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卡雷就是間諜小說家的第一人,而且第二名可能還沒有出生。
文 | 王卓嬌 編輯 | 沈小山
據英國媒體報導,電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的同名原著作者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上周六(12月12日)因肺炎在英國康沃爾去世,享年89歲,報導指出,他並未感染新冠病毒。
好人為壞事服務,壞人為好人服務
一直以來,勒卡雷的小說以冷戰和間諜題材見長。他的寫作風格細膩入微,情節錯綜複雜,他擅長將冷戰時期西方以及蘇聯兩大對立陣營中的間諜活動描寫為在充斥著變節、背叛和個人悲劇的腐爛體系中模糊了道德邊界的一環,從而使間諜小說提升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史蒂芬·金稱他為「文學巨匠和人道主義精神者」;歷史小說作家羅伯特·哈裡斯(Robert Harris)說,記載冷戰時期間諜世界的勒卡雷是「戰後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而中國臺灣作家唐諾如此評價:勒卡雷就是間諜小說家的第一人,而且第二名可能還沒有出生。
現代英國間諜小說的典範是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的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風流倜儻、彬彬有禮,忠於女王陛下和國家。「007」以其無懈可擊的天賦,在成功撩到妹子的同時還能擺脫麻煩,讓充滿神秘色彩的間諜又披上一層浪漫主義外衣。
約翰·勒卡雷
勒卡雷的書卻顛覆了這一概念,他將情報行動描繪成模稜兩可的所在:對與錯都難以抉擇,即使目的很明確,也很難看出其手段是否合理。他的主角都是孤獨且幻滅的人,他們的工作遊走於道德灰色地帶,被官僚主義的權力遊戲和政客們不透明的陰謀所驅使,他們既可能被敵人出賣,也可能被同事和情人出賣。
「勒卡雷真正的主題從來不是間諜,」早在1999年,《紐約客》就有關於他作品的討論,「人類關係中無休止的欺騙就像行走迷宮:背叛是愛,謊言是真理,好人為壞事服務,壞人為好人服務。」
勒卡雷的作品旨在討論人性。他認為政治立場無法抹滅人性,無論意識形態如何,人性都有缺陷也都有閃光點。中國讀者在相對更為熟知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中早已窺探到這一點。
電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劇照
勒卡雷18歲就被英國軍方情報單位招募,擔任對東柏林的間諜工作,1958年就職於英國安全局軍情五處,同時開始寫作。他作為英國特工的經歷,加上他作為作家的深入實地調查,使他的小說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他以現實為出發點,創造了一個不可磨滅的虛構世界。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職業生涯中,勒卡雷寫了20多本書,並將它們設置在盧安達、車臣、土耳其、加勒比海和東南亞等遙遠的地方。他描述了各種不同的主題,在柏林圍牆倒塌後,他的小說變得更有爭議性,他也變得更加政治化。但如果他有政治觀點要闡述,他仍然會用英國式的優雅、複雜的情節和準確無誤的描述來包裝它們。
外交官、間諜、小說家
約翰·勒卡雷深諳騙術,似乎生來如此。
1931年10月19日,原名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的勒卡雷出生於英國多塞特郡普爾。他父親龍尼是個風流倜儻卻滿口花言巧語的滑頭兼混蛋,母親奧麗弗早在他5歲時就偷偷離開了他和7歲的哥哥。
勒卡雷動蕩的童年總是在有專職司機開賓利車接送和父親永遠處於實施巨大騙局或進監獄的邊緣之間搖擺不定。
「騙子、幻想家、偶爾的囚犯,以及我的父親」——2016年出版的自傳《鴿子隧道》中,勒卡雷曾這樣形容龍尼。他在與父親的對抗中學會如何撒謊和察言觀色。
勒卡雷的自傳《鴿子隧道》
上世紀40年代末,和龍尼關係破裂之後,勒卡雷前往瑞士伯爾尼大學學習現代語言。在那裡,他被一個潛伏在大使館的英國特工招攬,開始了他的間諜生活。除了在英國首屈一指的伊頓公學任教兩年外,勒卡雷在16年的時間裡,一直為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服務。直到數年後,勒卡雷才承認了自己從前的職業,他說不必再為此撒謊了,這是一種解脫。
