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

2020-08-20 趣史錄

年少時,每個人都嚮往光芒萬丈、驚心動魄,懷揣的都是一呼百應的英雄夢或絢麗華美的公主夢,或者想成為俠客豪傑、將軍帝王、超能力者、豪門貴族,或者想成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軍人、運動員,再不濟,也要做個正直優秀、有能力掌控人生的人,最厭惡的就是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憎可鄙、可有可無的小人物。

待少年被光陰推著長大,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水晶宮和英雄劍,只有滿地狼藉,而我們,不偏不倚剛好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當代孔乙己——沈巍

流浪的沈巍大師在網絡走紅,他流浪二十餘年的經歷隨即被扒了出來。審計局的公務員放棄工作、穿著邋遢,在街頭撿垃圾。他喜歡史書,喜歡畫畫,有學識、有涵養,沒有的是一個現代人的體面,他崇尚文學卻一事無成,推廣垃圾分類卻窮得無處可歸。

蹭熱度的人們歡歡樂樂地圍著他拍照,沒有人從心底裡尊重他,如同孔乙己走進店裡,周圍的人儘是歡聲笑語。

孔乙己懶惰、善良、清高、迂腐,他是滿口「之乎者也」的落魄乞丐,專被人打趣嘲弄,他又一邊偷東西一邊在酒館循規蹈矩地還帳,自己食不果腹還喜歡交孩子們寫字,給孩子們分茴香豆。

只要他在,店裡永遠充滿著歡樂的氣氛。那句「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成了盜版、抄襲作家的御用名言,可笑又可悲的流傳了下來。

沈巍與孔乙己一樣,「是這樣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這麼過」。

大師—沈巍

有多少人成了閏土

校園是整個社會高低貴賤之分最淡薄的地方,允許低微的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沒有紈絝習氣的富家公子、權貴小姐們與你別無二致,每天上課、打球、嘗路邊的美食。但畢業三年後,那個曾經什麼都不如你的世家子弟坐在寬敞的辦公室裡,你需要穿過辦公隔間和長長的走廊才能去見他。

你站在他的面前,低著頭,謙恭地遞上報表,叫了一聲「經理」。那一刻,你想起了閏土恭敬地對兒時玩伴叫的那聲「老爺」。

閏土也曾是個生機勃勃、真誠機智的少年,曾在瓜田、雪地和廣闊的海邊快樂地長大,他自在疏曠,本該有一番不尋常的作為。但成長環境和遭遇凸顯著他的貧弱與卑微,勇氣和意氣無法幫他打破階層局限,他漸漸被磨平稜角,彎下脊梁,成了生活的奴隸。而屈服於命運的,從來不止閏土,還有多少個你我他。

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個閏土。

有多少人成了阿Q

你的領導是一個才德有缺的人,想出些不切實際的主意,義無反顧地要你們貫徹執行。效果當然並不好,你的同事被抓了典型,在大會上被狠批。但他敢怒不敢言,頹喪地點頭認錯。休息時,他在人前義憤填膺,咒罵不合理的方案、不務實的領導、沒有人站出來反駁云云。

最後他釋然道:「又不是只有我自己,反正大家都一樣。」然後悄然離開。那一刻你的腦海裡冒出一個人來——阿Q——那個一邊自我矛盾一邊自我安慰的人。

林興宅評論阿Q:質樸愚昧又狂妄自大;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率直任性又正統衛道;爭強好勝又屈辱服從;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嚮往革命;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蠻橫霸道又怯懦悲切;不安現狀又安於現狀。

為了平復內心的矛盾,阿Q創造了一套偉大而可笑的精神勝利法。這個蹩腳的人物和蹩腳的精神勝利法被人從20世紀打趣到21世紀,也沿襲到了21世紀。可悲的是,人們漸漸意識到,不學會這種精神根本無法再社會中立足。

從好壞分明到難得糊塗,有多少人,活成了可嘆的阿Q。

有多少人成了祥林嫂

不公與委屈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流動,落在一個人頭上時總是猝不及防。分手、失業、破產、離婚、親人故去、罹患絕症……當噩運反覆砸在一個人身上時,無力和委屈排山倒海般襲來。

折磨得人輾轉反側、耿耿於懷、萎靡頹喪、抑鬱癲狂,仿佛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傾訴才能排遣心中的痛苦,慢慢被榨乾希望和生機。漸漸地,人們發現瑣碎抱怨時,每個人都跟祥林嫂沒兩樣。

樸實誠摯、勤奮傳統的祥林嫂沒能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搶婚、丈夫病死、兒子被狼叼走、被東家厭棄,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命運和時代的壓迫,成了那個見誰跟誰訴苦的怨婦乞丐,孤身死在雪夜裡。人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諷刺的是,在受到委屈和不公時,多數人又都成了她。

