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和:「跨界」中的概念思維

2020-12-17 大公書畫

張永和

  除建築外,張永和與其所創建的非常建築的工作還涉及到景觀、產品、家具,乃至服裝、首飾、展覽等多個設計領域的創新嘗試,這些作品的靈感均來源於特色鮮明的中國概念,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為此,本期我們特別採訪到張永和,向讀者展示由其設計的不同時期不同系列的經典設計作品,全面呈現一個知名建築師的「跨界」設計之路。

  張永和,曾在中國和美國學習建築,是中國最早獲得國際聲譽的建築師、最重要的建築先驅之一。2005至2010年間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建築系系主任,目前他是麻省理工和同濟大學的教授。非常建築於1993年由張永和與魯力佳創立。在過去20年中,非常建築堅信設計的價值,強調研究,重視方法,致力於建造工藝的革新,逐漸形成了一個涵蓋了多個設計領域的綜合實踐。

  

T恤及帶有建築圖的圍巾

  張永和=張

  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跨界」設計的?

  張:現在我做的事情並不是三年前開始喜歡的,也許是三十年前就已經喜歡了。一方面有人用時髦的話說我們是跨界,一方面用傳統的說法講是不務正業,我覺得可能都對。

  記者:最初開始這種新嘗試的原因是什麼呢?或者說動力是什麼?

  張:這個原因或是動力,最好的一個答案也是最真實的就是我喜歡,另外一個原因也是我自己的興趣從來離日常的生活不遠. 我感興趣的是每日生活,這也是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裡面所有的事情,住、吃、喝、穿、行,我覺得都挺有意思。雖然工作很忙,但是我還是嚮往生活裡一些新鮮的事情,而且由於建築的複雜性,使我們很幸運能和很多機會與各個領域,比如產品設計、服裝設計、電影等等合作。

  記者:目前,除建築外其他領域的「跨界」設計作品都有哪些呢?

  張:比如說,像我做產品的機緣,是一家臺灣的給歐洲品牌做設計的公司,他們想確立自己品牌,就找到了我。另一些類似的機緣還有做荷葉形的託盤,設計紫砂壺等。服裝品牌上我們就和廣州的「例外」合作過。

  記者:您曾經設計過一組葫蘆外型的餐具系列作品,其靈感源於什麼?蘊含著怎樣的美學思想?

  張:我本人在北京出生長大,對北方的鍋碗瓢盆尤為熟悉。其中瓢最為特殊。葫蘆一劈兩半掏空就是瓢。概念清晰,操作簡單,非常智慧。瓢是從自然轉化為人工的,形式上當然不是抽象的。瓢來源於民間,也可以說沒有經過設計,具有強烈的地方性。這也是瓢另一個使我們感興趣的原因。同時,材質上我們選定了精細的骨瓷,是想完成從手工到工業,從農村到城市,從傳統到當代,從粗獷到細緻的一系列轉化。瓷器從瓢演化過來,但已不是瓢,瓷器的變化是規律的,形狀是準確的,因此具有可重複性。骨瓷的細膩使設計並不停留在概念上,而構成物質的現實,需要通過觀看,觸摸,使用去認識它。

