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感人的同時也有現實的冷漠。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體會不到這種真實。由張藝謀早期執導的《一個都不能少》,以鄉村樸實、淳樸的畫風,繪製了一幅幅真實感人的畫卷。
故事講述的是一名十三歲的少女(魏敏芝)到一個貧窮的小學代課,年齡小、沒經驗、還時常被學生欺負,因為一句承諾「一個都不能少」而展開的。
真實的偏遠農村現狀
水泉小學一個偏遠鄉村的學校,全校二十八位學生一位老師。高老師因母親病倒請假,經村長介紹,只上過小學的魏敏芝來當一個月的代課老師,一個月五十元。起初高老師不想要,無奈除了魏敏芝無人願意來,高老師只好答應。高老師交代好一切,叮囑魏敏芝「等我回來的時候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如果不出意外並再獎勵十元。
十三歲的花季少女,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哪能教學生,每天就點名、在黑板上抄課文。調皮的學生在教室亂鬨鬨的,魏敏芝也管不住。
一天村長帶著縣裡的老師來招生,明行光因為跑得快而被選中。魏敏芝就是不讓帶走,並頂撞村長,出發之際甚至把明行光藏了起來,最後村長通過利誘調皮的張慧科才找到。看到這裡,以為魏敏芝還只是為了獎金才這樣的。
隔天,點名發現張慧科不在,魏敏芝立馬前往張慧科家中了解情況,得知張慧科是因父親早亡、母親病重、家裡還欠幾千塊外債,而去城裡打工了。魏敏芝想著一個都不能少,找到村長,想讓村長幫忙找回張慧科。現實的無奈,村長也幫不上忙,並勸說「他家就這個情況,你去找了也不會回來。」
在張慧科母親那裡拿到地址後,無助的魏敏芝只能自己去找,可是連車費都沒有,她便向學生借錢,可這點錢還不夠去的車費,有學生建議去搬磚賺錢,她又率全班學生去搬磚賺了十五元,算好的來回車費是九元,便花了六元買了兩瓶可樂,就當是犒勞辛苦了的學生。
現實的冷漠
到了車站才知道一張車票要四五十元,無奈的魏敏芝只得在學生的掩護下逃票上車。發車不久卻被驗票員趕下車來,魏敏芝只能步行前往。
狹窄崎嶇的山路,許久才有車經過。十三歲的魏敏芝學著大人的模樣,每當有車經過時都會上前招手,示意帶自己一程,過往的車輛卻好像沒看見,冷漠得連停都不停。直到天快黑了,好心的拖拉機司機路過,魏敏芝才得以到達市裡。
從沒出過遠門的魏敏芝人生地不熟地,逢人便拿著紙條上的地址問:「知道這個地方在哪裡嗎?」有人不願理睬、有人冷眼旁觀,幾經周折後終於找到張慧科打工的地方。見到帶張慧科來城裡打工的孫志美,才被告知張慧科來的時候在火車站走丟了。著急的魏敏芝就要強拉孫志美去火車站尋找,現實的孫志美才不樂意呢!最後答應給一天兩塊五的工資才勉強去的。
偌大的火車站,過往的人流,走丟兩天的張慧科怎麼還能找得到。正在焦急地四處尋找中聽到了火車站的尋人廣播,魏敏芝便找到廣播站,寫好張慧科的相關信息,請求廣播員幫助廣播尋找,等到了廣播員都下班了還沒找到人。而此時的張慧科就在火車站附近飯店洗碗為生。失落的魏敏芝只能繼續在茫茫的人海裡繼續尋覓,飢餓的走過路邊攤,因為錢不夠也只能駐足看看。期間無意中看到電線桿上貼的尋人啟事,於是把身上僅有的一點錢買了毛筆、墨汁和白紙,蹲在火車站的候車室通宵寫尋人啟事,墨汁寫完了就往裡面加水,餓了就喝自來水。
躺在旁邊睡醒起來的大叔,走過來不經意看了一眼說道「這種尋人啟事地址不詳細、電話也沒有、字跡又不清晰是沒有用的。並建議她去登電視廣告。」為了找到張慧科,魏敏芝也是想盡了辦法。身無分文的她毅然一路問到了電視臺,可電視臺門都進不去,門衛表示要有相關證件才能進,而且廣告部收費很貴,除非找臺長,可魏敏芝出身上除了一打尋人啟事什麼也沒有,不管魏敏芝怎麼糾纏,門衛和保安就是不讓進。
無奈的魏敏芝只能在門口守著,凡是裡面出來的人便問「你是不是臺長?」一整天的守候卻不見人影,夜晚,饑寒交迫的魏敏芝看著路邊攤別人剩下的飯菜快速地吃了起來。困了就睡在大街上。瘦小的身軀,凌亂的頭髮,清晨的寂靜,透出一股心酸與悲涼。
稚嫩卻感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天台長得知消息後,嚴肅批評了門衛後,並找來廣告部的人了解詳情立馬電視直播尋找張慧科。當主持人問及魏敏芝說「你為什麼一定要找回張慧科呢?」她卻做不出聲來,最後主持人說道「我想請你對觀眾朋友講幾句心裡話好嗎?也許張慧科正在某個角落看著你。」鏡頭下的魏敏芝擦著臉頰的淚水哭著道「張慧科,你跑到哪裡去了?我都找了你三天了,你都快把我急死了,你怎麼還不回來啊。」
起初以為魏敏芝是為了錢才阻撓明行光去縣裡,為錢才要去找回張慧科的。然而細細品來,為找張慧科,她向學生借錢、帶領全班學生去磚廠搬磚、逃票被趕下車後步行上市裡、露宿街頭、飢不擇食等等。一個十三歲的鄉下丫頭,為找一個調皮的學生,種種不應該這個年紀經歷和面對的社會現實與人情冷暖。一句「你都快把我急死了」表達了這個不諳世事的,對學生充滿著責任與愛的「代課」老師的感情。
當張慧科看著電視裡的魏敏芝時,之前不願叫老師的他卻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通過幾天的苦苦尋覓,幸的電視臺臺長的幫助,終於找回了在外流落的張慧科。在回家的路上當記者問到張慧科「你覺得魏老師好不好?以後想怎麼報答她呢?」他回答道「我一定好好讀書,將來給魏老師買花」。魏敏芝的這趟尋人之旅,不僅找回了學生,同時也感動著社會各界人士。不僅解決了張慧科因家庭條件而輟學的問題,還改善了水泉小學的教學環境。十三歲稚嫩的身軀卻支起了整個水泉鄉的希望。
影片最後在教室學生圍著魏敏芝,看著捐贈來的五顏六色的粉筆,興奮地都想在黑板上寫兩個字,之前從不叫老師的張慧科在黑板上寫上了「魏老師」三個字而結束。
一個都不能少,這是魏敏芝對高老師的承諾,同時也是這個十三歲的老師對學生的關愛。稚嫩的身軀卻帶來了整個鄉村的希望。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卻像是二十八個孩子的母親。一位只有小學文化的「代課」老師,卻感動著屏幕下的每一位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