勒卡雷在牛津讀書時,就一直密切關注左翼團體中可能支持蘇聯的人,1960年,他以英國外交官的身份移居德國,工作包括審問、竊聽電話、組織入室盜竊和管理特工。
簡言之,他過著三重生活:外交官、間諜、小說家。1961年,他的處女座《召喚死者》(Call for The Dead)出版,由於間諜身份的敏感,他的書稿寫成後都會送到軍情六處接受審查,另外英國情報機構也禁止他用實名寫作,於是他就隨手取了約翰·勒卡雷這個聽起來很像法國人的筆名。
1965年,《柏林諜影》就被搬上大熒幕
勒卡雷第三部小說《柏林諜影》(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出版即獲得好評,成為全球暢銷書。這是一本震撼人心的書,當了一輩子間諜的主角阿歷克·利瑪斯,在一個他認為是一回事但事實是另一回事的任務中,他被捲入欺騙、背叛和個人悲劇。對於習慣奇幻式結局的讀者來說,《柏林諜影》的結尾猶如當頭一棒。一位評論家如此寫道:「《柏林諜影》標誌著兩個時代之間的界限:上帝在我們身邊的愛國主義時代,對政府和西方道德的信任,以及偏執狂、陰謀論和懷疑政府、道德漂移的時代。」
作者父親的兒子
隨著小說獲得成功,勒卡雷真實身份也被英國媒體爆出。1964年,他徹底辭去間諜工作,開始全職寫作。20多年間,他創作了多部以冷戰為背景的小說,包括《鏡子戰爭》(1965年)、《德國小鎮》(1968年)、「史邁利三部曲」和《莫斯科情人》(1989年)。
藉助1986年出版的半自傳小說《完美的間諜》(A Perfect Spy),勒卡雷回憶了他和父親龍尼如何在謊言中互相欺騙和被欺騙。事實上,父子兩人關係非常疏遠又針鋒相對。對龍尼,勒卡雷總是懷著複雜的感情,想親手殺了他,卻又經常花錢將身陷囹圄的龍尼撈出來。每當龍尼在監獄裡啜泣,用溺水般的聲音說「兒子,我不能再坐牢了」,勒卡雷總是感到「像刀子一樣緩慢地從身上割過」。
勒卡雷最終與父親斷絕了聯繫,但父親「龍·勒卡雷」繼續向他索要錢財,他在電視上看到兒子的生活紀錄片,覺得兒子沒有將一切都歸功於他,絕對是一種詆毀,於是父親威脅要起訴兒子。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龍尼行蹤飄忽不定,要麼音訊杳無,要麼從世界各地寫信給兒子乞求實質幫助,不過這些信件最終都被勒卡雷隨手扔掉或付之一炬。
最終,龍尼客死維也納,勒卡雷為他的葬禮支付費用,卻並未出席。後來他為《完美的間諜》尋找素材重返維也納,遇到的一位酒店夜間門房對他說:「你父親是個偉大的人,你對待他的方式實在太不地道了。」
情報世界擁我入懷的時候,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
約翰·勒卡雷喜歡在影視劇中客串角色,這是在根據他的小說《女鼓手》改編的同名電影中的客串
晚年,勒卡雷刻意避開文學界的社交場合,也拒絕了眾多採訪需求。雖然偶爾在倫敦漢普斯特德居住,但更多時間,勒卡雷會和家人們待在康沃爾懸崖頂上的一棟白色房子裡,他在家庭幸福中找到新的樂子。大批來訪者間或蜂擁而至,間諜們也不時前來拜訪,把他當做自己職業的一種神諭。
當一切喧囂歸於平靜,勒卡雷寫道:我在曾經熟知的秘密世界之外,試圖為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更為寬廣的世界創造一個大劇場。這個想法最初源自想像,然後尋求實體,接著再次回到了想像,最後便來到我此刻就坐的書桌前。
情報世界擁我入懷的時候,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
參考資料
1.《柏林諜影》
約翰·勒卡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
2.《鴿子隧道》
約翰·勒卡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
3.John le Carré, Best-Selling Author of Cold War Thrillers, Dies at 89
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3/books/john-le-carre-dead.html
4.John le Carré, author of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dies aged 89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0/dec/13/john-le-carre-author-of-tinker-tailor-soldier-spy-dies-aged-89
來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