。你成長得越多,你的人生則變得愈加卓越。

我們的成長環境決定我們的意識會有積極和消極,而處於消極之中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消極。而當我們信念是什麼,選擇相信的時候,它就會成真。

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信念塑造了我們的世界。

覺醒從何而來,是從意識開始。只有你不斷的用新的意識置換出舊的信念,慢慢更新迭代,那些好的意識才會為你服務。

一個覺醒的人事什麼樣子?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作者提出《甄嬛傳》裡的沈眉莊是覺醒最徹底的人。看後文章分析,很認可。

比如說在家中,眉莊接受的教育就在告訴她,一個女人最好的歸宿就是成為後宮的女子。而眉莊也是按這樣的禮教一步步向前走的,相比甄嬛的嫁給這世間最好的男兒,眉莊一開始的心思就是走入後宮。

可是在結局,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眉莊,甚至說是一個叛逆的人。她從哪獲得的勇氣?她會為什麼轉變的這樣徹底?一個人扭轉自己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到底有多難?

其實我們看看眉莊就知道了,她早就看穿了後宮的殘酷,看到皇帝的無情,看透人生。所以她明明可以活成這個後宮裡的贏家,卻不屑於此,因為她明白人總要為自己活一次,哪怕最後是消亡,她也是不在乎的。

沈眉莊在宮裡的一生,無非經歷了這幾個階段變化:意識改變,信念改變,人生被重塑,命運也就此改變。

這也說明:所有的成長要麼來自你的現實認知的改變,要麼來自於你的行為方式的升級,這個世界大概如此!

