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中,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絕對是一部奇書——談論的人多,讀過的人少,能從頭讀到尾並且讀懂弄通的人就更少了。央媒資深報人王詠賦從分類、分段、夾注、加副題、加主語、逐篇點評六個方面入手,給《聊齋》做重新包裝,消除文本障礙,讓現代讀者以「最輕鬆的姿勢」讀《聊齋》。
最近,九州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面目一新的《聊齋志異精裝分類全評本》,共4本,把聊齋原來的故事按類別分別歸入「神仙集」、「鬼魂集」、「人世集」、「妖怪集」。
這套書讀起來順暢,注釋緊跟原詞,不用動不動就翻到文末按注釋序號求解;生僻字詞加了讀音,念起來能多認不少字;無主句用方括號加了主語,不用猜後面的動作是誰做的;正文不再密密麻麻排成一片,而是分成小段落,顯得眉清目秀、疏疏朗朗;每篇作品後還附贈一段「老王感言」,縱論古今、鋪陳背景、點評是非曲直,拓展了故事的空間。
古本聊齋:讀起來可真夠累
編者王詠賦是央媒的一位資深報人。他第一次系統讀《聊齋志異》,還是上世紀80年代在北大中文系讀書時,花兩塊錢買的《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那是他4天的飯錢!
該書不分類,不分段,無註解,更無點評,只是把繁體字改成簡體字加上標點,讀起來可真夠累的,好多篇目簡直不知所云。總的感覺:這是一部有內涵的書,但讀起來真累,以後有功夫再逐篇鑽研吧。
之後他就中了「毒」,《聊齋志異》但凡出新版本,他是見一本翻一本,還買了不少,成了業餘研究者。
針對文言文的晦澀難懂,很多編者不怕繁難,逐篇「今譯」,出版了多種「全譯本」「文白對照本」,看倒是看懂了,只是原文的韻味也丟得差不多了,就像喝白開水,沒味了。
老王看了,不禁心中嘆息。只好暗下決心,自己做一本。這一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整整用了8年。
他在古籍整理、文本處理、分析研究等幾方面做了大膽創新,從分類、分段、夾注、加副題、加主語、逐篇點評6方面入手,重新包裝《聊齋志異》,以消除文本障礙,讓現代普通讀者能以「最舒服的姿勢」讀《聊齋志異》,領略這本書的故事、人物、世相、科幻、理念和文字之妙。
老王說,此項工作的目的,不是攀登「聊學」高峰,而是為優秀古典文化傳承出份力,幫助那些愛得深、讀得少的「《聊齋志異》粉絲」早日「脫盲」。
「王本聊齋」:像寫的是身邊事兒
「王本聊齋」最顯著的特點是看著清爽、讀著省力、理解透徹、聯想豐富。雖說是原汁原味的文言文,但經老王一解讀,與現實並無隔膜,好像寫的是身邊事兒、現代事兒。
說起來老王也是奇人,雖然平日裡做編輯嚴謹把關、錙銖必較,私下裡卻腦路清奇,常有些與常人不同的想法,且都能不惜心力付諸實施。學術專著《報紙版面學》還可以算是本行,可地名詩集《祖國頌:奇詩濃墨繪中華》就比較出奇了,每省區市一首詩,56個字中包含了一個省的全部地級市名稱,對仗押韻,構思巧妙,不僅便於記憶,還不時有佳句如火花閃現。
前幾年,他還出了一張大掛圖《世界文化史大觀》,以時間為軸,地域為緯,將東西方的朝代、名人和事件放回原本的歷史時空中,讓人瞻之片刻,神遊千載。
放下這部「王本聊齋」,老王又想寫《漢語論》了!漢語和中文可不是一回事兒,前者是口語,後者是落在紙上的文字。中華文明幾千年,古代人應該不是用文言過日子的吧?那麼從「說一套寫一套」到「所寫即所說」又經歷了什麼呢?這是老王想要解答的問題。
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文藝菜園公眾號 作者:張稚丹)
責編:朱簫、總編室
31076893,.王本聊齋:一部可以輕鬆品的「聊齋」,.2017-08-18 19:50:28,.204232,.朱簫、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