相關焦點

  • 張永和談建築及跨界的作品
    今日為您奉上的是張永和gooood全球獨家【專輯回顧】系列今日為您奉上非常建築 - 張永和(2017年2月16日首發於谷德設計網網站gooood訪談專輯第14期)出品人:向玲張永和談建築及跨界的作品概念對設計的重要性首先並不是說非得有概念。我覺得有一大類概念,就是那些象徵概念,一個樓像什麼,比如樓像帆船,跟建築一點沒有關係的。我覺得那些概念毫無意義,我最感興趣的概念實際上是生活方式的概念。就是今天人到底除了住這麼一套標準的公寓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
  • 張永和|建築可親
    張永和,中國建築師,普利茲克獎評委,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前建築系主任。他是國內第一位成立獨立建築事務所的建築師,也是第一位參與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的中國建築師,他為國內建築領域帶來許多新的觀念,曾「跨界」設計時裝、家居、舞美甚至食物。
  • 張永和不喜歡地標性建築:就想蓋為了生活的房子
    張永和的跨界設計《葫蘆餐具&酒具》。  「不理想城」  事實上北京是不夠密  新京報:此次展覽中的「不理想城」部分,是希望在城市規劃不盡人意的情況下給出一些規劃?  張永和:可以這麼說。你知道,當建築師設計特別重要的公共建築時,是有一定能見度的,給人以決策者的印象。
  • 建築大師張永和:我對中國熱衷奇觀性建築十分警惕
    張永和就報考了父親的母校南京工學院(原中央大學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結果真的中了。儘管子承父業,但張永和和父親的理念卻不盡相同。甚至《東方之子》去拍攝張開濟的素材,張永和直接對著鏡頭說:「我和父親除了面貌像外,建築理念都不相同。」當記者問及和父親的分歧時,張永和這樣概括:「中國的教育體制實際上是屬於古典建築,而我在美國接受的是現代建築的教育,是本質上的差別。」
  • 張永和 建築可親
    他是國內第一位成立獨立建築事務所的建築師,也是第一位參與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的中國建築師,他為國內建築領域帶來許多新的觀念,曾「跨界」設計時裝、家居、舞美甚至食物。 建築師 張永和 生活中的張永和,似乎一直處於思考狀態中,對世界保有敏銳的感知。
  • [分享]張永和建築作品資料下載
    國畫大師黃永玉今年96歲了, 他自學美術,文學,是一代「鬼才」。 90多歲的高齡開跑車, 寫自傳體小說,開畫展。 湖南湘西自治州是黃永玉的故鄉。 6年
  • 文化人物提名|張永和:開創了中國建築設計界諸多第一
    ……在任何一個學科生態中,從思想基因層面影響甚至改變整個生態系統演化進程的歷史機遇都頗為罕見。而1996年張永和設計的席殊書屋,就歷史性地承擔了為中國當代建築提供「重啟型」思想基因的生態革新使命。」資深的「建築教育者」張永和建築實踐作品中的豐富思辨,使他成為90年代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的「前衛的實驗建築師」、「建築思想啟蒙者」,他也同時是一位資深的「建築教育者」。
  • 名人|張永和:建築大咖的「非常」生活
    他為中國建築設計行業開創了很多個第一:他是第一位在國際建築研究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擔任要職的華人,也是建築界「諾貝爾」——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中的第一張中國面孔。而作為中國建築界的超重量級人物,他卻說自己的每一個項目都做得「死去活來」,簡直是在「受罪」。
  • 獨家專訪|張永和:建築就是蓋房子
    在華茂集團對東錢湖的宏大規劃中,最早與公眾見面的是西扎設計的藝術教育博物館,一座光的空間,以及張永和尚未完工的工作室。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開館之際,建築師馮果川和張永和也帶來博物館的美育課——「我的工作室」。
  • 張永和:建築藝術從來不是脫離技術的
    我們將如何在建築設計與城市更新問題中進行思考?未來城市更新中又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哪些經驗可以借鑑?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本屆中國城市館的官方媒體合作夥伴,界面新聞獨家採訪了著名策展人張永和先生。【張永和】: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北京國際設計周的孫群先生來電話問我說:你知道威尼斯是「檢疫」和「隔離」概念的發源地嗎?我當時不知道。他接著提到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城市館做一個圍繞「疫情與城市」展覽的想法。我很認同他的想法。