結語

現實認知深藏於心,通常難以察覺,直到某些人或事物的發生和幹預。

避開普世規則的坑,不斷學習,不給人生設限,不斷更新自己的意識,奇蹟誰知道會在哪一刻來臨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麼一句話:「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這句話引得無數人深思,也引得無數人為自己的悽涼而感慨萬千。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為什麼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蘇軾這篇文章說透了
    文/夢瞻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電影《後會無期》中的一句經典臺詞。道盡了當下年輕人的掙扎和無奈。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這一生。所以我們常常從網絡上、書本中,或者前輩口中求取一些道理。不說從此走上人生的捷徑,至少能讓我們走起來沒有那麼辛苦。
  • 《奇葩大會》:別再說你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了!
    在最近一期的《奇葩大會》上,樊登在和高曉松爭論讀書是否真的有那麼多現實意義時,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說,人家韓寒都說了,我懂得了世間所有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可為什麼有些人聽了,就過好了這一生了呢?核心的問題是,有沒有做!」
  • 你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相信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只是很多人都只是當個道理聽聽,聽聽就過了,沒有讓那些雞湯真正走進你的心裡,也沒有好好去揣摩這話到底是啥意思,到底想告訴你什麼。 你聽了很多道理,但你真正做了多少呢? 光聽是沒用的,你要去做呀,做才能發揮雞湯的力量。
  •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這個問題很常見,也很經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道理」和「過好」之間到底需要什麼紐帶呢?如果「知道道理」不能直接推出「過好這一生」,那中間肯定還有一個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究竟是什麼呢?「道理」指代理論,「過好」指代實踐。用通俗的話來說,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但理論為什麼指導不了實踐呢?從邏輯上來說,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們沒有真正地理解理論,二是雖然我們知道「道理」,卻沒有真正地去執行這些道理。
  • 《認知覺醒》:為什麼道理懂得那麼多,你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白居易一聽,不以為意地說這不就是寺院門口的八個字嗎?連小孩子都懂的道理。高僧聽到白居易這樣說直搖頭,「三歲小孩都懂得,八旬老翁行不得。三歲的小孩子是懂這個道理,可是八十歲還做不到,這是知易行難啊。」聽完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有感觸,有些人生道理我們都懂,可是卻仍過不好這一生。
  • 聽過很多道理,卻過廢了這一生
    而這句話的總體意思是說,季文子總是深思熟慮,行動前必思考多次,而孔子卻說,想兩次,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好了。如果你曾讀過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話,你可能會對這句話的後半句體會更深。「三思而後行」的人好像普遍患有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裡寫下的那種選擇恐懼症。
  • 懂了那麼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麼,我們有沒有思考其中的道理呢?如此多的金科玉律,怎麼放在自己身上就不成立了呢?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你真的懂了嗎我們所謂的道理,更多的是表示的某種規律。在面對道理時,我們可能根本就沒有真正懂得道理的內涵,我們只是以為自己「懂」了。就如同老子說的:普通人聽到道理、規律,因為無法分辨其正確與否,而嗤笑以對。很多道理或者規律,都是個人對過去經歷的總結,其特點是簡化的和高度提煉的內容,在這樣一個「提純」的加工過程中,勢必會造成大量信息的丟失。
  •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人生逆襲,這本書告訴你生活真相
    當然還有富人和窮人......的確,這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回答得到的答案並不相同,我們今天就來說說什麼是富人,什麼是窮人。所謂的富人其實是一種人生狀態,叫做飛黃騰達,而窮人的人生狀態叫「賴在地上」。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也有的人介於富人和窮人之間,那麼有沒有第三種人生狀態呢?其實是有的,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書就告訴我們,第三種叫做:兩腳不離大地,拼命向上生長。
  • 很多道理都懂,為什麼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人會說,你說的道理都懂,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道理。無論是小孩子,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無數次聽說,都無數次地琢磨,都無數次的感嘆。然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按自己所說的道理都懂,依然會過不好這一生嗎?
  • 《富蘭克林自傳》:為什麼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富蘭克林自傳》這本書是富蘭克林寫給他兒子的,也適合我們年輕人一看。從這本自傳,可以看到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我們後輩,也可以從中借鑑和仿效。01 熱愛讀書富蘭克林曾說過:讀書是我唯一的娛樂!由此看到,書籍在富蘭克林一生中的重要地位。
  • 斷舍離: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懂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此生?
    有些人給自己制定了一年讀多少本書的計劃,瘋狂的去讀每一本書。可是,如同網上最有名的那句話,我們讀了那麼多的書,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其實,人生的智慧從來不是多讀幾本書就能得到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進步,我們的書籍越來越多,存量也愈加浩瀚。我們要從如此龐大的知識體系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就會越來越難。我們也很容易在知識海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 我沒有聽過很多道理,但我依然能過好這一生
    如果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著的話,那麼這麼多年來,我的執著就是關於文字。有一種驚喜,是看到文藝而有韻味的句子忍不住想要全部揉進靈魂裡,方便在日後觸景生情時信手拈來,讓這種美經過反芻之後越發靈動,深深嵌入骨髓裡。
  • 你過不好這一生,主要原因有這三個
    網上流傳這樣一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最早可能出現在韓寒《後會無期》電影海報的標語,因其充滿韓寒式的哲理與人生觀,引起讀者共鳴。當然,前人也許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但這無關緊要,關鍵這句話確實說出了部分的現實卻是不假。
  • 賀鑄:道理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錦繡的華年啊,究竟是如何度過去的呢?或許是那月下橋邊,也或許是窗門緊鎖的朱門大戶的花園裡,大概只有春風才知道她的歸處吧。天邊冉冉升起的雲彩舒捲自如,黃昏的太陽也落在了長滿香草的沼澤地上,眼看著日暮將近,我揮起彩筆肆意寫下令人斷腸的詩句。若問我的愁情究竟有幾許。我會說,就像那一望無垠的菸草,滿城翻飛的柳絮,還有梅子黃時的綿綿細雨。
  • 學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快來學習孔子的7個處世智慧
    人生在世,有很多煩惱和迷茫,尤其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販賣焦慮,那個人手機裡沒買過幾門課程,沒囤個十幾G 的資料?為什麼學了那麼多課,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碰到的大多數人生困惑,古代先賢也遇到過。他們也曾經問過自己的老師。一般的老師教會你課本知識,好的老師引導思考,形成正確的三觀。
  • 學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快來學習孔子的7個處世智慧
    人生在世,有很多煩惱和迷茫,尤其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販賣焦慮,那個人手機裡沒買過幾門課程,沒囤個十幾G 的資料?為什麼學了那麼多課,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我們碰到的大多數人生困惑,古代先賢也遇到過。他們也曾經問過自己的老師。一般的老師教會你課本知識,好的老師引導思考,形成正確的三觀。
  •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就好比說:我們讀了很多書,掌握了很多知識,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所以,在讀書之前,在想靠讀書獲得知識之前,我們是否應該先弄明白:知識是什麼?(1)知識是什麼?要獲得書本中的知識,'閱讀』無疑是最好的最廉價快捷的方式。'閱讀』可以讓你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經歷一千種人生。當我們從'閱讀』中獲得大量理論知識後,這些知識並沒有完全被我們掌握。它們就像貨架上的貨物一樣,還只是擺設。它們只有放在生活中,被我們使用,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它們才真正被我們掌握。
  • 懂得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怎麼辦?
    所以網上有人說,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該怎麼辦呢?從小到大,我們上學讀書,更多的時候是被動地獲取知識,而不是主動地獲得知識。我們學到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現成的,安排好的,只要跟著好好學就成了,很少去思考這個東西到底應該如何來學,關鍵點在哪裡,如果我學了這個是不是應該放棄那個的學習等問題。
  • 為什麼聽了那麼多大道理,還是經營不好事業、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有的人讀了很多書但還是懵懂無知,有的人學了很多知識仍然一籌莫展,為什麼聽了那麼多大道理,還是經營不好事業、過不好這一生?對這些疑問,鬼谷子都有答案。原文:「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你不知道自己這輩子要去哪裡,再多的技術和才華也會付之東流。南轅北轍的故事必將一次又一次重演。事實上,從小處看歷史好像沒用,但從大處看,歷史的用處卻能改變事業命運。正因為此,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為什麼明智?因為他讓你知道現在和未來,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你看得清楚自己在歷史時空的位置,活得明明白白,下一步如何走才能確保正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