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天后宮修繕一新再迎客一塊石碑披露過往歷史

2020-12-12 環球網

海口天后宮修繕一新再迎客

一塊石碑披露過往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計思佳 實習生 符續懷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從長堤路徑直向東走,往南穿過一條100多米的巷道,便是位於海口中山路的天后宮。

天后宮的門口矗立著兩尊銅像,引得遊人紛紛合影。南面是一位背著孩子,滿臉不舍的母親。往北靠海一邊,則是扶著欄杆,向岸上妻兒招手告別的年輕男子。銅像雖是近兩年鑄造的,卻反映了過去海南人經常從這齣海,向媽祖祈求消災賜福,使這座廟宇香火興盛不衰。

2013年,海口市文物局啟動天后宮修繕保護計劃,今年年初工程完工,重新對外開放。修繕工程中,施工人員無意中發現一塊保存完整的石碑,上面刻有《天妃廟田記》。上面記錄的碑文向世人披露了這座天后宮的過往歷史。

修繕一新的天后宮。

歷經劫難後修繕一新

木門石柱、新漆裝扮,眼前剛剛修繕一新的天后宮氣勢恢宏。但回顧歷史,這裡一度尺椽片瓦,歷經劫難。

海口天后宮也稱天妃廟、天后廟。由於海南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隨著海上貿易航運的發展,媽祖信仰也流傳到了海南。

民國《瓊山縣誌》記載,元代時海口始建天妃廟。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商人譚海清等人捐款修建後寢屋,並築觀音山及供奉諸神像。清雍正七年(1729年),監生陳國安、生員楊鳳翔等募捐建大門。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陳國安又募建廟前鋪屋10間,歲收租銀,以供香火。清成豐十年(1860年)再進行重修,天后宮經幾次擴建修繕,已成為海南島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後在抗日戰爭時曾遭侵瓊日軍的轟炸損壞。

海口市文物局副局長蒙文雷介紹,2000年6月15日,海口將其遺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天后宮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2000年左右,海口市商貿企業改制時,將天后宮作價賣給原中山華僑商場職工,天后宮一度成為私人鋪面和倉庫。

2010年初,233名市民聯名寫信給海口市人大常委會要求儘快收回天后宮,還廟於民。2012年2月,天后宮產權劃歸海口市文物局,該局在2013年啟動了天后宮的修繕保護規劃。

「剛來的時候,整座房屋破敗如同危樓,牆上爬滿了青苔,廁所散發出陣陣惡臭,倉庫裡積了厚厚的灰塵。」蒙文雷回憶說,修繕前的天后宮完全是一幅殘垣斷壁的景象。

如今,新修的天后宮除專門從媽祖的故鄉湄洲島請來媽祖像,還將東廂房作為天后宮陳列館,向大家介紹媽祖文化以及此次修繕過程中發現的石碑等珍貴器物。

天后宮的《天妃廟田記碑》。

石碑刻《天妃廟田記》

走進陳列館,迎面是一扇紅漆斑駁的3米高木門,上面排列著一列17顆的銅製門釘。「這曾是天后宮的一扇側門。」蒙文雷說,古代對門釘的使用有嚴格的要求,九路門釘只有宮殿可以使用,親王府用七路。天后宮的門釘達到一列有17顆,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把媽祖奉為神靈。

陳列館被分為左右兩個展廳,左邊展廳詳細介紹了媽祖其人以及媽祖文化。媽祖不是杜撰出的偶像,而是被神化的歷史人物。展板上記載,媽祖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年僅27歲。因她出生至滿月從不啼哭,父親給她取名曰「默」,全名為林默,又稱林默娘。

在默娘短暫的一生中,救世濟人,澤被一方,後成為歷代漁民、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及沿海百姓共同信奉的神祇。

媽祖文化影響深遠,全世界約有5000座媽祖廟。隨著航運經濟的發展,福建、廣東人也將媽祖文化帶入海南,備受本地百姓崇奉和頌揚。

進入右邊展廳,蒙文雷著重介紹了擺在最靠近門口的1米高石碑,上面用小篆清晰地刻著《天妃廟田記》。「這塊完整記錄天后宮歷史的石碑,現在是我們的鎮廟之寶。」

蒙文雷透露,這塊珍貴的石碑曾經險被毀壞。「2013年天后宮修繕過程中,工人們發現了這塊石碑,準備敲碎作石料、地基用。後來被人發現上面刻有文字,急忙制止,擦拭乾淨立於展廳之中。隨後,用兩周的時間進行拓片。」

