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填海,並非自不量力的抗爭悲劇

2020-12-16 人民網貴州頻道

精衛之父

為何是東夷首領蚩尤

學者們多以為精衛填海神話中的「炎帝」,就是與黃帝並稱的炎帝。從精衛的活動範圍看,從發鳩山到東海,這一片土地在上古時期屬於東夷部族群的領地,其首領蚩尤亦號炎帝,而鳥正是東夷族群的圖騰。因此,精衛之父「炎帝」,實為東夷族群首領蚩尤。蚩尤又具有日神的身份。東夷族群是鳥圖騰族,所以崇祀的太陽裡有「神鳥」,亦即三足鳥、陽鳥或玄鳥。

農耕生產,特別是稻作生產,最早需要依靠鳥帶來稻種;人們栽培水稻,又是受到鳥的習性啟發,並得到「有鳥來,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穢」的幫助。為此,人們十分感謝鳥,萌生了一種鳥化的情感。水稻的生長,需要土地的肥力、充足的水源,還需要充足的陽光,同時又引起人們對太陽的重視和崇敬。二者混合在一起,就萌生了太陽鳥的信仰。這些原始信仰構成精衛填海神話的思維基礎。

精衛化身為鳥,是人死後以圖騰形象顯現的一種變形體現。同時,神話中令人哀婉動容的是精衛鳥自喚其名的叫聲。這個情節當源於古老的招魂儀式。在原始信仰中,人的生命由魄和魂兩部分所組成。人的死亡是因為「魂魄離散」,魂和魄分離後,便到處遊竄。如果能將魂靈招引回來,死者就可復生。《禮記》曰:「骨肉歸復於土,若魂氣則無之也。」《禮運》云: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意思是說,長聲呼喚逝者的名字,祈求魂兮歸來。據史料所載,招魂的程序包括:其一,手持死者衣物登上房頂;其二,面向北方,每長聲呼喚一陣後,即高喊死者名字,最後附上一聲「復」,如此連喊三次。

在東夷族群特有的信仰中,鳥對死者魂靈有引導作用。《楚辭》中有「魂兮歸來,鳳皇翔只」的詩句。《三國志》記載了弁辰人「以大鳥羽送死,其意欲使死者飛揚」的喪葬習俗。

鳥在神話觀念中還是溝通人神的使者。甲骨文中有「帝使鳳」的刻辭。由於鳥為帝使,所以它也就成為人類魂靈升天必不可少的助手、伴侶和嚮導。這在《離騷》中有具體描述。這種觀念也為考古發掘所證實。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初墓出土的帛畫,其最上一層畫的是天國。天國頂部正中為人首蛇身像,可能是伏羲,其周圍有多隻鸞鳥。

神話裡,精衛鳥棲息在發鳩山的柘木之上。《說文》云:「柘,桑也。」桑字在上古具有生命和死亡的雙重屬性。除了諧音產生相同含義之外,恐怕也與人馬化蠶和帝女化桑的神話有關。

桑樹也就是神話中的扶桑,是宇宙樹的象徵。《太平御覽》說:「天下之高者,扶桑無枝木焉,上至天,盤蜿而下屈,通三泉。」意思是說,扶桑樹上能通天,下能達黃泉,是溝通天堂、人間和冥界的橋梁,深刻地表達了原始先人的宇宙觀。

《述異記》還記載了精衛填海的異文:「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其名自呼,每銜西山木石填東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如海燕。」這個神話讓精衛的血脈得以代代相傳,表達了民族生生不息的追求和信仰,有著深刻的祖先崇拜印痕。

農業社會和家庭制度,是中華文化的兩大基石。離開了這兩大基石,便不能真正地認識中華文化。由這兩大基石派生出來的祭天神和祭祖神之禮,成為中國古代重大的禮儀。由於太陽關係到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成長,因而祭天(祭日)是傳統中國社會祭祀的頭等大事。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成為古往今來普遍的民俗心理。祭祖即是後人與祖先的溝通,也是祖先之靈通達上天的一種途徑,為的是實現天、地、人的和諧發展。

雖死猶鬥

為何歷來為人所激賞

精衛填海神話中,最令人稱道的還是精衛在災變中表現出來的鍥而不捨、頑強執著的抗爭精神。

《述異記》對精衛填海神話的意義,作出過世俗的引申:「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於此川,誓不飲其水。一名誓鳥,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精衛鳥發誓非但不喝東海水,而且還用小嘴銜著石子和樹枝,要把東海填平。人們為小鳥的勇敢和決心而感動,因此稱它為「志鳥」「誓鳥」或「冤禽」,民間也有稱呼「帝女雀」的。直到今天,在東海邊還可以找到「精衛誓海處」。人們用這種方式來寄託對精衛的緬懷之情、讚頌之意。

這一抗爭精神與刑天舞幹戚的精神一脈相承。蚩尤和黃帝交戰兵敗,他的部下刑天一怒之下拿著利斧找黃帝報仇,被黃帝斬去頭顱。可是,沒頭的刑天重新站了起來,把乳頭當眼睛,把肚臍當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繼續戰鬥。

表面上看,精衛和刑天一樣,面對災難時,以自身的毀滅而告終;變形之後,又開始無休止的抗爭。這在常人看來未免可悲可笑,因為以一己之弱小,面對敵方之強大,是自不量力,是無謂的犧牲,為聰明世故之人所不取。但是,這些神話給人撼人心魄的力量,原因何在?

