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

2020-11-30 人民網

來源:《西部學刊》2016年8月下

編者按: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實際上是我國開啟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之路,它以這幾種物質打頭陣、打主陣而助推了舉世矚目的跨國物質交流。跨國物質交流,必有跨文化傳播,因為附著其上的諸多文化也悄然無聲地隨之傳遞而去。物質交流與文化傳播,分別從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深刻地影響了東西方世界,推動了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其中,茶文化的傳播舉足輕重、功莫大焉!更應高看一眼的是,茶文化對於寧靜思維、陶冶人格、感悟心靈、淨化精神,皆有促進之功能,這一獨特性能無疑將它提升到更高層次。茶文化在落實「一帶一路」戰略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覷,這便是本刊選編此篇的由來與初衷。

摘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國家,茶作為中國一種典型的文化符號,已深深地打上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烙印與民族烙印。而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中國的茶文化也在韓國、日本等國家被廣泛傳播。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過程當中,不僅傳播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禮儀和風俗習慣,更傳播了蘊含在茶文化中的中國獨特的儒、釋、道相融合的思想精神。

關鍵詞:茶文化;跨文化傳播;儒釋道精神;傳播影響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8-2-0055-03

中國是茶的故鄉,不僅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國家。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面的內容。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吹響了關注、研究與拓展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文化開始滲透到宮廷和社會,深入到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有關茶的豐富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中國茶文化始於神農,興盛於宋,盛行於明清,傳承至今,並將繼續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標誌之一而延續下去。中國與韓國很早就有了友好交往,茶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符號,也傳播到韓國,茶文化也隨之在韓國盛行。

一、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內涵

茶文化由茶「物質」和茶「精神」兩個方面構成。茶文化不僅包含了與茶相關的生產勞動,比如種茶、採茶、炒茶等,也包括與茶相關的藝術創造、觀念意識和習俗方式等。茶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有關茶的『精神財富』部分」。[1]

(一)豐富多彩的茶物質產品

從茶作為物質財富的角度來說,我們從直觀的角度了解到豐富多彩的茶葉種類和別具特色的精美茶具,較為隱型的是各種茶類獨特的種植方法、採摘手段及飲用方法。中國的茶種類繁多,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和黑茶。茶具種類龐雜,涵蓋了許多方面,包含採茶工具、蒸茶工具、乾燥工具、衝飲工具等。不僅如此,種類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生長環境和與之相配套的採摘手段與配製方法。茶文化在中國完全上升到了「藝」與「道」的層面。

(二)茶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中國茶是中國文化的典型象徵標誌之一,在精神方面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於一體。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由茶藝引申出來的茶道,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的「德」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修養。茶文化就其精神內涵來看,既包含儒家的內省、尊敬、倫理、凝聚,又包含佛家的寧靜致遠、空靈、禪學,同時又包含道家的自然、養生與清靜無為。衝泡茶的過程,能夠舒緩人的心情,在品茗的審美意境當中消除人的煩惱,反省自身,達到精神的寧靜與平和,讓人體會到茶中的「道」的精神。

(三)體現中國文化的茶藝、茶禮

中國的茶藝通過表演茶藝的器具和茶藝表演過程本身體現出來,茶藝在演變和發展完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種「道」,達到一種空靈的、超脫凡俗的美學意境。茶藝和茶禮當中敬讓賓客的行為體現了儒家的謙讓、尊重、倫理與和諧統一的特點。在茶的衝泡和品嘗的過程當中,表現了佛家「悟」的精神,並延伸出「茶禪一道」的哲理。在茶的炒制和種植過程中,體現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內涵。在茶藝的欣賞過程當中,人能夠得到精神上的升華,達到心靈上的寧靜與反省,體現了中華民族所倡導的和諧自然的處世哲學。

二、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

「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變遷與轉型、差異與衝突、整合與創新、生產與再生產,都與文化傳播緊密關聯。」[2]

中國很早就向東亞各國傳播文化,並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而「東亞文化圈實際上是一個有層次、分先後的時空結構:中國本土文明是其主幹,朝鮮、韓國、越南文化為其兩翼,日本文化在其邊線,而東南亞華人社會則成為它伸向外部的觸鬚」。[3]韓國,位於亞州東北部的朝鮮半島,地理位置與中國接近,並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與韓國進行友好交往的歷史由來已久,自遠古舊石器時代以來,朝鮮半島就與中國大陸有著密切聯繫。可以這樣說,中國在遠古時期就與韓國有了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而茶文化,也在中國與韓國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從中國傳播到了韓國,並形成了獨具韓國特色的茶文化。

