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臨摹不在於與原帖「似與不似」,而在於動作的「自不自然」

2020-10-14 山水弘毅xsy107

文|夏紹毅

導言:大家都知道,書法的學習離不開臨摹古人的法帖,但是許多人在臨摹的時候,往往陷入一個極大誤區。他們誤以為,臨得越像就越好,就越能掌握書法的用筆要領。當然如果你臨得像原帖,如果動作也非常的灑脫完美,這無疑學到了古人的用筆精髓,是非常不錯的。但是許多人在臨摹的時候,他們過於看重所寫的字與原帖的相似程度,而不重視書寫的動作是否自然。他們一旦脫離古人的法帖,就陷入兩眼一抹黑的狀態,根本不能自由創作。這其實是他們沒有真正掌握自然書寫的法則,只是一味的在「形似」上刻意追求所導致的。本文對此問題作一簡單探討,歡迎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關鍵詞:書法;臨摹;用筆;筆墨;似與不似;自不自然;

想要了解更多書畫知識嗎?點擊加關注,後期更精彩!

王羲之《行穰帖》

一、書法的「臨摹誤區」剖析。

大部分人在臨摹的時候,由於沒有得到明師的指導,往往陷入以下兩個誤區:

1、認為臨得越像越好,不關注臨摹動作是否自然得體。

大家都知道書法的臨摹,無外乎是把古人的法帖放在一邊,自己一五一十的照著原帖進行臨習。往往是看一眼,寫一筆,看兩眼寫兩筆,原帖筆畫往左拐,他不敢往右扭,非常忠實再現原帖的本來面貌。

他們在臨習的過程中,一般很少深入思考古人在寫這些筆畫的時候,其動作要領到底是怎樣的,這些動作是如何體現作者情感的,呈現的筆道與書寫動作有哪些必然聯繫。古人為什麼會寫得如此生動傳神,自己的書寫的筆道,為何沒有力量,為何總是感到彆扭,不舒服,不自然,到底該從哪裡著手改善等。

書法的臨摹其實就是要臨古人看不見的動作,想辦法復原古人當時的寫作狀態以及運筆動作要領,而不要過於在意臨得與原帖「似與不似」。在剛開始臨摹的時候,即使跟原帖很像,其實也是大概的形似而已。其實,臨摹的根本目的是要學有所用,把古人的書法神韻移植到自己筆下,從而創作出獨具個性的作品。而不是依葫蘆畫瓢,不敢越雷池一步。學的是古人的治學和書寫精神,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好好領悟,早日脫帖自由自在的創作,但又不失去用筆法則。

王羲之《平安帖》

2、把臨摹法帖淪為抄寫字帖,機械性的照抄照搬,不關心古人精彩之筆。

許多人在臨摹的時候,根本沒有仔細讀帖,沒有留意古人這些精彩之筆,到底是怎樣創作出來的,為何讓人看了猶如飲了醴泉甘露,心靈為之一振。為何自己就不能書寫出這樣的精彩之筆,是天賦原因呢,還是臨池工夫不夠。

他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苦修,進行忘我的瘋狂進行臨寫,只不過是照搬照抄而已,已經形成了一種惰性思維,他們懶得思考。雖然花費了大量的臨摹時間,可收效甚微。這種臨摹的誤區,往往是很多人都面臨過的,如果你不能儘早的意識到,不能在短時間內跳出來,那麼對你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孫過庭《書譜》局部


二、結語。

總而言之,書法的臨摹是所有書法人士必須要經過的一道坎,很多人走進誤區而不自知。他們已經養成了照抄習慣,認為只有跟原帖一模一樣的就是最好的臨摹。其實這種思維模式和抄寫習慣,跟真正意義上的臨摹相差十萬八千裡。臨摹關鍵在於還原古人的用筆動作要領,在於領會古人書寫的精氣神,在於「神似」而不是「形似」。

