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完了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散文集,作者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侃人生,書中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讓讀者對賈平凹這個頗具叛逆性的作家有了新的認識。
一、他生來孤獨
賈平凹的母親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腳女人,但是卻在最艱難的歲月裡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賈平凹的小學在一個寺廟裡,母親送他去上小學,他作為見習生跟著讀書,深得老師的喜歡。儘管因為自己是見習生受到同學們的些許排擠,他依然很用心。在小學教書的女老師也很喜歡他,並且告訴他長大寫文章不要被什麼格式套住,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他從那時便記住了老師的話。
文化大革命中期,賈平凹剛剛上中學,身為校長的父親就被定為「走資派」,被拉到大山深處去改造,這一走就是七年。為了應付全家人的開支,母親給人紡線賺錢,來供養賈平凹和他的一個弟弟、兩個妹妹。賈平凹的母親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卻相信知識的力量,對待讀書這回事從不含糊。當賈平凹提起不讀書要回家幹活,她生氣地說:「再不準你說這沒出息的話,文化還有瞎的地方!」父親去改造那段時間,她以一己之力撐起全家人的生活,她柔弱的身軀裡是一顆堅強的心,渾身散發著光芒。
賈平凹的父親是一位清清貧貧的鄉間教師,一輩子勤勤懇懇工作,在家族裡算是德高望重,鄰裡街坊有個什麼大事小情都要找他去解決,父親也自然是很喜歡主持公道。文化大革命期間,父親受到迫害,蒙受冤屈,在大山深處吃盡了苦頭。退休之後,他便在家照顧著孫女。得知兒子被社會上的風言風語中傷而身陷囹吾,他帶著孫女前去探望。他不多說一句話,只是默默關注著兒子。在恰當的時機,他帶了一瓶酒與兒子談心,告訴兒子:「……我前天在街上的報欄裡看到了,我覺得那沒有多大的事。你太順利了,不來幾次挫折,你才不會有大出息呢!當然,沒事咱不尋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別人怎麼說,你心裡要有個主見。人生是三節四節過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們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當一生的事兒幹了,就不要被一時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時的失所迷恫。這就是我給你說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煩悶都解了去吧。來,你喝喝,我也要喝的。」一席話讓賈平凹的眼淚唰唰流了下來,在父親的面前,賈平凹似乎永遠都是個長不大的孩子,當他迷惘而不知該往何處時,父親便是他的人生導師,給他指引方向。
知識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大學時期的賈平凹不喜歡被別人注意,總是默默地聽同窗的高談闊論。他什麼書都看,看了就做筆記,什麼話都不講。賈平凹後來也說:「懦弱阻礙了我,懦弱又幫助了我。從小我恨那些能言善辯的人,我不願和他們來往。遇到一起,他們愈是誇誇其談,我愈是沉默不語;他愈是表現,我愈是隱蔽;以此抗爭。但神差鬼使般,我卻總是最後勝利了。」大學時期的他已經能夠寫詩,儘管他的詩只能在班級壁報上發表。過往的經歷讓他成為了一個沉默內斂、喜歡清靜的人,他對待生活不苛求,得失淡然處之,在《生活一種》中他寫道:
出門掛鎖,鎖宜舊,舊鎖能避蟊賊破損門;屋中箱櫃可在鎖孔插上鑰匙,賊來能保全箱櫃完好。
按說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煩惱,時不時抱怨上幾句。可是對於賈平凹先生而言,生活似乎永遠簡單純粹,這世間沒有什麼事會給先生徒增煩惱,大不了笑一笑便過去了,就如他在《笑口常開》裡寫道:
夜裡正在床上半醒半睡,有人影推門閃進來,在立櫃裡翻,翻出一堆破衣服和書報,扔了;再往架板上翻,翻出各類米袋子、面袋子和書報,扔了;在桌鬥裡又翻,是一堆讀書卡片,湊眼前看了看,扔了。咕嚷了一句順門便走,我在床上說:「朋友,把門拉上,夜裡有風的。」小偷把門拉上了。天明起來整理房間,一地亂書亂報,竟發現找了好久未找著的一份資料,不禁樂而開笑。去給孩子買一雙襪子,昨日看時價是一元,今日是一元二角,怏怏出店門,打響一個噴嚏,噴帶出一口痰。正想是售貨員在嘲笑我,我方有噴嚏打出,一位戴「衛管員」袖章的人卻責斥我吐了痰要罰五角錢。掏出那一元錢,衛管員沒零錢找,遂再當地吐一口,憤憤而走,走過十步,不禁樂而開笑。
讀著這些故事,有時我也忍不住笑出聲,好像通過這些有趣的事情認識了賈平凹先生的另一面。當然,在獵奇心理得到滿足之後,我也開始佩服先生的這份睿智,明白了生活中那些讓我暴跳如雷的時刻,其實都可以一笑了之,因為——何必呢?