《天妃廟田記》記錄,書提督柳慶南寧軍務,徵討蠻賊,為瘴癘所侵,病甚篤。付信於家,先妻馬氏驚,諸祠登舟往任視之。予疾愈,次年而婦出。所許白金十兩買民汪恕土,名黎田,付道士行疫癘……

按照落款,這段碑文設立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作者為廣西按察司僉事,前監察御史致仕李廷珍。「我查閱史料,歷史上確有其此人,籍貫河南。」蒙文雷說,碑文翻譯過來就是:聖上任命我提督這個職務負責南寧軍務,徵討蠻賊,被瘴氣所侵害,病很厲害。寫信給家裡人,妻子馬氏很驚訝,不知所措,乘船來此地看望我。我的病好後,第二年才回去。我承諾用黃金十兩購買汪恕的一塊土地,名字叫黎田,贈送給道士,感謝他治療我的瘟疫。前往媽祖那裡跪拜,果然很吉利,原來購買土地的符孫恭確定一畝兩分田地贈送給天妃廟和加上我弟弟李瑗捐贈白銀18兩購買張吳的土地,共計14.7畝,還有所捐贈的錢財全部贈送給道士,世世代代傳下去。

「按照14.7畝算,過去的天后宮面積是現在的10倍。」蒙文雷說碑文不僅記錄了天后宮的歷史,而且證明天后宮曾被道教人士管理。「現在,海口市民宗局在此成立了玉蟾廟中山路聯絡處,邀請文筆峰的道士管理天后宮。」

此外,陳列館中還展出了30多塊從明代到清代嘉慶、同治、光緒年間,商戶給廟宇捐錢設立的流芳碑,也從側面展示當時天后宮香火之旺盛。

天后宮內收藏的石碑。

群策群力挖掘歷史

走進天后宮主殿,抬頭可以看到橫梁上刻有祥雲、鯉魚和山水畫,鯉魚的鱗片都清晰可見,惟妙惟肖,精湛的雕刻技藝讓人嘆為觀止。

文物修復遵循的是修舊如舊的理念。主殿一邊的橫梁採取落架修復,另一邊梁上的雕刻物已經脫落。據介紹,海口市文物局本想請人重新雕刻達到對稱的效果,但找了很多木工,都說技藝無法達到,只能暫時作罷。

記者還注意到,天后宮兩邊的牆上有許多彩色壁畫。既有仙鶴翠竹的「中國風」,也有西洋油畫風格,充分體現了中西融合的騎樓文化。

壁畫中間有些詩詞,有宋朝詩人程顥的作品《秋月》,唐代詩人竇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話舊》等。牆上還有兩句非常通俗的話:做人沒有誠實與真誠的禮儀,不是鬧劇一場。「我一直覺得很費解,這句話和周圍詩詞風格不符,有可能是近幾十年有人寫上去的。」蒙文雷說。

因詩詞都寫在牆壁最高處,且字體潦草,海口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還在慢慢辨識、研究。

