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破事,去他個娘——讀《自在獨行》

2020-12-13 黑色書籤

周末讀完了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散文集,作者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侃人生,書中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讓讀者對賈平凹這個頗具叛逆性的作家有了新的認識。

《自在獨行》

一、他生來孤獨

賈平凹的母親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腳女人,但是卻在最艱難的歲月裡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賈平凹的小學在一個寺廟裡,母親送他去上小學,他作為見習生跟著讀書,深得老師的喜歡。儘管因為自己是見習生受到同學們的些許排擠,他依然很用心。在小學教書的女老師也很喜歡他,並且告訴他長大寫文章不要被什麼格式套住,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他從那時便記住了老師的話。

文化大革命中期,賈平凹剛剛上中學,身為校長的父親就被定為「走資派」,被拉到大山深處去改造,這一走就是七年。為了應付全家人的開支,母親給人紡線賺錢,來供養賈平凹和他的一個弟弟、兩個妹妹。賈平凹的母親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卻相信知識的力量,對待讀書這回事從不含糊。當賈平凹提起不讀書要回家幹活,她生氣地說:「再不準你說這沒出息的話,文化還有瞎的地方!」父親去改造那段時間,她以一己之力撐起全家人的生活,她柔弱的身軀裡是一顆堅強的心,渾身散發著光芒。

賈平凹的父親是一位清清貧貧的鄉間教師,一輩子勤勤懇懇工作,在家族裡算是德高望重,鄰裡街坊有個什麼大事小情都要找他去解決,父親也自然是很喜歡主持公道。文化大革命期間,父親受到迫害,蒙受冤屈,在大山深處吃盡了苦頭。退休之後,他便在家照顧著孫女。得知兒子被社會上的風言風語中傷而身陷囹吾,他帶著孫女前去探望。他不多說一句話,只是默默關注著兒子。在恰當的時機,他帶了一瓶酒與兒子談心,告訴兒子:「……我前天在街上的報欄裡看到了,我覺得那沒有多大的事。你太順利了,不來幾次挫折,你才不會有大出息呢!當然,沒事咱不尋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別人怎麼說,你心裡要有個主見。人生是三節四節過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們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當一生的事兒幹了,就不要被一時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時的失所迷恫。這就是我給你說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煩悶都解了去吧。來,你喝喝,我也要喝的。」一席話讓賈平凹的眼淚唰唰流了下來,在父親的面前,賈平凹似乎永遠都是個長不大的孩子,當他迷惘而不知該往何處時,父親便是他的人生導師,給他指引方向。

圖片來自網絡

知識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大學時期的賈平凹不喜歡被別人注意,總是默默地聽同窗的高談闊論。他什麼書都看,看了就做筆記,什麼話都不講。賈平凹後來也說:「懦弱阻礙了我,懦弱又幫助了我。從小我恨那些能言善辯的人,我不願和他們來往。遇到一起,他們愈是誇誇其談,我愈是沉默不語;他愈是表現,我愈是隱蔽;以此抗爭。但神差鬼使般,我卻總是最後勝利了。」大學時期的他已經能夠寫詩,儘管他的詩只能在班級壁報上發表。過往的經歷讓他成為了一個沉默內斂、喜歡清靜的人,他對待生活不苛求,得失淡然處之,在《生活一種》中他寫道:

出門掛鎖,鎖宜舊,舊鎖能避蟊賊破損門;屋中箱櫃可在鎖孔插上鑰匙,賊來能保全箱櫃完好。

按說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煩惱,時不時抱怨上幾句。可是對於賈平凹先生而言,生活似乎永遠簡單純粹,這世間沒有什麼事會給先生徒增煩惱,大不了笑一笑便過去了,就如他在《笑口常開》裡寫道:

夜裡正在床上半醒半睡,有人影推門閃進來,在立櫃裡翻,翻出一堆破衣服和書報,扔了;再往架板上翻,翻出各類米袋子、面袋子和書報,扔了;在桌鬥裡又翻,是一堆讀書卡片,湊眼前看了看,扔了。咕嚷了一句順門便走,我在床上說:「朋友,把門拉上,夜裡有風的。」小偷把門拉上了。天明起來整理房間,一地亂書亂報,竟發現找了好久未找著的一份資料,不禁樂而開笑。去給孩子買一雙襪子,昨日看時價是一元,今日是一元二角,怏怏出店門,打響一個噴嚏,噴帶出一口痰。正想是售貨員在嘲笑我,我方有噴嚏打出,一位戴「衛管員」袖章的人卻責斥我吐了痰要罰五角錢。掏出那一元錢,衛管員沒零錢找,遂再當地吐一口,憤憤而走,走過十步,不禁樂而開笑。

讀著這些故事,有時我也忍不住笑出聲,好像通過這些有趣的事情認識了賈平凹先生的另一面。當然,在獵奇心理得到滿足之後,我也開始佩服先生的這份睿智,明白了生活中那些讓我暴跳如雷的時刻,其實都可以一笑了之,因為——何必呢?

