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譏誚」杜甫「齷齪」?兩詩人因一首詩引發的千年「官司」!

2021-01-12 濉園主人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有「詩仙」之美譽。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兩位大詩人於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在洛陽相識,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結下了深厚友誼。大約公元745年(天寶四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又在兗州相遇,其間李白寫了這首《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以後直至公元762年李白去世,雖然他們交往密切,此後未能相見,但仍相互關心、思念。

當時,李白看到中午頭戴竹笠身形消瘦的杜甫,問離別後,怎麼這麼瘦呢?是因為以前作詩太苦了吧。

這首詩一傳出可不得了,引起了幾百年的「官司」。晚唐進士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孟棨編著了一本著名的《本事詩》,記錄了許多唐朝詩人的逸事及有關詩歌作品的寫作背景。

在《本事詩·高逸第三》中說到:「(李)白才逸氣高,與陳拾遺(初唐詩人陳子昂)齊名,先後合德。其論詩云:『梁陳以來,豔薄斯極,沈休文(南朝文學家沈約,字休文,先後在宋、齊、梁三朝為官)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子昂)、李(白)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於聲調俳優哉!』故戲杜(甫)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

孟棨說,李白才華飄逸,認為自梁陳以來詩風綺麗豔薄已達極點,沈休文又崇尚聲律,要光復古人詩風。還認為對於詩歌的寄興託情言深義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已顯奢靡,如果再拘束於聲律,對詩歌的表達就更不自由了。因此寫了這首詩「譏」杜甫「拘束」。有人就認為這是李白譏諷杜甫作詩拘束。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下·文苑下》更引申為:「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嘲誚。」這裡變成了李白譏諷杜甫的齷齪和嘲笑譏誚。

後人據此認為李白看不起杜甫,而杜甫對李白常懷思念之情。到底李白是不是真的看不起杜甫,這成為了李杜兩大詩人的千年「官司」。

其實,李白杜甫關係很好,根本不存在什麼李白小看、譏諷、嘲笑杜甫的意思,只是後人想多了。這從多個方面可以看出來。

寫這首詩,是因為李白了解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作詩遣詞造句一絲不苟,又看到杜甫的清瘦,於是寫了這首詩,開個玩笑;還可以延伸一下,說杜甫以後少費點心思吧,都瘦成了這樣,是充滿了對小11歲的兄弟的關愛。

如果真是譏諷、嘲諷、嘲笑之類的話,杜甫不可能好話歹話分不清,更不會比我們糊塗,即便會當時看在李白名氣的份上,不表示不滿,那也不至於在以後那麼長的時期思念李白吧。所以,最清楚的莫過於李杜兩位當事人了,別人都是猜測瞎說。

這可以從杜甫懷念李白的詩中看出,《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 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 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 江東日暮雲。何時一尊酒, 重與細論文?

《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並且杜甫一首《贈李白》是他回應李白《戲贈杜甫》的: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說李白身如飄蓬四處遊蕩,學道修仙煉丹不成愧對葛洪,整天「痛飲狂歌」「飛揚跋扈」,白白虛度時日,規勸李白不要喝酒逞能。

和李白《戲贈杜甫》相比較,兩首詩不是一樣嗎?兩人互相了解,互相勸誡,實為兩大詩人的深情厚誼。後人的解讀有點太多心了,實在是大可不必,兩個人的「官司」是根本不存在的。