「國內很多天後宮都以現代新建建築為主,就國內而言,海口天后宮的歷史遺蹟保存算較好的。」蒙文雷說,這座天后宮還有值得許多研究的地方。例如對《天妃廟田記》進行更為精確的翻譯,把30多塊流芳碑的內容都翻譯出來,也許能挖據出這座天后宮背後更多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海口天后宮裡文物展,鎮廟之寶在這裡,媽祖其人
    接著分享我的海口行。前面介紹了海口騎樓老街中的天后宮,裡面有個天后宮文物展,很長知識,我們去看看。騎樓老街是海口的一座城市名片,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天后宮又稱天妃廟、天后廟,始建於元代,原名環海坊,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紳士商人多次捐募款擴建和修繕天后宮,供養香火,祭祀拜謁,是那時海南島上頗具宏偉規模的一座媽祖廟。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后宮,經過2013年的全面修繕,煥然一新,莊嚴大氣。
  • 海口騎樓老街裡的天后宮,兩座廟宇做鄰居,誰是古廟?
    分享一下我的海口行。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到海口一定會去騎樓老街看看,而我住在了騎樓老街裡。騎樓老街可以說是海口的一座城市名片,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海口天后宮位於中山路中段最顯著的位置,大家都稱她為老海口保護神,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也是海口的最重要的標誌性與象徵性建築群之一,每天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人氣很旺。天后宮又稱天妃廟、天后廟,始建於元代,距今約有700多年的歷史。
  • 海南印象:海口老街的西天廟與天后宮
    海口、臨高一帶漁船、商船出海都要祭拜王佐,以保「海不揚波,商旅平安「。事實上,王佐是海南歷史上最早研究古瓊州潮水流向的學者。王佐在《海南潮候前論、後論》一文中,詳細論述了海南以西的潮流變化,指出了春夏、秋冬、八九月不同時節之間潮流變化的不同,掌握周邊海流變化規律,對海上航行安全顯然會有莫大的益助。
  • 天津天后宮修繕完畢 下周重新開放
    中國園林網12月3日消息:經過了半年時間的審慎修繕和科學施工,在諸多社會賢達的虔誠襄贊和古建專家、藝術大師的精心雕琢下,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修繕工程完美告竣,將於12月3日重新對社會開放。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是市內唯一一座具有元代溯源性歷史風貌的遺址建築群,是600年間天津城市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天津市閃亮的旅遊名片。天后宮自1985年開館,古建築群始終處於高密度接待遊客的狀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天后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天津天后宮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天后宮的遊客人數逐年增長,古建築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 赤灣天后宮修繕擴建完工免費開放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王慧瓊)經過2年多精心修繕擴建後,南山赤灣天后宮近日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 赤灣天后宮(廟)也叫天后博物館,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坐落在小南山麓,倚山傍海,風光秀麗。創建遠溯宋代,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規模日隆,成為當時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廟宇。
  • 天津天后宮完成修繕重新開放(組圖)(全文)
    新華網2012年12月4日報導    12月3日,遊客從天津天后宮正門進入參觀。當日,天津天后宮古建築群完成修繕重新對社會開放。據介紹,天后宮古建築群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此次大修歷時半年,本著搶救為主、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神像進行了修繕復原,並對建築進行了必要的改造。新華社發(王曉明 攝)
  • 閩東最大的天后宮,在前岐!
    前岐媽祖天后宮,坐落於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前岐鎮岐陽街海尾路。始建於清康熙乙未年(1715年)。 從落款的時間和撰寫的作者來看,它出自曾任興化府教諭的福安韓城的郭兆祿進士,他用左手所書,字跡方正遒勁,它不僅為該宮增添濃厚的人文歷史,同時也佐證了前岐天后宮的創建時間。
  • 歷史比青島還古老,去青島旅遊,一定不可以錯過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青島市太平路19號,毗鄰棧橋。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歷史上歷經了多次劫難,也經歷過多次修繕,即使是在戰爭中,它也得以保存下來。
  • 關注海口歷史建築系列白沙門中村天后宮
    建炎間,瓊帥王光祖,欲直開一港,以便商旅,已開而沙複合。淳熙戊申,忽颶風作,自衝一港,尤徑於所開者,遂名神應港」。但白沙津的航道到了元代又被淤泥淤塞,大型船舶只能逐漸停泊在白沙口之外等待潮漲而進。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遷白沙津建海口浦,海口浦就成為瓊州商船往來的中心和貨物集散地。