二、他眼中的世界

本書的第二章《默默看世界》是整本書裡我比較喜歡的一部分,先生在這一部分聊了人生百態。讀完覺得先生雖為眾生,卻能俯視芸芸眾生,雖處紅塵,卻也能傲視紅塵,字裡行間顯示出的居然是處於俗世之中悟得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

《看人》

先生說,最好的風景是在街頭上看人。他站在街頭看著眼前來來往往的路人,就像是在看一本歷史書,體會一本哲學佳作。有一瞬間,他覺得自己就是上帝,似乎正在冷眼看著世間的一切,感受到人活著真是既簡單又複雜、既無聊又有趣。他說,無論是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文學家,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在以自己的生存方式體驗人生。這樣想著,人們從此看問題,辦事情,心胸就不那麼窄了,目光就不那麼短了,不會為蠅頭小利去勾心鬥角,不會因一時榮辱而狂妄或消沉,從而靜虛平和地對待一切。於是先生幡然醒悟:人該自在瀟灑過這一生啊!他寫道: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朋友》

也許是經歷了很多,先生對於朋友的看法尤為深刻。他說在名與利的奮鬥中,我們有了相當多的朋友,但也在奮鬥名與利的過程中,朋友變換如四季。朋友的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為名為利的奮鬥歷程就是朋友的好與惡的歷史。……走的走,來的來,你面前總有幾張板凳,板凳總沒空過。大多數人的生活該是如此吧。不過,先生對待朋友的態度或許有些悲觀,他說:

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儘管先生在思想上是出世的,可在生活中又是入世的。他說:

然而我還是交朋友,朋友多多益善,孤獨的靈魂在空蕩的天空中遊弋,但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牆根又有狗吠。

《說奉承》

說到奉承這個行為,先生說其實每個人都奉承過,即便是一個再正直的小夥子,在談戀愛的時候他也奉承過女孩子。所以,賈平凹先生的文字裡似乎沒有瞧不起或是鄙視奉承這一現象,他寫道:

每一個生命之所以為生命,是有其自信和自尊的,一旦寧肯犧牲自己的自信與自尊去奉承,那就有了企圖。企圖可以硬取,刺刀見紅,企圖也可以軟賺,奉承為事。善奉承的眼光雪亮,他決不肯奉承比他位低的,勢小的,科長只能奉承處長,處長只能奉承局長,一級攆一級,只要有官之階,人就往高處走。

對於這一段內容,我認為先生應該是有些不屑於奉承的,那些懷有企圖心的人們奉承之際的醜態為先生所鄙夷。但是他也說,人的生活中是需要一些虛幻的精神的。人世間的醜惡也有其存在的道理,或許賈平凹先生是看透這個社會,又說通自己從而立身於這個渾濁的時代吧。

圖片來自網絡

《說房子》

社會是複雜多變的,先生的內心卻沒有被這光怪陸離的現實影響,生活中的他知足常樂。他說:

睡草鋪如果能起鼾聲,絕對比睡在席夢思的沙發床上輾轉不眠的好。用不著熱羨和嫉妒他人的千般好,用不著哀嘆和怨恨自己的萬般苦,也用不著恥笑和賤看別人不如自己,生命的快活並不在於窮與富,貴與賤。

這也正如老子所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關於女人》

這一篇是作者的女性觀闡述,似乎爭議還不小,先生在文中寫道:

現在社會上的商店,幾乎全是為女人開設,出售著大量的衣服和化妝品,百分之八十的雜誌封面刊登的是女人的頭像,好像這個世界是女人的,其實這正是男人世界的反映。男人們的觀念裡,女人到世上來就是貢獻美的,這觀念女人常常不說,女人卻是這麼做的。

簡言之,賈平凹先生認為,美是女性取悅男性的資本,男人是徵服世界的,女人是徵服男人的。在這個大前提下,他對於女人該怎麼保持自己的魅力繼續寫道:

