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揚 | 唐史學家陳寅恪

2021-02-22 三聯學術通訊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下簡稱《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以下簡稱《述論稿》)是陳寅恪最重要的兩部唐史論著。這兩部著作,表面看似乎是陳寅恪唐代政治和制度概觀的一體之兩面,前者涵蓋隋唐國家的制度的結構及其來源,後者關注唐代政治進程之脈絡及其統治集團之構成糾葛。但在筆者看來,這兩部著作的視角和取徑並不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說,這些不同的視角和取徑來自不同的史學立場,相互之間存在著某種斷裂。《略論稿》從南北朝綿延不絕的漢魏傳統的展開來揭示隋唐國家支配體制的構成,眼光冷靜,然而到了《述論稿》,《略論稿》中的視角雖仍延續,卻在討論唐代中期以後的政治變化時,切換成了受宋代史觀影響的視角,且將陳氏自身經驗中的晚清政治投射到唐後期政治的分析中,從而呈現強烈的主觀性。50年代初,陳寅恪發表了著名的《論韓愈》,其中提到「唐代之史可分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後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於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這一表述中的兩種視角,恰好分別適用於兩稿。

就影響而論,兩稿中《述論稿》的論說更廣為人知,至少對今天中國學術界的唐史研究是如此,其將複雜多元的政治文化簡化為長時段的政治集團之對立,易於讓人把握,從而使大家對「關隴集團」「關中本位政策」「胡化」等概念耳熟能詳。但筆者認為《略論稿》的學術觀點更具有原創性,也更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堪稱近代史學之空前傑作。《略論稿》討論的是隋唐國家支配體制的形成,但著眼點卻首先放在了禮儀這一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趨新的中國史界已屬於「陳舊」的層面上,而且這部分篇幅佔了全著的一半。在該著緒論部分,陳氏提示性指出他仿照的是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之體例,即羅什將《大智度論》中解釋《大品經・初品》的部分全部譯出,其他部分則從略。陳氏的意思就是《略論稿》中「禮儀」部分之關鍵地位,一如《大智度論》中解釋初品的部分,故而力求詳盡。在「禮儀」部分的開頭,他委婉地否定了《新唐書・禮樂志》和歐陽修等宋儒視禮儀制度在唐為紙上之空文的觀點。陳寅恪不僅將隋唐禮制視為統攝國家律令體制的精神核心,而且認為這一核心建立在經過三個不同的渠道傳承下來的漢魏傳統的基礎之上,而非一般認為的來自於「以周官古禮飾胡俗之宇文周」。《略論稿》一個卓越的貢獻,也是迥然不同於當時中外史學界眼光之處,是將北齊置於承先啟後的關鍵位置,漢魏禮制傳統經三種不同的渠道在北齊形成結集。今日由於大量考古發現和史學視野的拓展,學界對北齊文化的多元和豐富有了相當深入的了解。陳寅恪強調北齊經學和文學之深厚以及與河北世家大族之關係,這一點新出墓誌提供了更多的證據。但在陳寅恪的時代,北齊在中古史的大敘事中幾乎沒有存在感,留給人們的印象恐怕也是胡化導致的宮闈之亂。陳氏將北齊從傳統的史觀中拯救出來,賦予其特殊的地位,這一創見在方法上可謂反直覺(counter-intuitive)的,需要極強的洞察力。陳寅恪的這部論著發表時,唯獨錢穆對北齊的重要性有類似的見解。或許因為陳氏的這一概觀(perspective)與常規之見是如此相違,以至於在此後很長時間內並未得到中國學界的重視甚至理解。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出版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魏晉南北朝通史類著作中,北齊仍不佔有任何關鍵性位置。但知音並非不存在,宮崎市定和黃永年屬於能充分認識到陳寅恪的這一貢獻的極少數學人。宮崎明確說《略論稿》是「一本論述隋唐制度多起源於北齊的好書」。陳氏的這一判斷對他的《九品官人法研究》是有清晰影響的。儘管黃永年在中古史一些重要問題上經常修正陳氏的觀點,卻給予陳寅恪的北齊觀高度評價,並沿此路徑繼續研究。