相關焦點

  • 沙孟海:臨摹碑帖貴在似,尤其貴在不似
    後來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啓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但使用方筆,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看到他《題黃道周書牘詩》:「筆精政爾參鍾、索,虞、柳擬焉將不倫」(宋犖舊跋說黃字似虞世南、 柳公權 ),給我極大啟發,由此體會到沈老作字是參用黃道周筆意上溯魏、晉的。
  • 他臨摹古人書法,和原帖十分相近,被譽為「臨帖複印機」
    他臨摹的古人書法,和原帖十分相近,被譽為「複印機」從無秩序的書寫,到有了秩序,再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書法理論,書法樹立起了規範,有了相對固定的審美範疇,這個時候需要考慮傳承的問題,先賢書法家們發現了一個最實用的方法,就是去模仿前人的優秀作品,後人稱之為
  • 剛開始學習毛筆時,重點不在於寫字,而是在於它
    學書法真的需要天賦嗎?事實並非如此。書法入門實際上是有規律的,現在流行的話是路線。書法高手是如何養成的?找對套路,你也可以做到。用筆套路有三點剛開始學習毛筆時,不要管這個,不要那個,你首先要學會用筆,這就是筆法練習。筆法操練的套路分三個階段:筆鋒的運用、運腕、提按。
  • 硬筆書法的臨摹方法
    無論學什麼都少不了要模仿,從模仿階段開始,漸漸進入創造階段。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手段,是通向創造的一條途徑。學習硬筆書法少不了要臨摹字帖,而臨摹字帖就是一種模仿。如果恥於模仿,恥於臨摹,就無法學到他人的好經驗好方法,當然難以不斷提高和進步。
  • 不臨帖的「書法創新」,就是耍流氓!
    書法不臨帖就是耍流氓!你是否正在試圖「強姦」書法?書法學習臨帖、臨古人帖是必經之路,臨帖學書法這是唯一方法。從漢字的最初功能升華到書法層面,所出現的書法家,無一不是從碑帖中來。那麼有網友就要問了,是不是學習書法不臨帖就寫不好?答案是肯定的。
  • 不臨帖的「書法創新」,就是耍流氓
    書法不臨帖就是耍流氓!你是否正在試圖「強姦」書法?書法學習臨帖、臨古人帖是必經之路,臨帖學書法這是唯一方法。從漢字的最初功能升華到書法層面,所出現的書法家,無一不是從碑帖中來。那麼有網友就要問了,是不是學習書法不臨帖就寫不好?答案是肯定的。
  • 齊白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 世」
    齊白石在實行「變法」之時,估計到可能遭到的非議,他決心很大,說:「餘作畫數十年,未稱已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餘或可自問快心時也。」他的繪畫藝術到晚年達到高峰。全國解放後,他已是八十八歲(實八十六歲)高齡。他畫了《祝融朝日圖》等作品,表達熱愛祖國,擁護共產黨的心意。1935年,文化部授予他榮譽獎狀,給予他「中國人民優秀的藝術家」「在美術上有特異的貢獻」的評價。
  • 他的書法被湮沒了100年,無人提起,臨摹《雁塔聖教序》堪比原帖
    他的書法被湮沒了100年,無人提起,臨摹的《雁塔聖教序》堪比原帖,比原帖還細,挺拔有力清代是書法的大發展和大變化時期,在這個時期,書法的各種書體都得到了發展,雖然清朝後期主流書法界以「碑學」為主,但是帖學也並沒有完全衰落,湧現出一批帖學大家。
  • 中國畫的寫意目的不在似與不似之間
    中國畫的寫意目的不在似與不似之間 作者:李福林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中國畫的寫意目的,有個認識,認為它就在於似與不似之間。 我認為:這是錯誤的。
  • 畢卡索繪畫的「似與不似」
    畢卡索 自畫像畢卡索繪畫的兩者對於畫面與客觀對象的似與不似的思考和表達就可見一斑。在中國,明代沈顥主張作畫要力求「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濤有詩云:「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之似當下拜」;傅抱石把「不似之似」作為繪畫的最高境界;黃賓虹認為:「絕似又絕不似物象者,才是真畫」。「似」指客觀對象的真實,「不似」指畫家心中的個人情意。畫面的表達往往難以兩全,然而繪畫的奧妙卻全在這兩者之間。
  • 也談寫毛筆書法臨摹的重要性
    千萬不要小瞧了臨摹的作用,臨摹是學書法不可缺少的過程,也是寫好毛筆字必須要經過的過程。一開始寫毛筆字的時候,我也曾對臨摹的作用產生過懷疑,總是覺得天天照葫蘆畫瓢不可能練好字。但慢慢發現,不臨摹自己寫出來的字根本沒有章法,結構也亂。最後還是安心摹帖。一筆一划,一絲不苟地摹。
  • 董其昌臨米芾《蜀素帖》,寫的不像又能怎樣?