從厭惡別人抱怨墮落到自己抱怨墮落,從尋常人到祥林嫂,只隔著一點不幸的距離。

有多少人成了買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推銷人血饅頭的康大叔

各大網絡平臺、社交軟體上,銷售者一邊喊著「包好」,一邊將養生藥物、化妝品、衣服、零食、信貸、保險狂推出去。

十億網民,要麼被推銷,要麼成了推銷販子,諮詢、推廣往來不覺。「包好」的產品是否貨真價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說它「包好」,重要的是能換來真金白銀入帳。利益驅趕著人一路狂奔,滿口誠摯的謊言,買賣的雙方如同買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推銷人血饅頭的康大叔,有人說,有人相信。

人血饅頭,對於華老栓來說是一袋子錢換來的救命藥,對他的兒子來說是一個烤糊的白面饅頭,對於康大叔來說是自己推銷出去的精貴產品,效果質疑、追責。左一遍右一遍的「包好」、「包好」像洗腦的音符,在人群裡產生了一種毫無依據的可信度,從古自今的商人,都是攻心為上的心理學家。

現在人們不吃人血饅頭,卻都接納了無情的推銷販子,成了愚昧麻木的華老栓。

無數人,活成了魯迅筆下的「看客」

孔乙己被打趣時,看客們哈哈一笑;夏瑜被殺時,看客們伸長了脖子;祥林嫂訴苦時,看客們厭煩了冷笑而去;阿Q被閒來無事的看客們按著磕頭打趣……看客們冷漠、麻木、愚鈍、歹毒、幸災樂禍。這世上如果有什麼比魯迅筆下的看客更讓人不寒而慄的,便是今日的看客。

他們質問跳樓的人「為什麼還不跳」;看著被打的人叫好;諷刺在國外被殺的留學生「活該」;嘲笑受匪徒傷害的普通人「在沉默中滅亡」;在不必露面的網絡平臺上冷嘲熱諷、煽動是非……他們都成了魯迅筆下的看客,在現實或在虛擬網絡中以最冷漠、最殘酷的言行傷害著當事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做過他們中的一員。

