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領導幹部要具有創新思維,這凝結了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對中國共產黨人優良傳統的繼承,對世界現代化進程一般規律的把握,以及對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創新的重要論述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實踐中堅持創新思維,就意味著實踐主體在把握肯定與否定的辯證關係基礎上,遵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充分發揮主體積極能動性,推動實踐的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創新思維能力;領導幹部;實踐
[中圖分類號]C9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19)04-0114-08
[作者簡介]孫曉莉(1973—),女,江蘇鹽城人,博士,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領導哲學與領導科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2016年度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研究」(課題編號:2016MZD005)子課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重要場合,如2017年的十九屆一中全會,2018年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2019年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防範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都就增強領導幹部的創新思維能力提出了重要要求。深刻解讀創新思維背後的歷史和現實邏輯,把握堅持創新思維對於領導幹部提出的實踐要求,對於更好地落實黨中央要求,推進實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領導幹部增強創新思維能力是著眼於歷史和現實提出的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思維的重要論述蘊含著問題意識、歷史眼光、理論情懷和實踐意識,凝結了對中華民族歷史興衰啟示的反思,對中國共產黨人優良傳統的繼承,對世界現代化進程一般規律的把握,以及對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從「四個立足」的角度來理解,才能夠更好地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反覆提出要堅持創新思維。
(一)立足於中華民族歷史興衰的啟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些經典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引用過。這些論述反映了中華民族對於創新精神的高度弘揚。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思維的民族。中國古代的創新思維指的是主要包含了整體思維、直觀思維和類比思維等在內的思維系統。整體思維是系統性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將天、地、人整合成為密切貫通的整體是中國古代樸素的世界觀。直觀思維指的是通過直覺把握整體,從而洞察到事物發展的規律。類比思維就是指出思維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處,從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中國許多優秀的科技成果都是類比思維的產物,比如魯班的鋸齒。中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創新思維。如,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強調要打破固有思維定式的束縛,提倡發散性思維和聯想性思維相統一。
第4期孫曉莉新時代領導幹部增強創新思維能力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要求····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報2019年正是因為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巨大內驅力,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發達的文明。在制度層面,中國出現了郡縣制、科舉制以及世界最早的文官制等;在技術層面,有了「四大發明」;中國在天文、算學、醫學、農學等多個領域創造了累累碩果,對世界文明進步貢獻巨大。可以說,創新思維推動了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鮮明稟賦。
16世紀開始,西方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等領域都有了長足發展,17世紀以後,西歐國家相繼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科學技術一旦同資本主義結合,就形成了推動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加速器」。反觀中國,明代以後,中國同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漸行漸遠,屢次錯失富民強國的歷史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1]P40歷史實踐說明,超穩定的封建專制統治對思想的鉗制,根深蒂固的小農經濟以及近代落後的教育等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思維的缺失以及與此伴生的體制僵化和社會失去活力,導致鴉片戰爭之後,封建社會的中國在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對抗中失去優勢。正是在反思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指出:「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2]。
(二)立足於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傳統
歷史是「出題人」,中國近代史提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追求國家富強這兩大課題。在中國共產黨之前,有不少「答題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如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晚清志士,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人士。但只有中國共產黨向歷史交了一份合格答卷,因為中國共產黨掌握了正確的答題方法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中國就改變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改變了方向」。[3]P411