朱光潛曾說:「如果苦難落在一個生性懦弱的人的頭上,他逆來順受地接受了苦難,那不是真正的悲劇。只有當他表現出堅毅和鬥爭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悲劇。」精衛的悲劇精神,正是在這種雖死猶鬥的反抗中突顯了出來。

這種悲劇精神與西方的悲劇精神迥然而異。在古希臘悲劇中,人的對立面主要是命運或超自然力,人間的悲劇歸結為命運的威力和神的旨意。例如,俄狄浦斯王無論怎樣努力,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又如,普羅米修斯雖從天上盜得火種,但因觸怒宙斯,被鎖在山崖,每日遭神鷹啄食肝臟,痛不欲生。宙斯為報復他,還把潘多拉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當潘多拉打開宙斯送的盒子後,裡面裝的疾病、瘋狂、罪惡、嫉妒等禍害一齊飛出,人間因此充滿各種災難。

當悲劇降臨時,西方人往往求助於神靈的幫助。這種僥倖心理決定了失敗的必然性,也造成了西方悲劇的殘酷性。反觀中華神話,卻有一種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剛健精神充盈其間。精衛填海、刑天斷首、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無不昭示中華民族為族群發展和集體利益奮力拼搏、頑強不屈的鬥志,展示出傳統美德的偉大力量。

正因如此,精衛填海的神話歷來為人們所激賞。陶淵明盛讚:「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韓愈坦言:「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顧炎武詩云:「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德國神話學家卡西爾指出,一個民族的神話不是由它的歷史決定的,相反,它的歷史是由它的神話決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神話遺產及其傳承,必將為書寫中國夢的歷史新篇章,提供積極的文化心理動能。(蔣明智)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陳璇(實習)、陳康清)

