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第三3.4、3.5、3.6原文及翻譯

2020-12-11 95國學

論語八佾第三3.4原文及翻譯

「原文」:林放②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③也,寧戚④。」

「注」:②林放:字子丘,魯國人。③易:禮節周到。④戚:心中悲哀。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林放向孔子請教禮的根本。孔子說:「你提的問題意義重大!禮,與其鋪陳奢侈,不如簡樸節約;喪事,與其儀式隆重,不如真正哀傷。」

「解讀」:在禮的形式上,奢華遠不及內心和感情上的真情流露。

論語八佾第三3.5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諸夏②之亡③也。」

「注」:①夷狄: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的稱呼。夷,指東方少數民族。狄,指北方的少數民族。②諸夏:我國古代居住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大小諸侯國。③亡:同「無」。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夷狄部落尚且還有君主,我中原之邦卻如同沒有。」

「解讀」:「禮儀存則雖無君而與有君同,禮儀亡則雖有君而與無君等。」反映了優秀制度對於一個國家的決定性作用。孔子認為,缺乏禮儀制度的國家,即使有君主,也只是名存實亡,而禮儀制度尚存的國家,即使沒有君主,也強過只有君主而無禮制的國家。

論語八佾第三3.6原文及翻譯

「原文」:季氏旅①於泰山。子謂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⑤謂泰山不如林放⑥乎?」

「注」:①旅:祭山的祭名。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於公元前522年,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此人多才多藝,尤以政事著名,擅長理財。③女:同「汝」,你。④救:勸阻。⑤曾:則,那麼。⑥林放:林放曾問禮於孔子。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魯大夫季孫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能勸阻他的而不使陷於僭竊的罪過嗎?」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嗎?」

「解讀」: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卻要去祭祀泰山,這明顯是越禮的行為,因此孔子講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注意問禮。通過對泰山之神的責難,實際上表達的是對季氏和冉有的譴責,其中也蘊含著深深的無奈。

以上就是論語八佾第三3.4、3.5、3.6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相關焦點

  • 論語八佾第三3.16、3.17、3.18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16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八佾第三3.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貢欲去告朔①之餼羊②。子曰:「賜也!爾愛③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第三3.1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事①君盡禮,人以為諂②也。」
  • 論語八佾第三3.1、3.2、3.3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1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謂季氏①:「八佾②舞於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解讀」:政治的衰落大多先從文化導向上露出端倪論語八佾第三3.2原文及翻譯「原文」:三家④者以《雍》⑤徹⑥。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⑦,奚取於三家之堂⑧?」「注」:④三家:魯國掌權的三家,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又稱「三桓」。
  • 論語八佾第三3.13、3.14、3.15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13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八佾第三3.1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周監①於二代②,鬱郁③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第三3.1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入太廟①,每事問。或曰:「孰謂鄹②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 論語八佾第三3.25、3.2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韶》①:「盡美②矣,又盡善③也。」謂《武》④:「盡美矣,未盡善也。」「注」: ①《韶》: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的名稱。②美:就樂曲的音調和舞蹈的形式而言。論語八佾第三3.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居上①不寬②,為③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論語八佾第三3.7、3.8、3.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①乎!揖②讓而升,下而飲③,其爭也君子。」「注」:①射:指古代的射禮。②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③飲:飲酒。論語八佾第三3.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何謂也?」
  • 論語八佾第三3.22、3.23、3.24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22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②,官事不攝③,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④,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 論語八佾第三3.10、3.11、3.12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10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八佾第三3.11原文及翻譯「原文」:或問禘之說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②諸斯乎!」「本段的意思及翻譯」:有人向孔子請教關於舉行禘祭的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對於治理天下,就像把東西擺在這裡(手掌上)一樣容易吧!」孔子指著自己的手掌說道。
  • 《論語》八佾篇第三3.1
    20190827:大家早上好,歡迎準時分享《論語》八佾篇第三 【本篇引語】《八佾》篇包括26章。 【原文】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 論語公冶長第五5.1、5.2、5.3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公冶長①,「可妻也。雖在縲紲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他現在被關在牢獄裡,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論語公冶長第五5.
  • 《論語》八佾第三 原文及誦讀音頻
    《論語》八佾第三
  • 《論語·八佾篇第三》3.1: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39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原文】孔子謂季氏①:「八佾舞於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
  • 論語憲問第十四14.1、14.2、14.3、14.4原文及翻譯
    論語憲問第十四14.1原文及翻譯「原文」:憲①問恥。子曰:「邦有道,谷②;邦無道,谷,恥也。」「解讀」:體現了孔子的為政榮辱觀論語憲問第十四14.2原文及翻譯「原文」:「克、伐③、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 論語公冶長第五5.4、5.5、5.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論語公冶長第五5.5原文及翻譯「原文」: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論語學而第一1.1、1.2、1.3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②乎?有朋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三階段,隨著學習和理解的深入,自得於心,即使他人不理解,也不會斤斤計較、遷怒於人了。論語學而第一1.2原文及翻譯「原文」: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注」: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小孔子四十三歲。
  • 論語子張第十九19.3原文及翻譯
    論語子張第十九19.3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夏之門人問交①於子張。「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張19.3翻譯及解讀—95國學01:02來自95國學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這是你的第三條罪過。」你卻說:(你沒有罪過)「你怎麼會沒有罪過呢!」子夏扔下手杖拜謝曾子道:「我錯了!我錯了!我離開朋友獨自居住太久了。」以上就是子張第十九19.1的原文及翻譯,更多內容請關注95國學。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3原文及翻譯
    論語子路第十三13.3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路曰:「衛君①待子而為政,子將奚②先?」「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路對孔子說:「如果衛國的國君等您去治理政事,您的第一件事打算做什麼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老師也太迂腐了吧!名正不正有什麼關係呢?」孔子說:「真粗野啊,仲由!
  • 「論語」新解 「八佾篇第三」第1、2、3、4章
    釋義1、在孔子看來,季孫氏是魯國大夫,用八佾的樂舞,是不合禮儀的,因為八佾是天子之禮樂。3、孔子怒斥季孫氏,其意不在維護禮儀,而是恨季孫氏想犯上作亂。4、孰不可忍,孔子指明了季孫氏的越位野心,這是孔子最不能容忍的。
  •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16.5、16.6原文及翻譯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第十六16.5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樂①,損者三樂。樂節②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③遊,樂晏樂④,損矣。」「注」:①樂:喜好,愛好。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冉雍啊,可以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解讀」:古代,坐北朝南是最好的,因此也以這個方向的位置最為尊貴,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當作為長官出現的時候,總是南面而坐的。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注」:①有:通「又」。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