二、他眼中的世界
本書的第二章《默默看世界》是整本書裡我比較喜歡的一部分,先生在這一部分聊了人生百態。讀完覺得先生雖為眾生,卻能俯視芸芸眾生,雖處紅塵,卻也能傲視紅塵,字裡行間顯示出的居然是處於俗世之中悟得的智慧。
《看人》
先生說,最好的風景是在街頭上看人。他站在街頭看著眼前來來往往的路人,就像是在看一本歷史書,體會一本哲學佳作。有一瞬間,他覺得自己就是上帝,似乎正在冷眼看著世間的一切,感受到人活著真是既簡單又複雜、既無聊又有趣。他說,無論是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文學家,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在以自己的生存方式體驗人生。這樣想著,人們從此看問題,辦事情,心胸就不那麼窄了,目光就不那麼短了,不會為蠅頭小利去勾心鬥角,不會因一時榮辱而狂妄或消沉,從而靜虛平和地對待一切。於是先生幡然醒悟:人該自在瀟灑過這一生啊!他寫道: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朋友》
也許是經歷了很多,先生對於朋友的看法尤為深刻。他說在名與利的奮鬥中,我們有了相當多的朋友,但也在奮鬥名與利的過程中,朋友變換如四季。朋友的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為名為利的奮鬥歷程就是朋友的好與惡的歷史。……走的走,來的來,你面前總有幾張板凳,板凳總沒空過。大多數人的生活該是如此吧。不過,先生對待朋友的態度或許有些悲觀,他說:
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個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儘管先生在思想上是出世的,可在生活中又是入世的。他說:
然而我還是交朋友,朋友多多益善,孤獨的靈魂在空蕩的天空中遊弋,但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牆根又有狗吠。
《說奉承》
說到奉承這個行為,先生說其實每個人都奉承過,即便是一個再正直的小夥子,在談戀愛的時候他也奉承過女孩子。所以,賈平凹先生的文字裡似乎沒有瞧不起或是鄙視奉承這一現象,他寫道:
每一個生命之所以為生命,是有其自信和自尊的,一旦寧肯犧牲自己的自信與自尊去奉承,那就有了企圖。企圖可以硬取,刺刀見紅,企圖也可以軟賺,奉承為事。善奉承的眼光雪亮,他決不肯奉承比他位低的,勢小的,科長只能奉承處長,處長只能奉承局長,一級攆一級,只要有官之階,人就往高處走。
對於這一段內容,我認為先生應該是有些不屑於奉承的,那些懷有企圖心的人們奉承之際的醜態為先生所鄙夷。但是他也說,人的生活中是需要一些虛幻的精神的。人世間的醜惡也有其存在的道理,或許賈平凹先生是看透這個社會,又說通自己從而立身於這個渾濁的時代吧。
《說房子》
社會是複雜多變的,先生的內心卻沒有被這光怪陸離的現實影響,生活中的他知足常樂。他說:
睡草鋪如果能起鼾聲,絕對比睡在席夢思的沙發床上輾轉不眠的好。用不著熱羨和嫉妒他人的千般好,用不著哀嘆和怨恨自己的萬般苦,也用不著恥笑和賤看別人不如自己,生命的快活並不在於窮與富,貴與賤。
這也正如老子所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關於女人》
這一篇是作者的女性觀闡述,似乎爭議還不小,先生在文中寫道:
現在社會上的商店,幾乎全是為女人開設,出售著大量的衣服和化妝品,百分之八十的雜誌封面刊登的是女人的頭像,好像這個世界是女人的,其實這正是男人世界的反映。男人們的觀念裡,女人到世上來就是貢獻美的,這觀念女人常常不說,女人卻是這麼做的。
簡言之,賈平凹先生認為,美是女性取悅男性的資本,男人是徵服世界的,女人是徵服男人的。在這個大前提下,他對於女人該怎麼保持自己的魅力繼續寫道:
聰明的女人要使自己永遠被男人看重,做了妻子永遠要獲得丈夫的寵愛,她應追求的不是讓男人佔有,也不佔有男人,和讓男人佔有,也佔有男人,轉換這種關係的是一種平等,一種自我的獨立。以自我而活,活有個性,活有熱情,這就常活常新,正是這種常活常新,恰好符合了男人的那份易於疲倦的賤的稟性,使他們有了新鮮感,有了被吸引力。這結局雖然同討好男人要企圖達到的目的一樣,但質發生了變異。
對於這樣的文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如果從女權主義的視角來看,很多男性作家的文字都不免透出一種偏見,賈平凹先生當然也不例外。在觀念開放的今天,很多思想是過去所不及,我們沒有辦法強求那個將男權社會作為客觀事實的過去。在社會接納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認為女性應該讓自己變得更美以徵服男性,也可以認為女性應該追求自我,努力擁有自己的事業。而我,更欣賞後者。
