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帝,你憑啥對他人道德綁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20-12-09 百家號

道德綁架 - 指一個人以道德的名義,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藉此左右別人行為的現象。

一個人只要遵紀守法,與人為善,不危害社會,他便不該遭受任何形式的斥責。但現實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道德綁架,殊不知你輕巧的敲下鍵盤,卻對別人帶來無盡的傷害。

某一天,當你也被道德綁架,承受委屈無奈無以言表時,你是否也會悔不該當初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啊。

道德綁架無處不在

八大寬容,坑了多少善良人,一句吃虧是福,又讓多少好人飲恨,公平嗎?筆者倒是想反問一句:憑什麼?你何德何能,對我指手畫腳。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道德綁架很多,比如:

「身體不舒服怎麼了,年輕人不給老人讓座,真沒教養」! -- 為老不尊罷了

「新買的車怎麼了,日本人生產的你不砸,就是漢奸!」 -- 無知就該多讀書

「你媳婦不高興怎麼了,你不天天順路把我送回家,就是不合群!」 -- 你以為你是誰?

「借錢不還怎麼了?這麼多年兄弟,就值這幾個錢?沒良心」 -- 你是大爺我就該當孫子?

人言可畏

舊上海巨星 - 阮玲玉

印象中開始了解道德綁架的危害,是讀書時看到的一則舊聞,曾經紅遍上海灘的阮玲玉,因為不幸成了第三者,被當時的媒體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譴責,說她不該如此,痛斥她道德敗壞。最後,阮玲玉受不了這種壓力,自殺身亡,臨死前留下遺言,說「人言可畏」啊!

國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凡事習慣隱忍,莫名承受鋪天蓋地的指責,內心強大者都得脫層皮,對於一個內心不夠強大的人來說,那叫一個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啊。

敢於對道德綁架說不

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薰陶,每個人都應具有了愛和同情他人的品德。地震發生,同胞受難,我們想的應該是能為他們做些什麼,而不是置身事外,更不能在網上還侃侃而談道德綁架。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意見領袖。但不能濫用權利,在網上不計後果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根源就是道德判斷邏輯的混亂,這是一種反文明思維的體現。顯然,我們所需要的是社會個體道德觀念的覺醒與進步、人性本善的質樸回歸,而不是動不動就說什麼道德綁架。我們需要思想自由,但不能被所謂的自由衝昏理智。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謹慎自己的言行,不要因為一句話而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要學會對道德綁架說不。

