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
除建築外,張永和與其所創建的非常建築的工作還涉及到景觀、產品、家具,乃至服裝、首飾、展覽等多個設計領域的創新嘗試,這些作品的靈感均來源於特色鮮明的中國概念,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為此,本期我們特別採訪到張永和,向讀者展示由其設計的不同時期不同系列的經典設計作品,全面呈現一個知名建築師的「跨界」設計之路。
張永和,曾在中國和美國學習建築,是中國最早獲得國際聲譽的建築師、最重要的建築先驅之一。2005至2010年間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建築系系主任,目前他是麻省理工和同濟大學的教授。非常建築於1993年由張永和與魯力佳創立。在過去20年中,非常建築堅信設計的價值,強調研究,重視方法,致力於建造工藝的革新,逐漸形成了一個涵蓋了多個設計領域的綜合實踐。
T恤及帶有建築圖的圍巾
張永和=張
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跨界」設計的?
張:現在我做的事情並不是三年前開始喜歡的,也許是三十年前就已經喜歡了。一方面有人用時髦的話說我們是跨界,一方面用傳統的說法講是不務正業,我覺得可能都對。
記者:最初開始這種新嘗試的原因是什麼呢?或者說動力是什麼?
張:這個原因或是動力,最好的一個答案也是最真實的就是我喜歡,另外一個原因也是我自己的興趣從來離日常的生活不遠. 我感興趣的是每日生活,這也是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裡面所有的事情,住、吃、喝、穿、行,我覺得都挺有意思。雖然工作很忙,但是我還是嚮往生活裡一些新鮮的事情,而且由於建築的複雜性,使我們很幸運能和很多機會與各個領域,比如產品設計、服裝設計、電影等等合作。
記者:目前,除建築外其他領域的「跨界」設計作品都有哪些呢?
張:比如說,像我做產品的機緣,是一家臺灣的給歐洲品牌做設計的公司,他們想確立自己品牌,就找到了我。另一些類似的機緣還有做荷葉形的託盤,設計紫砂壺等。服裝品牌上我們就和廣州的「例外」合作過。
記者:您曾經設計過一組葫蘆外型的餐具系列作品,其靈感源於什麼?蘊含著怎樣的美學思想?
張:我本人在北京出生長大,對北方的鍋碗瓢盆尤為熟悉。其中瓢最為特殊。葫蘆一劈兩半掏空就是瓢。概念清晰,操作簡單,非常智慧。瓢是從自然轉化為人工的,形式上當然不是抽象的。瓢來源於民間,也可以說沒有經過設計,具有強烈的地方性。這也是瓢另一個使我們感興趣的原因。同時,材質上我們選定了精細的骨瓷,是想完成從手工到工業,從農村到城市,從傳統到當代,從粗獷到細緻的一系列轉化。瓷器從瓢演化過來,但已不是瓢,瓷器的變化是規律的,形狀是準確的,因此具有可重複性。骨瓷的細膩使設計並不停留在概念上,而構成物質的現實,需要通過觀看,觸摸,使用去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