相關焦點

  •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見面是在大唐的東都洛陽。那是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的夏天,李白43歲,杜甫32歲。中國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會面,後人對此一向很感興趣,視為文壇盛事。關於李杜兩人的友情,人們也津津樂道。那會兒李白已經譽滿天下。此前因玉真公主的引薦,李白被唐玄宗李隆基徵召入宮,禮遇甚高。
  • 作詩風格的探討,李白戲杜甫為哪般
    李白一首《戲贈杜甫》,如打油詩一般,雖然看似簡單明了,但後人理解不一,沒曾想,引發了一千多年的爭論。唐代孟棨的《本事詩•高逸第三》中記載此詩為: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引發後人對此詩理解變味的,是後人從對這兩篇古文理解上出了偏差開始。第一篇就是前人提到的唐代孟棨的《本事詩-高逸第三》,孟棨在文中提到「故戲杜曰:……蓋譏其拘束也。」
  • 《舊唐書》載,李白看不上杜甫詩作。真是這樣嗎?
    李白然而,正史有一種說法,李白看不上杜甫的詩作。《舊唐書》說,「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嘲誚。」意思是說,天寶末年的詩人,杜甫與李白齊名。杜甫什麼是「飯顆山之嘲誚」?這是指李白寫給杜甫的一首詩。
  • 李白、杜甫在白帝城各寫一首詩,皆成千古絕作,千年來難分高低!
    白帝城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城市,早些年有劉皇叔在白帝城託孤,更早一些年,有杜鵑啼血白帝城,所以身為大唐的兩大雙子星,李白和杜甫自然不會錯過在這樣的地方留下自己的作品了。其實這兩首詩大家都很熟悉,因為在小學課本裡,我們都有見過,千年以來,這兩首詩被後人詠傳至今,大家對其評價各有高低,難分高低。以下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 李白這首詩寫得太有氣勢,杜甫忍不住模仿一首,竟成冠絕古今之作
    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從這話看似有些誇張,但千年過去了,卻發現韓老先生說得還是太謹慎了。李白、杜甫的詩,早就成了華夏文明的瑰寶,任時光流逝,如今仍出現在孩子們的課本中,它們的光焰又豈知萬丈。
  • 以孤篇壓全唐的詩人,一生只有兩首詩流傳下來,不遜於李白杜甫
    在將近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唐朝誕生了無數詩人,最著名的要數李白杜甫白居易,他們留下來的詩歌都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膾炙人口的詩作,所以成為了唐代的代表詩人。但要論唐代哪一首古詩最美,卻不是他們寫出的,而是一位以孤篇壓全唐的詩人,一生只有兩首詩流傳下來,其中一首被稱為大唐最美的詩歌,不遜色於李杜之詩。
  • 跨越千年的經典交匯,杜甫和余光中評價李白的詩,絕妙!
        就像杜甫和余光中,一個是大唐的詩聖,一個是現代著名的詩人、散文家、作家,看似兩個兩個風牛馬不相及的人,但他們所寫的對李白評價的詩,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絕妙的是,余光中詩歌的副標題,還是杜甫的詩句,冥冥之中註定的緣分和交割,成了文人之間,跨越千年最經典的交匯。
  • 唐代最任性的詩人,隨意寫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壓倒李白和杜甫
    據不完全統計,《全唐詩》裡收錄了近五萬首詩,詩人數量高達2200多。文化並非獨立存在,詩歌作為唐朝的主流文化,當然也不能獨立存在。詩歌反映了社會發展,不同的民風民俗,以及人們的思想。從題材上分類,有山水田園詩、懷古詩、邊塞詩、送別詩和閨怨詩等。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詩人的擅長領域不同,比如孟浩然和王維,以山水田園詩著稱於世。
  • 杜甫夢見李白,一連寫了兩首詩,一首寫神性,一首寫人性
    李白和杜甫構築了大唐詩壇的兩座難以超越的豐碑,李白和杜甫的友誼也締造了一段盛世佳話。初遇的那一年,李白44歲,杜甫33歲,一個是文化圈的國民偶像;一個默默無聞的未來之星。能與偶像一起談詩喝酒,杜甫感到無比激動。從那之後,杜甫的心中就再也沒有忘記過他的白哥。
  • 唐代詩人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懷念詩——《不見》,看看吧
    唐代詩人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懷念詩——《不見》,看看吧。今天我們讀一首杜甫的詩。題下自註:「近無李白消息。」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鄭虔在台州的消息後,引起對李白的思念而寫的。次年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詩也應是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後之作。
  • 一生僅存兩首詩的詩人,其中一首歷經千年方才名流千古!
    一生僅存兩首詩的詩人,其中一首歷經千年才名流千古!文/乾坤歷史說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出現過許多才華橫溢的人。在那個年代出現了許多我們現在都耳熟能詳的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等人。而小編今天給大家講的這位詩人子在唐代的時候,不是非常出名,他一生僅存兩首詩,其中一首歷經千年方才名流千古!,而他就是張若虛。提到張若虛大家都不太陌生,很多人都學過他的那首名流千古的詩《春江花月夜》。但是對於他這個人卻很少有人了解。由於張若虛當時的文氣不大,他的的出生時間基本無人知曉。
