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是中國古老的一種部落圖騰,後演化為一種神鳥,是百鳥之王。
以「鳳凰」命名的中國地名不少,但現在一提到「鳳凰縣」、「鳳凰城」基本都是指湖南西部與貴州搭界的「鳳凰古城」,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據此,粗淺地推測一下,鳳凰應該是古代苗族人的圖騰之一。
在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除了漢族,最古老的民族恐怕要數苗族了。苗族的祖先是華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蚩尤。在遠古三國大戰中,首先,最老牌的部落聯盟炎帝部落被新生而強大的蚩尤部落聯盟擊敗;然後,炎帝部落轉而聯合黃帝部落,共同擊敗蚩尤部落;最後,炎黃爭霸,黃帝勝出。蚩尤雖然戰敗,但得到了對手的尊重,被黃帝追認為「戰神」。
被擊敗的蚩尤部落逐步退出中原,向西南方向遷徙,一路在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廣西、雲南等地均有定居。今天,苗族全國總人口近千萬,是除了漢族之外的第五大人口的少數民族。其中貴州、湖南、雲南是主要聚居區。
苗族人居住的鳳凰縣,是一個古老原始的地域。經濟結構薄弱,社會進程發展緩慢,應該是到元朝時才開始建立用土牆圍起的小鎮,明嘉靖35年(1556年)築砌磚城牆,清康熙54年(1715年)磚牆改為石牆,到這個時候可能才勉強可以稱為一個小城市。
由於地處偏僻,沒有經歷大的戰火,保存相對完整;又由於現代化城市改造緩慢,古城風貌得以保存。所以,雖然城市歷史不長,但在今天卻以「鳳凰古城」的標籤展現。
既為傳承文化,也為發展旅遊事業,從1982年開始,國務院開始分批陸續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目前已經公布了135座城市。2001年,鳳凰古城被增補進這個大名單。
在眾多的歷史名城中,相較於那些古老而厚重的城市,如西安、洛陽、北京、南京等,鳳凰古城是年輕單純的,是小而美的小城古鎮。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不以文化考察和感知歷史為目的的旅遊,鳳凰古城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目的地。也正因此,來鳳凰古城旅遊的以年輕人居多。年輕人思想單純,活潑愛動,來到同樣年輕的鳳凰古城,同樣輕盈美麗的人和城,很容易融合在一起,產生一種美妙的人城共鳴。
古城最美的風景要算是穿城而過的沱江兩岸:清澈碧綠的沱江水,緩緩地流淌著,江面上薄霧氤氳,兩岸參差的吊腳樓沐浴在霧靄中,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
畫中,不時有小船划過,船上美麗的苗族姑娘唱著當地的民歌,清翠悅耳,仿佛林間的黃鸝。
坐在小船上,猶如人在畫中,讓河水蕩滌身心的煙塵、人情的世故,心會漸漸變得空靈起來。
吊腳樓,是苗族、土家族人的標誌性建築。因為地處南方雨林、潮溼地帶,聰明的苗家人就建造了懸空的建築來安家居住,這樣既通風乾燥,又防止蛇蟲的侵擾。
1990年,苗族妹子宋祖英在春晚上唱了《小背簍》:小背簍,晃悠悠,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
這就是苗族人吊腳樓的一個生活場景。
徜徉在古城街道上,腳下百年的青石板讓你的心中生出一種穿越感,幾百年前,像我一樣這樣走著的人會是什麼樣子?兩邊的風景又是一個什麼樣子?
「天開圖畫,人出鳳凰」。鳳凰縣鍾靈毓秀,人口僅幾萬的小城城裡竟然飛出了好幾隻鳳凰: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大文學獎沈從文,做過民國政府總理的政治家熊希齡,當代泰鬥級畫家黃永玉等。
不但本地出鳳凰,好山好水也吸引外地的鳳凰來栖,正所謂「有鳳來儀」。
北宋楊家將的後人,原本鎮守北方,後來被派到南方戍邊,安撫苗民。從古城裡的「楊家祠堂」的族譜上,可以看出祖系傳承。
清末名臣陳寶箴,深得曾國藩、張之洞的賞識,官至湖南巡撫,力挺「戊戌變法」,其孫陳寅恪,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清華大學四哲之一。
既然去了苗族人的地盤,苗族篝火晚會是必去的。在那裡,能近距離地欣賞到苗族姑娘小夥們的歌舞,以及帶有巫蠱色彩的詭異表演。巫術是人類遠古時代的產物,是現代醫學、天文等學科的源流。在古老的少數民族,看到巫術的遺蹟不奇怪。
在沒有科學普及的時空裡,人類的生活其實和古代差別不大。科學的出現使人類的生活場景日新月異,同時也使人們失去了往日的從容。
但願鳳凰古城能永久保留幽遠的古風、淳樸的民情,讓在鋼筋混凝土裡快速旋轉的人們閒暇時能有一塊去除煩躁、靜心滌塵的淨土。如此,苗族人和鳳凰古城便有了大功德。
鳳凰,是苗族人的遠古圖騰,而鳳凰古城,則是苗族人的現代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