歡迎各位朋友發言說說你遇到的道德綁架,更歡迎各位能給出解決辦法和好的建議

相關焦點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裝道德楷模的樣子,好醜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一個不是好人的人,教你怎麼做好人。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總有一群人喜歡站在楷模的角度,以他個人的好惡對周遭的人和事進行指指點點,從事著道德綁架,卻不受法律的約束,甚至絲毫沒有良心的譴責。
  • 從飯桌上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我認識貴國總統」
    結果,那位認識新華社幾個人的同志說,我發了半年都沒有發出去,你兩天就發出了。我說,沒關係,因為,我在新華社通稿與內參崗位上長期擔任領導職務,我的學生哪個不買帳?我不需要找啥領導的。這些事情說出來也沒關係,原本就沒啥關係的。只是,它告訴你一個道理正如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習近平用典書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楷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等文中引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點校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
  • 談人際關係的黃金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答曰:「它就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的那句名言的來歷。它告訴人們,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其實《論語·顏淵》也提到了這句箴言,可見它的重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分明是「推己及人」得出的必然結論。這個命題的肯定形式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種說法,即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德律是普遍有效的,它不會因人而異。
  • 人性最大的善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大家都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如何才能做到呢?這句話,應該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個是施與方,另一個就是與之對應的承受方,比如高鐵上「津津有味」吃著的就是施與方,周邊「免費聞味」的就是承受方。
  • 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三大星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亦是他的經典名言之一。生活中,有一些人非常懂得尊重別人。因為深諳並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真諦,他們以自身的行為作為參照物去對待別人。既不會因為自己不喜歡,而去要求別人不喜歡;也不會因為自己做不到,而去要求別人做到。十二星座中,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星座有哪些?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站在一旁的我,看著那還在不停地說著要求的市場管理人員,剎那間就想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許他的心意是好的,按照要求辦事兒,但是他忘了老人的不容易。跟隨著老人走到街道邊,選了好幾個大紅薯,裝起來,老人稱好重量,我遞錢過去時,老人連聲感謝:「謝謝你幫忙買,剩下的不多了,一會兒就可以回家了。」
  • 淺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超級喜歡許嵩《海上靈光》中的這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之所欲亦勿施與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含義呢?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謹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話不多,但耐人尋味。在社會交往和生活當中,常遇到些.不如意的事情,怎麼辦?認識的 角度不同,處理的結果就不一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道理就是,即然你不願意去幹的事,就不要強加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昨日行事,突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查問出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身邊有一些人,或工作,或生活,或其他各個方面,總是喜歡標榜自己,或者自行制定標準,意圖讓其他人也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否則就心戚戚焉,悶悶而不善待他人。這種人不在少數,其規則有好有壞,有高有低,暫且不論,這種抬高自我而類比他人的做法確實需要進行斟酌。「欲」和「施」之間往往是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 山東齊魯文化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來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章》,提出者是孔子。《顏淵第十二》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釋義本義為,自己不願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忠恕之道的核心。在儒學觀念裡面,這本事是要學會用自己的參考系對待他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頂替者你心安嗎?莫讓陳春秀、苟晶的悲劇重演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告訴我們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
  • 文化的深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理解這句話就能獲得好人緣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君子做人的基本準則。卡耐基也說過:「你要別人怎麼待你,就得先怎樣待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的經典名句,也是儒家文化精華所在,更是自古以來有道德有修養之人,所奉行的著名格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理解這句話就能獲得好人緣嗎?其實,文化的深度往往決定其是否有用,只有明白一句話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它的文化底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才敢於和善與運用它。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多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多難 2015-05-08 09:39:41雖然該事件中盧某和張某在權益上是對立的的,但雙方的行為方式非常相似,其法治意識、道德水準也沒有太大距離。一個突出的共同點是,太缺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識。  有網友從張某的行車記錄視頻中發現,在被盧某別車前,張某也有多次違規變道超車,其中有幾次變道也有別車的效果,對他人安全的威脅還很大。昨天媒體報導盧某承認自己隨意變道不對,但此前她一直堅持自己沒有什麼不對。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是什麼意思呢
    在很多的成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比較經典的。很多人都只知道一個大概的含義,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又是什麼意思呢?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來源於儒家經典讀物《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
  • 胡諞——從己所不欲到勿施於人
    勿施於人一隻兔子用胡蘿蔔去釣魚,連續三天一無所獲,第四天正要下鉤,突然一條大魚跳出來大罵:你要再敢拿胡蘿蔔來釣,小心我扇死你丫的。——寫在正文之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則古訓,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與此相近些的還有將心比心,意思是做事以前先拿自己的心去感受一下別人的心,只有自己心裡覺得樂意了才能做,如果連自己都不樂意那別人是不會樂意的。
  •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優秀的人從來如此
    其中有一位筆者關係較好,對此事說過一句話,感觸良多:「守時很重要,我是個急性子,我不喜歡等別人,也不喜歡別人等我,我一直覺得一輩子很短,不能耽誤他人時間,對於經常遲到的同事,或者他們真有重要事情,趕不及吧……」不知道此番話語,你是否有似曾相識之感,其實正是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仲弓問仁。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將自己的認知強加於他人
    相互尊重是人和人之間相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連接人之間的樞紐,學會尊重人,是一種道德!尊重別人,不是說是一種社會的道德,而是出自於內心,從心靈身處知道應該要去尊重別人,常常比別人教育要好得多。一個人的教養要求我們要學會自省,能夠明白是非,學會尊重別人的權利和感受,這才是一個人最有教養的表現。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認為: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