陳寅恪深慨於東鄰中國史研究之先進,《略論稿》可以說最能體現他在唐史這一領域裡超越日本當時一流東洋史家的用心。稿中討論都城布局和兵制時,陳寅恪選擇的對手方分別是日本的那波利貞和岡崎文夫。此著雖草成於日軍肆虐中華之際,文中卻能心平氣地引用這些學人的觀點並加以評析,體現了陳氏慣有的冷靜和自信。但此種史學上的冷靜不等於《略論稿》就是單純的學術工作。在國家危難之際,陳氏拈出漢魏禮制傳統作為強大的隋唐政治文化之淵源,其實有深意存焉。他舉出的漢魏禮樂傳承的三個渠道中最令人動容的,是從史料中辨析出漢晉大亂之後保存於河西一隅之華夏衣冠文化,輾轉而最終進入北齊的系統。陳氏向來以關注胡化著稱,而北齊又是胡化甚深之政權,《略論稿》卻強調漢魏形成的禮制框架才是中華帝國的基礎所在,而胡化甚深之北齊竟是傳遞這一制度框架的樞紐。《略論稿》顯然暗示只要這一核心得到繼承,則中華必不至於消亡。因此《略論稿》實際也是陳寅恪對他面臨的歷史困境的史學回應。

相關焦點

  • 陸揚 | 唐史學家陳寅恪
    現代史家中,陳寅恪是具有高度原創性的一位,這早已是國際學界的共識。他在唐史方面的工作更是他史學成就的核心,也是真正奠定他作為20世紀偉大史家聲譽的基礎。本文試圖對陳寅恪的史學遺產作出一些新的評估,由此促動新的討論。
  • 饒佳榮|陳寅恪有過「唐史轉向」嗎?陸揚《視域之融合》讀後
    比如沈衛榮的《陳寅恪與語文學》認為「陳寅恪在本質上是一位傑出而典型的東方語文學家」,而陸揚《視域之融合:陳寅恪唐史研究特點與貢獻的再考察》(下文簡稱「《再考察》」)則重點檢討陳氏「為何選擇唐史作為他史學研究的核心」,並嘗試在國際視野下重新評價陳寅恪在唐史領域的貢獻。
  • 陸揚:陳寅恪和胡適曾是競爭對手
    童老師笑雲,如果按照陸揚教授的「粉絲量」推算,倘若這本書只按普通學術書印量2000冊出版的話,恐怕一出來就會售罄。以下為陸揚教授本次演講紀要。一位專業性很強的學者因為種種因緣而成為社會崇拜的對象,那麼社會就傾向於找到一種陳寅恪適於大眾文化興趣的言論,卻很容易消弭陳寅恪思想中精微特殊的內涵。1932年8月陳寅恪為清華大學入學國文考試出題,以對對子為主要考題,則恰恰是少數能使陳寅恪同普羅大眾的旨趣產生交集的話題之一。陸揚教授的講座就是從清華大學這次入學考試講起。
  • 講座︱陸揚:陳寅恪的「孫行者」為何一定要對「胡適之」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陸揚(王治洋 攝)       3月26日下午14:30,南京大學IAS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舉辦了「高研院十年慶•校外名家系列講座」第六講,有幸邀請到北京大學歷史系陸揚教授,在鼓樓校區逸夫館9樓高研院報告廳,做了題為《陳寅恪的文史之學以及與胡適之關係——從清華國文考試談起》
  • 陸揚|淺議陳寅恪學術之研究方法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陸揚陳寅恪(1890.7.3-1969.10.7)對於中國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義的,因為是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尤其沒能將陳氏的史學和同時期前後域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相比照,更少考慮到作為方法的西方史學理論是否能在解釋陳寅恪學術中發揮作用。拙文之所以選取陳寅恪為何會轉向以唐史為核心的中古史研究作為討論主題,並非因為唐史是筆者在陳寅恪學術中唯一熟悉的領域,而是因為這是一個沒能得到充分討論的大問題,與陳寅恪涉及的其他學術領域關係密切,攸關對陳寅恪的整體理解。
