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第三3.4原文及翻譯
「原文」:林放②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③也,寧戚④。」
「注」:②林放:字子丘,魯國人。③易:禮節周到。④戚:心中悲哀。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林放向孔子請教禮的根本。孔子說:「你提的問題意義重大!禮,與其鋪陳奢侈,不如簡樸節約;喪事,與其儀式隆重,不如真正哀傷。」
「解讀」:在禮的形式上,奢華遠不及內心和感情上的真情流露。
論語八佾第三3.5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諸夏②之亡③也。」
「注」:①夷狄: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的稱呼。夷,指東方少數民族。狄,指北方的少數民族。②諸夏:我國古代居住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大小諸侯國。③亡:同「無」。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夷狄部落尚且還有君主,我中原之邦卻如同沒有。」
「解讀」:「禮儀存則雖無君而與有君同,禮儀亡則雖有君而與無君等。」反映了優秀制度對於一個國家的決定性作用。孔子認為,缺乏禮儀制度的國家,即使有君主,也只是名存實亡,而禮儀制度尚存的國家,即使沒有君主,也強過只有君主而無禮制的國家。
論語八佾第三3.6原文及翻譯
「原文」:季氏旅①於泰山。子謂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⑤謂泰山不如林放⑥乎?」
「注」:①旅:祭山的祭名。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於公元前522年,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歲。此人多才多藝,尤以政事著名,擅長理財。③女:同「汝」,你。④救:勸阻。⑤曾:則,那麼。⑥林放:林放曾問禮於孔子。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魯大夫季孫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能勸阻他的而不使陷於僭竊的罪過嗎?」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嗎?」
「解讀」: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卻要去祭祀泰山,這明顯是越禮的行為,因此孔子講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注意問禮。通過對泰山之神的責難,實際上表達的是對季氏和冉有的譴責,其中也蘊含著深深的無奈。
以上就是論語八佾第三3.4、3.5、3.6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