聰明的女人要使自己永遠被男人看重,做了妻子永遠要獲得丈夫的寵愛,她應追求的不是讓男人佔有,也不佔有男人,和讓男人佔有,也佔有男人,轉換這種關係的是一種平等,一種自我的獨立。以自我而活,活有個性,活有熱情,這就常活常新,正是這種常活常新,恰好符合了男人的那份易於疲倦的賤的稟性,使他們有了新鮮感,有了被吸引力。這結局雖然同討好男人要企圖達到的目的一樣,但質發生了變異。

對於這樣的文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如果從女權主義的視角來看,很多男性作家的文字都不免透出一種偏見,賈平凹先生當然也不例外。在觀念開放的今天,很多思想是過去所不及,我們沒有辦法強求那個將男權社會作為客觀事實的過去。在社會接納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認為女性應該讓自己變得更美以徵服男性,也可以認為女性應該追求自我,努力擁有自己的事業。而我,更欣賞後者。

《說美容》

對於女性的美容裝扮,賈平凹先生在《說美容》裡提到:

女人的化妝已經是違背了自然規律,輕賤了自己,更不必割這樣填那樣再做美容手術。人的身體,每一個部位,甚至一顆痣,一條皺紋,都是極其協調地配合在一起的,這如同大自然所形成的山丘、河流、洞澗、樹林一樣,它有它的風水。人體也有風水,隨便去改造,就失去了和諧,也失去了特點和標誌。上帝既然造了我們,我們應該自信。

賈平凹先生認為,凡事還是順其自然為好。就如這一章的推薦語: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

三、他自在獨行過一生

先生素來喜歡清靜,他說自己最怕的就是家裡的敲門聲,那門背後是各種莫名其妙的角色帶著各種繁雜的瑣事,而他最盼望的就是門永遠不被敲打。對於孤獨這回事,他說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生活中有些人的怪異行為背後並不是孤獨,是孤僻。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作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賈平凹先生和那些孤獨的人一樣,但是又不一樣,因為他是孤獨的享受者。在文章裡他寫道:

我終於明白了,塵世並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的,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嫉妒而引發的誹謗,扼殺,羞辱,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再脫穎,你將平凡,你若繼續走,走,終於使眾生無法趕超了,眾生就會向你歡呼和崇拜,尊你是神聖。神聖是真正的孤獨。

圖片來自網絡

從書中的文字看,賈平凹先生在易經玄學上應該是有一定造詣的,且受了道家學風的濡染,在《說生病》裡他寫道:

有一種病,在身上七年八年不愈,要想想,這一定是有原因了。洩露了不該洩露的天的機密?說破了不該說破的人的隱私?上帝的陰謀最多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傳的。那麼,這病就特別的有意義,自感是一位先知先覺,勇敢的普羅米修斯,甘受懲罰吧。或許,人是由靈魂和肉體兩方面結合的,病便是靈魂與天與地與大自然的契合出了問題,靈魂已不能領導肉體所致,一切都明白了吧,生出難受的病來,原來是靈魂與天地自然在作微調哩。

先生對待生死也有達觀的看法,即便他的文字劍走偏鋒。他在《說死》裡寫道:

凡能說到死的人,其實離死還遙遠,真正到了死神立於門邊,卻從不說死的。誰都要離開這個人世的,如果人世真是這麼的好,你總不能老佔著地方不讓別人來吧。而且死去有死去的好處,基督教徒們不是說死去要到天堂見上帝嗎?

賈平凹先生在文壇是一個鮮明獨特的存在,他有著莊子般的赤子情懷。他很喜歡清虛幽微之境,享受那份獨處的安寧,樂於體會那份自在的禪意。

總結

綜觀這70餘篇散文,洋洋灑灑的文字平淡無華卻超然物外,值得細細品味,尤其是第二章《默默看世界》,不同年齡的讀者會有不同的體會。此外,賈平凹先生對故鄉的描寫也是引人入勝,他寫陝北大地,讓讀者身臨其境,仿佛眼前就是漫天的黃沙,耳邊響起渾厚的嗩吶,還有那震天的秦腔,讀來便覺得那商州之地是農家自有其樂的地方。在本書的後一半內容裡,先生寫眼前的桌面、銅鏡、石頭、燕子、雲雀、樹、風雨、星星、荒野地……世間萬物在先生的筆下都變得有情,一草一木皆有靈性。他望著窗外的法國梧桐樹落葉,看見的是生命的運動,想到的是哲學命題: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容。大概只有內心柔軟豐富的人才會這樣吧!

