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大海》是詩人韓東的一首現代詩。(韓東,著名詩人作家,1961年5月生於南京。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哲學系。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用極具口語化的特色,寫了人們對大海的正常感受。該詩歌沒有絲毫的文學戲劇效果,沒有詩意,情感不明顯,詩句式單一,信息量有限,但卻被人們稱讚說:這首歌打破了文化對人的枷鎖式捆綁,是語言的返璞歸真,是詩歌世界的本真狀態,接近了生命的狀態,並說該詩推動了新時期詩歌的新一輪發展,是不是被人們過譽了?
詩歌原文
你見過大海 你想像過大海 你想像過大海 然後見到它 就是這樣 你見過了大海 並想像過它 可你不是 一個水手 就是這樣 你想像過大海 你見過大海 也許你還喜歡大海 頂多是這樣 你見過大海 你也想像過大海 你不情願讓海水給淹死 就是這樣 人人都這樣
這首《你見過大海》真的很好嗎?
詩意全無,是詩歌最糟糕的一種傾向!大海,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已經成了人生、自由的象徵,是生命的永恆源泉和文化的物象凝聚。但韓東卻在別人看到詩意、生命力的地方看到的是平庸和怠情,大海仍被還原為大海自身,變得平淡無奇。
人對大海的幻想、感觸、情懷在此已經全然不見,當人面對大海,僅僅是人和水的關係而已。大海作為抒情對象被韓東調侃 成「就是這樣」、「不願意淹死」的大實話,詩意全無。
駱寒超在《20世紀中國新詩綜論》中說,在韓東這首詩中,詩歌主體面對大海,沒有任何激情。這也就是否定了所構建的藝術世界,否定了詩的情緒和想像聯想,這樣的詩歌已經異化了。這是中國新詩80年來構築情性詩歌世界最糟糕的一種傾向!
這首《你見過大海》真的很糟嗎?
重新披上文化意象,在「自由」與「不自由」之中活著。如果說大海是自由,「你想過大海」就是說明你想得到它。「你見過了大海」就說明你得到了自由。「你想像過它」說明你對自由有所思考。「你見過大海,你還喜歡大海,但你不願被海水淹死。」這句話就說明,你喜歡自由,但是如果太自由會被淹死,就這樣,我們在自由與不自由中活著。
其實現代詩歌不應該有太多的解讀,他如果創造出了讓我們共鳴的意象,那麼自然我們就會感動,為之歡呼。「詩發於情,言於聲」如果現代詩還要解讀,難免我們要嗤之以鼻了。你覺得呢?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關注意愛笑,訂閱更多精彩內容。