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紹毅
導言:大家都知道,書法的學習離不開臨摹古人的法帖,但是許多人在臨摹的時候,往往陷入一個極大誤區。他們誤以為,臨得越像就越好,就越能掌握書法的用筆要領。當然如果你臨得像原帖,如果動作也非常的灑脫完美,這無疑學到了古人的用筆精髓,是非常不錯的。但是許多人在臨摹的時候,他們過於看重所寫的字與原帖的相似程度,而不重視書寫的動作是否自然。他們一旦脫離古人的法帖,就陷入兩眼一抹黑的狀態,根本不能自由創作。這其實是他們沒有真正掌握自然書寫的法則,只是一味的在「形似」上刻意追求所導致的。本文對此問題作一簡單探討,歡迎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關鍵詞:書法;臨摹;用筆;筆墨;似與不似;自不自然;
想要了解更多書畫知識嗎?點擊加關注,後期更精彩!
王羲之《行穰帖》
一、書法的「臨摹誤區」剖析。
大部分人在臨摹的時候,由於沒有得到明師的指導,往往陷入以下兩個誤區:
1、認為臨得越像越好,不關注臨摹動作是否自然得體。
大家都知道書法的臨摹,無外乎是把古人的法帖放在一邊,自己一五一十的照著原帖進行臨習。往往是看一眼,寫一筆,看兩眼寫兩筆,原帖筆畫往左拐,他不敢往右扭,非常忠實再現原帖的本來面貌。
他們在臨習的過程中,一般很少深入思考古人在寫這些筆畫的時候,其動作要領到底是怎樣的,這些動作是如何體現作者情感的,呈現的筆道與書寫動作有哪些必然聯繫。古人為什麼會寫得如此生動傳神,自己的書寫的筆道,為何沒有力量,為何總是感到彆扭,不舒服,不自然,到底該從哪裡著手改善等。
書法的臨摹其實就是要臨古人看不見的動作,想辦法復原古人當時的寫作狀態以及運筆動作要領,而不要過於在意臨得與原帖「似與不似」。在剛開始臨摹的時候,即使跟原帖很像,其實也是大概的形似而已。其實,臨摹的根本目的是要學有所用,把古人的書法神韻移植到自己筆下,從而創作出獨具個性的作品。而不是依葫蘆畫瓢,不敢越雷池一步。學的是古人的治學和書寫精神,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好好領悟,早日脫帖自由自在的創作,但又不失去用筆法則。
王羲之《平安帖》
2、把臨摹法帖淪為抄寫字帖,機械性的照抄照搬,不關心古人精彩之筆。
許多人在臨摹的時候,根本沒有仔細讀帖,沒有留意古人這些精彩之筆,到底是怎樣創作出來的,為何讓人看了猶如飲了醴泉甘露,心靈為之一振。為何自己就不能書寫出這樣的精彩之筆,是天賦原因呢,還是臨池工夫不夠。
他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苦修,進行忘我的瘋狂進行臨寫,只不過是照搬照抄而已,已經形成了一種惰性思維,他們懶得思考。雖然花費了大量的臨摹時間,可收效甚微。這種臨摹的誤區,往往是很多人都面臨過的,如果你不能儘早的意識到,不能在短時間內跳出來,那麼對你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孫過庭《書譜》局部
二、結語。
總而言之,書法的臨摹是所有書法人士必須要經過的一道坎,很多人走進誤區而不自知。他們已經養成了照抄習慣,認為只有跟原帖一模一樣的就是最好的臨摹。其實這種思維模式和抄寫習慣,跟真正意義上的臨摹相差十萬八千裡。臨摹關鍵在於還原古人的用筆動作要領,在於領會古人書寫的精氣神,在於「神似」而不是「形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