但是另一方面,個人覺得賈平凹先生的文字似乎少了幾分厚重。作者似乎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熱愛著自然情趣中的小我,故而讀者所見的便是一種浮光掠影般的觀察。也或許是我還比較年輕,涉世未深而沒有體會到這種洞察人世後自得其樂的恬淡。

圖片來自網絡

想起一句話,用來形容自在獨行的賈平凹先生很是貼切:

心有沉香,以書為糧。世間破事,去他個娘。

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願我們都能自在瀟灑地過這漫長又短暫的一生……

相關焦點

  • 老樹畫畫:天色將晚,抱魚上床;世間破事,去他個娘。
    在微博上有個@老樹畫畫的帳號,每隔幾天就更新一篇。一副不甚精緻卻有趣的畫,配上幾句不長卻幽默的話。他的畫看起來是說古人,卻讓人有種特別親切的感覺。其中既有古人的才情,又有強烈的現實映照。用簡潔風趣的書畫表現形式,詮釋了他對生活的點滴感悟。看老樹的畫,讀他的詩,能很自然的體會到一種自由而又隨性的人生態度。
  • 《自在獨行》:感受靈魂的自在與安寧
    ,他時常輕描淡寫,把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又經常被人忽視的現象寫得生動有趣又不乏哲理,讀來讓人意猶未盡。《自在獨行》是賈平凹老師的一本散文集,這本散文集汲取了他40多年來的精華,完美展現了一個獨行者的心路歷程,賈平凹老師用極具感染力的故事從各個方面生動地描繪了個人與世界相處的絕妙之處,給所有內心孤獨的人兒一個靈魂的棲息地。
  • 荊墨│堅守靈魂的獨行——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
    他的小說創作成就斐然,散文創作也毫不遜色。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獨行》(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將帶領讀者走進賈平凹的獨行世界,收穫一份心靈的自在與安寧。        這本書是賈平凹40多年來創作的散文精粹。書中,他研磨孤獨,收穫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賈平凹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是行走於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
  • 讀賈平凹的《自在獨行》,這三點告訴你做個獨行的人多麼重要
    毋庸置疑他是當代中國可以可以載入世界文學史冊的文學家之一。賈平凹先生不僅在小說創作領域成績斐然,獲得過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和法蘭西文學藝術榮譽獎,以及茅盾文學獎等數十個國內外文學大獎。同時賈平凹先生也是一位散文大家。這本《自在獨行》便是他的散文精品。
  • 讀《自在獨行》有感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有感。人過了三十歲,就開始不自覺的減少無意義的飯局,在某些時候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的味道,其實絕不是我們厭倦了世界的紛擾,只是我們更加企盼內心的富足和安寧。 最近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在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
  • 《自在獨行》書評
    文/種花家兔子先生我用了一周的時間來讀《自在獨行》,每次都慢慢的將一章讀完,再寫一篇感悟。因為阿多尼斯在詩中寫道:「寫作吧,這是最佳的方式,讓你閱讀自己,聆聽世界。」同樣是散文,同樣是以孤獨為主題,因此我會拿它與剛看完的《孤獨是生命的禮物》作比較,而我更喜歡《自在獨行》。因為它出自一人之手,思想情感統一、文章水準一致、文風保持不變,故事能做到環環相扣,讓人讀得連貫、舒服。當然,這本書優美的不止是文字,還有那樸實的情感、自在的禪意。
  • 「好書推薦」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
    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好書推薦★★★
  • 自在獨行,你我都是江湖中人,緣何被瑣事打擾?
    自在,是指人不受外物幹擾,痛痛快快的瀟灑的去做、去活。獨行,是指一個人忍受孤獨、寂寞,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人向前。《自在獨行》的作者是賈平凹,平凹先生的文風多是用簡單質樸的文字來寫記憶中或是在平日的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但平淡後卻總有著一些不平淡,這本書裡有很多篇章都寫了秦腔,這不僅是因為平凹先生對秦腔有著深深的情感,還有著害怕秦腔會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的不安。所以,他把這種喜愛寫了出來,同時,也把這種不安寫了出來。他希望人們通過他的文章,去認識秦腔,了解秦腔,甚至愛上秦腔。
  • 「我抒我讀」投稿|自在獨行,萬物有靈
    繼《自在獨行》後,時隔三年,賈平凹又推出最新散文集《萬物有靈》,書中收錄了賈平凹自1981年至2019年近四十年的創作隨筆,共66篇。其中《六十歲後觀我記》《女兒婚禮上的講話》《人家》三篇散文,是首次被收錄進其作品集。
  • 讀《自在獨行-笑口常開》有感
    其實,想寫一點東西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總是自己總會為自己找一點原因去合理地逃避寫作。今天能夠如此有「魄力」地開始寫作,就是在一本書的介紹中講到,當你決定寫作的時候就應該動起手來,而不是在那用很長的一段時間去為自己規劃一段自己覺得完美的寫作方案。