《說美容》
對於女性的美容裝扮,賈平凹先生在《說美容》裡提到:
女人的化妝已經是違背了自然規律,輕賤了自己,更不必割這樣填那樣再做美容手術。人的身體,每一個部位,甚至一顆痣,一條皺紋,都是極其協調地配合在一起的,這如同大自然所形成的山丘、河流、洞澗、樹林一樣,它有它的風水。人體也有風水,隨便去改造,就失去了和諧,也失去了特點和標誌。上帝既然造了我們,我們應該自信。
賈平凹先生認為,凡事還是順其自然為好。就如這一章的推薦語: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
三、他自在獨行過一生
先生素來喜歡清靜,他說自己最怕的就是家裡的敲門聲,那門背後是各種莫名其妙的角色帶著各種繁雜的瑣事,而他最盼望的就是門永遠不被敲打。對於孤獨這回事,他說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生活中有些人的怪異行為背後並不是孤獨,是孤僻。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作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賈平凹先生和那些孤獨的人一樣,但是又不一樣,因為他是孤獨的享受者。在文章裡他寫道:
我終於明白了,塵世並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的,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嫉妒而引發的誹謗,扼殺,羞辱,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再脫穎,你將平凡,你若繼續走,走,終於使眾生無法趕超了,眾生就會向你歡呼和崇拜,尊你是神聖。神聖是真正的孤獨。
從書中的文字看,賈平凹先生在易經玄學上應該是有一定造詣的,且受了道家學風的濡染,在《說生病》裡他寫道:
有一種病,在身上七年八年不愈,要想想,這一定是有原因了。洩露了不該洩露的天的機密?說破了不該說破的人的隱私?上帝的陰謀最多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傳的。那麼,這病就特別的有意義,自感是一位先知先覺,勇敢的普羅米修斯,甘受懲罰吧。或許,人是由靈魂和肉體兩方面結合的,病便是靈魂與天與地與大自然的契合出了問題,靈魂已不能領導肉體所致,一切都明白了吧,生出難受的病來,原來是靈魂與天地自然在作微調哩。
先生對待生死也有達觀的看法,即便他的文字劍走偏鋒。他在《說死》裡寫道:
凡能說到死的人,其實離死還遙遠,真正到了死神立於門邊,卻從不說死的。誰都要離開這個人世的,如果人世真是這麼的好,你總不能老佔著地方不讓別人來吧。而且死去有死去的好處,基督教徒們不是說死去要到天堂見上帝嗎?
賈平凹先生在文壇是一個鮮明獨特的存在,他有著莊子般的赤子情懷。他很喜歡清虛幽微之境,享受那份獨處的安寧,樂於體會那份自在的禪意。
總結
綜觀這70餘篇散文,洋洋灑灑的文字平淡無華卻超然物外,值得細細品味,尤其是第二章《默默看世界》,不同年齡的讀者會有不同的體會。此外,賈平凹先生對故鄉的描寫也是引人入勝,他寫陝北大地,讓讀者身臨其境,仿佛眼前就是漫天的黃沙,耳邊響起渾厚的嗩吶,還有那震天的秦腔,讀來便覺得那商州之地是農家自有其樂的地方。在本書的後一半內容裡,先生寫眼前的桌面、銅鏡、石頭、燕子、雲雀、樹、風雨、星星、荒野地……世間萬物在先生的筆下都變得有情,一草一木皆有靈性。他望著窗外的法國梧桐樹落葉,看見的是生命的運動,想到的是哲學命題: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容。大概只有內心柔軟豐富的人才會這樣吧!
但是另一方面,個人覺得賈平凹先生的文字似乎少了幾分厚重。作者似乎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熱愛著自然情趣中的小我,故而讀者所見的便是一種浮光掠影般的觀察。也或許是我還比較年輕,涉世未深而沒有體會到這種洞察人世後自得其樂的恬淡。
想起一句話,用來形容自在獨行的賈平凹先生很是貼切:
心有沉香,以書為糧。世間破事,去他個娘。
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願我們都能自在瀟灑地過這漫長又短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