  • 紀念︱陳寅恪與近代中國的學術與思想
    他認為陳寅恪撰寫《柳如是別傳》並不僅僅是研究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事情,而是藉此展現整個晚明的社會風貌。王汎森北京大學歷史系陸揚教授在《為何唐史:再論陳寅恪史學方法的思想資源》的報告中說,要把陳寅恪給人的啟發落實到對唐代重要政治文化人物的作品的思考上。
  • 陸揚的最終幻想
    陸揚的動機有可能是類似的。她試圖將佛教、神經科學、生物學聯繫起來,並放在同一個作品中,而這個作品類似於一個漫畫連載作品,裡面充滿了神、魔和半智能人的角色,當然還有藝術家自己。卡普拉這本新時代的大部頭想要將西方科學精神適配到東方的古老宗教裡,陸揚對宗教圖像的科幻處理方式則是一種快樂的加速主義事件。在令人頭暈目眩的宇宙哲學的大拼盤中,陸揚將詰問與意識、控制融合在一起。
  • 陸揚:唐宋變革論究竟是怎麼回事
    澎湃新聞:除了日本學者對唐宋轉折的觀察和研究,華人學者也提出了很有影響的論說,比如陳寅恪的中唐論、劉子健的兩宋之交論等。您是如何看待這些論說的?陸揚:陳寅恪從來沒有關心過中唐,他雖然有文章討論唐後期的歷史,但好像沒有「中唐論」這個說法。他談唐宋時期的變化並不是從這個角度去概括的,他更經常提的是「趙宋」。陳寅恪從趙宋回看的傾向非常清楚,但他有不一樣的地方。
  • 陸揚|淺議陳寅恪學術之研究方法——兼答饒佳榮先生
    有些必要的註解,比如提及餘師對陳寅恪某些論文時代意義的分析,也因特殊原因而不得不刪。如上之故,原本三萬字以上的文章被刪到兩萬字以內。文中三個部分的討論均受不同程度之影響,有些議題更是悉數刪去,比如討論陳寅恪的史學學問養成的可能途徑。第三部分討論中略去了對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更細緻的分析,以及陳氏關於唐代黨爭的論說和相關論說的比較等等,這些大都未為以往陳寅恪研究所涉及。
  • 陸揚最新個展「陸揚妄想罪與罰」正在上海紐約大學美術館展出
    上海紐約大學美術館正在展出陸揚的全新個展「陸揚妄想罪與罰」, 展覽展出了陸揚創作的最新錄像作品《陸揚妄想罪與罰》,
  • 陸揚:忿怒金剛核
    《忿怒金剛核》,高清音樂 3 維動畫,HD 1920 x 1080,2011 年,姚大鈞配樂陸揚在2011年展出的優秀作品有著一個氣場強大陸揚的《忿怒金剛核》驗訖的是憤怒的陰暗面,是非理性的、令人費解的一面,同時又是虛弱的,不光是人的屈從性更是這一情緒的受害者。縱觀歷史,通過藝術形式來對這一特定的心理—神經狀態進行探索並非什麼稀罕事兒。藝術史中充斥的眾多形而上的、如暴風雨般的情緒狀態人格化地體現在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中。但是,像陸揚採用如此直接的方式來表現還是相當罕見的。
  • 陸揚:妄想世界
    ANTI-HUMANISME,Ok Corral,哥本哈根(丹麥 )陸揚機房,Wallplay,紐約陸揚錄像廳,Ventana244 Art Gallery,紐約子宮戰士,Art Labor 畫廊,上海Lu Yang’s MV, The Images Beyond Good and Evil], AMNUA , 南京Lu Yang Screening
  • 打開陸揚大腦裡的"電磁腦神教"秘密
    「鳳凰藝術」採訪到藝術家陸揚,以下是為您帶來的相關報導。 異…近日,陸揚最新個展「腦髓天國」在木木美術館登場,異教感的神廟、印度巫師舞蹈、突破次元壁的驅魔儀式、黑暗中炫目的霓虹燈、虛實難辨的影像、電子遊戲和永不停息的勁爆音樂共同交織營造出迷幻莫測的環境。「鳳凰藝術」採訪到藝術家陸揚,以下是為您帶來的相關報導。
  • 【LEAP Pavilion】陸揚:肉體內外
    5月剛剛參加了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展覽,作品《移動神佛》延續了陸揚在藝術創作中一貫對於科技與宗教的興趣,展現了一幅古代與當代宗教對撞的未來圖景。目前正在積極籌備9月北京公社個展的她此次參展LEAP Pavilion的作品是一組尚未展出過的繪畫作品。在採訪中,陸揚還袒露了重磅消息,在即將亮相個展的新作中藝術家將首度挑戰大尺度全裸,令人期待。