馬克思主義是寶貴的思想武器,但是如果馬克思主義不能夠實現中國化,那同樣也會出問題。馬克思主義為什麼必須中國化?因為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西歐,其主要矛盾是反對資本主義,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工人階級;而中國革命所反對的主要是封建勢力,主要依靠的力量是農民,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把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與爭取社會主義的前途結合起來。[4]但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馬克思主義需要中國化,是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付出了歷史代價的。毛澤東寫作《反對本本主義》並不容易,「是經過一番大鬥爭以後寫出來的」[5]P266。在鬥爭的基礎上,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6]P17。在延安整風運動中,他不客氣地批評教條主義者忘記了自己還有「認識新鮮事物和創造新鮮事物的責任」[7]P24。正是把握中國實情的基礎上,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並用之指導中國的革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即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過程及思想本身就是創新的成果。
鄧小平同志非常善於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實踐中的關鍵問題。「我們現在幹的事業是全新的事業」[8]P254,「新問題就得用新辦法來解決」[8]P49。鄧小平同志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創新性的概括。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同樣十分重視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問題。在「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上,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一起,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
可以說,創新思維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特質。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全面深化改革事業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中國共產黨人從實際出發,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三)立足於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
考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和美國等一些大國現代化發展的過程,會發現其中存在著一些規律性現象。自15世紀開始,人類社會進入到大航海時代,遠洋活動促進了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依靠開拓海上航線,掠奪殖民地和市場的方式,成為有影響力的國家。從18世紀開始,英國依靠於工業技術的突破;從19世紀開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依賴於商業模式創新和科技力量的拉動等,推動國家實力迅速發展,並隨著相對實力的增大,對國際體系的運行規則產生了重大影響。20世紀初期,蘇聯宣告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誕生,並對國際體系的格局產生重要影響。考察這些國家的發展歷程,很容易發現這些大國的發展通常肇始於某一關鍵要素的創新,然後逐步依託於綜合要素的發展。
熊彼特和德魯克都是研究創新問題的重要西方學者。熊彼特和德魯克的創新理論只是基於特定角度的理解,但如果觀察世界現代化進程,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熊彼特和德魯克研究的價值。概括而言,現代化是以現代生產力、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實現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並推動著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以及社會組織和社會行為都發生深刻變化的歷史過程。推動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就是多種形式的創新,包括新市場、新技術、新的資源配置形式以及新制度等。換言之,創新是推動世界現代化進程發展的重要「推手」。
(四)立足於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與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相比,中國的發展具有特別內涵,它形成和展開的歷史與現實條件有自身獨特性,主要表現在:
中國是一個體量巨大的發展不平衡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中國人口數量1409億,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中國自身發展存在著比較明顯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體現在區域差異上,也體現在人口差異上。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2月發布的數據,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1660萬人。中國面臨的發展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中國走過了一條「興盛—衰落—興盛」的發展道路。英國學者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指出,17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佔世界經濟比重為22%,1820年中國佔世界經濟比重為33%,而同期的美國與中國的差距還相當大。但到了1900年,中國佔世界經濟比重為6%,同期的美國佔世界經濟比重已經達到236%。[9]P4根據《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中國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5%左右,居世界第二。中國一再重申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要走和平發展、開放共贏的道路,但國際社會仍然一再出現一些雜音,對中國的發展形成幹擾。
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中國發展最根本的規定性。一些來自於外部環境中的問題和挑戰一旦與意識形態交織在一起,問題就變得更加敏感,反過來導致中國的發展環境更為複雜。
如何立足於中國的特殊性,並結合人類發展的統一性,來實現高質量的發展?這不是單純的理論問題,而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情。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的高度,強調指出,創新決定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的重要意義。「只有不斷創新,中華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來。」[10]「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創新決定未來。」[11]
只有站在歷史和邏輯相聯繫的角度,把握「四個立足於」,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堅持創新思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的重要論述理論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創新的重要論述十分豐富,這是對黨和國家所處大時代及其發展變化進行反思和展望的重要思想成果,涵蓋了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等不同方面,涉及到科技、軍事、人才工作等多個領域。這些論斷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蘊含了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一)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
