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改革示範效應正在不斷顯現。
繼上海自貿試驗區月初公布2014瘦身版「負面清單」,上海幾個區縣陸續推出各自的「負面清單」,這些版本的「負面清單」借鑑了自貿區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不斷推動著上海外商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進而提升外商投資的便利化程度。
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已成為國際貿易談判和投資規則制定的新趨勢。上海自貿試驗區於2013年發布我國首份負面清單,經過陸續修訂的負面清單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輿論總體上給予了高度肯定。
一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外商投資管理在由正面清單管理模式向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轉變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一模式之變大幅提高了行政透明度、投資開放度以及投資便利化程度。截至今年6月底,自貿試驗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245家,其中通過備案的方式設立的企業有1136家,達91.2%。負面清單之外的外資企業備案當場即可完成,比原先的平均8天時間大為縮短。
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成功經驗也紛紛為其他區域效仿,其在參考自貿區創新成果的同時,也立足自身實際謀求創新突破。
靜安:試點「一口受理」平臺
6月30日,上海市商務委在靜安區啟動首個外商投資企業「一口受理」平臺,標誌著上海開始全面借鑑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動外資準入管理由實質性審批向「告知承諾+格式審批」過渡,外商投資監管由重「事前審批」向重「事中事後監管」轉變。
在當前外資準入管理仍以審批制為主的背景下,上海積極借鑑自貿試驗區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旨在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間,提高審批透明度,打造更加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提高外商投資的便利化程度。
此次改革的一大亮點是將過去對外資企業一企一審批、一案一審批的制度,變為對負面清單以外的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告知承諾+格式審批」的管理模式。其具體措施包括對鼓勵類、允許類外資項目,將區縣審批權擴大至3億美元以下,同時將外資特許經營企業、店鋪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下的外資商業企業審批權,下放至區縣。在簡化審批手續方面,將不同行業、不同事項的投資者資質要求、企業設立條件及審批要求,通過網上公開、發放告知單等方式明確告知投資者,不再設置兜底性條款。投資者通過上海外資網上辦事系統錄入格式化申報信息,由系統自動生成合同章程申報表並由投資者作出承諾。此外,上海市商務委還將設立一般外資企業需提交的申報材料從11項減至5項,大幅減少55%。
由於採取新管理模式,外資企業進入上海將會變得更加便利。今後,審批人員將對申報材料進行網上預審,如發現問題則及時指導投資者修改完善。預審通過後,投資者再將申報材料遞交至窗口,避免一次或多次往返修改材料,做到一次交件、一次取證。審批流程則由現在的「經辦人辦理、處內審核、委領導籤發」的三級審核,變為「經辦人辦理、處內審核」的兩級審核。採取新模式後,外資企業設立和變更事項的審批時間,將由原先承諾的8個工作日減至4個工作日以內,平均提速50%以上,對外資企業名稱變更、註冊地址變更、投資方名稱變更、合同章程一般條款變更、外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和外資商業企業設立分支機構等事項,將實現窗口當場辦結。
上海市商務委表示,將在靜安區開展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工作方案,爭取10月1日在全市範圍內落實相關改革。
徐匯:外商投資進一步便利化
徐匯區也將出臺一份「優化商事審批程序適用行業目錄」,被列入目錄清單的企業,設立只需提交申請報告、投資者主體資格證明和資信證明等5項基本材料,比原有的11項大大減少;同時,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限,擬用電子印章代替區政府公章,讓企業少往返跑,整個審批流程則從原來的8個工作日縮短至2個工作日。