  • 圈內最「不正經」的建築大師張永和
    標誌性的圓眼鏡、小西裝,圓圓的臉龐上總是帶著一副和藹可親的笑容,在國內建築圈內暱稱為「豆漿叔」的張永和,每一個拋出來的頭銜都是重量級中的重量級。建築核心的是「生活」對張永和來說,他設計的出發點常是建築中「具體而生動的生活事件」,為此他「不務正業」地嘗試了很多不同的設計領域。因為對服裝特別熱衷,「非常建築」成立了服飾品牌「1/2」,還從梁思成給林洙的家書中得到靈感,設計出梁思成西裝。
  • 呂敬人對話張永和:提升設計的修養,不是一場風花雪月
    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建築設計師張永和出席《設計的修養》新書發布會何為設計的修養?在對談中,呂敬人和張永和首先從各自行業從業者角度分享了什麼是好設計。在呂敬人看來,書籍設計師的工作就是通過設計使文本的價值得到最大體現。
  • ARCHINA專訪×張永和|「豆漿叔」談建築
    大眾通常認為空間可設計而時間不可設計,但張永和對時間的可設計性進行了深入探索。「人們趨向於用豐富的體驗來度量時間,並非簡單利用度量工具。」通過園林中直橋的時間也許不過短短幾秒,但若將直橋改變成為典型江南園林中的九曲橋,在曲折空間中體驗園林的韻味,通過橋的時間就大大增加了。
  • 張永和:從「非常建築」到「普通建築」(上)
    無疑,建築師們必須跳出常規思維應對建築技術以及社會經濟體系的挑戰,同時還要與大自然一番周旋。」在闡釋展覽意圖時,策展人張永和如是寫到。非常建築主持建築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張永和,在2008年由於頗具爭議的SOHO中國前門項目和此次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工作再一次回到了中國公眾的視線中。
  • 張永和 | 中國建築不應只向西方學習
    自1993年起,張永和成立了「非常建築工作室」並開始在國內從事建築設計、實踐。經過三十多年在建築領域的摸索,張永和設計出了二分宅、席殊書屋等等作品,並成為了普利茲克獎評委團裡的首位中國面孔,被稱為「中國現代主義建築之父」。16日下午,霧霾籠罩著北京城。我們從計程車上下來,在一片灰濛濛的樓宇中尋找著張先生的工作室所在地,期間差點走錯路。
  • 在場| 張永和:非常建築之「非常」與「正常」
    今年正好是非常建築成立25周年,張永和老師首先和大家分享了關於非常建築名字的一些故事。25年前,許多奇奇怪怪的建築慢慢在中國成為主流,然而究竟何種建築形態才是主流成為一個值得爭議的話題。張永和老師與其搭檔魯力佳老師將其公司取名為非常建築,取此名也是意在當時的建築環境中模糊「正常」與「非常」的界限。
  • 一個人思維的深刻是從概念思維開始的
    但實際上,對事物的深入理解、較高的洞察力從來不是憑空來的,而是個人知識、實踐和思維的結果,每個人經過訓練也都有可能做到。而在這裡面,概念能力是基礎條件。小明在作文《我的理想》中寫道:雖然我才上二年級,但一定要好好學習。
  • 張永和:建築設計思想和方法帶入產品設計
    張永和   葫蘆系列  作為建築師,我們嘗試從三個方面把建築設計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帶入產品設計:  態度:觀察生活:  設計的基礎是對生活的理解對北方日常生活中鍋碗瓢盆的觀察引發了對瓢的興趣。葫蘆一劈兩半掏空就是瓢。概念清晰,操作簡單,非常智慧。我們則把來源於民間的瓢,做了設計的轉化,並賦予現代生活的新意。  方法:概念思維  瓢的材料是植物的果實,是手工時代的產物。無法在當代的設計文化、工業生產方式以及進餐習俗的語境中複製,我們引入設計的是切葫蘆的概念。
  • 張永和的名人傳記之路
    新年將至,收到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和夫人聯名的節日祝福信函和全家福照片,歸僑作家張永和說,「加拿大人的中國情結一次次在我的內心燃起溫暖的火焰。」    去年冬,張永和應邀前往加拿大採訪特魯多。回國後,張永和把在加拿大連續60多天的採訪經過和感受寫成文章,以《加拿大人的中國情結》為題在媒體上發表。
  • 張永和:去除「符號」建築 回溯城市「肌理」
    張永和並用他實踐中的一些項目加以說明,並進一步指出,其實人的身體可以和城市自然接觸這一塊就是城市的機理,這是他理想解決方案。  一·發夢的表現形式是異國情調的東西  張永和首先給大家看了一些圖片,面對中國目前越來越多的對西方建築以及文化的粗糙模仿,他認為:這是一個挺悲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