創新是體現著主體能動性的選擇,創新思維內在地包含著主觀因素如主體的目的、需要、意志等,但衡量和判斷創新思維的結果、效果,不僅要根據主觀需要,而且要根據客觀實際,要把主觀需要和客觀實際結合統一起來,要看其是否符合一定的價值標準。創新思維內在地包含著主體對創新的價值維度問題的回答,蘊涵著價值理性。創新需要價值理性的整合與引領,價值理性是否得當,事關創新的結果、效果。
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是人民性。黨的根本路線是群眾路線。密切聯繫人民群眾,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將「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和對黨的責任」作為開展工作的巨大動力。這三個責任是馬克思主義立場在新時期的理論反映。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執政為民的情懷是創新性開展各項工作的價值基礎。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強調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地增進人民福祉,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要著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高發展質量。這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在新時代的實踐體現。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了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同時強調了「兩個沒有變」,即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仍然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兩個沒有變」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但事物本身又是不斷發展的,並非一成不變。這就為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矛盾錯綜複雜,既有過去長期積累下來的矛盾,也有在解決舊矛盾過程中或隨著形勢環境變化產生的新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的理念,同時又指出,生產關係可以反作用於生產力,上層建築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必須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二)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整體,前者回答的是「怎麼看」的問題,是對世界的總看法,後者回答的是「怎麼辦」的問題,是對世界觀具體運用的結果。前者強調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要求人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後者強調在實際工作中善於根據矛盾的特殊性及其運動規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不同質的方法解決不同質的矛盾。兩者是事物發展進程中前後相繼的兩個環節、具有因果關係和邏輯關係的兩個要素。
習近平關於創新的重要論述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主觀主義是實事求是的對立面,它主要有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這兩種表現形式。這兩者都與實事求是原則相悖,也與創新思維相悖。要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創新,要創新就必須實事求是,兩者是絕對分不開的。習近平關於創新的重要論述既注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脈相承,又注重結合新時代遇到的現實問題進行創新;既注重創新的局部突破,更堅持在普遍聯繫的基礎上整體協調推進;既注重製度安排,更注重以釘釘子精神抓實抓細制度的執行和落實。
創新首先是對既有的思想觀念和認識、既有的做法和實踐的局部或整體的否定,沒有否定,就無所謂創新。這是因為,無論是人的認識,還是人的實踐,都不是最終的、完成的。任何已經實現的成就都有其相對性與歷史性,都存在著可改進、變革的空間。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如此,社會主義實踐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12]P23。
所謂的革故鼎新、吐故納新、破舊立新、推陳出新等等,都是在否定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通俗表達。就其精神實質而言,創新中蘊含的否定,應當是一種辯證否定而不是形上學的否定。形上學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它孤立地、絕對地看待肯定和否定之間的關係,而辯證的否定觀認為肯定與否定是相互統一的,兩者互相依存,互相聯繫,互相包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身就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承性與創新性。它沿著馬克思主義所開闢的主題、道路前進,同時結合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做出了具有時代特點的重大判斷,提出了許多著眼現實和未來的發展戰略。這一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堅持中的發展,也是對社會主義思想在繼承中的創造。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樣體現出繼承與創新辯證統一的品質,「我們黨領導的改革歷來是全面改革。問題的實質是改什麼、不改什麼,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不能把這說成是不改革」[13]P30。
歷史唯物主義者,一方面承認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另一方面承認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必須始終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一方面,對過去既定的目標任務和行之有效的決策部署,都要繼續堅持,紮實推進。決不能為了所謂的『政績』,一件事還沒落實,又要朝令夕改。我們現在的所有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來進行的。另一方面,要著眼於當今時代的發展變化,運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不斷推進位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完善已有的東西,不斷開創新的局面。朝令夕改是有害的,故步自封也是一種失職。」[14]創新不是割斷歷史,也不是對原有事物的簡單翻新,而是在肯定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發展、有所創造。
馬克思主義把認識對象看作是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強調只有從事物整體出發來分析和把握,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談及全面深化改革時,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新的歷史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必然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上整體布局、系統謀劃、協同推進。在指導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習近平強調了要注重改革的全面性、系統性、協調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體現了整體性與重點性的有機結合。同時,要避免和克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既要統攬全局又要抓住關鍵,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重點突破,把總體部署和具體規劃結合起來,搞好上下銜接,左右協調,統籌兼顧地推進改革發展。