何其悲哀,在社會裡摸爬滾打的人都烙上了魯迅筆下人物的影子,無一倖免。何其幸運,這個時代已不再封建腐朽,留給了我們翻盤的機會。

恍然大悟時,我們不妨試著聽聽魯迅的建議: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相關焦點

  • 人一輩子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
    年少時讀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覺得晦澀難懂。他筆下活潑可愛的閏土,迂腐善良的孔乙己,勤勞能幹的祥林嫂,都是我從不理解的角色。魯迅先生的文字不適合小孩子讀,讀不懂,最後都是食之無味,如同嚼蠟。少年總是直來直往,懷揣著一腔熱血,又怎會讀懂魯迅先生的思想。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孔乙己原來是我們自己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引言有人這樣說過魯迅的文章:小時候覺得自己是迅哥兒,漸漸長大發現自己不過是閏土,而中年時猛然回頭一看自己變成了孔乙己,而最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麻木不仁的啊Q,而周圍有無數的祥林嫂。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並活成了他筆下人物
    我們每個人年少時,都嚮往精彩而壯麗的人生,曾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萬人敬仰的大英雄和智慧而美麗的公主,或者成為鋤強扶弱的江湖豪傑、能力非凡的大俠,也曾夢想成為破解人類難題、追逐宇宙奧秘的科學家,或者是成為救死扶傷的名醫,再不濟也要做個正直而有思想的紳士,最看不起就是像魯迅小說中那些或身份卑微、可有可無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突然讀懂了魯迅
    也因此,魯迅文中的一些可憎、可悲、可憐又存在感薄弱的靈魂,就成了人們最討厭的人。等到長大後,長大的少年就會發現,成年人的世界跟自己的理想天差地別,成年人也有自己的無奈。然而,在生活的磋磨下,我們終究也也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發現自己成為魯迅筆下的人物
    她和兩個長者之間的愛是我嚮往的愛,但是我不敢想像自己是魯迅著作中的主角,甚至不敢成為魯迅先生著作中的任何角色。我認為當我以這種方式幻想時,我會感嘆生活有多麼艱難。我不太讀魯迅,但是當我詳細回顧它時,儘管我不太清楚地記得具體的敘事技巧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生活卻還要繼續
    也因此,魯迅文中的一些可憎、可悲、可憐又存在感薄弱的靈魂,就成了人們最討厭的人。等到長大後,長大的少年就會發現,成年人的世界跟自己的理想天差地別,成年人也有自己的無奈。然而,在生活的磋磨下,我們終究也也會變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 魯迅筆下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34;或許是我們讀懂魯迅最好的體會。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巨人,是文化運動的裡程碑。可是面對如此完美的文學作家,他筆下的作品給人卻是苦澀和悲哀的色調,在作品中讀出成年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究其一生,我們卻不難發現.魯迅有魯迅的悲哀,從作品中也讀出了成年人的悲哀。
  • 對一個成年人來說,讀懂魯迅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悲哀
    就如有讀者所言:我也到了讀魯迅會痛哭的年紀。或許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讀懂魯迅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悲哀!世界看起來就是如此現實而又可悲,大部分人都得忙於交際,忙於,這個世界不允許我們內向。當然,我還是希望,願你我都讀得懂魯迅,讀懂那生活中的點點樂趣,留戀生命中的熱情與美好
  • 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突然讀懂了魯迅
    魯迅先生在作品中經常描述一類人,那就是"看客"。在《孔乙己》中,他們是嘲笑孔乙己的酒徒,是鹹亨酒店的店主。在《明天》中,他們是紅鼻子老阿拱和戲弄冷漠的單絲妻子的藍皮阿五;在《藥》中,他們百無聊賴地品茶,他們總是以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表現出一種歷盡生活艱辛的清涼感覺。
  • 成年人的脆弱,從突然讀懂魯迅開始
    在網際網路的迷幻國度裡,人人以為自己熟讀魯迅。人人不知道的是,這個活在100年前的老男孩,早早已將我們讀懂、看透。面對「吃瓜群眾」、「鍵盤俠」,我們該如何看待圍觀者最大的問題?魯迅說:假使有一個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著,不久準可以圍滿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個人,無端大叫一聲,拔步便跑,同時準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然而又心懷不滿,罵他的莫名其妙的對象曰「媽的」!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發現自己成了魯迅筆下的人物
    我讀過的魯迅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主人公也就狂人、阿Q、孔乙己、陳士成等幾個人了。我覺得魯迅先生不愧是文學大拿,單從給角色的起名中便可見一般。這個身世不詳名字不清的代號阿Q的人究竟是誰呢?他不是任何人,他也可能是任何人,他可能就是我們身邊的某一個人,他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我看過《
  • 讀懂魯迅或許是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成年人的悲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年少時,每個人都嚮往光芒萬丈,懷揣著一呼百應的英雄夢或絢麗華美的公主夢,或想成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軍人、運動員,再不濟,也要正直優秀、掌控自己人生,最厭惡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有可無的小人物。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範進中舉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發現我們的周圍,範進中舉的荒誕故事天天都在上演。沒成就時,你是無用的現世報。成年人,誰不像範進一樣崩潰過,誰又沒在崩潰後重新組裝好自己,繼續恭謹地生活下去。時代在變,但人性未改,沒被世界折磨過,天真善良不難,被世界折磨過還能有情有義,才是真的不易。範進的圓滑世故不是罪,是在世俗磨礪下長出的盔甲。
  •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在魯迅的描寫下,孔乙己是一個很矛盾的形象,在酒館中,站在外面喝酒的人一般只有短衣幫,而穿長衫的客人一般都會坐在店裡喝酒吃菜,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並站著喝酒的人,這也描寫了孔乙己的不同,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卻要穿著長衫現實自己讀書人的不同。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活成了他筆下的人物
    初遇魯迅,便是青年時期的懵懂無知,只知道他文章中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確實是孩童玩樂的天堂,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童年回憶,這便是對於魯迅的最初印象,他的吃穿不愁,生活樂趣許多,有著那個年代獨有的回憶。多少人活成了閏土閏土應該算是魯迅文章之中最為經典的一個人物,作為魯迅幼年時期的玩伴,給他的回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成年人的悲哀:小時候讀不懂得魯迅,長大後突然讀懂了
    魯迅是我國近現代最好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寫出了《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眾多名作。魯迅也是我們教科書中,節選文章最多的一位作家,我們從小到大,學過他的《故鄉》《孔乙己》《三味書屋》《祝福》等眾多名作,魯迅的文章雖然好,但由於太過枯燥和深刻,需要一定的閱歷和學識,才能真正讀懂魯迅的文章,所以小時候我們不容易讀懂魯迅的文章。
  •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突然的焦慮與恐慌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突然產生了兩種負面情緒,那就是……突然的焦慮與恐慌。在具體闡述這個觀點之前,先來看大才子紀曉嵐在他的作品《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的一個故事。 這位御史大夫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對生存產生了焦慮與恐慌,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憂之」。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從魯迅的筆下找到了自己
    不知不覺,一個個的都活成了魯迅先生筆下小人物及看客。都說少不讀三國,老不看水滸,那我想,應該是中不讀魯迅吧。年少不懂魯迅,再懂已是不惑年。1 有多少活成了閏土小時候學少年閏土,我們羨慕閏土,羨慕他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有個美好的童年,在我們潛意識裡,他是個生活在瓜田李下、海邊盡情玩耍的追夢少年。
  • 少年不懂魯迅,讀懂已是劇中人!現實很悲哀。
    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其實魯迅本人就是一個猛獸,無論是情感生活還是寫作,都是按照自己是領悟「獨立獨行」,這種獨特,別人無人可以模仿,魯迅就是魯迅,別人終究只是別人。
  • 重讀經典《祝福》:成年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突然讀懂了祥林嫂
    祝福》是魯迅先生寫於1924年2月7日的一篇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誌》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小說集《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