「跨文化傳播滲透於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之中,推動了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沒有跨越文化的傳播活動,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更沒有人類的進化和文明。」[4]中國茶文化在韓國進行跨文化傳播,韓國在本民族文化認知的基礎上對茶文化進行了理性的選擇與解讀,並最終形成了具有韓國特色的茶文化。這不僅促進了中韓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更有助於雙方文化的傳播和進步,在文化傳播的進程當中,茶文化更加廣泛的流傳開來。

茶文化在韓國發展大致經過了這樣一個歷程:在韓國興德王三年,即唐文宗太和二年,韓國就已經從中國引進了茶種,並開始種茶、飲茶。韓國的茶文化就此萌芽。「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中國與韓國便把炎帝神農氏稱為「茶聖」。韓國接受中國茶文化並進行本土化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孕育茶文化的三國時期,飲茶之風盛行的高麗時代,茶文化衰微與復興的朝鮮時代,韓國茶文化在日治時期、南北韓時代的自主與發展時代。在三國時代,朝鮮半島分為新羅、高句麗和百濟,中國與朝鮮半島諸國進行茶葉貿易,僧侶和貴族也開始產生飲茶這一習俗,茶道思想開始孕育,茶文化在韓國誕生。在高麗時代,由於茶樹種植面積的增加,各地開始設置茶所,以便徵收茶葉,茶園、茶藝以及青瓷等文化有了極大發展。高麗的青瓷藝術繼承宋朝越州秘色窯的生產技術,並加以改進,形成了「象嵌青瓷」的獨特藝術;高麗時代的茶禮也比較完備,在宮廷之中特別設有茶房,用來專門管理宮中茶湯和藥湯的供應,並設有行爐軍士和茶擔軍士,行爐軍士帶著香爐、茶風爐、提爐等,茶擔軍士則擔著皇上御用的茶。不僅如此,在高麗的春之燃燈和冬之關會這兩大傳統祝祭活動之中,都會舉行以茶為主的茶禮,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朝鮮時代時期,佛教影響力日益衰弱,茶也被當做是玩物喪志的東西而被丟棄,茶園也因缺乏管理而逐漸荒蕪,茶文化也隨之衰落。後來,茶文化在草衣禪師和丁若鏞等人的極力倡導下再次蓬勃發展。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之後,由於日本政治上的威脅、經濟上的封鎖和文化上的強制入侵,韓國茶文化受到日本茶文化的極大壓制,日本式的茶室遍布韓國。1945年,韓國獨立之後,日本茶道作為生活化應用的形式基本消失,日本式的茶室也改為韓國式,但日本茶文化還是在韓國產生了影響。如今,韓國現代茶文化與茶道效仿古禮,尋求高麗時代的茶文化習慣。

現在,韓國定型茶禮的基本精神內涵為「和、敬、儉、真」,傳承了中國茶文化的價值觀念,並繼承了儒釋道的基本精神。「和」代表著和諧自然,主張人與人相處和睦,互幫互助,人與人之間和諧,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體現了儒家「仁」的觀點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敬」不僅代表著尊敬他人,更代表著敬天地與鬼神,融合了儒家倫理觀念。「儉」,即儉樸廉政,倡導節約,體現道家和佛教思想。「真」即人的本心,為人正直善良,做事不違本心,待人真情實意注重內省,體現了佛教「悟」的思想和儒家自省的觀點。可以說,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不僅傳播了茶文化本身,更傳播了以儒家文化為根本,與道家、佛教相融合的中國精神。

三、中國茶文化在韓國跨文化傳播的影響

中國進行跨文化傳播活動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的周穆王西徵、徐福東渡、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是跨文化傳播的重大事件;繁盛一時的絲綢之路、川流不息的遣唐使,堪稱人類歷史中跨文化傳播的典型範例。距今六百年前,鄭和船隊七次跨越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拉開了人類走上世界性交往舞臺的序幕。將視線轉移到西方,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西方偉大的探險家迪亞士、達?伽瑪、哥倫布等人的足跡從歐洲延伸到世界各地,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輝煌時代,伴隨而來的海外貿易與殖民活動促進了世界範圍的交往,人類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也開始了新的篇章。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的群體、種族、民族不僅進行了器物和技術的交流,也進行了思想與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器物與技術往往是看得見的,易被人感知的文化因素,而器物與技術之下隱含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也在潛移默化的進行著交流與融合。

