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從上遊的房地產行業到下遊的家居行業,今年前10個月幾乎都在一片打折促銷聲中度過。
接下來的雙11、雙12,企業大概率會繼續打折促銷。但不可否認,打折促銷帶來營業收入的同時,也在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家居行業已經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志邦家居便是其中一個典型。
堅守還是轉型,是處在迷茫期的企業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選擇題。在今年僅剩的2個月時間裡,志邦家居選擇了跨界新業務。
不過,對於一個利潤下滑的企業而言,這無疑為企業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在業內專家看來,這或將進一步造成企業利潤的下滑。
增收不增利
志邦家居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的現象,在三季度再度延續。
10月21日晚間,志邦家居公布2020年前三季度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3.72億元,同比增長21.1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98億元,同比下降15.12%;基本每股收益0.8873元,同比下滑16.33%。
志邦家居利潤下滑背後,很難完全歸因於大環境,因為行業整體都在快速回溫。公開數據顯示,家居內外銷景氣度均呈明顯回升。西南證券研報顯示,9月家具出口金額為368.8億元,同比增長29.3%;1-9月家具出口金額累計值為2712.8億元,同比增長5.1%。
阿里巴巴國際站數據顯示,在9月採購節期間,家具行業交易額同比增長224%,支付訂單數同比增長212%。
在內銷方面,華安證券則指出,9月份全國建材家居景氣指數BHI為108.26,環比上漲6.33點。全國規模以上建材家居賣場9月份銷售額為865.70億元,環比上漲14.99%。
此外,10月28日公布前三季度業績的我樂家居、顧家家居均錄得淨利潤的增長。其中,我樂家居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2億元,同比增加24.15%。同期,顧家家居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10億元,同比增長10.10%。
對此,經濟學家、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表示,增收不增利說明企業仍未完全擺脫疫情困擾。他表示,疫情本身對家居行業影響就比較大,如今又疊加房地產調控政策趨緊及房企「三條紅線」因素,這對家居行業構成了持續性衝擊,因而企業需要一定時間消化這些衝擊。
中家協秘書長胡中信則指出,為了應對衝擊,企業開始長期打折促銷,這必然導致利潤的壓縮,甚至下滑。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28日15時,共有9家家居企業發布了三季度業績、3家企業公布了業績快報或預警。其中,志邦家居歸母淨利潤增速位列第7位。
左手跨界,右手融資
在郭施亮看來,接下來,企業要實現恢復性的發展仍需要在成本管控、提升經營管理效率等方面下功夫,降本增效將會是未來企業經營的主基調。「如果疫情保持平穩,經濟回暖趨勢延續,那麼企業全年數據仍有機會收窄降幅。」
但陷入利潤下滑的困境之後,志邦家居並沒有提出明確的降本增效措施,反而開始跨界新業務。
10月14日晚間,志邦家居發布公告稱,因公司業務拓展等需求,公司擬在現有經營範圍的基礎上新增如下內容:淨水設備及淨水器、小家電、燃氣具及燃氣灶、衛浴用品與衛浴電器的研發、生產、銷售、安裝與維修。
此前,志邦家居主營業務是整體廚櫃、定製衣櫃等定製家具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安裝服務,產品包括整體廚房、全屋定製、定製木門/牆板、成品配套等家居品類。
任何新業務的跨界對於企業而言,都是一個從頭再來的過程,這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源以及對應的人才支持。胡中信表示,從家居行業內部來看,定製家居商是先收錢後定製家居,是行業裡「最不缺錢」的。「但這部分資金並不是企業可以隨意挪動的,並不能用來支持新業務的開展。」
正如胡中信所說,志邦家居已經在向外界尋求資金的助力。同在10月14日,志邦家居發布公告稱,為滿足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綜合考慮資金安排後,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擬向銀行追加申請不超過20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主要包括銀行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等融資業務。
待追加向銀行等機構申請綜合授信額度完成後,公司及子公司向銀行等機構申請的綜合授信額度提高至40億元。這相當於志邦家居2019年全年營收總額的1.35倍。
對於企業為何此時選擇跨界,以及是否擔心在利潤下滑時開啟跨界存在較大風險等問題,志邦家居回應稱,此前企業已經在做淨水設備和燃氣灶,現在在經營範圍中增加這些內容是為了應對家用燃氣灶等產品納入3C認證管理的政策。至於新增加的小家電業務還沒有確定會有哪些產品,因而現在不存在風險。
但據財經網了解,企業所提到的3C認證,早在2019年便提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曾發布公告稱,自2019年10月1日起,家用燃氣灶具等3類家用燃氣器具由生產許可轉為強制性產品認證(CCC認證)管理。對於已獲生產許可證的企業,若以上產品在2020年10月1日(含)後不再繼續生產的,無需辦理CCC認證;否則,應儘快提交認證委託,並在2020年10月1日前獲得CCC認證。
針對企業早已生產燃氣灶,但為何沒有在去年增加燃氣灶等經營範圍,而是在今年規定日期過期後再增添的疑問,財經網再次致電志邦家居。但截至發稿,暫未得到回覆。
或進一步降低企業利潤
「跨界,就更考驗企業的現金流能力。」郭施亮表示,跨界新業務,前期難免有一個不斷燒錢的過程,實現業績釋放可能也需要一定時間成本。特殊時期下,除非有足夠把握,否則經營業績不佳的企業仍需要謹慎而行。
胡中信同樣表示,如果完全跨界新業務,從現在的經驗來看是很難成功的。「比如企業做櫥櫃業務,可以增加定製床業務,這比較相近;如果跨界做瓷磚就會非常難,因為這裡面所需要的大量資金、資源、人才都是和現有業務都是不配套的。」
胡中信解釋,企業大多不會自己重新去開闢一項新業務,大多會選擇以併購的方式去開展新業務。比如,海爾此前與博洛尼展開戰略合作,通過少海匯控股博洛尼部分股權,以此方式向高端定製領域跨界,而不是憑空去開展一項新業務。
而博洛尼副總裁蔡興國2019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大企業的轉型需要掌握好節奏和度,當轉型過猛的時候,如何平衡現有體系的利益就成為核心問題。轉型過猛,很容易體現出利益衝突,會導致不平衡,物極必反。
「跨界可能會為企業帶來營收的增長,但前期由於處於燒錢階段,很可能會拖累企業的利潤進一步下滑。」胡中信如此表示。
隨著行業加速洗牌,寡頭競爭格局漸顯。從頭部企業到中小企業,市場上的退出或進入變得稀鬆平常。在行業增速下滑的時候,往往就是公司之間競爭加劇、優勝劣汰的時候,市場正進入一個「低容錯」時代。
在面對一邊是亟待挽救的業績,一邊是方向未知的跨界時,胡中信認為,企業當下最應該關注的還是業績層面,尤其是關注代理商問題。他提到,儘管企業今年開闢了線上渠道,但目前家居賣場仍然佔據50%以上的市場份額。
「今年的確有很多代理商破產,企業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讓代理商賺到錢,否則重新構建渠道是需要耗費大量資金、時間的。這無形之中就會對企業的品牌、業績都造成影響。」
如果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業績,企業也很難贏得資本市場的信任。據wind數據顯示,10月21日公布業績之後,志邦家居於10月22日下跌1.51%,報收34元/股。截至10月27日收盤,志邦家居較21日收盤價下跌3.13%,報收33.44元/股。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面對新的市場形勢和變化,任何企業如果沒有及時找準發展戰略方向,踏錯一步,未來將難以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文/王亞靜(責編: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