  • 學者論文|陸揚:視域之融合:陳寅恪唐史研究特點與貢獻的再考察
    [5]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43—146頁。此文之現實相關性已由汪榮祖指出,見氏著《史家陳寅恪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頁注2。[13]參見陳寅恪《梁譯大乘起信論偽智愷序中之真史料》,《金明館叢稿二編》,第147頁。[14]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45頁。[15]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第372頁。[16]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78頁。
  • 陸揚 | 陳寅恪與佛教語文學芻議——以童受《喻鬘論》為中心
    公眾號:文匯學人陸揚 | 陳寅恪與佛教語文學芻議——以童受《喻鬘論》為中心更有學者將他在語文學領域內的訓練視為他史學方法的基礎,以筆者之見實際是對陳寅恪的史學作了「泛語文學式」解讀(比較經典的近期例子可見張谷銘「Philology 與史語所:陳寅恪、傅斯年與中國的『東方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7本第2分,2016)。有的則認為陳寅恪逐漸放棄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乃是客觀環境所致。
  • 陸揚:我有一個子宮,叫「戰士」
    注意到許多觀眾在看到子宮內衣色彩的服裝時,反映出來的畏縮時,陸揚說到:「人們認為血肉是噁心的,但我們是由這些東西製成的。」回顧陸揚的作品,基於有3D列印的「癌症首飾」,還有一個命名為超級英雄「子宮戰士」,你幾乎可以將它們整合到一個或多或少一致的整體中。
  • 陸揚:用佛教解釋日本動漫?
    「但是他始終還是一個凡夫,」陸揚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造像和凡夫之間的切換,一部分是對宗教造像的質疑,還有一部分是對凡夫智慧的質疑。」半人半神不存在,半人半機械(Cyborg)卻是人類在認認真真研究和實驗的技術:未來人類必將進行星際旅行,人的脆弱機體和自有生理機能不足以勝任,一個可能的解決就是向人體移植可通過神經系統控制的機械裝置。
  • TANC丨「腦髓天國」的萬聖節派對,木木美術館上演陸揚的《電磁腦神教》
    10月28日,陸揚個展「腦髓天國」在M WOODS木木美術館開幕。作為陸揚創作的一個階段性總結,集中展出包括《忿怒金剛核》、《子宮展示》、《癌寶寶》、《陸揚妄想曼陀羅》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延續她的創作思路。
  • 陸揚 包裹在亞文化語彙中的世界觀 | 藝術匯 專訪
    >木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腦髓天國」呈現了陸揚近年來以不同形式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陸揚:人們看到的都是作品中對於一些宗教元素的運用,這些元素是我用來包裝核心思想的一個外衣。 陸揚:我也說不清,就是很自然的對這些感興趣,可能是從小經常在醫院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的關係。藝術匯:醫學元素在你作品中的出現是否更多代表一種對肉身的客觀剖析及觀察方式?陸揚:是的,就是非常理性的分析手段。藝術匯:在你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對科學及宗教的共同指涉,你試圖探討的是二者之間的共性,抑或是前者對後者的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