事物的聯繫具有普遍性。聯繫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其他事物相互聯繫著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著的有機整體。習近平總書記將中國的創新與世界的創新聯繫起來,要求「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15]P59,在創新要素的流動中實現全面提高中國的創新水平。習近平總書記用「生命共同體」定位人與自然的基本關係,「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12]P85。只有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才能保住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命脈。他用「利益共同體」定位當今的國際關係和國際治理體系,從而做出「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的戰略判斷。他用「人類命運共同體」定位世界的未來,從中做出建設美好世界的戰略構想。三、新時代領導幹部增強創新思維能力的實踐要求歷史上中國共產黨人絕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推動實踐而創新。新時代的共產黨人增強創新思維能力,也不是要停留在純粹精神領域,而要在實踐中學習、反思和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於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16]P287在實踐中堅持創新思維,就意味著實踐主體在把握肯定與否定的辯證關係基礎上,遵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充分發揮主體積極能動性,推動實踐的發展。
(一)常懷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創新思維產生的來源。問題本身是事物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也無處不在。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提出全黨要「提倡想問題」,就是指「要開動腦筋」,「想各種問題,多思多想,開動機器,開動腦筋」[3]P4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17]之所以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進行創新的突破口。
領導幹部不僅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還要聚焦,還要精準,還要善於抓大放小。實踐中的問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實際層次有高有低,如果鬍子眉毛一把抓,無論是領導幹部的時間還是精力都不允許,哪裡還談得上創新?從理論上來說,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抓住主要矛盾,這樣其他問題才容易解決。所以,領導幹部要學會並善於從問題堆裡找長遠的、根本的、重大的、關鍵的問題進行思考。
我們黨的領導人都是善於抓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行思考的。如,鄧小平同志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緊緊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關鍵問題,做出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因此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18]。江澤民同志緊緊圍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問題進行戰略部署。胡錦濤同志抓住「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謀篇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之所以高度強調這五大發展理念而不是別的什麼發展理念,正是因為它們反映了實踐中的主要問題,集中體現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
如何才能抓住主要問題?不忘初心、不忘目標才能抓得住主要問題。初心指明了目的,目標明確了實然和應然之間的差距,因此初心和目標是判斷主要問題的依據。主要問題直接決定著領導幹部創新思維的重點。如,黨的十九大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變化了,但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目標沒有變。因此,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以此來解決主要矛盾。那麼,新時代怎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然不能「老貓爬鍋臺,順著老路來」,而是要靠高質量發展即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這是領導幹部需要在抓發展中創新思維的重要方面。
(二)開展調查研究
創新思維能力離不開問題意識,但僅僅有問題意識也不夠,如果只就事論事,就容易停留在「坐而論道」或者走向偏頗。問題意識引導人們發現了實踐中存在的這樣或那樣問題,但是解決問題的答案並不是伴隨著問題一起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視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尋找解決問題新方案、堅持創新思維的必然要求。
調查研究對於創新思維之所以重要,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因為調查研究有助於主體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人的認識過程有規律,是在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展,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主體通過實打實的調研,會發現現象、案例,獲取數據,得到感受等,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上個世紀20年代,共產國際和蘇聯極大地影響了初創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對於革命道路、革命主要依靠力量等關鍵問題的認識。「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6]P3毛澤東在深入的實地考察之後,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明確指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是農民,這樣就解決了中國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軍問題。針對農民運動「糟得很」和「好得很」的兩種不同判斷,毛澤東在考察了湖南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的情況之後,通過《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闡明了農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偉大作用,指出了在農村建立革命政權和農民武裝的必要性。情況摸清楚是「開對藥方」,解決問題的基礎。「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6]P110正是因為深入的調查研究,所以毛澤東能夠不同於那些本本主義者、教條主義者,他找到了解決革命主要依靠農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正確革命道路。而在其後的《反對本本主義》中,毛澤東更是明確地提出著名的「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的論斷。