  •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
    父親被拉到深山老林去「改造」,母親替人紡線賺錢,獨自一人撫養賈平凹兄妹四人。看到紡車不利索了,他把父親藏在樓角的幾大包書拎出來,打算偷偷賣掉。​剛出門,被母親撞見。不賣書換新紡車,一家人沒法活下去,他敢緊解釋,母親氣得渾身發抖:「活?那麼賤著活?」每晚,他要是看書,母親就紡著線陪著他。
  • 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這本書中,告訴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的安寧。」很多時候,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03獨行於世界,自在於內心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那便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賈平凹做到了。他喜歡安靜,他說平生最害怕的就是敲門聲。
  • 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這本書中,告訴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的安寧。」很多時候,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01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賈平凹在剛上初中的時候,迫於生計,他輟學回到家中務農。
  • 自在獨行—對生命的真情告白
    重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這一次讀有了更多的思考。《自在獨行》這個書名有一絲禪意的味道,樸素的文字,處處是作者對生命的真情告白。有人說這是一本彰顯作者灑脫豁達生命之旅的修為之作,我卻覺得這本書是寫給那些生命的行者的,是對那些活出極致生命之美的勇者的低調讚美。真實是藝術的生命。賈平凹說,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他的文字間無處不顯現出真情美。真善美,「真」是排在第一位的。
  • 《自在獨行》: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修行
    >初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我「自在獨行」。我覺得其詞很是富有個性,剛看到這個書名時我感覺到的是一股豁然開朗、自在安逸、感到一股禪意似的那種樸實無華又具有內涵的感覺。而怎麼在這快節奏下的當代能做到自在獨行呢?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自在獨行》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散文集。
  • 《自在獨行》十句經典: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是獨處,值得細細品讀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齲齲獨行著的,因為哪怕是整日生活在一起的親人,也有各自的悲歡,他不懂你的,你也不懂他的。所以,想要過好這一生,我們就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獨處。《自在獨行》是賈平凹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選。
  • 赳赳老秦,自在獨行——賈平凹
    這隻「自在獨行」的筆桿以其有別於時代的思想,第一次引起了時代的注意,在《滿月兒》裡向世人展現了一幅幅描繪農村新人、新事的動人畫卷,那裡有愛搞農業科研的滿兒,有愛笑的月兒,濃濃的生活氣息,獨獨不見歲月的傷痛,就像春天明媚的陽光,不見陰霾的天。 這隻「自在獨行」的筆桿便是賈平凹,「自在獨行」的賈平凹。
  • 賈平凹的《自在獨行》怎麼樣?是否適合普通上班族和大學生讀?
    真正的自在獨行來自於內心的從容和那份淡定。今天小叔說書要跟大家分享一本不僅使用於普通上班族人看的書更適合大學生讀的一本書。賈平凹的這本《自在獨行》你一定不能錯過閱讀這本書,推薦這本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因為這本書看完就像是有魔力能讓你牢牢抓住眼球,充滿了力量。非常適合成年人讀的一本書,書中的情節有很多生活的感悟,經歷過現實生活的人一定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有很多感慨,從而跟賈平凹步調一致的觀點引起與自己心中的一種共鳴。
  • 賈平凹《自在獨行》: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自在獨行》這本書是由我國當代文壇上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師賈平凹先生創作的,他是一位極具叛逆性的作家,但又不失淳樸的本色。他也是中國少有的高產作家,更為可貴的是他每一部作品都堪稱精品。內容簡介:賈平凹先生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
  • 《自在獨行》:人生如逆旅,獨行不悲傷
    獨行易得,自在難尋。賈平凹先生的散文集《自在獨行》,關乎的是關於人與生命的思考。在鄰居五叔的建議下,賈平凹開始跟著他去山上砍樹枝,然後背到集市去賣。在鄰居五叔的幫助下,賈平凹好不容易爬到了崖上,一棵野棘還沒砍下來,就弄得滿手血泡。背柴下山時,道路更加難行,小腿嗶嗶發抖。過河時,因為沒站穩,撲倒在地,被壓在了柴堆下面,腿給碰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