  • 臺灣媒體人參訪海口騎樓老街天后宮
    臺灣許多媽祖天后宮曾來此交流天后宮  12月3日,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指導,中共海南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部主辦的第五屆兩岸網絡媒體走進海南活動正式啟動,來自海峽兩岸及香港的媒體記者40餘人到訪海南,開展為期5
  • 天后宮見證遼寧河海貿易昌隆興盛
    有學者認為,天后宮並沒有因為那次大火而受到影響,如今見到的天后宮,就是嘉慶九年那次擴建後的原貌。 雖然天后宮是一座供奉媽祖的宗教場所,但從創建至今的幾百年裡,天后宮並沒有自己的僧人。清朝時,錦州當地有「八景八奇」之說,其中「一奇」是「有廟無僧」,這裡的「廟」指的就是天后宮。
  • 懸空寺是千古奇觀,專家發現一塊石碑,破解了古寺如何修繕之謎
    關於懸空寺是如何建築的,歷史上有記載,可是這樣的建築歷經一千多年的時間,是如何修繕的呢?直到專家發現了一塊石碑,這才破解古寺的修繕謎團。你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寺廟出現毀壞了,古人就直接搭建60米高的木架子修建支撐的立木,可是古人是如何搭建60多米的架子,又怎麼把修繕材料運上去的?專家百思不得其解,實在不明白古人的修繕方法。這時,有人在寺廟裡找到了一塊碑,這塊石碑一點都不起眼,可是碑文是上,竟然直接寫修廟的辦法,這下修繕懸空寺的辦法,終於真相大白。
  • 探尋青島地區的八座天后宮
    天后相傳姓林名默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宋代封為「夫人」,元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青島一帶多海港,歷史上曾有七座天后宮,大多是明清兩朝先後建立的,分別是青島口、沙子口、滄口、女姑口、金口、板橋鎮與塔埠頭天后宮。眾多天後宮反映了明清時期青島一帶海上貿易繁榮的史實,保留到今天的天后宮有青島天后宮、即墨金口天后宮等。現在再增加一座韓家(郎君港)天后宮,就是八座天后宮了。
  • 海口騎樓的天后宮裡,藏著一個小展館,想了解媽祖知識絕不能錯過
    但在騎樓老街的中心位置,有一個與騎樓老街融為一體,被譽為老海口的守護神,香火火鼎盛,海南規模最大,並已有700多年歷史的天后宮(又稱為媽祖廟,天妃廟,天后廟等等),非常值得一去。如果你想在湊熱鬧或者的同時了解一些關於媽祖的相關知識,那天后宮裡面有個迷你的小展館會非常適合你,進去只要十分鐘,你便能了解到為何中國沿海地區的人民對媽祖的信仰如此熱忱,也會讓你一直以來對天后宮的所有疑惑一併消除。
  • 「散文」 塵世的天后宮
    觀音堂前有天井,天井三面有曲徑迴廊,三面牆壁上畫有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還有天后父母親的寢宮,以表天后孝女之意。提起「天后宮」石碑升頂之事,還留下一段奇巧有趣的傳說:當牌坊即將竣工蓋頂時,依照當時人們的信念,必須請地理先生選擇吉時良辰。當主事人問及「天后宮」三字石碑什麼時候升頂時,地理先生答覆:你們準備著,當鯉魚上樹,戴鐵帽子之人過路時,便是「天后宮」三字石碑升頂之時。誰會戴鐵帽子?魚怎麼能上樹呢?人人納悶,只好等待。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其實天津的歷史可不止於此,早在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就開始以鼓樓為中心設衛建城了。作為拱衛京師的重要軍事重鎮,得名「天津衛」,算起來距今已有616年了。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
  • 泉州也有座天后宮,歷史悠久,建築精美
    只有天后宮藏在一片泉州特色街區中不被外人所知,一如無私善良的媽祖本人。天后宮,其實是一座媽祖廟,而且是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的祭祀媽祖的廟宇,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民間信仰基礎。天后宮的山門為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鬥拱,非常漂亮。山門後搭建了一座戲臺,雕脊畫舫,視野開闊。
  • 媽祖信仰生生不息 - 海口晚報數字報·海口晚報網
    如今,高樓大廈代替了低矮漁村,原本打漁為生的海口人也成了都市居民,但樸素的媽祖信仰一直滲透在海口人的文化、風俗裡,揮之不去。  建築  今日天后宮境遇各不同  白沙門中村天后宮內,村民許才弟小心翼翼地清潔著天后宮內的每一個角落。相傳該宮建於元代,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幾經修繕屹立不倒。天后宮前廟明顯是古舊的遺蹟,牆皮脫落,橫梁上的紅漆也已暗淡,石柱也已被風雨磨礪得傷痕累累。
  • 錦州現存完整的清代建築——天后宮見證遼寧河海貿易昌隆興盛
    後來,天后宮不斷擴建或重建,嘉慶年間的擴建經歷記錄於石碑上,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史料。  就在眾商人出資捐贈那口銅鐘的4年後,天后宮很可能因一場火災而毀掉。據《重修大廣濟寺碑》記載,1809年,大廣濟寺被一場熊熊大火所吞噬。
  • 九處文物修繕,福州於山戚公祠下月迎客
    昨日,記者從福州市園林中心獲悉,戚公祠景區的修繕工作進入收尾階段,包括戚公祠祠堂在內的多處文物,下個月將開放迎客,市民可以從公園的西、南兩大入口進入景區遊覽。鬱達夫紀念館修繕一新的戚公祠廳九處文物修繕 下月恢復展陳戚公祠位于于山南麓、白雲寺西側。根據《於山志》記載,這處文物古蹟是為了紀念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繼光率兵赴福建抗倭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