中國茶文化在韓國的跨文化傳播中不僅給韓國傳授了茶禮、茶具以及關於茶的種植、培養的各種知識,也傳播了茶文化所蘊含的儒釋道的精神和觀點,並由此對韓國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就政治領域來說,茶文化已經成為韓國政府接待外賓、進行政治對話的必備之物,敬茶和請人飲茶不僅成為向他人傳遞友好、表達友誼、促進談話順利進行的禮儀,而且也成為政治上與他人斡旋的一種手段。從經濟領域來說,茶文化盛行必然帶動茶葉產銷量的增加以及與茶相關的整個產業鏈條的發展,從而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的多樣化發展。從文化方面來說,茶文化給人帶來思想的寧靜,陶冶人的身心,促進精神世界的構建。不僅如此,茶文化還促進了文學的繁榮,相關詩文層出不窮,為作家帶來新的靈感。從飲食與健康角度來講,茶具有保健的功能,飲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腦、消食祛毒、清喉去痰,還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茶文化的傳播促進韓國整體風貌的改進,促進整個民族精神與文化的提升。

四、結語

「哪兒有人類交往哪兒就有交流,交流是人們生存與社交以及保護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5]在歷史當中,中國和韓國不斷進行文化交流,但就茶文化來說,中國對韓國進行的是單方面的跨文化傳播,在這一綿延不斷地傳播過程當中,中國將茶禮、茶具等知識傳播到韓國,韓國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民族性的改造,使韓國民眾適應和接受中國茶文化,並產生了適合韓國自身的茶文化。韓國雖然改變了中國茶文化當中的一些禮儀習俗,但深深植根於中國茶文化當中的儒釋道的中國民族思想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韓國人的茶文化及韓國人的思想精神,從而對韓國產生了物質和精神多層方面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檀亞芳,劉學芬.茶文化與茶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周宏鐸.文化傳播學通論[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3]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孟邵毅,曾豔兵.外國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A.G Smith,Ed.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Reading in the Codes of Human Interaction[M].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96.