二是有助於主體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個別上升到一般,把握事物規律性的東西。主體在調查中獲得的大量感性認識,不僅僅有助於解決個別問題和具體問題,而且有助於主體經過科學抽象即研究這一重要環節,通過紛繁複雜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從個別上升到一般,把握事物運動過程中規律性的東西。
從經濟總量上來講,中國已經處於世界前列,但從人均GDP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我們的總人口中,還存在一部分貧困群體。扶貧是個重要問題,2013年,在調研湘西十八洞村這一深度貧困地區時,習近平總書記「感觸很深」,[19]針對類似交通條件差、常住人口以老人和孩子為主、資源貧瘠的深度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思路就脫離了實際。正是在此次調研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思路,從根本上解決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
(三)靈活運用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就是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其相互關係,這一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創新思維的前提是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這既包括事物當前的狀態,也包括事物未來的狀態。前者要抓住事物發展的根本矛盾,後者要對事物的矛盾關係及其變化作出系統的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根本矛盾是什麼?事物內在矛盾將會如何變化和轉化?這是領導幹部創新視角,創新領導行為的認識基礎。
1938年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論持久戰》,一經發表就產生了巨大影響。馬克思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要說服人,就會掌握群眾;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0]P9那麼,毛澤東是怎麼抓住事物的根本的呢?他運用的就是矛盾分析法。他指出,當時甚囂塵上的「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前者「看重了強弱一個矛盾」,後者則是「根本忘記了強弱這個矛盾」,「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7]P458因而都是錯誤的認識。毛澤東分析,中日戰爭過程中存在四個基本方面的矛盾,即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共同存在和相互作用及發展變化的結果,就決定了中國一定會勝利,但這一勝利的取得並不輕鬆,中日戰爭將會是持久戰。
事物的內在不同矛盾中,有的互相排斥,有的相互依存。要堅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談及如何解決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時,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解決方案。這首先是在統一中看到對立,即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在香港、澳門和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其次是在對立中看到統一,即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有愛國之心。這充分體現了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又在統一中把握對立的創新思維方法。
事物內在的矛盾不僅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條件下還會相互轉化。過去人們談到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關係時,往往把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作為絕對對立的矛盾來加以認識。實際上,兩者既會產生矛盾,又可以辯證統一,可以相互轉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領導幹部要用發展的眼光分析矛盾,分析現在形勢發展到什麼階段,它與以往不同的特點是什麼,發展的前途怎麼樣,以及與此聯繫在一起的工作應當做怎樣的調整。
(四)打開思維空間
思維封閉、固化甚至僵化是思維創新的對立面,要創新思維就要打開思維空間。
第一,站在整體而不是孤立的點上考慮問題。也就是要有意識強化事物普遍性和多樣性聯繫的系統思維。具有了系統思維,領導幹部才能主動跳出「本單位」「本地區」以及「本系統」等等的框框,從宏觀和整體著眼,發現事物之間新聯繫、新關係,從而創造性解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京津冀地區發展問題時指出,如果孤立地站在京津冀中的任何一方看問題想問題,只考慮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不形成合力,都解決不好。所以,要打破孤立地看問題的思維定勢,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著力加大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動。[21]在談到信息技術中的核心技術研發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強強聯合比單打獨鬥效果要好,要在這方面拿出些辦法來,徹底擺脫部門利益和門戶之見的束縛。」[22]換句話說,只有站在一個整體聯動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實現多贏的局面。
第二,依賴群體而不是個體的力量來考慮問題。來自於群眾的實踐是創新思維的源泉。領導幹部應當充分相信群眾的創造力,依靠人民群眾的創新精神和行動。「一個問題來了,一個人分析不了,就大家來交換意見,要造成交換意見的空氣和作風。我這個人凡事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問同志們,問老百姓」。「首先要承認這一點,就是一個人搞不完全,要依靠大家來搞,這就是我們黨的領導方法。要用這樣的方法來啟發同志的思想,去掉盲目性。」[3]P398這樣的創新思維既符合黨的群眾路線,又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當然,群眾的意見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和成熟的,因此,要對此進行總結和集中,然後上升到一般,再去指導個別。
第三,打開思維空間還意味著做好認識上的「加減乘除」。「加」,就是增加其他的、新的選擇項,避免在非此即彼的封閉思維中來回打轉轉。「減」,就是減少心理定勢,減少路徑依賴。「乘」,就是有意識選擇一些可以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效果的,或者具有乘數效應的措施。「除」,就是大刀闊斧除掉有礙於創新的障礙。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問題時,要求「東北地區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在談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用了「加減乘除」的提法來布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舉措。
