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幼兒園全攻略」。跟寶寶重回幼兒園,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
生孩子不易,養孩子更難。
別說開放二胎好幾年了,就說說今年年初大夥被關在家,然而今年年末也沒有迎來生育高峰。
令人更不解的是近兩年來新生兒出生率不升反降了,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是生不起還是不願生了?
生孩子很貴,養孩子更貴。
有人調查過養孩子的費用,從孩子出生到上大學,城市部分普通家庭都要花掉上百萬。
一線城市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對孩子從小到大的支出就更嚇人了,去年「月薪三萬,都撐不起孩子的暑假」引發大家熱議。
就足以看出家長們的錢包裡的錢都貢獻給了誰!
義務教育是免費了,可孩子花錢的地方更多了。
當社會招聘,門檻就是要985/211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讓家長崩潰。
當中考50%的淘汰率,一半學生被分流到中等職業學校,讓家長苦惱。
焦慮成為了家長們的日常狀態!並且有提前的趨勢。
畢竟大家也不想看那麼遠,可就連最眼前的,孩子上小學的環節就讓家長們瑟瑟發抖了。
家長們擔心什麼?
幼小銜接唄!
小學開始就是義務教育階段了,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遍性。
幼兒園呢?提義務教育的時間也不短了,今年教育部也徵集了意見,但普及三年幼兒園教育的可能性還是幾乎為零。
好在的有兩點,普惠性幼兒園越來越多了,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有了明確的緩解。
但另一個問題始終還是存在,就是幼小銜接的問題!
以前有學前班,然而很早教育部就嚴厲禁止辦學前班了。
可從幼兒園的「玩」到小學的「學」,有多少孩子能完美過渡和適應嗎?
我相信絕對是少數,從幼兒園五大領域綜合的學習,到小學分科教學,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轉變和跨度太大了。
再加上如今一年級的教材難度和課程進度的設置,多少家長比孩子還先倒在一年級的路上?
最讓人無法接受,也是最令人頭疼的就是學拼音了。
老師時間緊任務重,一個月就教完拼音的情況,絕不在少數。
孩子聽不懂,放學還是要補,要麼校外補,要麼回家補。
為了讓孩子跟上小學一年級老師的節奏,多少孩子不得不在幼兒園就有所鋪墊?
學點拼音,學點算術。什麼「三年級效應」,在家長看來,一年級跟不走,也別等三年級了。
因此家長你若要的是快樂教育,那將是短暫的,孩子該學的還是要學。
然而提前多久學,這又是個問題。
幼兒園不讓教,教育部是嚴格禁止教學小學化,不準教認字更不能教拼音。
小學老師這邊又希望孩子有基礎,這樣贏在起跑線,孩子也能適應的好些。
那幼小銜接推給誰?
沒有學前班那不用多想,也就知道了,最終推給了無數的教培機構。
教一年級的知識,這不是叫幼小銜接。
科學的幼小銜接,應該是幫助孩子做好入學前的各項能力準備。
然而這樣簡單的道理,要踐行實在是太難了。
加上「過來人」對準一年級孩子家長的勸告,再添上教培機構招生老師的製作焦慮。
沒提前學的孩子,卻成為了同齡人中的「異類」。
沒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的家長,也成為了「奇葩」。
大家覺得隨大流跟著大隊伍走,肯定不會有太多錯。
幼兒園偷偷教不了,那好吧,家長們只好捨近求遠,花雙倍的錢去外面學了。
每到了幼兒園的最後一年,也就是大班階段,尤其是在公辦園會出現「空巢」的情況。
原因就是家長們給大班的孩子辦理了退學,去校外上幼小銜接班了。
他們認為孩子公辦園玩了兩年足夠了,再不學點東西,上了小學是肯定會落後的。
教培機構也牢牢地抓住了家長的心理,校外機構成為了家長們心中的「學前班」。
但其實教育部辦公廳在2018年就發布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
「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
現實呢?校外幼小銜接班層出不窮,越來越多,越來越壯大。
有需求,就有市場。可需求來自於哪裡呢?為什麼又不嚴厲禁止呢?
是什麼造成家長掏空了錢包,孩子失去了童年。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所以提前一年義務教育,將九年義務教育提升為十年,這是合理的,同樣也是科學的。
恢復學前班,是民意所向。
其中最重要的,咱們學前班的老師要懂專業懂教育懂孩子。
幼升小,幼小銜接,學前班老師要有幼兒園老師的溫柔親切細心耐心,也要有小學老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
玩中學,寓教於樂,最後因材施教。
只有這樣,家長的懸著的心放下來,家校關係和諧了,咱們的教育就能走在正確發展的道路上。
今日話題:你以前上過學前班嗎?你現在孩子有上幼小銜接班嗎?歡迎評論下方留言分享討論或吐槽。
原創不易,歡迎分享關注;不忘初心,感謝點讚評論。
我是略略,一名小小幼師,致力於幫助更多的寶媽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