  • 李白真幽默,看到杜甫體瘦如柴,一首詩把杜甫調侃得無地自容
    大詩人李白作為唐代詩人的佼佼者,那是唐朝最頂峰的存在,他的詩也是很多人都不及的,尤其那些詩句都像是神來之筆,宛如是天上來的一般,這就是李白早最獨特的魅力所在了,這位大詩人那是很多人的偶像,尤其像杜甫,白居易他們,都將李白作為自己的偶像,這個高度那可是無人能及的,在那一年,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發生一件重大的詩
  • 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其中10字,是對李白一生最好的概括
    如果問唐朝最偉大的詩人是誰?想必有人會回答李白,也有人會說是杜甫。有人喜歡李白的瀟灑,也有人偏愛杜甫的沉鬱。李白和杜甫到底誰才是唐朝的NO.1,這是個千年爭議不休的話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或充滿景仰,或深情款款,可以說他對李白是真的十分的情深義重。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 李白寫給所有年輕人的一首詩,穿越千年時光,依舊激勵人心!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天真爛漫、傲岸不羈、熱情豪放,以超強的自信和人格魅力徵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就像一個純真的赤子一樣,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創作出了一首又一首令人驚嘆的偉大詩篇。作為一個詩人,李白幾乎是個全能型人才,無論是律詩、絕句還是古體詩,都有經典詩作流傳於世,而且數量眾多。
  • 《戲贈杜甫》非偽作
    這是一首詩仙李白贈給詩聖杜甫的詩,載於《御定全唐詩·卷一百八十五》第7頁(以下引文如無具體版本說明,均出自清乾隆間編纂《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詩題為《戲贈杜甫》,相傳為天寶五載(公元746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魯郡第三次相遇時所作。詩歌以幽默詼諧的語言為杜甫畫了一幅生動傳神的簡筆畫。雖寥寥數語,但杜甫苦吟詩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讀後令人難忘。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竟然是跟杜甫開玩笑!
    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風瀟灑飄逸,生性豁達,李白和蘇軾的豁達又有所不同,蘇軾喜歡開別人玩笑,不管是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蘇軾都喜歡說上幾句,蘇軾曾對好友張先說「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面對素未謀面的農婦,蘇軾可以調侃道:「蓬髮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 清朝的這位詩人非常張狂,寫了一首詩,認為李白和杜甫的詩不新鮮
    那麼說起唐詩有兩位詩人,那是不可不提,一位是「詩仙」李白,另外一位則是「詩聖」杜甫,這兩位詩人,那都是唐朝眾多詩人中,最為出色的詩人,李白的詩歌充滿浪漫主義精神,杜甫的詩作,那對於底層人們的那種深入的描寫,更加能夠打動人心,引起人們情感上的一個共鳴。所以說起唐詩這兩位詩人作品,那是不可不得。
  • 最牛的唐朝詩人,流傳至今只有兩首詩,憑其中一首力壓李白杜甫
    」,即使這樣他的名氣也不如李白杜甫,而他的詩集更是少的可憐,流傳至今僅有兩首被收錄在《全唐詩》中,並且他的一生也特別的低調,史書上對他的描述特別的模糊,他就好像無人知道的小草,默默的在迎風飄蕩。 對於張若虛來說他不似李白那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放蕩不羈,也沒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開闊心懷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只給杜甫回了兩首
    」(聞一多《唐詩雜論》)兩個偉大的詩人有了交集,按照咱詩詞圈的慣例,得互相贈詩,於是,人們發現,杜甫給李白寫了十幾首詩,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可確定只有兩首,這個,就有點尷尬了。而李白寫給杜甫的,找來找去只有兩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還有一首《戲贈杜甫》,但這首詩有爭議,恐是偽作,隱娘就沒算在裡面了。杜甫:自你走後,為你寫詩有人說,他倆是塑料友情。
  • 李白杜甫很像的兩首詩,千年難分高下,詩詞大會康震幾句話說清楚
    不過他們有兩首詩,寫得特別像,所以一直以來都被歷代文人拿來比較過,千年來一直難分高下。那麼到底是哪兩首詩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月湧大江流」,不管是從形式還是意境上來說都是十分相像,想來也是杜甫模仿李白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