徐匯區有關領導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提出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給徐匯區進一步做好服務企業工作打開思路。徐匯區的目錄清單是一張思考如何進一步加強服務企業的「鼓勵名單」,是區級層面如何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細化,操作性更強。目前,徐匯區經濟外向型特徵明顯,有外資企業3000多家,涉外稅收佔全區總稅收的47%,落戶徐匯的跨國公司總部達到100家,在中心城區中位居第一。根據「新政」,凡是符合徐匯區外資「目錄清單」的外商投資企業的新設,由原來的「實質性審批」改為「告知承諾+形式審批」。
被徐匯區納入目錄清單的,共有8大領域80個行業,大致涉及到整個徐匯區經濟領域和行業的70%左右。8大領域分別為批發業,僅限國內貨代、倉儲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業(除金融租賃),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文體和文創類產業(除生產)。所謂將「實質性審批」改為「告知承諾+形式審批」,指的是要求投資者或者企業對告知事項作出承諾,告知承諾書精細到行業。準入審批簡化,但事中、事後的政府監管會加強。徐匯區商務委將與上海市商務委協商制定相應的抽查等後續監管措施,檢查企業履行承諾情況,並會同工商等部門,對違背承諾的投資者和企業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除了暫停辦理後續變更事項,還要將其納入「黑名單」。
徐匯區商務委表示,為落實這份外資目錄清單,該區正與市商務委積極溝通,調整現有的審批系統,根據不同行業,對投資者的申報信息實行格式化錄入。投資者信息填報後可自動生成格式化的合同、章程,徐匯區商務委承諾在企業網上提交申請的次日起兩個工作日內予以預審,避免企業往返修改籤字。
商連結
自貿試驗區實績亮眼
本報訊來自上海市商務委的消息,上海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踴躍,新增項目佔到上海市新增項目的近一半。上半年,上海自貿試驗區新增外資項目1016個,佔全市新增外資項目數的46.7%。其中備案新增項目922個,超過九成項目通過備案設立;合同外資54.15億美元,其中備案新增合同外資24.31億美元。投資領域以商貿、融資租賃、專業服務和文化產業為主,來自香港、臺灣和美國的投資最多,新設項目數佔比分別為39%、9%和9%。
此外,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也於近日發布了上半年自貿試驗區總體經濟運行情況和制度創新實施情況。
今年1~6月份,自貿試驗區完成經營總收入7400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商品銷售額6350億元,增長11.3%;航運物流服務收入535億元,增長19.0%。工商稅收335億元,增長21.0%。掛牌至6月底,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10445家,新設外資企業1245家,其中中國香港492家、美國113家、中國臺灣110家佔前三位。掛牌至6月底,自貿試驗區已辦結49個境外投資項目備案,對外投資12.69億美元。
在制度創新方面亦是亮點多多。
金融制度創新。截至5月底,跨境人民幣境外借款發生45筆,共101億元;參與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試點企業17家,資金池收支額78億元;區內經常項下結算546.84億元,直接投資項下結算206.53億元;區內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額為800億元,同比增長1.7倍,佔上海市的12.7%。
海關監管制度創新。繼今年4月上海海關在自貿試驗區內分批推出了14項「可複製、可推廣」的監管服務制度後,6月30日又推出5項改革舉措,其中「企業註冊登記改革」、「推進海關『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企業協調員試點」、「企業信用信息公開」4項制度已從6月30日起開始實施,另一項「企業自律管理」也已形成制度,將儘快對外公告後實施。下半年,上海海關將繼續推出一些改革創新的制度安排。
商檢制度創新。上海檢驗檢疫局在自貿試驗區推出了23項創新制度。其中進口貨物預檢驗制度實施以來,截至6月底,自貿試驗區檢驗檢疫部門共對1752批次進口貨物實施了「預檢驗」,「預檢驗」施行後貨物進境到進口通關的整個流程時間較之前至少縮短50%。第三方檢驗結果採信制度實施以來,截至5月底,已有5家社會機動車安全檢驗機構被納入採信工作試點;累計13萬輛進口機動車以採信的方式進口,涉及金額55.5億美元;直接為上海地區的進口車商節約檢驗成本1376.4萬元人民幣;通過採信方式查獲不合格進口機動車12151輛,在便利貿易的同時有效保障了進口機動車的質量安全水平。
單一窗口試點。上海口岸「單一窗口」已在6月底前完成「出入口岸船舶申報和聯合籤注」項目以及「海關與檢驗檢疫一次錄入、分別申報」項目的試點。(何詩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