第四,既要會發散思維,也要會收斂思維。要打開思維空間,但還要注意聚焦問題、收斂思維、敢於決策。「多端」是好的,「寡要」則對工作則沒有益處,因此要不得。領導幹部既要能夠發散思維,還要能夠收斂思維。領導幹部既要善謀,善於藉助群眾和專家的意見,形成創新思維;還要善斷,抓住中心工作和工作重心,敢於拍板,通過比較、篩選、組合和論證,得出在現有條件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既需要領導智慧,也需要領導擔當。
(五)增強行動自覺
人不僅僅是環境的產物,也能夠改變和創造環境。這種改變和創造首先在觀念中進行,但這時創新還只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它並不能直接地改變外部世界,創新要轉化為改變外部世界的力量,就必須在實踐中實現對象化。實踐的效果怎麼樣,要及時總結,及時研判和預演。
實踐後、實踐中需要多總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邊實踐邊總結比實踐後再去總結更重要,因為這可以幫助領導幹部根據實際情況「因時而變,隨世而制」。在總結時,既要總結正面經驗,也要總結反面教訓。在一定意義上說,總結失誤和教訓更重要。如,中國共產黨要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就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但過去一個時期,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失之於「寬鬆軟」的情況。正是在全面總結問題和危害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持之以恆地全面從嚴治黨,以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為保障,使得管黨治黨不斷取得實效。
總結主要是實踐開始之後的分析,如果實踐不成功,付出的代價很大。優秀的領導幹部還要善於在實踐之前多研判、多預演,即在實踐還沒有開展之前,在人的頭腦中研判形勢和趨勢、謀劃戰略和方法、演練過程、推敲效果、防範風險。1945年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同志講的「十七條困難」,對於建國後我們避免遭遇大的歷史挫折,克服大的挑戰,起了很好的預警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反覆講「底線思維」,也正是「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的體現,有了這樣頭腦中的預演,工作才能主動,方法才能創新。
[參考文獻]
[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習近平在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加大支持力度增強內生動力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N].人民日報,2015-07-20.
[3]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梁柱.最要緊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J].紅旗文稿,2011(9).
[5]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英〕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0]習近平在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在航天事業發展徵程上勇攀高峰努力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N].人民日報,2016-12-21.
[11]習近平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為實現我國探月工程目標乘勝前進為推動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繼續努力[N].人民日報,2019-02-21.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4]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30.
[15]習近平關於科技創新論述摘編[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1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7]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18]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8-21.
[19]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情結[N].人民日報,2017-02-24.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習近平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匯報時強調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紮實推進努力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N].人民日報,2014-02-28.
[22]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
Enhancing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Leading Cadres for a
New Era: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SUN Xiao-li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stressed over and over again that leading cadres must have innovative thinking.This reflects the summarization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s,succession of Chinese communists』 good tradition,mastering of the general law of world modernization,and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and fate of our Party and our country.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innovation always conform to the standpoint and view of Marxism,and always abide by the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To persist in innovative thinking through practice means that the subject of practice,based on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on and negation,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ncrete analysis of concrete conditions,and sufficiently utilize the activity of the subject,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Key words:new era;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leading cadre;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