    在藝術風格穩中有變,天真自然,通體筆法跌宕跳躍、結體變化多端、筆勢沉著痛快。這一卷是董其昌臨米芾諸帖。如果與原帖對比似乎出入很大。如果按臨帖的標準眼光去看,這肯定不是一件優質的作品。對於臨帖,有的人存在一種誤解,認為臨帖必須是遵循原帖的一筆一划,然而卻不看看這樣的看法適用於什麼樣的階段與範圍!書家的取法不同深刻地影響著後期自我的創作。董其昌作為晚明書壇的領軍人物,他的書法創作思想影響著黃道周、王鐸等後輩。他從大量臨摹古代法帖中所感悟到的心得,最顯著的是用筆的「虛靈」。
  • 不似傳統的黃胄線條
    不似傳統的黃胄線條這三點說明的都是力的內蘊問題,講的都是筆力需有節制,斂氣蓄勢,不教使盡,要拖泥帶水、似逆水行舟。筆力在線條內湧動,從而產生了線條的質。可以借鑑,不可以墨守成規。」傳統的國畫線條如同木構的榫卯一樣,件件互相咬合支撐,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骨架。歷來書法家都把點畫間毫無聯繫的「布棋」、「布算」視作大忌,這說的就是書法點畫間必須相互關聯呼應,而畫亦同書理。
  • 鮑賢倫 | 臨摹的根本意義在於獲得書法技法的能力
    臨摹幾乎是學習書法唯一一個可取的方法和路徑。除了臨摹,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能夠取得進步。我認為臨摹的根本意義在於獲得書法技法的能力,強調的是一種能力的獲得。很多人,包括我們這些從事書法的人,比較在乎臨摹臨得像不像,像就是好,不像就是不好,從某個方面來說也是對的,但又不那麼簡單,如果我們對技、對能(能力)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會停留在一般的模擬上。此外,臨摹是一個持續性的行為,常臨常新。
  • 臨是臨,摹是摹,臨摹是臨摹!傻傻分不清,書法難進步!
    現代學習書法的人很多是將「臨摹」當作一個詞來看讀,如此也便產生了很多的書家和書法初學者將「臨摹」當作一個動作來完成。實則古人學習書法,臨是臨,摹是摹,臨與摹是兩件事,宋代的黃伯思說:「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摹,謂之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拓之。」
  • 美術研究|齊白石:作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似則媚俗!
    齊白石說作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似則媚俗。明清花鳥畫承元人餘緒,又宗述徐、黃二體,並有發展和新創,出現了多種風格流派。明代前期王紱、夏昶、王元章等人墨竹、墨梅畫法仍較興盛,技法承接元人。院體花鳥,有工 有寫,不拘一格。明代中後期,陳淳、徐渭開創大寫意花鳥畫技法後,清代八大山人及揚州 畫派部分畫家予以繼承和發揚,成為其後花鳥畫法主流。
  • 「福田花雨」齊白石畫蝦:藝術在於似與不似之間
    齊白石從小生活在水塘邊,常釣蝦玩;青年時開始畫蝦;40歲後臨摹過徐渭、李復堂等明清畫家畫的蝦;63歲時齊白石畫蝦已很相似,但還不夠「活」,便在碗裡養了幾隻長臂蝦,置於畫案,每日觀察,畫蝦之法也因此而變,蝦成為齊白石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
  • 精確分析和精準臨摹是實現書法臨摹形神俱似的關鍵
    學習書法需要我們掌握許多的技巧和技法,有的放矢,綱舉目張,是比較有效的學習原則,有書法家為此 在結合自己書法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習書法應注意四大要點,即:字型準、筆力夠、韻味足、歷練多。今天我們談談第一個問題:字型要準。
  • 《九成宮》原帖多漫漶泐損臨摹的時候怎麼辦
    「初學《九成宮》可以臨摹姚孟起的字嗎?歐陽詢的原帖看不清楚。」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我認為完全可以。學習書法是一個不斷否定和選擇的過程,是由深到淺的過程。,應該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初學書法往往都是依葫蘆畫瓢式的臨摹。
  • 《九成宮》原帖多漫漶泐損初學臨摹的時候怎麼辦
    「初學《九成宮》可以臨摹姚孟起的字嗎?歐陽詢的原帖看不清楚。」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我認為完全可以。  學習書法是一個不斷否定和選擇的過程,是由深到淺的過程。  《九成宮》原典的字帖跟歐陽詢其它的字帖不太一樣,《九成宮》寫的不肥又不瘦,正好合適,而歐陽詢的其它字帖如《虞恭公碑》、《化度寺碑》等等,這些字帖往往寫的都比較瘦。這是《九成宮》跟歐陽詢其他字帖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歐陽詢的《九成宮》這個字帖受到大家這麼高度的歡迎,而歐陽詢其它幾個的字帖都沒有《九成宮》字帖著名?原因就在於字要有恰到好處的適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