相關焦點

  • 精衛填海神話解析
    「精衛填海」神話源遠流長,對其內涵的解讀眾說紛紜。 對於「精衛填海」神話的解析,如袁珂認為精衛填海「表現了遭受自然災害的原始人類徵服自然的渴望」。此類解釋與長期影響中國的神話研究的馬克思對於神話的解釋有關。
  • 細數精衛填海中被忽視的三大細節,原來神農蚩尤之戰還有這等隱秘
    比如精衛填海的故事,難道僅僅只是論述了精衛鳥日復一如地從西山銜草石以填東海的事件麼?卻也不然。/西山和東海在哪?《山海經》中記載精衛填海的故事是這樣的。「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於東海。
  • 漫遊《山海經》(2)精衛填海
    對,就是我們熟悉的成語精衛填海裡面的精衛鳥。這個故事出現在《山經》北次三山,原文是這樣寫的: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詨。是炎帝少女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再往北行200裡,有一座發鳩山。山上長著大量的柘木。
  • 「樂感文化」與中國悲劇精神的缺失
    像《俄狄普斯王》寫的是一個自身並沒有過失,一直與命運抗爭最後仍然無法擺脫命運的無常;《被縛的普洛米休斯》則反覆追問為什么正義難以實現……這種來自人類終極問題的追問與審查,這種關於自我判斷,自我預見的靈魂追問,正是西方悲劇精神所在。
  • 悲劇為何成為我國古代神話的底色?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情感,還帶有濃濃的悲劇色彩。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古代神話故事,都繞不過悲劇的底色。有人說,夸父逐日自不量力,但是在夸父悲劇性故事的背後,是當時人類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反映了人類超越自身、追求自我價值的特點。
  • 精衛填海築造了整個山東省?填海者不是精衛是我們的「母親」
    這便是人們熟知的《精衛填海》的故事。不過隨著地質學,特別是歷史地質學的發展,人們依稀發現,《精衛填海》並非子虛烏有,只不過填海的不是精衛,而是黃河!與其他民族的母親河如尼羅河、恆河、幼發拉底河……不同,華夏民族的母親河脾氣相對暴躁,歷史上給中華兒女帶來了無數的災難。
  • 「自不量力」英文怎麼說?
    「自不量力」英文怎麼說?「自不量力」,亦作「不自量力」, 意思是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的估計自己的力量。語出《戰國策·齊策三》。出處: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自不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實力而輕舉妄動。The story happen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t that time, Zheng Guo and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lived in good neighbors.
  • 《山海經》記載神話精衛填海:炎帝小女兒死後化為鳥,填平東海
    《山海經》記載神話精衛填海:炎帝小女兒死後化為鳥,填平東海《山海經·北山經》記載了一種悲壯而引人注目的鳥精靈: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 《山海經》——精衛填海
    晉代詩人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之填滄海」,熱烈讚揚精衛小鳥敢於向大海抗爭的悲壯戰鬥精神。後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的艱巨卓越的事業。以上圖文均為作者整理加工,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一起讀故事,學歷史,品人生,明道理.謝謝大家閱讀評論收藏加關注.
  • 《精衛填海》:精衛填東海是為了報私仇,該移出課本嗎?
    精衛填海書面上的解釋,是指立志必報深仇大恨。她為什麼填補大海?報復嗎?那就算填平了大海,她也回不來了。希望別的人不再重蹈她的悲劇嗎?為一隻鳥而填海有必要麼?愚公移山感動了天帝,命神人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然而四海相連能填滿嗎?一系列的疑問叢生。
  • 閱讀與鑑賞 1《山海經·北山經》:精衛填海
    但她並沒有向命運低頭,仍然頑強地抗爭。遼闊無際的大海和力量微弱的精衛間形成巨大的反差。精衛對大海的抗爭顯然是徒勞的,但精衛敢於以弱抗強,人們才如此敬佩和讚美她。形體的龐大並不是強者的證明,意志的堅強才是強者的本質。精衛填海的頑強意志會作為中華民族的自強精神而流傳千古。文章內容主要參考《山海經》及《鑑賞辭典》。謝謝閱讀,下周再見。
  • 成語"自不量力"用英語怎麼說?
    「自不量力」,例句:我本應該小心,但是我自不量力。下來的時候我幾乎立即失去控制,結果撞到一棵樹上受傷了。Instead of being cautious, I bit off more than I could chew.
  • 一個古老的神話——精衛填海
    總體而言,上古神話的悲劇意蘊著重彰顯的是一種倫理道德品質,不是顧影自憐,不是自怨自艾,而是一種敢於反抗、敢於鬥爭、敢於犧牲的精神。精衛填海神話中表現出了人類最本質最永恆的東西:對生存的恐慌,以及在這之上表現出來的人類永恆的獨有的精神氣質。精衛填海也是一種以死而復生為主題的先民對生死的一種理解。炎帝的女兒女娃在溺水後,靈魂附於鳥類,以精衛鳥的狀態復生了。
  • 精靈可愛的女娃(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她這種身微志堅、矢志不移的精神,一直為後人所景仰,不少文人還創作了詩文來讚頌它,其中以晉代詩人陶淵明的「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最為著名。 暗夜來臨,伸手不見五指,繁星悲哀地闔上眼睛,不忍心看到這一幕悲劇。巨浪將小船碾得粉碎,女娃被捲入了深深的漩渦,她拼命的求救聲湮沒在震耳欲聾的濤聲裡。 女娃苦苦掙扎著,一個聲音在心中高喊:「我要回家!」奄奄一息之際,她似乎看到炎帝就在眼前,於是,她用盡最後一絲力氣高喊,希望父親救她回去。 可是,一切都是幻覺。洶湧的大海吞噬了女娃。她再也看不到深愛的慈父了!
  • 《精衛填海》與《愚公移山》
    《精衛填海》與《愚公移山》——聽周曉霞《精衛填海》有感《精衛填海》是小學四年級的小文言文,只有兩句話。
  • 俄狄浦斯王:一個最悲劇的男人,一顆永遠抗爭的心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與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和歐裡庇得斯的《美狄亞》並稱古希臘"三大悲劇"。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作為劇中的代表人物,是被神詛咒的人,雖然極力想擺脫命運的束縛,卻最終落入命運的泥潭。他越是努力掙脫,越向命運的終點靠近。
  • 一些你不知道的,「精衛填海」背後的寓意
    精衛填海的故事最早記於《山海經》中:「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 非人哉:神話傳說「精衛填海」,沒想到後續是這樣的
    今天要說的是《山海經北山經》中的上古神話傳說「精衛填海」,講述了炎帝神農之女——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精衛鳥,日夜銜石填海的故事。隱約還記得「精衛填海」在小時候的課本中有讀到過,因為其中刻畫了英勇頑強的精衛形象,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探索自然、徵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強烈願望和不畏艱苦的奮鬥精神,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學習,嚮往的。
  •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除了精衛填海,你還知道幾個?
    在上古神話故事中,有著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叫做精衛填海:炎帝有一個乖巧美麗的女兒叫做女娃,被炎帝視為掌上明珠,女娃一直想讓父親帶自己去東海玩耍,因為東海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極其美麗。精衛宏偉的志向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尊敬,晉代的詩人陶淵明曾在詩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讚揚精衛鳥敢於向大海抗爭的精神,。人們同情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帝女雀」、「誓鳥」,並在東海邊立了一個古蹟,叫做「精衛誓水處」。《山海經》一書中也曾記載了這段故事:炎帝子女,化為精衛。沉形東海,靈爽西邁。
  • 部編小學語文課文《精衛填海》朗讀+知識導學+教案
    13.精衛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於東海。譯文: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遊玩。同步習題 閱讀古文回答問題精衛填海發鳩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鳥焉,其狀如烏,③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遊於⑥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⑦於東海。漳水出漹,東流注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