(作者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跨文化傳播語境下中國新西部電影傳播思路探析
    本文主要通過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分析新西部電影產生的時代背景、發展狀況以及面臨的傳播困境,運用跨文化傳播的知識,對新西部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進行探索分析:新西部電影應打破文化定勢,拓寬視野,培養新西部電影「把關人」,在文化對話中積極開拓電影題材。
  • 中國傳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原標題:中國傳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積澱,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早已有的詞彙。「文」與「化」的並用,最早出現在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掛·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中西茶文化比較,茶文化現象,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西茶文化比較,茶文化現象,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當前茶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更加頻繁,這不僅引起了當代社會對跨文化交際的重視,更對當 代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
  • 「中國跨文化研究的過去、當下與未來」暨《跨文化研究論叢》創刊...
    「中國跨文化研究的過去、當下與未來」暨《跨文化研究論叢》創刊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9年07月05日 10: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吳屹桉 字號 內容摘要:
  • [學子論文]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解讀江南style的傳播奇蹟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 江南style 全球化 意見領袖 編碼策略 韓國原創MV江南style在短短的三個月裡,打破多項金氏世界紀錄,截止到2012年9月24日,在35個國家和地區的歌曲下載排名中排在第一位,在並引起全球範圍內的改編熱潮,還得到國際知名人士的大力追捧和推薦。是什麼力量讓江南style如此勢不可擋?
  • 探析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形象的跨文化傳播
    TED演講需要更多的中國聲音來爭取更多的跨文化傳播主動權,以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新媒體;跨文化傳播;TED演講;中國國家形象 跨文化傳播在西方新聞傳播業誕生之前,已作為一種精神交往現象而存在了。
  • 對「跨文化傳播」網課的思考
    以我自己開設了3年的「跨文化傳播」這門課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微場景:生活經驗的跨界性「跨文化傳播」是面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本科生的一門專業課,一共8周,32個學時。選課學生主體是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少跨專業來選修的。這門課有個特點,是留學生比較多,尤其是來自日本、韓國的學生。
  • 茶文化,是在西方傳播影響最為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茶文化,是在西方傳播影響最為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茶文化在西方則重物質享受。西方茶文化則是以個人自由為價值核心,從而擴展為對外的平等與對已的自尊與嚴肅的態度,西方茶文化往往追求飲茶器物、茶的本身以及飲茶情調的完美,在飲茶過程中體現的是自身價值和修養,西方茶文化更注重的是茶飲所帶來的物質功用和交際功能。比如茶最初進入西方諸國並開始傳播時,大都是在藥店銷售,這說明西方人最初認可的茶,是茶具有特殊的藥效和保健功能。
  • 跨文化傳播思想史研究亟待深化
    雖然跨文化傳播誕生的歷史已有60餘年,但顯而易見,研究者更多思考的是文化信息在國家、組織等主體之間流通的表層問題。所謂「治學先治史」,即便跨文化傳播思想史不能成為一門顯學,也應該在跨文化傳播研究體系中佔據一席之地。然而幾十年過去了,跨文化傳播思想史研究始終未能得到重視。
  • 他山之茶 | 我眼裡的韓國茶文化
    近現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作為韓國傳統禮儀文化的茶文化很大一部分被咖啡文化取代,在當下韓國社會背景下,喝茶的習慣相對較為「奢侈」。韓國飲茶習俗的奢侈化不能僅歸因於西方文化的影響,茶的本土生存環境相對不足也是限制茶文化普及的重要原因。
  • 中國古代域外書寫的跨文化傳播
    中國古代域外書寫的跨文化傳播 2017年08月15日 07: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侯松 字號 內容摘要:今天我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這些古代域外書寫的歷史與現實價值更加凸顯,不無遺憾的是,其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至今仍為學界冷落
  • 中國的茶文化應該如何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面向世界「再傳播」?
    中國茶文化與各國各地區社會文化相結合,發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態,如韓國的茶禮、日本的茶道、英國的下午茶,以及以摩洛哥為代表的阿拉伯世界的茶飲方式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豐富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2006年,英國BBC網站對「英國的國家象徵」進行票選,「茶」以35.03%的得票率在12個選項中高居榜首。
  • 提高跨文化傳播能力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與實施,中國與亞洲、歐洲、非洲等地區的國家與人民交往日益密切。在與這些地區人民交往和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認真對待跨文化傳播問題。第一,理解跨文化傳播的價值意義。雖然中國學界對跨文化傳播學的學術邊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但這並不妨礙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理論與話語在中國學術和社會實踐中的滲透及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交通和通信工具日新月異、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跨文化傳播活動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快速發展,移動終端成為人類「身體的一部分」,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跨文化傳播。
  •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文化與意識形態相互作用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文化與意識形態相互作用發展到後來,提出了禪茶一味說的理念。禪與茶的契合有力地推動著茶的普及,同時對茶的文化精神的挖掘也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由寺廟的帶動下,使得飲茶之風普及到了民間,不僅如此,還遠跨重洋,使得茶與禪結合下的禪茶文化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家。禪茶文化可以說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所在,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中國的茶文化和禪互相影響、相輔相成。
  • 閩茶對話法國酒莊:文化「出海」 傳播中國茶文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茶為媒進一步演變進化為雙向的茶酒對話、文化對話。  2010年,安溪5家龍頭茶企抱團在巴黎開設安溪鐵觀音歐洲營銷中心,安溪茶文化傳播由此大步邁向國際。此外,三和、八馬、華祥苑等茶企紛紛走出國門開展「茶酒對話」,沿「絲綢之路」在歐亞大陸傳播中國茶文化。以三和為例,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三和茶業舉辦「安溪鐵觀音·我的莫逆之交」活動,將中法文化交流推向高潮。
  • 茶文化的起源與內涵,茶文化在外國的傳播
    茶藝活動是茶文化最高層次的表現形式,每一個細節動作承載著深厚的茶文化底蘊,用最有影響力的方式啟發著人的心靈深處。差異極大。茶文化能夠廣泛傳播是因為有強大茶道精神的支撐。中國的茶文化能夠越發展越深遠,茶道精神頗為重要。
  • 跨文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化傳播
    主持人李雪濤-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院長、教授  主持人李雪濤:2015魯迅文化論壇今天下午的第一場題目是《跨文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化傳播》  今天上午每一位發言人都談到了和魯迅的關係,並且說了一句話
  • 廣告跨文化傳播與文化安全
    跨區域傳媒把中國文化全方位推向世界舞臺,又讓西方文化如萬花筒般展現在中國人面前,中西文化的互動不再僅僅是文化精英「推行」的事情,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每個中國人身邊。  與一百多年前相比,中國的傳播媒介不再只是被動地模仿西方傳播媒介,而是與西方傳播媒介展開了廣泛、平等的交流與合作。但真實的情形是,西方傳播媒介以資本主義方式瓜分著全球媒介市場,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同時向中國大量傾銷文化產品、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這其中所產生的效果雖不能量化,但無疑累積了整體的文化作用。廣告正是以這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 文化與跨文化傳播
    顧名思義,跨文化傳播的研究對象是不同文化體系的社會個體或群體的信息傳播和文化交往活動,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倫理思考的,因而也就是不同文化體系之間信息傳播和文化交往跨的有效實現及其合理性評判。顯然,界定文化的基本內含因而成為思考跨文化傳播必然的理論前提。
  • 全媒派 | 中國故事出海: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
    「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跨文化傳播在敘事方式上需要轉變,從聚焦當代中國如何在世界體系中崛起到側重講述中國如何與世界共同發展、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與此同時,中國當代的文化表達,特別是青年人的文化實踐及其意義認知也逐漸顯示其更廣泛的影響力。已有研究開始探索中國跨文化傳播的創新實踐,那麼,2018年的相關創新實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